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1)

中风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 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病室温、湿度适宜,一般温度以18—20度,湿度以50—60%为宜。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半身不遂者,患肢应保暖防寒,并防止肢体受压,以免发生畸形。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定时引流袋。妥善固定,防逆流。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 给药护理

(1)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 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 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 对昏迷患者,根据病情,如需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应添加菜汤或绿豆汤、果汁等,每天200mL,如须清热育阴、健肾和胃为主的患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可用杏仁、山楂、山药煮汤鼻饲,每日200mL,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钾盐,防止低钾现象使中风危险增加。

(3)饮食不易过饱,易少量多餐,饮食过饱易致食滞,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4)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腑气不通,影响气机升降,而不利于患者康复。

5 情志护理

(1) 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 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 临证(症)施护

(1) 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 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 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7 褥疮护理

(1)经常鼓励或协助患者翻身,每2h-4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检查受压程度,注意有无红肿。

(2)建立翻身卡,做好交接班。对骨突处或受压部位应垫松软的枕垫。

(3)床铺应平坦、整洁、柔软,床面不得有碎屑、杂质,以免损伤皮肤,注意保持肢体清洁,及时更换污物,经常用温水檫浴,皮肤皱褶处涂抹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三 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 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 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 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水肿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

2 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水肿消退后可室内活动。

(3)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

(4) 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1日总出量500ml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5) 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6)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有胸水腹水者每日测量体重胸围、腹围、足围。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及皮肤瘙痒等变化。

(2) 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 出现吐白色泡沫、面白唇紫、冷汗肢厥、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

(2) 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 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浓煎,少量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 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 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 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

(5) 脾虚湿困者,可给予补脾利湿之品。

(6) 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5 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 临证(症)施护

(1)风水相搏,浮肿尿少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2) 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3) 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4) 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三 健康指导

1 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2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3 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胸痹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 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严格控制静脉补液量

(3) 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 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 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温中散寒及行气活血的药物宜在早晨或上午服用,镇静安神及定惊熄风的药物宜在下午或傍晚服用.

(3)根据病人的证型和具体情况做好用药指导,同时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疗效和反应. 4 饮食护理

(1) 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 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3)心血瘀阻证的病人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宜进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饮食,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纤维的摄入。寒滞心脉证的病人,中药汤剂和饮食均要热服,忌生冷食物,水果和蔬菜均要煮熟后服用。而心气亏虚证者饮食以滋补为主;而肥胖病人要控制体重,过食易使脾胃损伤,聚湿成痰,气滞血瘀,因此饮食应限量,每餐不宜过饱。 5 情志护理

首先应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注意从病人的语言、表情及行为中摸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适时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消除病人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其次应取得病人的信任,护理人员的言行有时可直接影响患者,与其进行交流或各种护理操作时语言应和蔼,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应充分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病人讲解相关知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6 临证(症)施护

(1)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 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 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 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 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三 健康指导

1 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 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 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 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 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哮喘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肾。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 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3 生活自理能力。

4 心理社会状况。

5 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严禁吸烟,避免有烟尘及其他刺激性物质。寒哮、虚哮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室温宜偏凉。室内湿式打扫,避免扬起灰尘。有条件的可安排单人病房,尤其是较严重或在晚间发作的病人,住在大病房易干扰其他病人休息。

(3)床上被褥须温暖适中,枕头内避免填塞羽毛或其他的棉絮。床单位在晨、晚间护理时使用消毒液浸湿的床扫清扫。

(4)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5) 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 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 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 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 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 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 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少食多餐,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特别是曾引起过哮喘的食物更不可食用。寒喘可加用豆豉、葱白、生姜等调味;热哮可食丝瓜、冬瓜、黄瓜等

(2) 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每日2000毫升以上。

(3) 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5 情志护理

(1)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 耐心安慰和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教会自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养病。

6 临证(症)施护

(1)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实喘取大椎、风门、肺俞、膻中、丰隆等;虚喘取肺俞、膻中、气海、关元等并可加灸;寒哮加拔火罐;发热者可针大椎、合谷、曲池等。

