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开示 四禅八定

净慧法师开示 四禅八定 (节选自《水月道场》)10-09-12 22:57  发表于:《岁月静好》 分类:未分类

我们曾经把禅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等几种。这几种禅都离不开四禅四定。什么是四禅?四禅是怎么引发的?怎么才能到达四禅的境界?这些问题都应该弄清楚。进入四禅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诃五欲,弃五盖。所谓五欲,就是六尘中的前五尘,即色、身、香、味、触。五盖就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五欲是诱惑我们身心、使我们沉溺其中的一种障道力量,它使我们不能够专心致志地来修定。修定之前,要深刻地认识到五欲对于修定所产生的危害,从而将它们彻底地排除掉。五盖也是我们修习禅定的一种障覆力量,好比我们呆在一个封闭的水泥屋子里,视线被遮住了,无法看到月亮,五盖就像这个水泥屋子,若不把它除掉,你的禅定、智慧就根本无法显露出来。

大家都知道,欲界是没有禅定的,只有到了色界、无色界,才有禅定。欲界只有一种定,那就是要发初禅的时候,有一种未至定,或者叫未到定。未到定是进入四禅定的一个门,或者说是一个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很短。根据南传佛教的讲法,这个阶段最长只有三刹那,一般是一刹那。四禅的体是什么呢?就是心一境性,这是四禅所共有的。在进入四禅的时候,每一禅的开始都有一个未到定。正式进入四禅,那就叫根本定。经书上说:正受初禅的时候,言语止息;正受二禅的时候,觉观止息;正受三禅的时候,息心止息;正受四禅的时候,出入息止息。这四个止息就是我们验证自己是否进入了四禅的标志。以上是对四禅的概括说法,实际上,四禅中的每一禅都有一些特别的状态,在经书上被称作支分。刚才提到的心一境性,四禅中的每一禅都有这一支。初禅除了心一境性之外,还有四个支分:寻、伺、喜、乐。具备了这五个条件,就算进入了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就是远离五欲、五盖而生起喜乐。

寻伺本来的意思是觉观。寻是心的粗分别,伺是心的细分别。寻就是找到处所,伺就是安住于所找到的那个处所。寻伺不是胡思乱想,它是善分别,不是恶分别;或者说它是善觉观,不是恶觉观。静虑以慧为体,让你的智慧安住在似出似进的善法因果上,这就是寻伺。喜乐是由于寻伺善法、安住善法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情。总的来说,初禅的境界有寻,有伺,有喜,有乐,还有禅定。刚才是说从欲界进入初禅,未到定是一个门。未到定的时间很短,未到定是欲界的定,是进入初禅的前阶段。进入了初禅,就进入了色界。

二禅具备四个支分,也就是四个条件:内等净、喜、乐,再加上心一境性。内等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内心达到了一种平等清静的状态。正因为内心有一种平等清静的状态,所以它还有喜乐的感受。但是二禅已经没有了寻伺,没有了粗细的分别。二禅是定生喜乐地。

三禅具备五个支分:行舍、正念、正慧、受乐,还有心一境性。所谓行舍,就是说在禅定深入的过程当中,对原来的境界不满足,把上一级浅显的禅定舍掉,进入到较深层次的禅定境界。这就是行舍。正念就是念善法。正慧就是能够抉择善法。由于有行舍、正念和正慧,所以就有了一种受乐的状态。寻伺虽然灭了,分别虽然灭了,但是感受还没有灭。三禅是离喜乐地,就是说没有喜,只有乐受,

四禅具备四个支分:行舍、正念、不苦不乐,还有心一境性。行舍与三禅的行舍是一样的意思。第四禅是舍念清静地,就是说连念头都没有了。

四禅中的每一阶段对于整个修行有什么重要性。经典上面讲,释加牟尼佛悟道的时候,就是在四禅中。释加牟尼佛涅盘的时候,也是在四禅。可见四禅是产生一切禅定的基础。我们只有在禅定上一步一步地达到了四禅的境界,这样我们讲开悟、讲了生死才可以说真正有基础了。现在的修行人不要说四禅的境界全部都能达到,就是能够达到初禅的人也不是很多。

