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医是中华民族流传和种族繁衍昌盛至今的保证,历经数千年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部《内经》“垂不朽之仁慈, 开生民之异域”, 流传百代。其间名医更是层出不穷,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到东汉的张仲景, 从唐代的孙思邈到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的医学大家, 中医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只是新安医学一家世代医学就有三百名医。但是到了近代特别是当代, 中医受到西医的严重冲击, 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发展滞后,停滞不前,甚至要衰退,被人提出废除中医的窘境。可以说是“在冲击下困惑, 在困惑下衰落”。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
1. 中医教育模式的弊端
当今中国有将近30所高等中医院校, 在校学生数十万。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办高等中医院校以来, 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对高等中医教育的投入, 但是中医发展的速度仍然缓慢,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当今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弊端。目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很难再培育出像董建华、邓铁涛、周仲英等一代名老中医。我们所采用的中医教育模式、教育方法, 模仿的是现代医学教育, 基本上与医科大学没有什么区别。大家现在同时学两套, 既学中, 又学西[1]。在这种思想影响下, 中医何尝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据说, 中医研究生的案边大都放的是分子生物学之类的书, 放一本《黄帝内经》是被人嘲笑的。硕士生要达到细胞水平, 博士生要达到分子水平, 可想而知, 研读经典, 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便受到忽视。
此外, 现在的中医教育大都忽略了临床实践对教学的重要性, 不论哪个专业大都走动物实验之路, 中医的路越走越窄。中医理论源于临床而又高于临床, 对中医理论的掌握和提高离不开临床。而目前强调的是课堂教学, 忽视了临床教学, 且后者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和体系。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中医临床大师, 更要重视培养中医临床理论大师, 这是中医发展的根本。
2. 实体模型方法的缺失
中医是以朴素辩证、定性描述的思维过程, 以形象思维、类比为主的方法, 从宏观角度来认识人体, 辨证综合, 辨证论治。西医则是在实验基础上, 注重微观与局部的研究, 以分析为主的方法向分子水平深入。可以看出, 西医所采用的是实体模型, 中医所采用的是唯象模型。例如, 当人类面对瘟疫SARS 泛滥时, 中医和西医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西医采用微观、精确的方法寻找SARS 的病原体, 现在发
现的是一种变异的冠状病毒, 然后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一病毒进行测序, 接着筛选、开发抗病毒药物; 中医则用宏观的、辨证的方法, 认为不管它是什么病毒病菌, 都是一种邪气, “非典”属于温病范畴, 根据症状、体质等信息, 就可以辨别出不同的“证”, 然后对“证”下药。西医采用对抗性治疗, 需要找出敌人, 然后制造出针对性的杀伤武器去杀灭敌人; 中医不采用对抗治疗, 而是用药物增强体内的正气, 调整人体的自组织能力, 让机体的正气( 自组织能力) 营造出一个病毒不能生存的内环境[2]。中医唯象模型方法的优点在于从人体整体功能出发, 在不破坏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 把握人体在整体层次上的一些唯象规律。然而, 实体模型方法的缺失不仅造成了中医理论超越形态结构, 同时也造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封闭, 另外也造成了中医理论难以证伪。没有实体模型方法的引进, 中医理论就不可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革命, 也不可能孕育出像近代西医学那样的新型理论体系来[3]
, 就不能像西医那样迅猛发展。
3. 人们医疗观念的影响
目前中医的状况,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不如西医。人们日常患病, 比如感冒、发烧, 往往更多选择西医, 而不是中医。
普通人可能认为西医比中医来得快, 所以他们选择了西医。更有甚者, 某家中医院有一条明文规定, 发热的病人用中医治疗, 如果3日内不退烧, 就一定要上西药。中医竟然不自信到这种地步, 无怪乎人们常见的一些小病多依靠西医治疗。现在的中医发展, 可谓是陷入了误区。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 历史明白记载中医不仅能治热性病, 更能治急性病, 可如今有几个急性病来找中医, 找中医的大多数是慢性病, 所以就有了中医会治慢性病的说法。从《金匮要略》到《杂病广要》, 书之简帛的, 中医能治常见病, 更能治多发病, 但现在又有几个常见病来看中医, 找中医的大多数是西医明确难以治疗的疾病, 于是又有了中医治疑难杂症的“世誉”。疑难杂病真是那么好治吗? 古有扁鹊能生死人者, 然此自当生者也, 何况还有“六不治”的交代。而时下找中医最多的, 往往是被西医列为癌症肿瘤绝症的不治之病, 所以又有了中医治绝症的期待[4]。照此下去, 中医仅仅治疗那些疑难病症慢性病, 而不去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其何以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
4. 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不够
中医的研究方法普遍停留在单纯运用观察方法或只有少量的实验研究的水平上。理论形成过程也基本是采用逻辑的方法, 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证明等组成了中医传统的研究模式, 这些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
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有必要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如必须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不能以临床观察来代替实验研究, 正如恩格斯所说:单靠观察所得的经验, 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必须有科学实验的结论加以支持。二十世纪以来, 科学实验在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中的突出作用已为人所共识[5]。
