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 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病室温、湿度适宜,一般温度以18—20度,湿度以50—60%为宜。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半身不遂者,患肢应保暖防寒,并防止肢体受压,以免发生畸形。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定时引流袋。妥善固定,防逆流。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 给药护理
(1)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 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 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 对昏迷患者,根据病情,如需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应添加菜汤或绿豆汤、果汁等,每天200mL,如须清热育阴、健肾和胃为主的患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可用杏仁、山楂、山药煮汤鼻饲,每日200mL,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钾盐,防止低钾现象使中风危险增加。
(3)饮食不易过饱,易少量多餐,饮食过饱易致食滞,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4)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腑气不通,影响气机升降,而不利于患者康复。
5 情志护理
(1) 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 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 临证(症)施护
(1) 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 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 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7 褥疮护理
(1)经常鼓励或协助患者翻身,每2h-4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检查受压程度,注意有无红肿。
(2)建立翻身卡,做好交接班。对骨突处或受压部位应垫松软的枕垫。
(3)床铺应平坦、整洁、柔软,床面不得有碎屑、杂质,以免损伤皮肤,注意保持肢体清洁,及时更换污物,经常用温水檫浴,皮肤皱褶处涂抹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三 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 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 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 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水肿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
2 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水肿消退后可室内活动。
(3)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
(4) 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1日总出量500ml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5) 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6)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有胸水腹水者每日测量体重胸围、腹围、足围。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及皮肤瘙痒等变化。
(2) 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 出现吐白色泡沫、面白唇紫、冷汗肢厥、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
(2) 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 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浓煎,少量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 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 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 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
(5) 脾虚湿困者,可给予补脾利湿之品。
(6) 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5 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 临证(症)施护
(1)风水相搏,浮肿尿少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2) 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3) 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4) 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三 健康指导
1 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2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3 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胸痹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 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严格控制静脉补液量
(3) 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 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 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温中散寒及行气活血的药物宜在早晨或上午服用,镇静安神及定惊熄风的药物宜在下午或傍晚服用.
(3)根据病人的证型和具体情况做好用药指导,同时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疗效和反应. 4 饮食护理
(1) 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 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3)心血瘀阻证的病人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宜进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饮食,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纤维的摄入。寒滞心脉证的病人,中药汤剂和饮食均要热服,忌生冷食物,水果和蔬菜均要煮熟后服用。而心气亏虚证者饮食以滋补为主;而肥胖病人要控制体重,过食易使脾胃损伤,聚湿成痰,气滞血瘀,因此饮食应限量,每餐不宜过饱。 5 情志护理
首先应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注意从病人的语言、表情及行为中摸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适时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消除病人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其次应取得病人的信任,护理人员的言行有时可直接影响患者,与其进行交流或各种护理操作时语言应和蔼,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应充分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病人讲解相关知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6 临证(症)施护
(1)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 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 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 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 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三 健康指导
1 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 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 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 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 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哮喘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肾。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 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3 生活自理能力。
4 心理社会状况。
5 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严禁吸烟,避免有烟尘及其他刺激性物质。寒哮、虚哮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室温宜偏凉。室内湿式打扫,避免扬起灰尘。有条件的可安排单人病房,尤其是较严重或在晚间发作的病人,住在大病房易干扰其他病人休息。
(3)床上被褥须温暖适中,枕头内避免填塞羽毛或其他的棉絮。床单位在晨、晚间护理时使用消毒液浸湿的床扫清扫。
(4)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5) 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 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 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 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 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 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 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少食多餐,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特别是曾引起过哮喘的食物更不可食用。寒喘可加用豆豉、葱白、生姜等调味;热哮可食丝瓜、冬瓜、黄瓜等
(2) 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每日2000毫升以上。
(3) 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5 情志护理
(1)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 耐心安慰和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教会自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养病。
6 临证(症)施护
(1)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实喘取大椎、风门、肺俞、膻中、丰隆等;虚喘取肺俞、膻中、气海、关元等并可加灸;寒哮加拔火罐;发热者可针大椎、合谷、曲池等。
(2)痰热阻肺,痰色黄粘稠,给予雾化吸人、翻身拍背。
(3)哮喘伴有表征发热,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或针刺曲池、大椎、合谷等穴。
(4)缓解期可耳穴埋籽,气管、肺、神门、交感、肾上腺、喘点、内分泌等穴。或遵医嘱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等。 三 健康指导
1 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 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 戒烟酒, 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5 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随身携带平喘气雾剂或口服液。当出现先兆症状或有轻度发作 时,及时喷吸,多能奏效。如喷吸无效,可适当口服平喘药。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6 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7反复发病者家中最好准备氧气筒或氧气袋,以便发生险情时急用。
咳嗽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 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禁止吸烟,避免烟尘及其他特殊气味刺激。外出戴口罩,避免外邪侵袭,注意保暖。
(3)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3)咳嗽有痰者不能使用麻醉止咳剂,可给予消炎化痰止咳剂,痰出炎消咳自止。服用止咳糖浆30分钟内不要饮水,以免减轻糖浆安抚呼吸道粘膜作用。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 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 临证(症)施护
(1) 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三 健康指导
