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文化管理
英国建立了统管全国文化事务的中央政府主管部门,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
一、文化管理机构
英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央和地方三级文化管理体制,具体包括:
1、中央一级管理机构。“文化、新闻和体育部”为中央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文化政策和统一划拨文化经费,是统管全国文化、新闻、体育事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所有与文化粘边的事情,由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统管,内容包括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图书出版、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体育、旅游、娱乐,甚至包括工艺、建筑、园林、服装设计等。
2、中间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及非政府公共文化执行机构,即各类艺术委员会,为中间机构,负责执行文化政策和具体分配文化经费。
3、基层管理机构。基层地方政府及地方艺术董事会、各种行业性的文化联合组织,如电影协会、旅游委员会、广播标准理事会、体育理事会和博物馆/美术馆委员会等38个机构。
上述三级管理机构,各自相对独立,无垂直行政领导关系,但通过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文化政策,逐级分配和使用文化经费,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的职责:制定宏观文化政策;负责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拨款和监督拨款的使用;直接管理国家级的文化事业单位并协调与非政府文化公共机构的合作。具体说,该部负责制定政府对艺术、体育、国家彩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广播、电影、新闻自由与规则、历史环境及旅游业的政策及相关工作。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实行内阁大臣负责制,部属机构设5个部内局、2个部外署和两个直属处。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制定的宗旨和目标,主要依靠其资助的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实施。这些机构运行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实现政府制定的文化政策目标,因此该部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要确保接受其资助的这些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最大限度的投资价值回报和有效使用政府拨款以达到其制定政策的目标。
文化、新闻和体育部通过拨款方式对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在政策上加以协调,但无行政领导关系。这些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奉行与政府保持“一臂之距”原则,独立运行。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有两类,38个非政府公共执行机构(具有执行、管理、制定规章和从事商业活动的职能)和8个非政府公共咨询机构(就某些专门事项向部长和主管部门提供咨询意见)。除主要从文化、新闻和体育部拨款取得经费外,大多数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还通过收费或从事其他商业活动而获得收入来源。
二、文化管理运行机制
1、文化管理体制模式
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英国根据本国实际,建立了不同于法美的运行模式,即“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一方面采用美国对文化管理的超脱,但又不是完全不管,另一方面学习法国对全国文化“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方式,但采取了分级管理,避免过多行政干预。
2、文化立法
文化立法方面,英国学习美国企业赞助文化的机制,也采取了自己的方法,及政府陪同鼓励企业赞助,更有效调动了企业赞助的积极性。同时,对法国的政府拨款支持文化发展的方式,又进行了发展,通过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间接拨款,使政府拨款更加公正。
3、政府通过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实现文化管理
英国的中央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只管制定政策和财政拨款,没有直接管辖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事业机构,包括国家级的大型文艺团体,如皇家歌剧院、皇家芭蕾舞团等;国家所有的大型文化单位,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大英图书馆等,都是独立运作,不直接隶属于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具体管理事务交由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
