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a

廊坊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调查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编号:112103)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

响调查研究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金保来 霸州市王庄子乡任庄子村学校

课题组成员:任顺清 任庆旺 黄胜华 刘贺英 李娟 倪卫兵 周瑞 苏建华

李春莉 耿章立 赵林强 樊双彩

2013年11月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

设的影响调查研究》

内 容 提 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价值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杜威的理论

(三)主体德育观理论

(四)课题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对象、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现状及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二)加强教师的网络信息培训,提高的教师的德育感化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改变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

惯与方式 (四)对中学生网络环境下良好生活习惯与方式及网络道德的强化

(五)重视家校联系,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格局。

五、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得到改善

(二)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加强

(四)提高了教师适应未来教学的能力

(五)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得到改善

(六)学校创建了绿色网站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二)今后设想

附录:

相关成果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

的影响调查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思想道德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使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恪守网络道德和社会道德,成为我们面临地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中学生的网络生活习惯与方式对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既有消极的方面又有积极的方面,我们应对中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与方式对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对中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与方式对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加以强化。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由于受年龄、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方面的制约,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尚处于形成过程中,而又由于网络伦理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缺乏约束,从而导致中学生自由行动强化,道德弱化。还有网恋现象,中学生情窦初开,对谈恋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是迫于早恋的压力,他们就寻求网络恋人,并以“老公”“老婆”相称,违背了传统伦理。

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地考验。与其拒绝网络,不如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选择性利用,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所用,借助网络上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广

泛信息,全方位拓展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网络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通过网络,中学生不仅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各样现代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而且能接触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多元世界。可见,以全球性为特征的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确实有利于开阔中学生的道德视野,促进其道德认知发展,提高其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培养亲社会行为。

(二)理论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自我整合、多力塑造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好奇心强、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渴望交流,但缺乏社会经验,自制力较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侵蚀,缺乏对社会生活是非曲直美丑的辨别能力。如果引导不力,容易导致中学生自我行为失控。有的中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不能自拔,日益堕落,引发走上偷窃、抢劫等严重违法犯罪后果。可见当前中学生上网已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网络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最终让学生能在网海中自由地遨游而避免沉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三)研究价值

通过这份课题研究,可以给学校、周边中学以及情况类似的学校以借鉴与参考,分析中学生上网情况以及网络成瘾针对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策

略,使广大中学生树立健康、文明上网理念,弘扬先进的网络文化,为中学生创建绿色网络空间,促进中学生的成长进步。总之,努力使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执行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显性隐性结合的一种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德育模式,树立教育的大课程,真正使学生远离“网瘾”,实现文明上网。

二、 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发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生活日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网络时代的生活必然应该有网络时代的教育。网络成为德育工作的新环境。

(二)杜威的理论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还说:“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活动和思想统一中跟别人发展适当的关系而得到的。”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跨时空、资源丰富等优势,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通道,让他们自主参与到资料收集、道德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交往的机会,就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教师“唇焦口燥呼不应”的尴尬局面。

(三)主体德育观理论

主体德育观认为:德育要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了德育全过程。没有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就不可能有道德真正的发展。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也指出: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对别人和自己的评论,就等于直接参与了一种积累道德规范的活动。如果我们建立

校园网络,并实行师生QQ互动,或通过其他活动的体验,就可以展开讨论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方式。

(四)课题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目前,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进行探索。在这种新教育的理论中,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而利用网络对孩子进行道德培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探索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起网络时代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理论体系,可以丰富德育学的理论基础,拓展德育的方法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对象、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德育环境,要有效的调控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在老师的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动性,实现其由自我认识与体验上升到自我控制。基于以上,我校提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的研究课题,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全校初中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从多学科多角度开

展对资料的比较,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2.调查法、观察法

以问卷调查法为辅,在研究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教师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前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以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分析中学生目前生活学习出现的新的问题,总结筛选出影响未成年人上网的因素,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反思总结法

有效反思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学习相关资料总结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现状及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在课题进行之初,为了获得中学生网络生活习惯与方式及网络道德现状,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中学生的上网时间,地点,方式以及上网干些什么,网络道德现状等问题。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深感当前学生道德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1、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现状