四禅是一切禅定的根本。但它不是修行的根本。这还要看你修禅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带着外道的邪见去修禅,那你所得的果也就是外道的有漏果。如果你是以无漏心来修禅,你就能得到无漏果,从而出离三界。如果你以大乘的菩提心、度众生的心来修禅,依领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那么你所证得的果也就是大乘的果位。修禅究竟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你的发心。所以不要认为与世间所共的禅定,我们就可以轻视它。真正要达到四禅的境界,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想修四禅定,就必须先把四禅定的这些理路、特征、支分弄清楚,这样你才能够有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至于盲修瞎练。教义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正确地去修行。除此之外,讲佛法有多么重要,也没什么意义的。佛法不是仅供讨论的知识、理论,它是一个救世、救人的方法,只有如实地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救世、救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落实。

说到禅定,一般都讲四禅八定。四禅我们已经讲过,也可以称作四定,加上四无色定,就成了八定,所以叫做四禅八定。四无色定是从色界修到无色界所获得的禅定,重点在定上,当然也包括禅。所以一般只把四无色定才叫四定。四无色定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所谓空无边处定,就是在修完色界四禅之后,想要进一步提高禅定功夫,觉得修四禅还有色法,而色法对定来讲,还是一个障碍。为了彻底排除色法的干扰,于是在四禅的基础上,让思维空间无限扩大,这时四禅的微细色法就会逐步减弱,直到进入空无边处定,这时色法的影响、色法的成份就完全没有了。在这两者之间,也有一个过度阶段叫近分定,还有一些色相、色法的成份在内。在四无色定中,只有空无边处定有近分定。进入到无色界以后,无色界整个是一种禅定的境界、思想的境界,既没有国土,也没有宫殿,更没有由色法四大组合的肉身存在,只有意识存在。在空无边处定的基础上,又继续往前修,觉得空无边处定依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因为它还想得空,想得空就还有厌倦的成份在内。修四禅八定都是欣上而厌下,都对原来的定境不满足,都追求一种更新的境界。所以能思维的主观的识就无限扩大。识的作用、识的体是不受任何东西限制的。在这之间又要经历一个近分定,然后正式进入识无边处定。进入识无边处定以后,还不满足,还觉得定功、定境不够深入,于是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无所有处定,这就需要排除心法和心所有法。因为识无边处定还在心法和心所有法上面用功夫,到了无所有处定的时候,就把第六识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完全排除干净,就连心识的作用也要摆脱掉。这时,定境就能进一步提高。虽然心识的作用排除了,心法、心所有法的作用排除了,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想,不等于没有意识。如果是完全没有意识了,那也就无所谓修禅定了。所以还是有心识的影响,还是不能完全自由自在。于是又进一步修,修到四禅八定的顶端非想非非想处定。没有想,也不是没有想,所以叫非想非非想。有时也叫非有想非无想。作为世间的禅定,到这个境界就到了最高的层次。能够获得四无色定有两种情况,一是报得,二是修得。所谓报得,是由于我们众生在人间修各种善法,最后感生到无色界天,在无色界天投生之后,自然就得到无色界定。报得是与生俱来的,不假修练。所谓修得,就是我们欲界的人,通过修四禅,一步一步地提升,然后达到了四无色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是一切禅定的基础,修它们同样也可以达到无漏定。无漏定包括小乘禅和大乘禅。经书上没有提到有最上乘禅,最上乘禅是中国祖师提出来的。佛经上说到过如来禅,中国的祖师把禅宗的禅有时称作如来清净禅,有时称作祖师禅。如来禅和祖师禅本质上是一个东西,不存在谁超过谁的问题。因为佛法是一味的,到了佛的境界,一切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又叫做祖师禅,是因为它是从达摩祖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并且有祖师的心法加以印证。另外,它不是根据经教的次第而修,而是根据祖师所设定的证量而修,所以称作祖师禅。

我们说过,通过修习四禅八定,我们也有可能获得无漏定。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够获得无漏定呢?那就是在四禅的近分定、初禅以前的未到定、四禅的根本定(四禅的根本定有四个)、还有无色定的前三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在这九个层次上,每个阶段都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突破四禅八定的次第,直接进入到无漏禅、无漏定;另一种可能就是循着四禅八定这么修下去,若在其中的某一个阶段有所突破,那就是无漏定,或者是小乘的禅定,或者是大乘的禅定。在这里大家要记住,在四无色定的非想非非想处定,没有进入无漏定的可能性。因为它已经定性了,而前面那几个阶段都没有定性,定性了就只能成为次第禅。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能够享受禅定的安乐,但经过一定的时间以后,还会落入轮回的,它不能出三界。而在前面的九个层次上,有出三界的可能。