机构,即各类艺术委员会负责执行。这样保证了政府工作的高效运作。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不存在行政领导关系。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奉行与政府保持“一臂之距”原则,独立运行。“一臂之距”是英国政府对文化管理长期坚持的原则,并被视为英国文化管理的法宝。
各类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通过具体分配拨款的形式,负责资助和联系全国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艺术团体、机构和个人,形成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的网络体系。这既不同于美国无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不同于法国拥有直属艺术团体和在各地方派驻官员的中央文化部。这是英国的独创。
英国文化事业单位不受政府直接管辖,可自主经营,独立运作,自由竞争,但如申请登记为非营利免税机构,虽可得到政府较多的财政资助,一般约占全部收入的30%左右,同时也受到较多制约,如保持一定比例的低价门票,以使较贫困阶层公民享有平等享受艺术成果的权利。
4、政府财政资助方式
英国政府的文化资助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府通过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
文化、新闻和体育部作为中央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只管制定政策和财政拨款,没有直接管辖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事业机构,国家所有的大型文化单位,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大英图书馆、皇家歌剧院、皇家芭蕾舞团等,都是独立运作,不直接隶属于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具体事务交给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如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等由专家组成的机构,他们负责对各文化单位进行评估和拨款。政府虽然不能对文化单位直接提供资金支持,但可以通过具体拨款方式对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在政策上加以协调,体现政府对文化艺术的管理目标和支持重点。英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重点一般有三个方面:第一,严肃艺术,如戏剧、古典音乐、歌剧、芭蕾等,对商业性艺术如音乐剧、流行歌舞则不予资助;第二,国家级的重点文艺团体和事业单位,如皇家歌剧院、皇家芭蕾舞团、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国家美术馆等;第三,高质量的艺术节目。
第二,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起全国文化事业管理的网络体系。
各类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通过具体分配拨款的形式,负责资助和联系全国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艺术团体、机构和个人,形成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的网络体系。这既不同于美国无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不同于法国拥有直属艺术团体和在各地方派驻官员的中央文化部。这是英国的独创。
第三,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财政资助是有条件的。
政府对文化事业支持不是大包大揽,鼓励他们自创收入、争取社会赞助。即使享受政府长期资助的团体或机构,一般也只能占其收入的30%左右,其余部分仍需自筹解决。为保证政府资助取得良好效果,艺术委员会通过各种方式对享受政府长期资助的文化团体进行监督。如政府每年与享受政府资助的艺术团体签订资助协议,规定签约艺术团体需达到的水准并设立具体指标,包括观众人数、演出场次、售票额、筹款数额等等。此外,还对受助团体采取年度评审、派出评审员跟踪持续评审、五年评审等方式进行评估,以此作为政府未来提供资助的依据。在英国只有政府资助的艺术团,没有政府办的艺术团;有国家级的艺术团,没有国家所有的艺术团。对于艺术团体来说,政府资助不是固定的,需要以每年的成绩与下一年的规划来确定,而且只占其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这些艺术团体还必须努力,争取票房收入,如果没有创新节目,就争取不到政府资助,则有倒闭关门的可能。可见,英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是有限的,要想得到政府长期资助,文化机构自身需要不断努力。
5、文化管理的范围
英国的文化管理,管理范围是大文化,所有与文化粘边的事情,统一由中央一个政府部门管起来,包括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图书出版、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体育、旅游、娱乐,甚至包括工艺、建筑、园林、服装设计等,都由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统管,这比美国、法国实行的大文化管理的范围更宽、更广、更全,因而有利于各个文化领域的协调发展。
三、文化政策