中学生上网的热情不可抵挡,然而中学生上网在干些什么。调查表明,中学生的网络生活不良行为大于良好行为。中学生的生活与网络联系紧密,上网成了中学生的课余生活,上网方式多样,所占比例如下:网吧12%,家里34%,学校0%,手机54%。上网内容以“聊天”、“玩游戏”为主,“看新闻”、“学习”也占有少量比重。当问及他们这么喜欢上网为什么不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时,大部分同学表示不太会使用电脑。因此大部分时间浪

费在一些无意义的网络行为中。

2、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影响

不良的上网习惯导致许多同学的行为产生了偏差。根据课题组收集的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

据统计,那些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被高挂退学“红灯”的学生中,约70%是由于无节制上网而自食苦果。这些学生的上网行为已严重的影响到他的生活作息时间,影响到个人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网瘾。

(2)对自己的网上言论不负责任,在网上任意的谩骂、侮辱他人。

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及网上言论的随意性,许多同学在网上任意的谩骂、侮辱他人,对他人名誉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本身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尚处于形成过程中,而又由于网络伦理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缺乏约束,从而导致中学生自由行动强化,道德弱化。

(3)传播色情信息、传播电脑病毒等等。

中学生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中学生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二)加强教师的网络信息培训,提高的教师的德育感化能力

在刚立项时,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13人,多数教师对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在网络生活下的思想道德行为感到力不从心。基于此,在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两周一学习,一月一研讨的活动,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了解当前的网络环境以及其影响下的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致力于

提高自身的德育感化能力。

1、校内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门培训10次,聘请市、区电教馆、教仪站的专家做专业指导4次。

2、选派参研教师参加校外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和网络资源运用培训。

3、课题组内教师结对,以强带弱。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改变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1、聘请网络法律知识专家

聘请网络法律知识专家,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2、网络知识宣传,实现网上德育活动

建立网上德育交流园地,利用网站上提供的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网络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产生积极影响。如在组织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时,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最敬佩的一位烈士的相关资料,并在网上为烈士点上寄托崇敬之情的火红的红烛。重温烈士的感人事迹,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说说参加活动的感受、体会,激励自己,同时也是在鼓舞、感召别人。这些民族英雄、革命导师、历史人物、科学家即少年楷模,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他们不平凡的生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光辉的形象对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可模仿的形象典型和行为模式,使他们在对自己崇拜、喜爱的人物的思想行为的仿效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认识,激发了内在的上进热情,强化了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

3、利用“E—m ail”交流架起一道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

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师生面对面的尴

尬,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一些有困惑而又不方便当面讲的问题,可以借助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然后用“E—mail”方式回信。利用“E—mail”的匿名、隐蔽的特性,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能够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

4、利用QQ聊天,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适时点拨。

现在的孩子普遍自尊心特别强,对批评教育不太容易接受。但他们往往喜欢以网络聊天的方式与老师交流,聊天时不用面对面,对着电脑比对着人更容易说出心里话,所以,我们开展了师生QQ互动活动,在各班级里建立了QQ群,教师加入其中,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兴趣特点,当观察发现某人行为习惯出现偏差时委婉指出,发现思想上出现问题时及时帮助指正。在QQ聊天中老师与学生无所不谈,包括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疑问等。教师以完全平等的朋友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对中学生网络环境下良好生活习惯与方式及网络道德的强化

1、利用计算机课,培养中学生实用性的信息技术

中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相对差,有的学生不是不想利用网络提高自身技能与素质,而是不懂怎样应用计算机。鉴于此,我校在计算机课上重点培养中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网络德育打下基础。

2、开辟独特的班级网页专栏

学校网页上有关学校的新闻信息、图片展览等内容丰富多彩。积极提倡创办班级的网络专页,鼓励学生积极自觉地行动起来,提出网页设计方案。吸引那些专注于网上聊天、打网络游戏的学生,不再迷恋于此,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本班网页的制作之上,对班上好人好事,学习新风、新貌等

等纷纷进行写稿、排版,穿插照片、图案。如此一来,又新又好的网络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网络生活空间,而有特色的媒体内容,则为本班增添一份亮丽的色彩。

3、邀请学生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课题研究开始后,学校采用网络资源进行品德教育,金某就有了一点热情。后来课题组让其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课件制作,他制作的课件画面新颖,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开通网站时,有让其参与网页制作,渐渐地金某喜欢上了这项工作。开始时是课题组老师邀其参加,他难以推辞,只好来干;现在发展到他主动来找活干,主动为学生道德教育出金点子。金某曾在一篇习作上谈到“做人最要紧的是品德高尚,没有高尚情操的人只是行尸走肉罢了”,可见他对思想品德教育已有了新见解。他也开始抨击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认为净化社会风气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毫不夸张地说,金某对思想品德教育看法的转变,只是我校开展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内化的一个缩影。