在禅定里面,还有两个定:无想定和灭尽定。无想定是属于外道所修,它没有出离三界。灭尽定则是佛和阿罗汉在类似于涅磐的时候所进入的一种禅定。佛和阿罗汉在人间度生的活动当中,觉得需要休息一下,这时他就入灭尽定。灭尽就是使心、心所法全部都停止,呼吸也停止。入灭尽定的时间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很多天。经书上讲,入灭尽定最长的时间可以达到七天。虽然入灭尽定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应该还有暖气,如果连暖气都没有了,那就是圆寂了。所以你们修行的时候要注意,万一有哪个人入了灭尽定,别以为他往生了,马上送到化生窑烧掉了,那就完了。虚云老和尚在中南山修行的时候,煮着芋头等着吃,一边等,一边打坐,一坐就入定了,一入定就是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旁边还有住茅蓬的人,看到这个和尚好几天没有出来,就去看看是怎么回事?一看他正在打坐。看到别人打坐时,不要去推他,也不要喊他,只要用引磬一敲,他就出定了。老和尚出了定,那人就问:“你在打坐吗?”他说:“我煮着芋头,先打打坐,等着芋头熟。”打开锅一看,芋头已经长毛了。你看,这一坐多么自由自在!不吃不喝,任何凡间的事情都没有了。但是他的命根还在。我想,虚云老和尚所入的那种定,按照经教上的说法就是灭尽定。不是灭尽定,就不能这么持久。

前面说过欲界无定,即使有定也是极其微弱的,定的时间极为短暂。所以经书上把欲界的定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电光定”,就像打雷时的闪电一样,转眼即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修行要想真正获得禅定,那只有把我们的定力修到未到地定,然后再进入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谓未到地定,就是未至定或未到定,它是在没有获得根本定之前所得到的一种定,所以叫未至定。未至定的境界原则上是不能够持续很长时间的,它仅仅是一种初级的定。

有了发定的条件,就会产生触、痒、凉、热等十八种生理、心理现象,并且在打坐的时候会有身体消失的感觉,或者觉得好像是在云里、雾里一般。很多人打坐时,都可能短暂地体会到了这样的境界,但是它往往很短暂,不能重复,刹那间就没有了。真正到了发定的时候,情况不是这样,它会频繁地出现。只要你进入了那个境界,就会觉得身心四大不存在了,这时就入定了。这种定相是在欲界发生的,如果能进一步对障碍禅定的五欲、五盖产生一种极端的厌离想,并把它们排除干净,那时你就有可能进入初禅了。

通过修习止观,如果真正达到了息相,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若能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不受五欲、五盖的影响,循此前进,就有可能到达未至定和初禅。也有可能在未至定这个境界遇到机缘,你就开悟了。或者进一步到达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才有可能开悟。

以上所讲的有关四禅、四定的次第并没有出离三界(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当然,如果你在这当中的某一个阶段获得了突破,进入了无漏的禅定,那你就出三界了。

净慧法师开示 四禅八定 (节选自《水月道场》)10-09-12 22:57  发表于:《岁月静好》 分类:未分类

我们曾经把禅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等几种。这几种禅都离不开四禅四定。什么是四禅?四禅是怎么引发的?怎么才能到达四禅的境界?这些问题都应该弄清楚。进入四禅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诃五欲,弃五盖。所谓五欲,就是六尘中的前五尘,即色、身、香、味、触。五盖就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五欲是诱惑我们身心、使我们沉溺其中的一种障道力量,它使我们不能够专心致志地来修定。修定之前,要深刻地认识到五欲对于修定所产生的危害,从而将它们彻底地排除掉。五盖也是我们修习禅定的一种障覆力量,好比我们呆在一个封闭的水泥屋子里,视线被遮住了,无法看到月亮,五盖就像这个水泥屋子,若不把它除掉,你的禅定、智慧就根本无法显露出来。

大家都知道,欲界是没有禅定的,只有到了色界、无色界,才有禅定。欲界只有一种定,那就是要发初禅的时候,有一种未至定,或者叫未到定。未到定是进入四禅定的一个门,或者说是一个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很短。根据南传佛教的讲法,这个阶段最长只有三刹那,一般是一刹那。四禅的体是什么呢?就是心一境性,这是四禅所共有的。在进入四禅的时候,每一禅的开始都有一个未到定。正式进入四禅,那就叫根本定。经书上说:正受初禅的时候,言语止息;正受二禅的时候,觉观止息;正受三禅的时候,息心止息;正受四禅的时候,出入息止息。这四个止息就是我们验证自己是否进入了四禅的标志。以上是对四禅的概括说法,实际上,四禅中的每一禅都有一些特别的状态,在经书上被称作支分。刚才提到的心一境性,四禅中的每一禅都有这一支。初禅除了心一境性之外,还有四个支分:寻、伺、喜、乐。具备了这五个条件,就算进入了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就是远离五欲、五盖而生起喜乐。

