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篇·先哲智慧005

国学篇·先哲智慧

“和而不同”歧义辩正

■边家珍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经常被人们引用,但从实际引用情况看,许多人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存在偏颇之处。为了防止一些人任意引申、故意曲解“和而不同”的本义,甚至拿“和而不同”为自己的一些错误言行辩解,从学理上再对“和而不同”的本义作些论析,对一些歧义作些辩正,很有必要。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表述为:“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这里的“同”特指“小人”那种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论语》所载与“和而不同”句式相类似的话还有“威而不猛”、“欲而不贪”、“泰而不骄”、“惠而不费”、“乐而不淫”等,可抽象为“A而不A’”。A是人们所希望的某种正价值,而A’则是追求此种正价值时容易出现的偏弊。孔子希望人们在追求某种正价值时,要防止由此而易于产生的偏弊、过当。比如“威而不猛”,应该追求“威”,但要防止过当而变成“猛”。再如“欲而不贪”,“贪”就是“欲”的偏弊和过当表现。与此相同,“和而不同”讲的是要追求“和”,但要防止无原则的苟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说的“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荀子·不苟》里讲的“宽而不慢”、“察而不激”等,也属于“A而不A’”的表达句式。

有的人引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常将“和”与“同”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事实上是将“和而不同”与“弛而不张”、“秘而不宣”、“隐而不彰”、“聚而不散”(A而不B)这类句式等同起来了,这是不正确的。在后者中,“弛”和“张”、“秘”和“宣”、“隐”和“彰”、“聚”和“散”属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对于“和而不同”来说,“和”的对立面不是“同”,而是“相仇”、“相斗”;“同”的对立面也不是“和”,而是“异”。事实上,古人常将“和同”当做一个固定的词语来用,如“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凡事不和同,则不济”等。不少人关于孔子“和而不同”似是而非的解说,大都因为不明白“和”与“同”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

有的人阐发“和而不同”时,没有认识到这里的“同”特指那种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而是把“同”的概念解释为“相同”,再引申为“单一”、“单调

”,实际上也就把孔子的原命题悄悄转换为另外的命题了,即“事物单一、单调是不好的”,或“事物的合成需要不同的元素”,或“不同的元素都是必要的”,这样的阐发显然偏离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本义。如果这里的“同”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同”,那么“小人同而不和”从道理上就讲不通了。因为就人际关系的通常表现而言,“相同”、“认同”、“赞同”不大可能导致“不和”。

另外,还有人说“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而和”的意思,这也是欠妥的。如果两人观点有所不同,若是“大同小异”,求同存异尚可致和;但若是“大异小同”,而且这种“异”属于对抗性质,那么就很难致和。把“和而不同”引申为“不同而和”,实际上是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这种观点在实践中肯定是有害的。

国学篇·先哲智慧

“和而不同”歧义辩正

■边家珍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经常被人们引用,但从实际引用情况看,许多人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存在偏颇之处。为了防止一些人任意引申、故意曲解“和而不同”的本义,甚至拿“和而不同”为自己的一些错误言行辩解,从学理上再对“和而不同”的本义作些论析,对一些歧义作些辩正,很有必要。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表述为:“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这里的“同”特指“小人”那种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论语》所载与“和而不同”句式相类似的话还有“威而不猛”、“欲而不贪”、“泰而不骄”、“惠而不费”、“乐而不淫”等,可抽象为“A而不A’”。A是人们所希望的某种正价值,而A’则是追求此种正价值时容易出现的偏弊。孔子希望人们在追求某种正价值时,要防止由此而易于产生的偏弊、过当。比如“威而不猛”,应该追求“威”,但要防止过当而变成“猛”。再如“欲而不贪”,“贪”就是“欲”的偏弊和过当表现。与此相同,“和而不同”讲的是要追求“和”,但要防止无原则的苟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说的“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荀子·不苟》里讲的“宽而不慢”、“察而不激”等,也属于“A而不A’”的表达句式。

有的人引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常将“和”与“同”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事实上是将“和而不同”与“弛而不张”、“秘而不宣”、“隐而不彰”、“聚而不散”(A而不B)这类句式等同起来了,这是不正确的。在后者中,“弛”和“张”、“秘”和“宣”、“隐”和“彰”、“聚”和“散”属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对于“和而不同”来说,“和”的对立面不是“同”,而是“相仇”、“相斗”;“同”的对立面也不是“和”,而是“异”。事实上,古人常将“和同”当做一个固定的词语来用,如“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凡事不和同,则不济”等。不少人关于孔子“和而不同”似是而非的解说,大都因为不明白“和”与“同”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

有的人阐发“和而不同”时,没有认识到这里的“同”特指那种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而是把“同”的概念解释为“相同”,再引申为“单一”、“单调

”,实际上也就把孔子的原命题悄悄转换为另外的命题了,即“事物单一、单调是不好的”,或“事物的合成需要不同的元素”,或“不同的元素都是必要的”,这样的阐发显然偏离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本义。如果这里的“同”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同”,那么“小人同而不和”从道理上就讲不通了。因为就人际关系的通常表现而言,“相同”、“认同”、“赞同”不大可能导致“不和”。

另外,还有人说“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而和”的意思,这也是欠妥的。如果两人观点有所不同,若是“大同小异”,求同存异尚可致和;但若是“大异小同”,而且这种“异”属于对抗性质,那么就很难致和。把“和而不同”引申为“不同而和”,实际上是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这种观点在实践中肯定是有害的。


相关文章

  • 国学精义之诸子百家--名家论坛第51部
  • 国学精义之诸子百家--名家论坛第51部 作 者:李里 出版社:齐鲁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开 本:0 册 数:0 光盘数:7盘DVD 定价:580元 优惠价:348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 ...查看


  • 读[国学启蒙]有感
  • 读<国学启蒙>有感 今天老师发了一本书,这本书主要包含了国学思想.精品美文.中华传统美德,国学名词解释等丰富的内容. 学习国学的宗旨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为天而立,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方世太平& ...查看


  • 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感
  • <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心得 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历经百余代,广博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高度提炼出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明.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 ...查看


  •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2-11-08 作者:王慧玲 单位:华油幼教中心科研小区幼儿园 浏览次数:1535 字号:T |T |T 更多 0 [摘要]<周易>里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查看


  • 小学五年级国学诵读情况调查及研究报告
  • [摘 要]优秀的国学经典文化,凝聚了先贤的大智大慧,既极富哲理,发人深省,又语言精粹,极富情趣.所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文 ...查看


  • [名师讲堂]特邀--郭继承教授 讲授老子「道德经的奥秘」
  • [名师讲堂]特邀--郭继承 教授 主讲:老子 "道法自然"赢商战--之「道德经的奥秘」 古代圣贤对社会的观察睿智而深刻.正确而可行,但这些宝贵的资源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老子的思想只是众多被冷落的优秀思想之一.希望通过此次徳慧国学院对老子&l ...查看


  • 孔子诞辰日讲话稿
  • 孔子诞辰日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是9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孔子诞辰2561周年的纪念日, 孔子是什么人呢?大家一定会说是孔圣人嘛,谁不知道? 然而孔子自己却说得很清楚, &q ...查看


  • [优秀作文][山东省首届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
  • 中华文明,千秋万载,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种文化的传承,植根于全民族的血脉里,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血管里,烙印在所有炎黄子孙的灵魂深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源和发祥,它与我们血脉相承薪火相传.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部鸿篇巨 ...查看


  •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丰富哲理,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完善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倡导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