(五)重视家校联系,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格局。

1、召开家长座谈会,与各位家长沟通,双方合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校推行班级学生日历档案,每位学生每天均有档案在里边,教师把学生每天在校的情况如实的反映在档案中,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家长也通过档案把孩子的情况反馈给老师,这样家长对学校、老师对学生家庭都能全面了解,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利用QQ和班级博客与老师进行互动,实现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家长们可以通过班级主页、成绩评价等网络平台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家教园地”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网

上家长会”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通过“家长论坛”和电子邮件反映各自的意见、建议和孩子在家的情况,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在管理上的不足,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促进家校的共建。

3、与有关部门沟通,规范学校周边游戏厅、网吧的管理,禁止未成年入内。

五、研究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0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分工;申报课题;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1、确定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选题、完成课题申报。

2、收集与本课题实验研究方案有关的理论参考资料和筹备资料库。

3、组织参研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并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4月)主要工作:修订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具体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阅读中学生与网络方面的书籍或杂志,与网上阅读、学习相结合,并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2、调整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收集整理学习资料;

3、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行为习惯现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4、开展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对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探索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并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5、建立校园网络,各班建立班级网页专栏,积极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6、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每位课题成员要有学习心得体会,并形成心得体会文集,装订成册。

7、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及时把握动态情况和重难点问题,及时予以协调、突破,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一定的材料。

第三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1月)对前期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以及总结集册,并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全校教学班进行进一步实践研究。分析研究过程中收集整理的理论资料和实践成果,形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得到改善

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了上网应该遵守学校所提倡的网络规范条例,基本上能正确的利用网络,扭转了以往学生上网只是单纯的玩和聊的问题。开拓了中学生视野,他们认识到在网上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网上阅读各类有益图书,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上网还可以查找学习资料,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把大部分心思放在查阅资料、扩展自己视野上,“无暇”顾及那些不文明的网络信息。从而,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得到改善。

(二)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通过网络知识竞赛、班级板报、班会、家长座谈、QQ聊天室等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守法意识,提高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加强

经过两年来的课题研究,我校80%的教师能利用网络资源,并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这个电子信箱,解决学生、家长的疑难问题,接收家长对品德教育工作提供的有利建议及意见,可解决传统写信方式慢,打电话方式费钱且找不到老师的难题。有了电子信箱后,一些学生在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上采取写信方式向教师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教师电子信箱,将是品德教育工作利用网络,探索品德教育新思路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提高了教师适应未来教学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学习网络技术理论,网络技术操作,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创造性工作,既提高了教育效果,又调动了教师教育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主动要求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现今的13个。一年以来,课题组成员以及全校教师不仅掌握了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而且掌握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更紧密地整合的思想方法。另外,本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很多有关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论文和心得体会,编辑《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论文集》、《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心得体会集》。

(五)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得到改善

为保证本课题的研究能正常开展并取得收获,学校在近两年中加大了在电教方面的投入力度,更新、配备教学用电脑,新建了电子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完善了校园网络。

(六)学校创建了绿色网站

学校以技术控制了有害信息的传播,安装了过滤软件,能有效的阻挡住色情、犯罪、毒品、邪教、反政府等不良信息、还可以过滤网络游戏、聊天室等,创建了一个洁净的校园网络空间。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局域网的有效管理和不断建设,要保持校园网的新鲜度、教育性、充分调动学生关注兴趣,还需要下功夫。

2、如何长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设计组织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件。

3、个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难以持久,波动较大,陋习时有复发。这说明我们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和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们的实验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今后的设想

1、继续完善校园局域网的建设,找专门人员对其定时更新,紧紧跟随学生学习的步伐。

2、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对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方式与习惯加以循序渐进、持续的引导。

3、持续的探索教育的规律,学习教育心理学,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王经涛、王俊英。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M]开明出版2001

[3] 吴华军。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4] 蒋有慧.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育学刊2003

[6]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第22卷

[5] 熊梅、梅英.教育与网络道德问题谈[J].云南财贸学院学2003.