长期以来,英国没有成文的国家文化政策,而是体现在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机构的职能条文中。受政府委托,英国艺术委员会等组织经过两年调查、研讨形成了“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于1993年经国家文化遗产部审定后正式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未来》的“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这实际上是英国中央政府发表的一份政策声明,全面阐述了英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及各项政策原则和具体措施。这是英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颁布国家文化政策,对于英国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纲领性指导意义。
“一臂之距”(Arm’s length)原则长期以来被英国政府视作管理文化的法宝,认为可以帮助避免党派政治倾向对拨款政策的不良影响,保证文化经费由那些最有资格的人进行分配。
所谓“一臂之距”原指人在队列中与其前后左右的伙伴保持相同距离。该原则最先用在经济领域,针对的是一些具有隶属关系的经济组织,如母公司与子公司、厂商和经销商等。根据这个原则,这些组织在策划和实施各自的营销规划、处理利益纠纷乃至纳税义务上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一方不能取代或支配另一方。
“一臂之距”原则被挪用到文化政策上具有两种主要含义。它多是指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同时要求国家对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对文化的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这是“一臂之距”原则的基本要义。作为统管全国文化艺术事业的主管部门,负有制定和贯彻国家文化政策的使命。文化部作为政府机构,不直接与文化艺术团体发生关系,而是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或称准官方机构),如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等由专家组成的机构,向艺术团体进行评估和拨款。这样的好处有二:一是减少了政府机构的行政事务;二是政府机构不直接与文艺团体发生关系,有利于检查监督,避免产生腐败。
“一臂之距”原则有两种分权方向。(1)垂直分权。中央政府及所属行政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纵向分权。一方面,中央政府将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权力及部分文化拨款的责任即给所属文化相关部门,如英国的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另一方面还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行使相应权力和承担相关责任。(2)水平分权。各级政府与文化方面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横向分权关系。这类组织介于政府与具体文化单位之间的文化中介机构,它有两个特点:其一,它是代理政府具体管理文化的准政府组织。接受政府委托,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咨询和政策设计,策划文化政策实施方案,还负责把政府的部分文化拨款落实到具体文化单位。其二,独立与政府之外,是非政府、超党派的独立中介组织。这类组织成员多由艺术方面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中立专家组成,独立履行职能,避免过多受政府行政干预,从而使文化发展尽可能保持其延续性。
案例:“一臂之距”原则在博物馆管理方面的运用。
英国博物馆事业的经营管理
英国博物馆业非常发达,英国成人人口中有32%事博物馆的常客。英国博物馆按规模和经费来源分为国家博物馆、大学附属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地方政府下属博物馆和独立博物馆。从事博物馆行业的人员,其中1/3时志愿人员。英国的博物馆业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由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实行的登记制度进行微观管理指导,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政府对博物馆的政策及管理方式
中央政府对博物馆及其有关机构制定鼓励性的政策,采取保持“一臂之距”的艺术管理原则,具体的行政管理则通过一个由公共团体构成的网络来运作,以实现其管理意图。博物馆时得到政府资助最多的艺术门类,但国家政府部门除了年度拨款外,并不直接参与对博物馆及其有关机构的日常行政管理决定。
保持“一臂之距”原则具体表现为:中央政府部门在其与接受拨款的文化团体和机构之间设置了一级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又称“官歌”,负责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询、负责部分文化拨款的具体分配、协助政府制订并具体实施政策。这类公共机构的行政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年度拨款,主要负责人也由政府任命,因而也会受政府影响。保持好“一臂之距”,不是要政府对文化艺术漠不关心,也不是进行行政干预,做到不能不管,又不能多管是一门艺术。博物馆管理中,保持“一臂之距”是基本管理方式。其中间机构是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此外,英国博物馆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委托管理委员会制度,责任主要是对博物馆藏品负责,对博物馆重大决策进行表决。