寻伺本来的意思是觉观。寻是心的粗分别,伺是心的细分别。寻就是找到处所,伺就是安住于所找到的那个处所。寻伺不是胡思乱想,它是善分别,不是恶分别;或者说它是善觉观,不是恶觉观。静虑以慧为体,让你的智慧安住在似出似进的善法因果上,这就是寻伺。喜乐是由于寻伺善法、安住善法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情。总的来说,初禅的境界有寻,有伺,有喜,有乐,还有禅定。刚才是说从欲界进入初禅,未到定是一个门。未到定的时间很短,未到定是欲界的定,是进入初禅的前阶段。进入了初禅,就进入了色界。

二禅具备四个支分,也就是四个条件:内等净、喜、乐,再加上心一境性。内等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内心达到了一种平等清静的状态。正因为内心有一种平等清静的状态,所以它还有喜乐的感受。但是二禅已经没有了寻伺,没有了粗细的分别。二禅是定生喜乐地。

三禅具备五个支分:行舍、正念、正慧、受乐,还有心一境性。所谓行舍,就是说在禅定深入的过程当中,对原来的境界不满足,把上一级浅显的禅定舍掉,进入到较深层次的禅定境界。这就是行舍。正念就是念善法。正慧就是能够抉择善法。由于有行舍、正念和正慧,所以就有了一种受乐的状态。寻伺虽然灭了,分别虽然灭了,但是感受还没有灭。三禅是离喜乐地,就是说没有喜,只有乐受,

四禅具备四个支分:行舍、正念、不苦不乐,还有心一境性。行舍与三禅的行舍是一样的意思。第四禅是舍念清静地,就是说连念头都没有了。

四禅中的每一阶段对于整个修行有什么重要性。经典上面讲,释加牟尼佛悟道的时候,就是在四禅中。释加牟尼佛涅盘的时候,也是在四禅。可见四禅是产生一切禅定的基础。我们只有在禅定上一步一步地达到了四禅的境界,这样我们讲开悟、讲了生死才可以说真正有基础了。现在的修行人不要说四禅的境界全部都能达到,就是能够达到初禅的人也不是很多。

四禅是一切禅定的根本。但它不是修行的根本。这还要看你修禅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带着外道的邪见去修禅,那你所得的果也就是外道的有漏果。如果你是以无漏心来修禅,你就能得到无漏果,从而出离三界。如果你以大乘的菩提心、度众生的心来修禅,依领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那么你所证得的果也就是大乘的果位。修禅究竟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你的发心。所以不要认为与世间所共的禅定,我们就可以轻视它。真正要达到四禅的境界,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想修四禅定,就必须先把四禅定的这些理路、特征、支分弄清楚,这样你才能够有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至于盲修瞎练。教义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正确地去修行。除此之外,讲佛法有多么重要,也没什么意义的。佛法不是仅供讨论的知识、理论,它是一个救世、救人的方法,只有如实地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救世、救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落实。