附录一:

一、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1、2012.5----2012.8《中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 金保来 2、2012.1---2012.3论文《中学生网络行为动机的分析》李春莉

3、2012.3--2012.4论文《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改变的

分析》周瑞

4、2012.5----2012.12《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的

应对策略》调查报告 刘贺英

5、2013.1----2013.3论文《网络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的

变化》苏建华

6、2013.4----2013.7《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

思想道德的建设的影响》研究报告 黄胜华

二、最终研究成果

1、2013.4《网络环境下对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改变分析》论文集

李春莉

2、2013.7《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的

建设的影响》研究报告 金保来

附录二:

一、相关成果目录

1、论文《浅谈远程教育项目管理与应用》获廊坊市“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研究成果三等奖 廊坊市教育局 2008年1月 金保来

2、2013年2月独著的《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误区的矫正对策》发表于国家级期刊《新课程研究》 (刊号CN 42-1778/G4) 耿章立

3、撰写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案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霸州市教育局 2012年10月 任庆旺

4、论文《关于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一文,在河北省第七届教育教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河北省教育学会 2012年8月 任顺清

5、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一文在河北省第七届教育教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河北省教育学会 2012年8月 黄胜华

6、《浅谈如何抓好校园安全工作》在2012年度法制安全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廊坊市教育局 2012.8 李娟

7、课件《自觉维护正义》,在霸州市2010年度中小学优秀课件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霸州市教育局 2010.06 倪卫兵

廊坊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调查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编号:112103)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

响调查研究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金保来 霸州市王庄子乡任庄子村学校

课题组成员:任顺清 任庆旺 黄胜华 刘贺英 李娟 倪卫兵 周瑞 苏建华

李春莉 耿章立 赵林强 樊双彩

2013年11月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

设的影响调查研究》

内 容 提 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价值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杜威的理论

(三)主体德育观理论

(四)课题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对象、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现状及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二)加强教师的网络信息培训,提高的教师的德育感化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改变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

惯与方式 (四)对中学生网络环境下良好生活习惯与方式及网络道德的强化

(五)重视家校联系,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格局。

五、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得到改善

(二)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加强

(四)提高了教师适应未来教学的能力

(五)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得到改善

(六)学校创建了绿色网站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二)今后设想

附录:

相关成果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

的影响调查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思想道德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使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恪守网络道德和社会道德,成为我们面临地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中学生的网络生活习惯与方式对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既有消极的方面又有积极的方面,我们应对中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与方式对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对中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与方式对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加以强化。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由于受年龄、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方面的制约,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尚处于形成过程中,而又由于网络伦理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缺乏约束,从而导致中学生自由行动强化,道德弱化。还有网恋现象,中学生情窦初开,对谈恋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是迫于早恋的压力,他们就寻求网络恋人,并以“老公”“老婆”相称,违背了传统伦理。

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地考验。与其拒绝网络,不如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选择性利用,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所用,借助网络上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广

泛信息,全方位拓展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网络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通过网络,中学生不仅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各样现代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而且能接触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多元世界。可见,以全球性为特征的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确实有利于开阔中学生的道德视野,促进其道德认知发展,提高其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培养亲社会行为。

(二)理论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自我整合、多力塑造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好奇心强、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渴望交流,但缺乏社会经验,自制力较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侵蚀,缺乏对社会生活是非曲直美丑的辨别能力。如果引导不力,容易导致中学生自我行为失控。有的中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不能自拔,日益堕落,引发走上偷窃、抢劫等严重违法犯罪后果。可见当前中学生上网已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网络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最终让学生能在网海中自由地遨游而避免沉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三)研究价值

通过这份课题研究,可以给学校、周边中学以及情况类似的学校以借鉴与参考,分析中学生上网情况以及网络成瘾针对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策

略,使广大中学生树立健康、文明上网理念,弘扬先进的网络文化,为中学生创建绿色网络空间,促进中学生的成长进步。总之,努力使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执行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显性隐性结合的一种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德育模式,树立教育的大课程,真正使学生远离“网瘾”,实现文明上网。

二、 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发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生活日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网络时代的生活必然应该有网络时代的教育。网络成为德育工作的新环境。

(二)杜威的理论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还说:“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活动和思想统一中跟别人发展适当的关系而得到的。”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跨时空、资源丰富等优势,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通道,让他们自主参与到资料收集、道德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交往的机会,就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教师“唇焦口燥呼不应”的尴尬局面。