英国政府对博物馆的管理除了通过有限的年度拨款外,主要是通过一个由公共团体组成的网络来进行,而政府则对博物馆日常的行政管理保持“一臂之距”。当然,英政府对博物馆的管理不是不管不问,而是通过制定一系列非强制性和鼓励性建议,为博物馆及其有关机构提供一个政策框架,让他们在这个框架下运作,以实现其管理意图。
随着时代变化,英国政府对博物馆的政策及管理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修正,“一臂之距”的尺度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政府对博物馆年度拨款的大幅削减,国家鼓励博物馆大力发展多渠道资金来源,同时向博物馆界注入大量彩票资金,并鼓励博物馆引进企业经营机制。
博物馆之友—博物馆的群众基础。该组织一般为慈善机构,享有免税等优惠条件。博物馆之友会员,一般都对博物馆感兴趣,乐于为博物馆奉献时间和筹集资金,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最活跃的成员往往是一些退休人员,不同形式的会员缴纳不同数目的会费。会员也享受一些优惠待遇:收到定期时事通讯、观看展览预展、在博物馆闭馆后使用场地搞活动、使用博物馆资料进行学术研究、有限预定博物馆举办的讲座、参观博物馆未对公众开放的地方、与博物馆员非正式接触等。博物馆之友主要活动是筹集资金,并将资金交给博物馆购买藏品或藏品保护,以弥补经费不足;另一项主要工作是为博物馆提供义务服务和帮助,如公众教育、公众服务。博物馆之友组织了一些较成功的活动,如领养一件藏品、拍卖许诺等。
博物馆自筹资金的办法(以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A为例)
收取门票。
这是不得已的办法,英国博物馆有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传统,但随着商业化趋势和经费紧张,不少博物馆被迫改变传统,许多博物馆徘徊于收费派和免费派之间。V&A1988年以来采取自愿捐赠收费方式,但仍有51%参观者拒付赠款。于是1996年10月1日起,正式收取门票(18岁以下免票)。
社会赞助。
虽然政府资助在维持博物馆生存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的捐赠和赞助对博物馆的繁荣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V&A发展部门专门负责与提供赞助的机构和个人联系,一方面为博物馆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对已有的赞助人和机构提供信息和服务。发展部是沟通博物馆和赞助人与机构的纽带。一般说赞助种类可分定期赞助和一次性项目赞助。个人和企业对博物馆的赞助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方面使博物馆得到急需经费,另一方面自身也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博物馆之友。
它既是博物馆的群众基础,也是博物馆经费来源的不可忽视的部分。
举办展览是博物馆最好的宣传广告。
举办各类临时性的新展览,好比为博物馆作广告,观众人数明显上升,展览的质量越高,参观的人数越多。
经营公司,积极开拓生财之道。
博物馆成立经营公司,成为博物馆的商业臂膀,全部利润上缴博物馆,因而享有免税待遇。主要经营业务:零售业务、颁发许可证、邮购业务、场地出租、出版业务。
除了上述自筹资金方面的做法,V&A在争取其他社会资金方面也获得成功,如争取国家彩票基金为其建当代艺术新馆拨款等,此外其咖啡厅和餐馆成为成功经营的典范。
虽然在自筹资金方面有很多成绩,但博物馆不同于其他商业化的公共娱乐场所,他的首要任务是为人类保存、收藏、研究文物。因此,如何两方面都做到完美始终对现代博物馆管理是一个挑战。
(资料来源:范中汇著:《英国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彩票公益基金助推文化事业
根据英国文化部公布的数据,自发行国家彩票以来,彩票公益基金中用来资助艺术类项目的金额已逾25.56亿英镑,共资助了44275个项目。另外,彩票公益基金1994年以来资助文化遗产项目有12556个,资助金额多达32.85亿英镑。 彩票公益基金的设立,为文化事业开辟了极其重要的资金来源,使文化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得到很大改观,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于2004年至2005年拨出彩票基金4700万英镑在英格兰北部城市盖茨海德建立了一个多功能音乐中心,为英国和世界各国音乐家提供了一个表演、学习、实践以及向民众普及音乐知识的重要场所。此外,曼彻斯特市一个剧团在2002年创作的一个表演民谣和民间故事的节目,通过向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申请,得到了彩票基金17630英镑的赞助,2003年又获得了8460英镑。这些资金使得这个节目剧组能够到英国西北部、东北部甚至出国到南非的学校去做巡回演出,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英国著名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利用彩票公益基金发展的又一个典型范例。该博物馆的建筑是由伦敦泰晤士河边一座停止使用的发电厂改建的,全部改建费用
1.34亿英镑,其中5620万英镑来自彩票公益基金。该馆建成至今虽然只有几年,但是在现代艺术品收藏方面已经享有世界盛誉,博物馆的建筑也成为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废弃建筑物改造的经典之作。
现在,彩票公益基金已经成为英国众多博物馆和美术馆进行修缮的主要资金来源。不仅如此,从2001年开始,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在内的英国所有公立博物馆和美术馆对游客实行免费开放。根据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资料,英国的博物馆正在受到英国民众越来越多的青睐,现在每年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观看体育比赛、游览主题公园和到剧院看戏的人数。
