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国粹之京剧

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行当分类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不同而异。

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生行为主要行当。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最后,京剧作为广义国学的涵盖范围内,对中国少儿的素质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孩子在目前年龄阶段是接触戏曲教育的最佳时刻,这种启蒙并不决定她的一生,但会影响伴随孩子的成长,增添孩子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气质。

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行当分类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不同而异。

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生行为主要行当。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最后,京剧作为广义国学的涵盖范围内,对中国少儿的素质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孩子在目前年龄阶段是接触戏曲教育的最佳时刻,这种启蒙并不决定她的一生,但会影响伴随孩子的成长,增添孩子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气质。


相关文章

  • [我们的国粹──京剧]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博采众长,形成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京剧的唱腔有的悠扬委婉,有的铿锵有力,念白也有音乐性. ...查看


  • 国粹京剧的高校之旅
  • 2008年10月(上) 国粹京剧的高校之旅 文◎本刊记者彭斐 ."文化从来都有着倾向性,现在的国学热 降.从理论层面来看,不论是近代还是当代,京 剧的理论研究都尚未得到系统的梳理,以西方现代戏剧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民族艺术研究的思维 ...查看


  • 国粹京剧.历史戏曲.地方戏曲影视录像视频大全 - 博客小老头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国粹京剧.历史戏曲.地方戏曲影视录像视频大全2010年12月15日  博客小老头整理 国粹京剧.历史戏曲.地方戏曲影视录像视频大全: 戏曲-历史剧代码复制处 <京剧全剧精选> <吕剧全剧精选> <豫剧全剧精选& ...查看


  • 戏曲课堂教学设计
  • <生旦净丑荟精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 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2. 认识不同行当的角色特征,并能识别各行当角色. 3. 模仿各个行当的念白.动作.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设计的内容力图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唱歌.欣赏.实践的方 ...查看


  • 四年级美术下册精彩的戏曲1教案人美版
  • 精彩的戏曲 教材分析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这中间尤 ...查看


  • 脸谱简笔画:走进国粹
  • 前,我对京剧一词十分陌生,只知道京剧是"咿咿呀呀"唱的.可自从老师对我们说有"国粹进校园"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才对京剧有了更深的了解. 老师让我们去查与京剧相关的资料,我到电脑上一看,原来和京剧相 ...查看


  • 第10课梨园春秋
  • 第10课梨园春秋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清朝前期和中期,多种地方戏曲进京演出,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剧种,这就是后来的 A. 徽剧 B.汉剧 C.昆曲 D. 京剧 2.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是目前第59届柏林电影节惟一一部 ...查看


  •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案
  •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案 高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 2.通过欣赏,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和初步了解京剧. 教学过程: ...查看


  • 京 剧--不再是遥远的回忆
  • 京 剧 --不 再 是 遥 远 美好 的 回 忆 ---------由京剧进音乐课堂所想到的 "老师,给我们说说京剧难学吗?""京剧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京剧与别的戏有什么不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