(三)主体德育观理论

主体德育观认为:德育要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了德育全过程。没有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就不可能有道德真正的发展。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也指出: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对别人和自己的评论,就等于直接参与了一种积累道德规范的活动。如果我们建立

校园网络,并实行师生QQ互动,或通过其他活动的体验,就可以展开讨论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方式。

(四)课题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目前,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进行探索。在这种新教育的理论中,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而利用网络对孩子进行道德培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探索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起网络时代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理论体系,可以丰富德育学的理论基础,拓展德育的方法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对象、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德育环境,要有效的调控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在老师的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动性,实现其由自我认识与体验上升到自我控制。基于以上,我校提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的研究课题,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全校初中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从多学科多角度开

展对资料的比较,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2.调查法、观察法

以问卷调查法为辅,在研究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教师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前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以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分析中学生目前生活学习出现的新的问题,总结筛选出影响未成年人上网的因素,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反思总结法

有效反思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学习相关资料总结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现状及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在课题进行之初,为了获得中学生网络生活习惯与方式及网络道德现状,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中学生的上网时间,地点,方式以及上网干些什么,网络道德现状等问题。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深感当前学生道德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1、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现状

中学生上网的热情不可抵挡,然而中学生上网在干些什么。调查表明,中学生的网络生活不良行为大于良好行为。中学生的生活与网络联系紧密,上网成了中学生的课余生活,上网方式多样,所占比例如下:网吧12%,家里34%,学校0%,手机54%。上网内容以“聊天”、“玩游戏”为主,“看新闻”、“学习”也占有少量比重。当问及他们这么喜欢上网为什么不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时,大部分同学表示不太会使用电脑。因此大部分时间浪

费在一些无意义的网络行为中。

2、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影响

不良的上网习惯导致许多同学的行为产生了偏差。根据课题组收集的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

据统计,那些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被高挂退学“红灯”的学生中,约70%是由于无节制上网而自食苦果。这些学生的上网行为已严重的影响到他的生活作息时间,影响到个人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网瘾。

(2)对自己的网上言论不负责任,在网上任意的谩骂、侮辱他人。

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及网上言论的随意性,许多同学在网上任意的谩骂、侮辱他人,对他人名誉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本身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尚处于形成过程中,而又由于网络伦理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缺乏约束,从而导致中学生自由行动强化,道德弱化。

(3)传播色情信息、传播电脑病毒等等。

中学生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中学生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二)加强教师的网络信息培训,提高的教师的德育感化能力

在刚立项时,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13人,多数教师对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在网络生活下的思想道德行为感到力不从心。基于此,在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两周一学习,一月一研讨的活动,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了解当前的网络环境以及其影响下的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致力于

提高自身的德育感化能力。

1、校内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门培训10次,聘请市、区电教馆、教仪站的专家做专业指导4次。

2、选派参研教师参加校外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和网络资源运用培训。

3、课题组内教师结对,以强带弱。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改变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1、聘请网络法律知识专家

聘请网络法律知识专家,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2、网络知识宣传,实现网上德育活动

建立网上德育交流园地,利用网站上提供的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网络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产生积极影响。如在组织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时,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最敬佩的一位烈士的相关资料,并在网上为烈士点上寄托崇敬之情的火红的红烛。重温烈士的感人事迹,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说说参加活动的感受、体会,激励自己,同时也是在鼓舞、感召别人。这些民族英雄、革命导师、历史人物、科学家即少年楷模,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他们不平凡的生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光辉的形象对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可模仿的形象典型和行为模式,使他们在对自己崇拜、喜爱的人物的思想行为的仿效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认识,激发了内在的上进热情,强化了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

3、利用“E—m ail”交流架起一道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

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师生面对面的尴

尬,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一些有困惑而又不方便当面讲的问题,可以借助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然后用“E—mail”方式回信。利用“E—mail”的匿名、隐蔽的特性,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能够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

4、利用QQ聊天,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适时点拨。

现在的孩子普遍自尊心特别强,对批评教育不太容易接受。但他们往往喜欢以网络聊天的方式与老师交流,聊天时不用面对面,对着电脑比对着人更容易说出心里话,所以,我们开展了师生QQ互动活动,在各班级里建立了QQ群,教师加入其中,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兴趣特点,当观察发现某人行为习惯出现偏差时委婉指出,发现思想上出现问题时及时帮助指正。在QQ聊天中老师与学生无所不谈,包括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疑问等。教师以完全平等的朋友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对中学生网络环境下良好生活习惯与方式及网络道德的强化