英国的文化管理
英国建立了统管全国文化事务的中央政府主管部门,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
一、文化管理机构
英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央和地方三级文化管理体制,具体包括:
1、中央一级管理机构。“文化、新闻和体育部”为中央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文化政策和统一划拨文化经费,是统管全国文化、新闻、体育事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所有与文化粘边的事情,由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统管,内容包括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图书出版、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体育、旅游、娱乐,甚至包括工艺、建筑、园林、服装设计等。
2、中间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及非政府公共文化执行机构,即各类艺术委员会,为中间机构,负责执行文化政策和具体分配文化经费。
3、基层管理机构。基层地方政府及地方艺术董事会、各种行业性的文化联合组织,如电影协会、旅游委员会、广播标准理事会、体育理事会和博物馆/美术馆委员会等38个机构。
上述三级管理机构,各自相对独立,无垂直行政领导关系,但通过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文化政策,逐级分配和使用文化经费,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的职责:制定宏观文化政策;负责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拨款和监督拨款的使用;直接管理国家级的文化事业单位并协调与非政府文化公共机构的合作。具体说,该部负责制定政府对艺术、体育、国家彩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广播、电影、新闻自由与规则、历史环境及旅游业的政策及相关工作。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实行内阁大臣负责制,部属机构设5个部内局、2个部外署和两个直属处。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制定的宗旨和目标,主要依靠其资助的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实施。这些机构运行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实现政府制定的文化政策目标,因此该部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要确保接受其资助的这些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最大限度的投资价值回报和有效使用政府拨款以达到其制定政策的目标。
文化、新闻和体育部通过拨款方式对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在政策上加以协调,但无行政领导关系。这些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奉行与政府保持“一臂之距”原则,独立运行。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有两类,38个非政府公共执行机构(具有执行、管理、制定规章和从事商业活动的职能)和8个非政府公共咨询机构(就某些专门事项向部长和主管部门提供咨询意见)。除主要从文化、新闻和体育部拨款取得经费外,大多数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还通过收费或从事其他商业活动而获得收入来源。
二、文化管理运行机制
1、文化管理体制模式
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英国根据本国实际,建立了不同于法美的运行模式,即“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一方面采用美国对文化管理的超脱,但又不是完全不管,另一方面学习法国对全国文化“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方式,但采取了分级管理,避免过多行政干预。
2、文化立法
文化立法方面,英国学习美国企业赞助文化的机制,也采取了自己的方法,及政府陪同鼓励企业赞助,更有效调动了企业赞助的积极性。同时,对法国的政府拨款支持文化发展的方式,又进行了发展,通过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间接拨款,使政府拨款更加公正。
3、政府通过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实现文化管理
英国的中央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只管制定政策和财政拨款,没有直接管辖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事业机构,包括国家级的大型文艺团体,如皇家歌剧院、皇家芭蕾舞团等;国家所有的大型文化单位,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大英图书馆等,都是独立运作,不直接隶属于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具体管理事务交由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