世界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快捷, 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迅速交融已不可避免。我国著名中医干祖望曾说, “今天中医必须走习故纳新之路, 不习故无以自立, 而且强调时习之, 守或保是不够的, 不纳新, 无法发展繁荣”。诚然, 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 我们不断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诠释中医, 不仅提高了实践中的临床疗效, 更促进了中医的迅速发展。应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毒攻毒”分子机理的阐明、针刺镇痛研究、针灸治癌等研究引人注目[6]。但是, 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不够, 上述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还需要深入和全方位的研究。由于中医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深邃的包容性, 留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目前的中医科学研究缺少仪器、经费, 科研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还未步入主动出击的局面, 研究成果还未得到国际上一致的认可。所有这些, 都是制约中医发展的障碍。
总之, 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今时代, 我们要正视中医自身实体模型方法的缺失, 认清它的有利一面, 也要看到它的不利一面。另外, 我们要改变当今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 找出适合中医教育发展的一条道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要重视中医科学方法的研究, 不断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中医。只有这样, 我们的中医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才能在与西医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力红. 思考中医[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20.
[2] 张其成. 中医文化复兴是中医复兴的重要途径[J]. 中医药文化, 2006, (1): 7.
[3] 张宗明. 近代中医发展缓慢的方法论原因分析[J].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3, 19(3): 64-65.
[4] 蒋力生. 中医的风流与尴尬[J]. 江西中医药, 2006, (1): 1.
[5] 何征. 中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卫生职业教育, 2003,5(21): 54.
[6] 王明艳, 周坤福, 徐力. 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M].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 37.
浅谈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医是中华民族流传和种族繁衍昌盛至今的保证,历经数千年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部《内经》“垂不朽之仁慈, 开生民之异域”, 流传百代。其间名医更是层出不穷,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到东汉的张仲景, 从唐代的孙思邈到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的医学大家, 中医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只是新安医学一家世代医学就有三百名医。但是到了近代特别是当代, 中医受到西医的严重冲击, 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发展滞后,停滞不前,甚至要衰退,被人提出废除中医的窘境。可以说是“在冲击下困惑, 在困惑下衰落”。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
1. 中医教育模式的弊端
当今中国有将近30所高等中医院校, 在校学生数十万。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办高等中医院校以来, 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对高等中医教育的投入, 但是中医发展的速度仍然缓慢,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当今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弊端。目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很难再培育出像董建华、邓铁涛、周仲英等一代名老中医。我们所采用的中医教育模式、教育方法, 模仿的是现代医学教育, 基本上与医科大学没有什么区别。大家现在同时学两套, 既学中, 又学西[1]。在这种思想影响下, 中医何尝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据说, 中医研究生的案边大都放的是分子生物学之类的书, 放一本《黄帝内经》是被人嘲笑的。硕士生要达到细胞水平, 博士生要达到分子水平, 可想而知, 研读经典, 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便受到忽视。
此外, 现在的中医教育大都忽略了临床实践对教学的重要性, 不论哪个专业大都走动物实验之路, 中医的路越走越窄。中医理论源于临床而又高于临床, 对中医理论的掌握和提高离不开临床。而目前强调的是课堂教学, 忽视了临床教学, 且后者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和体系。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中医临床大师, 更要重视培养中医临床理论大师, 这是中医发展的根本。
2. 实体模型方法的缺失
中医是以朴素辩证、定性描述的思维过程, 以形象思维、类比为主的方法, 从宏观角度来认识人体, 辨证综合, 辨证论治。西医则是在实验基础上, 注重微观与局部的研究, 以分析为主的方法向分子水平深入。可以看出, 西医所采用的是实体模型, 中医所采用的是唯象模型。例如, 当人类面对瘟疫SARS 泛滥时, 中医和西医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西医采用微观、精确的方法寻找SARS 的病原体, 现在发