1、利用计算机课,培养中学生实用性的信息技术

中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相对差,有的学生不是不想利用网络提高自身技能与素质,而是不懂怎样应用计算机。鉴于此,我校在计算机课上重点培养中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网络德育打下基础。

2、开辟独特的班级网页专栏

学校网页上有关学校的新闻信息、图片展览等内容丰富多彩。积极提倡创办班级的网络专页,鼓励学生积极自觉地行动起来,提出网页设计方案。吸引那些专注于网上聊天、打网络游戏的学生,不再迷恋于此,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本班网页的制作之上,对班上好人好事,学习新风、新貌等

等纷纷进行写稿、排版,穿插照片、图案。如此一来,又新又好的网络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网络生活空间,而有特色的媒体内容,则为本班增添一份亮丽的色彩。

3、邀请学生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课题研究开始后,学校采用网络资源进行品德教育,金某就有了一点热情。后来课题组让其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课件制作,他制作的课件画面新颖,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开通网站时,有让其参与网页制作,渐渐地金某喜欢上了这项工作。开始时是课题组老师邀其参加,他难以推辞,只好来干;现在发展到他主动来找活干,主动为学生道德教育出金点子。金某曾在一篇习作上谈到“做人最要紧的是品德高尚,没有高尚情操的人只是行尸走肉罢了”,可见他对思想品德教育已有了新见解。他也开始抨击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认为净化社会风气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毫不夸张地说,金某对思想品德教育看法的转变,只是我校开展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内化的一个缩影。

(五)重视家校联系,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格局。

1、召开家长座谈会,与各位家长沟通,双方合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校推行班级学生日历档案,每位学生每天均有档案在里边,教师把学生每天在校的情况如实的反映在档案中,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家长也通过档案把孩子的情况反馈给老师,这样家长对学校、老师对学生家庭都能全面了解,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利用QQ和班级博客与老师进行互动,实现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家长们可以通过班级主页、成绩评价等网络平台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家教园地”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网

上家长会”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通过“家长论坛”和电子邮件反映各自的意见、建议和孩子在家的情况,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在管理上的不足,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促进家校的共建。

3、与有关部门沟通,规范学校周边游戏厅、网吧的管理,禁止未成年入内。

五、研究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0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分工;申报课题;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1、确定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选题、完成课题申报。

2、收集与本课题实验研究方案有关的理论参考资料和筹备资料库。

3、组织参研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并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4月)主要工作:修订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具体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阅读中学生与网络方面的书籍或杂志,与网上阅读、学习相结合,并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2、调整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收集整理学习资料;

3、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行为习惯现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4、开展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对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探索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并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5、建立校园网络,各班建立班级网页专栏,积极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6、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每位课题成员要有学习心得体会,并形成心得体会文集,装订成册。

7、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及时把握动态情况和重难点问题,及时予以协调、突破,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一定的材料。

第三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1月)对前期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以及总结集册,并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全校教学班进行进一步实践研究。分析研究过程中收集整理的理论资料和实践成果,形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得到改善

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了上网应该遵守学校所提倡的网络规范条例,基本上能正确的利用网络,扭转了以往学生上网只是单纯的玩和聊的问题。开拓了中学生视野,他们认识到在网上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网上阅读各类有益图书,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上网还可以查找学习资料,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把大部分心思放在查阅资料、扩展自己视野上,“无暇”顾及那些不文明的网络信息。从而,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得到改善。

(二)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通过网络知识竞赛、班级板报、班会、家长座谈、QQ聊天室等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守法意识,提高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加强

经过两年来的课题研究,我校80%的教师能利用网络资源,并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这个电子信箱,解决学生、家长的疑难问题,接收家长对品德教育工作提供的有利建议及意见,可解决传统写信方式慢,打电话方式费钱且找不到老师的难题。有了电子信箱后,一些学生在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上采取写信方式向教师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教师电子信箱,将是品德教育工作利用网络,探索品德教育新思路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提高了教师适应未来教学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学习网络技术理论,网络技术操作,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创造性工作,既提高了教育效果,又调动了教师教育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主动要求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现今的13个。一年以来,课题组成员以及全校教师不仅掌握了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而且掌握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更紧密地整合的思想方法。另外,本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很多有关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论文和心得体会,编辑《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论文集》、《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心得体会集》。