说到禅定,一般都讲四禅八定。四禅我们已经讲过,也可以称作四定,加上四无色定,就成了八定,所以叫做四禅八定。四无色定是从色界修到无色界所获得的禅定,重点在定上,当然也包括禅。所以一般只把四无色定才叫四定。四无色定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所谓空无边处定,就是在修完色界四禅之后,想要进一步提高禅定功夫,觉得修四禅还有色法,而色法对定来讲,还是一个障碍。为了彻底排除色法的干扰,于是在四禅的基础上,让思维空间无限扩大,这时四禅的微细色法就会逐步减弱,直到进入空无边处定,这时色法的影响、色法的成份就完全没有了。在这两者之间,也有一个过度阶段叫近分定,还有一些色相、色法的成份在内。在四无色定中,只有空无边处定有近分定。进入到无色界以后,无色界整个是一种禅定的境界、思想的境界,既没有国土,也没有宫殿,更没有由色法四大组合的肉身存在,只有意识存在。在空无边处定的基础上,又继续往前修,觉得空无边处定依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因为它还想得空,想得空就还有厌倦的成份在内。修四禅八定都是欣上而厌下,都对原来的定境不满足,都追求一种更新的境界。所以能思维的主观的识就无限扩大。识的作用、识的体是不受任何东西限制的。在这之间又要经历一个近分定,然后正式进入识无边处定。进入识无边处定以后,还不满足,还觉得定功、定境不够深入,于是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无所有处定,这就需要排除心法和心所有法。因为识无边处定还在心法和心所有法上面用功夫,到了无所有处定的时候,就把第六识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完全排除干净,就连心识的作用也要摆脱掉。这时,定境就能进一步提高。虽然心识的作用排除了,心法、心所有法的作用排除了,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想,不等于没有意识。如果是完全没有意识了,那也就无所谓修禅定了。所以还是有心识的影响,还是不能完全自由自在。于是又进一步修,修到四禅八定的顶端非想非非想处定。没有想,也不是没有想,所以叫非想非非想。有时也叫非有想非无想。作为世间的禅定,到这个境界就到了最高的层次。能够获得四无色定有两种情况,一是报得,二是修得。所谓报得,是由于我们众生在人间修各种善法,最后感生到无色界天,在无色界天投生之后,自然就得到无色界定。报得是与生俱来的,不假修练。所谓修得,就是我们欲界的人,通过修四禅,一步一步地提升,然后达到了四无色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是一切禅定的基础,修它们同样也可以达到无漏定。无漏定包括小乘禅和大乘禅。经书上没有提到有最上乘禅,最上乘禅是中国祖师提出来的。佛经上说到过如来禅,中国的祖师把禅宗的禅有时称作如来清净禅,有时称作祖师禅。如来禅和祖师禅本质上是一个东西,不存在谁超过谁的问题。因为佛法是一味的,到了佛的境界,一切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又叫做祖师禅,是因为它是从达摩祖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并且有祖师的心法加以印证。另外,它不是根据经教的次第而修,而是根据祖师所设定的证量而修,所以称作祖师禅。

我们说过,通过修习四禅八定,我们也有可能获得无漏定。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够获得无漏定呢?那就是在四禅的近分定、初禅以前的未到定、四禅的根本定(四禅的根本定有四个)、还有无色定的前三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在这九个层次上,每个阶段都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突破四禅八定的次第,直接进入到无漏禅、无漏定;另一种可能就是循着四禅八定这么修下去,若在其中的某一个阶段有所突破,那就是无漏定,或者是小乘的禅定,或者是大乘的禅定。在这里大家要记住,在四无色定的非想非非想处定,没有进入无漏定的可能性。因为它已经定性了,而前面那几个阶段都没有定性,定性了就只能成为次第禅。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能够享受禅定的安乐,但经过一定的时间以后,还会落入轮回的,它不能出三界。而在前面的九个层次上,有出三界的可能。

在禅定里面,还有两个定:无想定和灭尽定。无想定是属于外道所修,它没有出离三界。灭尽定则是佛和阿罗汉在类似于涅磐的时候所进入的一种禅定。佛和阿罗汉在人间度生的活动当中,觉得需要休息一下,这时他就入灭尽定。灭尽就是使心、心所法全部都停止,呼吸也停止。入灭尽定的时间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很多天。经书上讲,入灭尽定最长的时间可以达到七天。虽然入灭尽定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应该还有暖气,如果连暖气都没有了,那就是圆寂了。所以你们修行的时候要注意,万一有哪个人入了灭尽定,别以为他往生了,马上送到化生窑烧掉了,那就完了。虚云老和尚在中南山修行的时候,煮着芋头等着吃,一边等,一边打坐,一坐就入定了,一入定就是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旁边还有住茅蓬的人,看到这个和尚好几天没有出来,就去看看是怎么回事?一看他正在打坐。看到别人打坐时,不要去推他,也不要喊他,只要用引磬一敲,他就出定了。老和尚出了定,那人就问:“你在打坐吗?”他说:“我煮着芋头,先打打坐,等着芋头熟。”打开锅一看,芋头已经长毛了。你看,这一坐多么自由自在!不吃不喝,任何凡间的事情都没有了。但是他的命根还在。我想,虚云老和尚所入的那种定,按照经教上的说法就是灭尽定。不是灭尽定,就不能这么持久。

前面说过欲界无定,即使有定也是极其微弱的,定的时间极为短暂。所以经书上把欲界的定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电光定”,就像打雷时的闪电一样,转眼即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修行要想真正获得禅定,那只有把我们的定力修到未到地定,然后再进入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谓未到地定,就是未至定或未到定,它是在没有获得根本定之前所得到的一种定,所以叫未至定。未至定的境界原则上是不能够持续很长时间的,它仅仅是一种初级的定。