机构,即各类艺术委员会负责执行。这样保证了政府工作的高效运作。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不存在行政领导关系。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奉行与政府保持“一臂之距”原则,独立运行。“一臂之距”是英国政府对文化管理长期坚持的原则,并被视为英国文化管理的法宝。
各类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通过具体分配拨款的形式,负责资助和联系全国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艺术团体、机构和个人,形成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的网络体系。这既不同于美国无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不同于法国拥有直属艺术团体和在各地方派驻官员的中央文化部。这是英国的独创。
英国文化事业单位不受政府直接管辖,可自主经营,独立运作,自由竞争,但如申请登记为非营利免税机构,虽可得到政府较多的财政资助,一般约占全部收入的30%左右,同时也受到较多制约,如保持一定比例的低价门票,以使较贫困阶层公民享有平等享受艺术成果的权利。
4、政府财政资助方式
英国政府的文化资助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府通过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
文化、新闻和体育部作为中央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只管制定政策和财政拨款,没有直接管辖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事业机构,国家所有的大型文化单位,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大英图书馆、皇家歌剧院、皇家芭蕾舞团等,都是独立运作,不直接隶属于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具体事务交给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如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等由专家组成的机构,他们负责对各文化单位进行评估和拨款。政府虽然不能对文化单位直接提供资金支持,但可以通过具体拨款方式对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在政策上加以协调,体现政府对文化艺术的管理目标和支持重点。英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重点一般有三个方面:第一,严肃艺术,如戏剧、古典音乐、歌剧、芭蕾等,对商业性艺术如音乐剧、流行歌舞则不予资助;第二,国家级的重点文艺团体和事业单位,如皇家歌剧院、皇家芭蕾舞团、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国家美术馆等;第三,高质量的艺术节目。
第二,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起全国文化事业管理的网络体系。
各类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通过具体分配拨款的形式,负责资助和联系全国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艺术团体、机构和个人,形成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的网络体系。这既不同于美国无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不同于法国拥有直属艺术团体和在各地方派驻官员的中央文化部。这是英国的独创。
第三,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财政资助是有条件的。
政府对文化事业支持不是大包大揽,鼓励他们自创收入、争取社会赞助。即使享受政府长期资助的团体或机构,一般也只能占其收入的30%左右,其余部分仍需自筹解决。为保证政府资助取得良好效果,艺术委员会通过各种方式对享受政府长期资助的文化团体进行监督。如政府每年与享受政府资助的艺术团体签订资助协议,规定签约艺术团体需达到的水准并设立具体指标,包括观众人数、演出场次、售票额、筹款数额等等。此外,还对受助团体采取年度评审、派出评审员跟踪持续评审、五年评审等方式进行评估,以此作为政府未来提供资助的依据。在英国只有政府资助的艺术团,没有政府办的艺术团;有国家级的艺术团,没有国家所有的艺术团。对于艺术团体来说,政府资助不是固定的,需要以每年的成绩与下一年的规划来确定,而且只占其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这些艺术团体还必须努力,争取票房收入,如果没有创新节目,就争取不到政府资助,则有倒闭关门的可能。可见,英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是有限的,要想得到政府长期资助,文化机构自身需要不断努力。
5、文化管理的范围
英国的文化管理,管理范围是大文化,所有与文化粘边的事情,统一由中央一个政府部门管起来,包括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图书出版、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体育、旅游、娱乐,甚至包括工艺、建筑、园林、服装设计等,都由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统管,这比美国、法国实行的大文化管理的范围更宽、更广、更全,因而有利于各个文化领域的协调发展。
三、文化政策