(五)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得到改善

为保证本课题的研究能正常开展并取得收获,学校在近两年中加大了在电教方面的投入力度,更新、配备教学用电脑,新建了电子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完善了校园网络。

(六)学校创建了绿色网站

学校以技术控制了有害信息的传播,安装了过滤软件,能有效的阻挡住色情、犯罪、毒品、邪教、反政府等不良信息、还可以过滤网络游戏、聊天室等,创建了一个洁净的校园网络空间。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局域网的有效管理和不断建设,要保持校园网的新鲜度、教育性、充分调动学生关注兴趣,还需要下功夫。

2、如何长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设计组织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件。

3、个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难以持久,波动较大,陋习时有复发。这说明我们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和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们的实验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今后的设想

1、继续完善校园局域网的建设,找专门人员对其定时更新,紧紧跟随学生学习的步伐。

2、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对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方式与习惯加以循序渐进、持续的引导。

3、持续的探索教育的规律,学习教育心理学,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王经涛、王俊英。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M]开明出版2001

[3] 吴华军。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4] 蒋有慧.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育学刊2003

[6]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第22卷

[5] 熊梅、梅英.教育与网络道德问题谈[J].云南财贸学院学2003.

附录一:

一、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1、2012.5----2012.8《中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 金保来 2、2012.1---2012.3论文《中学生网络行为动机的分析》李春莉

3、2012.3--2012.4论文《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改变的

分析》周瑞

4、2012.5----2012.12《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的

应对策略》调查报告 刘贺英

5、2013.1----2013.3论文《网络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的

变化》苏建华

6、2013.4----2013.7《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

思想道德的建设的影响》研究报告 黄胜华

二、最终研究成果

1、2013.4《网络环境下对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改变分析》论文集

李春莉

2、2013.7《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的

建设的影响》研究报告 金保来

附录二:

一、相关成果目录

1、论文《浅谈远程教育项目管理与应用》获廊坊市“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研究成果三等奖 廊坊市教育局 2008年1月 金保来

2、2013年2月独著的《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误区的矫正对策》发表于国家级期刊《新课程研究》 (刊号CN 42-1778/G4) 耿章立

3、撰写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案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霸州市教育局 2012年10月 任庆旺

4、论文《关于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一文,在河北省第七届教育教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河北省教育学会 2012年8月 任顺清

5、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一文在河北省第七届教育教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河北省教育学会 2012年8月 黄胜华

6、《浅谈如何抓好校园安全工作》在2012年度法制安全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廊坊市教育局 2012.8 李娟

7、课件《自觉维护正义》,在霸州市2010年度中小学优秀课件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霸州市教育局 2010.06 倪卫兵


相关文章

  • 如何撰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 如何撰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结题报告的类型及主要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 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 ...查看


  • 科研项目结题会程序
  • 附件一:深圳市医学科研项目结题会程序 一.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它政府或部门立项的.与医学科研有关的立项科研项目:单位立项项目及自选项目如欲申请成果鉴定,也须按本程序结题. 二. 三. 结题专家组组 ...查看


  •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及课题结题报告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 ...查看


  • 关于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的说明
  • 关于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的说明 (2015版)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简称资助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认真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简称<结题报告>).& ...查看


  • 怎样撰写少先队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 怎样撰写少先队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部份 <结题报告>具体内容 一项少先队科研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要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一篇好的<结题报告>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规范性. & ...查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报告模板
  • 篇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结题报告填表日期:2003年 月 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2002年11月)关于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的说明 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查看


  •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1
  •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AAAA BBBBB CCCCC 目录 一.项目基本情况 .............................................................. ...查看


  • 结题报告格式
  • 编号 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 项目执行人:所在单位: 入选时间 : 填表时间: 委员会 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制 总结报告内容,格式具体参考见如下 本文给出了结题报告的写作规范和排版格式要求.文中格式可作为编排结题报告的格式 ...查看


  • 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 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当课题确定之前,开题报告是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 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 ...查看


  • 校级科研项目结题要求
  • 接科研处通知:为了规范项目档案管理,提高项目管理质量,现要求所有已立项获批校级项目的科研工作者,在结题时按照规范的格式要求提交材料.<延安大学科研项目结题归档格式要求>文件已通过广讯通发送,请注意查收或登录校园网首页查阅文件详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