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探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作者:肖贵云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21期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在教学中如何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谈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 读写结合 策略
读写结合就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它相关的写作训练,由阅读来带动写作。同时,写作又能够巩固、深化、促进阅读。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写作与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两者缺一不可,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常用的读写结合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常用的方法
仿写又称为仿作和模写,仿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仿语言、仿文体、仿立意、仿表现手法。最关键的就是立足于阅读材料,找到读与写相通的相似点,找到相似点,先依葫芦画瓢作“葫芦文”,再慢慢由模仿向创作迈进。
学习初中语文朱自清《荷塘月色》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体、立意、表现方法上进行仿写。要求写一篇类似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在语言上,仿写课文中的句式、优美细腻的文字,继而进行遣词造句。在文体上,这篇课文文体属于散文,教师引导学生,仿写同类体裁的作文。学散文就写散文,做到学什么写什么。在表现手法上,这篇课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指导学生运用其法作文。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一开始就学习临摹例子,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学生有了扎实的仿写基本功后,就会抛弃“葫芦文”,打破定势思维,不受限制地大胆去写去练,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作文有了创造才有活力,打破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做到标新立异。
二、以读促写,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语文教材为主,课外读物为辅,相辅相成的进行写作训练。针对教材内容最常见的写作训练就是改写、扩写、缩写、续写、写读后感。
改写,将古诗歌改写成散文,将文言文改写成记叙文等等,方便学生理解所学课文内容。例如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改写成记叙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扩写,课文中省略了的情节空白,教师就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将这些空白“填满”。如《羚羊木雕》中,“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作者多处利用省略号,省略了“我”当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探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作者:肖贵云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21期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在教学中如何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谈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 读写结合 策略
读写结合就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它相关的写作训练,由阅读来带动写作。同时,写作又能够巩固、深化、促进阅读。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写作与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两者缺一不可,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常用的读写结合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常用的方法
仿写又称为仿作和模写,仿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仿语言、仿文体、仿立意、仿表现手法。最关键的就是立足于阅读材料,找到读与写相通的相似点,找到相似点,先依葫芦画瓢作“葫芦文”,再慢慢由模仿向创作迈进。
学习初中语文朱自清《荷塘月色》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体、立意、表现方法上进行仿写。要求写一篇类似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在语言上,仿写课文中的句式、优美细腻的文字,继而进行遣词造句。在文体上,这篇课文文体属于散文,教师引导学生,仿写同类体裁的作文。学散文就写散文,做到学什么写什么。在表现手法上,这篇课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指导学生运用其法作文。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一开始就学习临摹例子,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学生有了扎实的仿写基本功后,就会抛弃“葫芦文”,打破定势思维,不受限制地大胆去写去练,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作文有了创造才有活力,打破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做到标新立异。
二、以读促写,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语文教材为主,课外读物为辅,相辅相成的进行写作训练。针对教材内容最常见的写作训练就是改写、扩写、缩写、续写、写读后感。
改写,将古诗歌改写成散文,将文言文改写成记叙文等等,方便学生理解所学课文内容。例如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改写成记叙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扩写,课文中省略了的情节空白,教师就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将这些空白“填满”。如《羚羊木雕》中,“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作者多处利用省略号,省略了“我”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