长期以来,英国没有成文的国家文化政策,而是体现在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机构的职能条文中。受政府委托,英国艺术委员会等组织经过两年调查、研讨形成了“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于1993年经国家文化遗产部审定后正式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未来》的“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这实际上是英国中央政府发表的一份政策声明,全面阐述了英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及各项政策原则和具体措施。这是英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颁布国家文化政策,对于英国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纲领性指导意义。
“一臂之距”(Arm’s length)原则长期以来被英国政府视作管理文化的法宝,认为可以帮助避免党派政治倾向对拨款政策的不良影响,保证文化经费由那些最有资格的人进行分配。
所谓“一臂之距”原指人在队列中与其前后左右的伙伴保持相同距离。该原则最先用在经济领域,针对的是一些具有隶属关系的经济组织,如母公司与子公司、厂商和经销商等。根据这个原则,这些组织在策划和实施各自的营销规划、处理利益纠纷乃至纳税义务上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一方不能取代或支配另一方。
“一臂之距”原则被挪用到文化政策上具有两种主要含义。它多是指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同时要求国家对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对文化的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这是“一臂之距”原则的基本要义。作为统管全国文化艺术事业的主管部门,负有制定和贯彻国家文化政策的使命。文化部作为政府机构,不直接与文化艺术团体发生关系,而是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或称准官方机构),如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等由专家组成的机构,向艺术团体进行评估和拨款。这样的好处有二:一是减少了政府机构的行政事务;二是政府机构不直接与文艺团体发生关系,有利于检查监督,避免产生腐败。
“一臂之距”原则有两种分权方向。(1)垂直分权。中央政府及所属行政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纵向分权。一方面,中央政府将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权力及部分文化拨款的责任即给所属文化相关部门,如英国的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另一方面还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行使相应权力和承担相关责任。(2)水平分权。各级政府与文化方面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横向分权关系。这类组织介于政府与具体文化单位之间的文化中介机构,它有两个特点:其一,它是代理政府具体管理文化的准政府组织。接受政府委托,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咨询和政策设计,策划文化政策实施方案,还负责把政府的部分文化拨款落实到具体文化单位。其二,独立与政府之外,是非政府、超党派的独立中介组织。这类组织成员多由艺术方面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中立专家组成,独立履行职能,避免过多受政府行政干预,从而使文化发展尽可能保持其延续性。
案例:“一臂之距”原则在博物馆管理方面的运用。
英国博物馆事业的经营管理
英国博物馆业非常发达,英国成人人口中有32%事博物馆的常客。英国博物馆按规模和经费来源分为国家博物馆、大学附属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地方政府下属博物馆和独立博物馆。从事博物馆行业的人员,其中1/3时志愿人员。英国的博物馆业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由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实行的登记制度进行微观管理指导,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政府对博物馆的政策及管理方式
中央政府对博物馆及其有关机构制定鼓励性的政策,采取保持“一臂之距”的艺术管理原则,具体的行政管理则通过一个由公共团体构成的网络来运作,以实现其管理意图。博物馆时得到政府资助最多的艺术门类,但国家政府部门除了年度拨款外,并不直接参与对博物馆及其有关机构的日常行政管理决定。
保持“一臂之距”原则具体表现为:中央政府部门在其与接受拨款的文化团体和机构之间设置了一级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又称“官歌”,负责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询、负责部分文化拨款的具体分配、协助政府制订并具体实施政策。这类公共机构的行政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年度拨款,主要负责人也由政府任命,因而也会受政府影响。保持好“一臂之距”,不是要政府对文化艺术漠不关心,也不是进行行政干预,做到不能不管,又不能多管是一门艺术。博物馆管理中,保持“一臂之距”是基本管理方式。其中间机构是博物馆和美术馆委员会。此外,英国博物馆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委托管理委员会制度,责任主要是对博物馆藏品负责,对博物馆重大决策进行表决。
英国政府对博物馆的管理除了通过有限的年度拨款外,主要是通过一个由公共团体组成的网络来进行,而政府则对博物馆日常的行政管理保持“一臂之距”。当然,英政府对博物馆的管理不是不管不问,而是通过制定一系列非强制性和鼓励性建议,为博物馆及其有关机构提供一个政策框架,让他们在这个框架下运作,以实现其管理意图。