(2)痰热阻肺,痰色黄粘稠,给予雾化吸人、翻身拍背。

(3)哮喘伴有表征发热,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或针刺曲池、大椎、合谷等穴。

(4)缓解期可耳穴埋籽,气管、肺、神门、交感、肾上腺、喘点、内分泌等穴。或遵医嘱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等。 三 健康指导

1 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 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 戒烟酒, 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5 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随身携带平喘气雾剂或口服液。当出现先兆症状或有轻度发作 时,及时喷吸,多能奏效。如喷吸无效,可适当口服平喘药。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6 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7反复发病者家中最好准备氧气筒或氧气袋,以便发生险情时急用。

咳嗽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 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禁止吸烟,避免烟尘及其他特殊气味刺激。外出戴口罩,避免外邪侵袭,注意保暖。

(3)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3)咳嗽有痰者不能使用麻醉止咳剂,可给予消炎化痰止咳剂,痰出炎消咳自止。服用止咳糖浆30分钟内不要饮水,以免减轻糖浆安抚呼吸道粘膜作用。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 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 临证(症)施护

(1) 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三 健康指导

1 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中风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 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病室温、湿度适宜,一般温度以18—20度,湿度以50—60%为宜。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半身不遂者,患肢应保暖防寒,并防止肢体受压,以免发生畸形。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定时引流袋。妥善固定,防逆流。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 给药护理

(1)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 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 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 对昏迷患者,根据病情,如需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应添加菜汤或绿豆汤、果汁等,每天200mL,如须清热育阴、健肾和胃为主的患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可用杏仁、山楂、山药煮汤鼻饲,每日200mL,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钾盐,防止低钾现象使中风危险增加。

(3)饮食不易过饱,易少量多餐,饮食过饱易致食滞,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4)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腑气不通,影响气机升降,而不利于患者康复。

5 情志护理

(1) 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 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 临证(症)施护

(1) 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 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 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7 褥疮护理

(1)经常鼓励或协助患者翻身,每2h-4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检查受压程度,注意有无红肿。

(2)建立翻身卡,做好交接班。对骨突处或受压部位应垫松软的枕垫。

(3)床铺应平坦、整洁、柔软,床面不得有碎屑、杂质,以免损伤皮肤,注意保持肢体清洁,及时更换污物,经常用温水檫浴,皮肤皱褶处涂抹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三 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 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 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 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水肿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

2 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水肿消退后可室内活动。

(3)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

(4) 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1日总出量500ml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5) 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6)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有胸水腹水者每日测量体重胸围、腹围、足围。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及皮肤瘙痒等变化。

(2) 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 出现吐白色泡沫、面白唇紫、冷汗肢厥、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

(2) 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 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浓煎,少量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 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 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 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

(5) 脾虚湿困者,可给予补脾利湿之品。

(6) 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5 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 临证(症)施护

(1)风水相搏,浮肿尿少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2) 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3) 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4) 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三 健康指导

1 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2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3 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胸痹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 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严格控制静脉补液量

(3) 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 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 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温中散寒及行气活血的药物宜在早晨或上午服用,镇静安神及定惊熄风的药物宜在下午或傍晚服用.

(3)根据病人的证型和具体情况做好用药指导,同时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疗效和反应. 4 饮食护理

(1) 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 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3)心血瘀阻证的病人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宜进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饮食,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纤维的摄入。寒滞心脉证的病人,中药汤剂和饮食均要热服,忌生冷食物,水果和蔬菜均要煮熟后服用。而心气亏虚证者饮食以滋补为主;而肥胖病人要控制体重,过食易使脾胃损伤,聚湿成痰,气滞血瘀,因此饮食应限量,每餐不宜过饱。 5 情志护理

首先应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注意从病人的语言、表情及行为中摸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适时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消除病人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其次应取得病人的信任,护理人员的言行有时可直接影响患者,与其进行交流或各种护理操作时语言应和蔼,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应充分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病人讲解相关知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6 临证(症)施护

(1)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 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 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 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 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三 健康指导

1 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 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 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 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 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哮喘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肾。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 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3 生活自理能力。

4 心理社会状况。

5 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严禁吸烟,避免有烟尘及其他刺激性物质。寒哮、虚哮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室温宜偏凉。室内湿式打扫,避免扬起灰尘。有条件的可安排单人病房,尤其是较严重或在晚间发作的病人,住在大病房易干扰其他病人休息。