现的是一种变异的冠状病毒, 然后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一病毒进行测序, 接着筛选、开发抗病毒药物; 中医则用宏观的、辨证的方法, 认为不管它是什么病毒病菌, 都是一种邪气, “非典”属于温病范畴, 根据症状、体质等信息, 就可以辨别出不同的“证”, 然后对“证”下药。西医采用对抗性治疗, 需要找出敌人, 然后制造出针对性的杀伤武器去杀灭敌人; 中医不采用对抗治疗, 而是用药物增强体内的正气, 调整人体的自组织能力, 让机体的正气( 自组织能力) 营造出一个病毒不能生存的内环境[2]。中医唯象模型方法的优点在于从人体整体功能出发, 在不破坏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 把握人体在整体层次上的一些唯象规律。然而, 实体模型方法的缺失不仅造成了中医理论超越形态结构, 同时也造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封闭, 另外也造成了中医理论难以证伪。没有实体模型方法的引进, 中医理论就不可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革命, 也不可能孕育出像近代西医学那样的新型理论体系来[3]
, 就不能像西医那样迅猛发展。
3. 人们医疗观念的影响
目前中医的状况,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不如西医。人们日常患病, 比如感冒、发烧, 往往更多选择西医, 而不是中医。
普通人可能认为西医比中医来得快, 所以他们选择了西医。更有甚者, 某家中医院有一条明文规定, 发热的病人用中医治疗, 如果3日内不退烧, 就一定要上西药。中医竟然不自信到这种地步, 无怪乎人们常见的一些小病多依靠西医治疗。现在的中医发展, 可谓是陷入了误区。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 历史明白记载中医不仅能治热性病, 更能治急性病, 可如今有几个急性病来找中医, 找中医的大多数是慢性病, 所以就有了中医会治慢性病的说法。从《金匮要略》到《杂病广要》, 书之简帛的, 中医能治常见病, 更能治多发病, 但现在又有几个常见病来看中医, 找中医的大多数是西医明确难以治疗的疾病, 于是又有了中医治疑难杂症的“世誉”。疑难杂病真是那么好治吗? 古有扁鹊能生死人者, 然此自当生者也, 何况还有“六不治”的交代。而时下找中医最多的, 往往是被西医列为癌症肿瘤绝症的不治之病, 所以又有了中医治绝症的期待[4]。照此下去, 中医仅仅治疗那些疑难病症慢性病, 而不去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其何以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
4. 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不够
中医的研究方法普遍停留在单纯运用观察方法或只有少量的实验研究的水平上。理论形成过程也基本是采用逻辑的方法, 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证明等组成了中医传统的研究模式, 这些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
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有必要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如必须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不能以临床观察来代替实验研究, 正如恩格斯所说:单靠观察所得的经验, 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必须有科学实验的结论加以支持。二十世纪以来, 科学实验在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中的突出作用已为人所共识[5]。
世界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快捷, 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迅速交融已不可避免。我国著名中医干祖望曾说, “今天中医必须走习故纳新之路, 不习故无以自立, 而且强调时习之, 守或保是不够的, 不纳新, 无法发展繁荣”。诚然, 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 我们不断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诠释中医, 不仅提高了实践中的临床疗效, 更促进了中医的迅速发展。应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毒攻毒”分子机理的阐明、针刺镇痛研究、针灸治癌等研究引人注目[6]。但是, 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不够, 上述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还需要深入和全方位的研究。由于中医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深邃的包容性, 留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目前的中医科学研究缺少仪器、经费, 科研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还未步入主动出击的局面, 研究成果还未得到国际上一致的认可。所有这些, 都是制约中医发展的障碍。
总之, 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今时代, 我们要正视中医自身实体模型方法的缺失, 认清它的有利一面, 也要看到它的不利一面。另外, 我们要改变当今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 找出适合中医教育发展的一条道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要重视中医科学方法的研究, 不断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中医。只有这样, 我们的中医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才能在与西医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力红. 思考中医[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20.
[2] 张其成. 中医文化复兴是中医复兴的重要途径[J]. 中医药文化, 2006, (1): 7.
[3] 张宗明. 近代中医发展缓慢的方法论原因分析[J].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3, 19(3): 64-65.
[4] 蒋力生. 中医的风流与尴尬[J]. 江西中医药, 2006, (1): 1.
[5] 何征. 中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卫生职业教育, 2003,5(21): 54.
[6] 王明艳, 周坤福, 徐力. 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M].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