有了发定的条件,就会产生触、痒、凉、热等十八种生理、心理现象,并且在打坐的时候会有身体消失的感觉,或者觉得好像是在云里、雾里一般。很多人打坐时,都可能短暂地体会到了这样的境界,但是它往往很短暂,不能重复,刹那间就没有了。真正到了发定的时候,情况不是这样,它会频繁地出现。只要你进入了那个境界,就会觉得身心四大不存在了,这时就入定了。这种定相是在欲界发生的,如果能进一步对障碍禅定的五欲、五盖产生一种极端的厌离想,并把它们排除干净,那时你就有可能进入初禅了。

通过修习止观,如果真正达到了息相,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若能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不受五欲、五盖的影响,循此前进,就有可能到达未至定和初禅。也有可能在未至定这个境界遇到机缘,你就开悟了。或者进一步到达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才有可能开悟。

以上所讲的有关四禅、四定的次第并没有出离三界(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当然,如果你在这当中的某一个阶段获得了突破,进入了无漏的禅定,那你就出三界了。


相关文章

  • 佛源老和尚
  • 佛源老和尚--禅门硕德生平简介 佛源老和尚系湖南桃江莫氏子,父讳芳有,母贾孺人,诞于公元一九二三年癸亥岁二月廿七日,少而聪慧.年十八,投益阳会龙山栖霞寺智晖上人剃落,法名心净,号真空.方七日,<椤严咒>已诵熟,寺规法则见即能知. ...查看


  • 佛弟子:学佛网关于"佛弟子"的资料
  • 佛弟子专题资料更新  点击查看本专题9月8日归档资料 分享到:2 法师开示 净空法师:闹到法庭,你们不是佛弟子--好事不如无事 法师开示 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 居士文章 中国第二位"裸捐"佛 ...查看


  • 感恩:学佛网关于"感恩"的资料
  • 感恩专题 分享到: 1 素食护生 12年素食心路历程 庆幸 感恩 建议 居士文章 抗癌故事:我的20年抗癌体会 居士文章 "三·八"节写给妈妈的歌 居士文章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 居士文章 对父母的感恩和忏悔 居士文章 当代 ...查看


  • 海涛法师关于烟供与施食的开示
  • 海涛法师关于烟供与施食的开示 海涛法师关于烟供与施食的开示 海涛法师作答:布施三恶道鬼神.地狱道的众生,他们能够得到吗? 答:一定没问题,各位要有信心,出家人每天晚上放蒙山,会念〈破地狱咒〉.〈普召请〉,请地狱道的众生来,念〈灭定业真言〉消 ...查看


  • [转]净空法师开示:凡是有想都是妄 (2012-02-23 21:29:38)
  • 原文地址:净空法师开示:凡是有想都是妄作者:miaoyin 1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心离念,凡是有想都是妄.那么我们现在要问:我天天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妄?我在此地告诉诸位真话,只有这一句不妄,这是真的. 2 怎么是真的?因为别的 ...查看


  • 海涛法师关于烟供和施食的开示
  • 海涛法师作答:布施三恶道鬼神.地狱道的众生,他们能够得到吗? 答:一定没问题,各位要有信心,出家人每天晚上放蒙山,会念〈破地狱咒〉.〈普召请〉,请地狱道的众生来,念〈灭定业真言〉消灭地狱业,念〈灭业障咒〉请观音菩萨消灭他的业,然后再给他们授 ...查看


  • 如何维系团体里没有内部斗争(净空老法师开示)
  • 我们三皈里头念"皈依僧,众中尊",这什么意思?僧是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叫做僧,叫僧团,四个人以上的团体.这个团体里面标准是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样的团体,所有团体 ...查看


  • 净空法师开示:用意念来治病
  • 我们用意念能控制所有的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身体是物质.好的念头.善的念头,身心健康. 疾病从哪里来的?疾病是不善念头生起的.我们学佛的知道得更清楚,比科学还要清楚,科学家没发现.这病里头有很多冤业,这个科学家没看到,冤亲债主找到身上来.科 ...查看


  • 古代的社会教育(净空法师开示)
  • 世尊慈悲,四十九年教学当中,天天提醒大家,时时刻刻不离,劝导众生千万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造重大的罪业,到来生受果,后悔莫及.古老的时代,讲这些因果报应故事的人很多,多半是说唱艺术.我们在童年的时候,这种艺术还存在,特别是农村小镇,有茶馆,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