(3)床上被褥须温暖适中,枕头内避免填塞羽毛或其他的棉絮。床单位在晨、晚间护理时使用消毒液浸湿的床扫清扫。

(4)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5) 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 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 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 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 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 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 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少食多餐,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特别是曾引起过哮喘的食物更不可食用。寒喘可加用豆豉、葱白、生姜等调味;热哮可食丝瓜、冬瓜、黄瓜等

(2) 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每日2000毫升以上。

(3) 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5 情志护理

(1)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 耐心安慰和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教会自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养病。

6 临证(症)施护

(1)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实喘取大椎、风门、肺俞、膻中、丰隆等;虚喘取肺俞、膻中、气海、关元等并可加灸;寒哮加拔火罐;发热者可针大椎、合谷、曲池等。

(2)痰热阻肺,痰色黄粘稠,给予雾化吸人、翻身拍背。

(3)哮喘伴有表征发热,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或针刺曲池、大椎、合谷等穴。

(4)缓解期可耳穴埋籽,气管、肺、神门、交感、肾上腺、喘点、内分泌等穴。或遵医嘱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等。 三 健康指导

1 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 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 戒烟酒, 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5 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随身携带平喘气雾剂或口服液。当出现先兆症状或有轻度发作 时,及时喷吸,多能奏效。如喷吸无效,可适当口服平喘药。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6 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7反复发病者家中最好准备氧气筒或氧气袋,以便发生险情时急用。

咳嗽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 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禁止吸烟,避免烟尘及其他特殊气味刺激。外出戴口罩,避免外邪侵袭,注意保暖。

(3)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3)咳嗽有痰者不能使用麻醉止咳剂,可给予消炎化痰止咳剂,痰出炎消咳自止。服用止咳糖浆30分钟内不要饮水,以免减轻糖浆安抚呼吸道粘膜作用。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 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 临证(症)施护

(1) 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三 健康指导

1 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相关文章

  • 2013年护理人员中医药培训计划
  • 北京大卫中医院 2013年各级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传统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上海市中医病症护理常规>.<中医 ...查看


  • 2014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 威中医字第[2014] 号 关于成立威宁县中医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的 通 知 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及国家关于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为了明确职责,贯彻落实全院中医护理工作的实施.监督.检查与反馈.经20 ...查看


  • 2013年二月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分析
  • 2013年一月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分析 本月按<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完成了各项中医护理质量检查.现将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 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结合中医护理评价标准,强化培训护士掌握优势病种护理常 ...查看


  •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 1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史及预防接种史. 2)咳嗽性质,伴随症状,神志及意识等. 3)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患儿心理状况. 5)辩证: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脾气亏虚证,肺阴亏虚证) 2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按中医儿科 ...查看


  • 中医护理论文
  • 消化不良中医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积极做用,寻找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19例,接受常规普通护理:辨证施护组21例,根据疾病的临床分型,进行辨证护理,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和 ...查看


  • "二甲复审"护理方面专家初评及反馈情况通报
  • "二甲复审"护理方面专家初评反馈情况及整改措施 受省中医管理局委派以省中医院医务部主任高翔为首的一行6人组成的专家咨询组,于2013年12月12日对我院"二甲复审"工作进行了预审.预审分为管理.医疗. ...查看


  • 骨科病房中医护理常规
  • 骨科中医护理常规 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种.病情合理安排病床. 3. 做好入院介绍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5. 详细了解病史,观察患者全身及患肢情况,包括疼痛.肿胀 ...查看


  • 护理管理部门的职能__护理管理人员职责
  • 护理管理部门职能 1.根据我院工作计划,结合临床医疗和中医护理工作实际,定期拟定中医医院护理工作计划,经院长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 2.经常督促检查工作制度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及护理人员工作职责的贯彻执行,提高基础护理和疾病护理的质量. ...查看


  • 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TCD 编码:外感热病类 BNW:BNW010, 时行感冒病 BNW011,外感高热:BNW020;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 ...查看


  • 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材料准备
  • 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材料准备清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1.1.1 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中医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规划必须经由职代会通过.院务会通过同时要下红头文件.要有会议记录.会议内容要包含中医特色优势.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