1 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中风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 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病室温、湿度适宜,一般温度以18—20度,湿度以50—60%为宜。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半身不遂者,患肢应保暖防寒,并防止肢体受压,以免发生畸形。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定时引流袋。妥善固定,防逆流。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 给药护理
(1)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 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 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 对昏迷患者,根据病情,如需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应添加菜汤或绿豆汤、果汁等,每天200mL,如须清热育阴、健肾和胃为主的患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可用杏仁、山楂、山药煮汤鼻饲,每日200mL,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钾盐,防止低钾现象使中风危险增加。
(3)饮食不易过饱,易少量多餐,饮食过饱易致食滞,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4)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腑气不通,影响气机升降,而不利于患者康复。
5 情志护理
(1) 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 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 临证(症)施护
(1) 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 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 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7 褥疮护理
(1)经常鼓励或协助患者翻身,每2h-4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检查受压程度,注意有无红肿。
(2)建立翻身卡,做好交接班。对骨突处或受压部位应垫松软的枕垫。
(3)床铺应平坦、整洁、柔软,床面不得有碎屑、杂质,以免损伤皮肤,注意保持肢体清洁,及时更换污物,经常用温水檫浴,皮肤皱褶处涂抹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三 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 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 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 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水肿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
2 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水肿消退后可室内活动。
(3)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
(4) 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1日总出量500ml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5) 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6)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有胸水腹水者每日测量体重胸围、腹围、足围。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及皮肤瘙痒等变化。
(2) 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 出现吐白色泡沫、面白唇紫、冷汗肢厥、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
(2) 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 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浓煎,少量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 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 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 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
(5) 脾虚湿困者,可给予补脾利湿之品。
(6) 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5 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 临证(症)施护
(1)风水相搏,浮肿尿少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2) 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3) 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4) 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三 健康指导
1 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2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3 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胸痹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 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严格控制静脉补液量
(3) 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 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 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温中散寒及行气活血的药物宜在早晨或上午服用,镇静安神及定惊熄风的药物宜在下午或傍晚服用.
(3)根据病人的证型和具体情况做好用药指导,同时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疗效和反应. 4 饮食护理
(1) 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 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3)心血瘀阻证的病人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宜进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饮食,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纤维的摄入。寒滞心脉证的病人,中药汤剂和饮食均要热服,忌生冷食物,水果和蔬菜均要煮熟后服用。而心气亏虚证者饮食以滋补为主;而肥胖病人要控制体重,过食易使脾胃损伤,聚湿成痰,气滞血瘀,因此饮食应限量,每餐不宜过饱。 5 情志护理
首先应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注意从病人的语言、表情及行为中摸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适时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消除病人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其次应取得病人的信任,护理人员的言行有时可直接影响患者,与其进行交流或各种护理操作时语言应和蔼,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应充分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病人讲解相关知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6 临证(症)施护
(1)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 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 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 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 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三 健康指导
1 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 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 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 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 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哮喘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肾。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 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3 生活自理能力。
4 心理社会状况。
5 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严禁吸烟,避免有烟尘及其他刺激性物质。寒哮、虚哮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室温宜偏凉。室内湿式打扫,避免扬起灰尘。有条件的可安排单人病房,尤其是较严重或在晚间发作的病人,住在大病房易干扰其他病人休息。
(3)床上被褥须温暖适中,枕头内避免填塞羽毛或其他的棉絮。床单位在晨、晚间护理时使用消毒液浸湿的床扫清扫。
(4)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5) 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 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 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 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 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 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 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少食多餐,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特别是曾引起过哮喘的食物更不可食用。寒喘可加用豆豉、葱白、生姜等调味;热哮可食丝瓜、冬瓜、黄瓜等
(2) 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每日2000毫升以上。
(3) 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5 情志护理
(1)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 耐心安慰和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教会自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养病。
6 临证(症)施护
(1)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实喘取大椎、风门、肺俞、膻中、丰隆等;虚喘取肺俞、膻中、气海、关元等并可加灸;寒哮加拔火罐;发热者可针大椎、合谷、曲池等。
(2)痰热阻肺,痰色黄粘稠,给予雾化吸人、翻身拍背。
(3)哮喘伴有表征发热,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或针刺曲池、大椎、合谷等穴。
(4)缓解期可耳穴埋籽,气管、肺、神门、交感、肾上腺、喘点、内分泌等穴。或遵医嘱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等。 三 健康指导
1 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 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 戒烟酒, 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5 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随身携带平喘气雾剂或口服液。当出现先兆症状或有轻度发作 时,及时喷吸,多能奏效。如喷吸无效,可适当口服平喘药。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6 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7反复发病者家中最好准备氧气筒或氧气袋,以便发生险情时急用。
咳嗽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 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禁止吸烟,避免烟尘及其他特殊气味刺激。外出戴口罩,避免外邪侵袭,注意保暖。
(3)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3)咳嗽有痰者不能使用麻醉止咳剂,可给予消炎化痰止咳剂,痰出炎消咳自止。服用止咳糖浆30分钟内不要饮水,以免减轻糖浆安抚呼吸道粘膜作用。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 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 临证(症)施护
(1) 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三 健康指导
1 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