随着时代变化,英国政府对博物馆的政策及管理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修正,“一臂之距”的尺度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政府对博物馆年度拨款的大幅削减,国家鼓励博物馆大力发展多渠道资金来源,同时向博物馆界注入大量彩票资金,并鼓励博物馆引进企业经营机制。
博物馆之友—博物馆的群众基础。该组织一般为慈善机构,享有免税等优惠条件。博物馆之友会员,一般都对博物馆感兴趣,乐于为博物馆奉献时间和筹集资金,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最活跃的成员往往是一些退休人员,不同形式的会员缴纳不同数目的会费。会员也享受一些优惠待遇:收到定期时事通讯、观看展览预展、在博物馆闭馆后使用场地搞活动、使用博物馆资料进行学术研究、有限预定博物馆举办的讲座、参观博物馆未对公众开放的地方、与博物馆员非正式接触等。博物馆之友主要活动是筹集资金,并将资金交给博物馆购买藏品或藏品保护,以弥补经费不足;另一项主要工作是为博物馆提供义务服务和帮助,如公众教育、公众服务。博物馆之友组织了一些较成功的活动,如领养一件藏品、拍卖许诺等。
博物馆自筹资金的办法(以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A为例)
收取门票。
这是不得已的办法,英国博物馆有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传统,但随着商业化趋势和经费紧张,不少博物馆被迫改变传统,许多博物馆徘徊于收费派和免费派之间。V&A1988年以来采取自愿捐赠收费方式,但仍有51%参观者拒付赠款。于是1996年10月1日起,正式收取门票(18岁以下免票)。
社会赞助。
虽然政府资助在维持博物馆生存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的捐赠和赞助对博物馆的繁荣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V&A发展部门专门负责与提供赞助的机构和个人联系,一方面为博物馆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对已有的赞助人和机构提供信息和服务。发展部是沟通博物馆和赞助人与机构的纽带。一般说赞助种类可分定期赞助和一次性项目赞助。个人和企业对博物馆的赞助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方面使博物馆得到急需经费,另一方面自身也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博物馆之友。
它既是博物馆的群众基础,也是博物馆经费来源的不可忽视的部分。
举办展览是博物馆最好的宣传广告。
举办各类临时性的新展览,好比为博物馆作广告,观众人数明显上升,展览的质量越高,参观的人数越多。
经营公司,积极开拓生财之道。
博物馆成立经营公司,成为博物馆的商业臂膀,全部利润上缴博物馆,因而享有免税待遇。主要经营业务:零售业务、颁发许可证、邮购业务、场地出租、出版业务。
除了上述自筹资金方面的做法,V&A在争取其他社会资金方面也获得成功,如争取国家彩票基金为其建当代艺术新馆拨款等,此外其咖啡厅和餐馆成为成功经营的典范。
虽然在自筹资金方面有很多成绩,但博物馆不同于其他商业化的公共娱乐场所,他的首要任务是为人类保存、收藏、研究文物。因此,如何两方面都做到完美始终对现代博物馆管理是一个挑战。
(资料来源:范中汇著:《英国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彩票公益基金助推文化事业
根据英国文化部公布的数据,自发行国家彩票以来,彩票公益基金中用来资助艺术类项目的金额已逾25.56亿英镑,共资助了44275个项目。另外,彩票公益基金1994年以来资助文化遗产项目有12556个,资助金额多达32.85亿英镑。 彩票公益基金的设立,为文化事业开辟了极其重要的资金来源,使文化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得到很大改观,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于2004年至2005年拨出彩票基金4700万英镑在英格兰北部城市盖茨海德建立了一个多功能音乐中心,为英国和世界各国音乐家提供了一个表演、学习、实践以及向民众普及音乐知识的重要场所。此外,曼彻斯特市一个剧团在2002年创作的一个表演民谣和民间故事的节目,通过向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申请,得到了彩票基金17630英镑的赞助,2003年又获得了8460英镑。这些资金使得这个节目剧组能够到英国西北部、东北部甚至出国到南非的学校去做巡回演出,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英国著名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利用彩票公益基金发展的又一个典型范例。该博物馆的建筑是由伦敦泰晤士河边一座停止使用的发电厂改建的,全部改建费用
1.34亿英镑,其中5620万英镑来自彩票公益基金。该馆建成至今虽然只有几年,但是在现代艺术品收藏方面已经享有世界盛誉,博物馆的建筑也成为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废弃建筑物改造的经典之作。
现在,彩票公益基金已经成为英国众多博物馆和美术馆进行修缮的主要资金来源。不仅如此,从2001年开始,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在内的英国所有公立博物馆和美术馆对游客实行免费开放。根据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资料,英国的博物馆正在受到英国民众越来越多的青睐,现在每年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观看体育比赛、游览主题公园和到剧院看戏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