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问题意识 培养探究能力
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 戴淑花
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首要本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怀疑精神的表现,是学生由未知向已知的重要过渡,它往往意味着真正科学创造的开始。《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科学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为终止的无穷循环。问题意识在科学探究以至整个科学教学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里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科学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犹如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互为依存又互为因果,问题形成的过程就是探究的开始。作为学生科学知识的启蒙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呵护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了解科探究的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笔者主要从自己平时的教学和搜集的案例分析中,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鼓励大胆猜想的学生
猜想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通过理性
思维的加工,尝试对未知事实作出初步的假定性的解释。在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大胆猜测和想象,鼓励学生从多方面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受逻辑的约束。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预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橡皮泥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橡皮泥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比如:在托盘秤上做热胀冷缩的实验,让学生猜测水受热后体积增大,水面升高,托盘的指针会不会动,如果动,会偏向哪面?水受冷后水面下降,是不是水少了?水轻了?问题督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从感性的角度理解了“热胀冷缩” 不是“热重冷轻” 戓“热多冷少”, 从而初歩建立了水热胀冷缩的科学概念。
二、设置有悬念的问题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电影戏剧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在科学教学中,巧用悬念,可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可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磁铁》中“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 的性质这一重点时,这样创设悬念: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乒乓球(球里放一个小铁钉并将小球封好)和一个具有倾斜面的纸盒(盒里放一个磁铁),问学生:若把球放在这个纸盒的斜面上,球会下来吗?学生按常理推测,会不加思索地得出“当然会下来的” 判断。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球却停在斜面上了。这样,学生的正常思维出现了“偏差”, 认知的心理产生了“障碍” ,他们会跃跃欲试,带着迫切的心情急于了解事情的真相,探求问题原因。此时再因势利导,就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欲扬先抑”、“ 欲擒故纵” 式的悬念,可通过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实验操作、故装糊涂等手段进行。
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能够引起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的不同跨越,并使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认知中生成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的一组实验材料。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如在四年级下学期进行《简单电路》的教学时,老师上课伊始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的材枓有:1个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节电池和1个电池盒。并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让小灯泡亮起来,二是不论小灯泡亮否,都将连接图画下来。学生明确要求并拿到材料后兴致勃勃地摆弄起来,可是几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让电流形成通路。心急的学生不断向教师打听正确的连法,教师故意置之不理。终于有个同学的小灯泡亮了,大家都异常兴奋,走下座位去学习连法,接着一声声“亮了”、“ 亮了” 不断在教室中响起。至此,老师再带领同学们回过头来看自己记录下的连接图,为什么新的连接方法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关键在什么地方?这里面有什么规律?通过比较再加上实验时他们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得出了通路、短路的概念,并且还能举一反三地找到其他正确的连接方法。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凭借自已的探究,也能发现问题,从而建立起正确、科学的概念。
四、质疑有结论的命题
科学教学中的“质疑” 是指在进行科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对己有结论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表示怀疑,并提出与结论相左意见,进而希望重新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知道,科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重点在于展现每个探究环节的过程和内在价值。学生的质疑问难等生成性表现往往会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斩处,引导
学生自主生疑、质疑,在探究中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来主宰课堂,让学生静下心来研究,用课堂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才是一种真正的科学课堂。如教《热胀冷缩》这课时,有一位学生在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结论后,突然说:“老师,这个结论不对。”老师马上问学生:“怎么不对呢?请你说说看。”学生从容的站了起来:“水也会冷胀热缩。有一次我用矿泉水在冰箱里速冻,结果结成冰,矿泉水瓶和瓶盖鼓了起来,说明水冷胀,我拿出来过一段时间后,又发现矿泉水瓶和瓶盖瘪了下去,这说眀水热缩。生活中我们也见到,冬天水缸里的水会把水缸胀破,而夏天就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这名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一种难得的探究科学知识的品质。更为可贵的是这种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五. 探究课外延伸的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解决问题、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比如我在教学完《改变物体沉浮》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去玩橡皮泥,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运用改变物体沉浮的条件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有的同学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面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新发现,学生对此特别好奇,探究欲望异常强烈),随后同学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地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
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使探究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一百多年前,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65岁的昆虫学大师法布尔在《昆虫记》第7卷中写道“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领着我们的神魂! ” 时间虽然过去了 100多年, 但在21世纪的今天, 这句话依然强烈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科学,和庞大的未知世界一样,没有人能终结和中断科学的发展。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科学》教学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经历一个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享受到的是探究科学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中萌发对科学的爱意,生成揭开科学之谜的兴趣 ,最终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
附:作者信息
组别:小学科学组
姓名:戴淑花
工作单位: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
邮编:734000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1**********]
电子信箱: QQ邮箱:[email protected]
激活问题意识 培养探究能力
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 戴淑花
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首要本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怀疑精神的表现,是学生由未知向已知的重要过渡,它往往意味着真正科学创造的开始。《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科学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为终止的无穷循环。问题意识在科学探究以至整个科学教学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里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科学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犹如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互为依存又互为因果,问题形成的过程就是探究的开始。作为学生科学知识的启蒙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呵护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了解科探究的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笔者主要从自己平时的教学和搜集的案例分析中,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鼓励大胆猜想的学生
猜想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通过理性
思维的加工,尝试对未知事实作出初步的假定性的解释。在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大胆猜测和想象,鼓励学生从多方面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受逻辑的约束。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预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橡皮泥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橡皮泥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比如:在托盘秤上做热胀冷缩的实验,让学生猜测水受热后体积增大,水面升高,托盘的指针会不会动,如果动,会偏向哪面?水受冷后水面下降,是不是水少了?水轻了?问题督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从感性的角度理解了“热胀冷缩” 不是“热重冷轻” 戓“热多冷少”, 从而初歩建立了水热胀冷缩的科学概念。
二、设置有悬念的问题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电影戏剧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在科学教学中,巧用悬念,可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可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磁铁》中“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 的性质这一重点时,这样创设悬念: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乒乓球(球里放一个小铁钉并将小球封好)和一个具有倾斜面的纸盒(盒里放一个磁铁),问学生:若把球放在这个纸盒的斜面上,球会下来吗?学生按常理推测,会不加思索地得出“当然会下来的” 判断。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球却停在斜面上了。这样,学生的正常思维出现了“偏差”, 认知的心理产生了“障碍” ,他们会跃跃欲试,带着迫切的心情急于了解事情的真相,探求问题原因。此时再因势利导,就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欲扬先抑”、“ 欲擒故纵” 式的悬念,可通过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实验操作、故装糊涂等手段进行。
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能够引起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的不同跨越,并使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认知中生成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的一组实验材料。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如在四年级下学期进行《简单电路》的教学时,老师上课伊始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的材枓有:1个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节电池和1个电池盒。并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让小灯泡亮起来,二是不论小灯泡亮否,都将连接图画下来。学生明确要求并拿到材料后兴致勃勃地摆弄起来,可是几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让电流形成通路。心急的学生不断向教师打听正确的连法,教师故意置之不理。终于有个同学的小灯泡亮了,大家都异常兴奋,走下座位去学习连法,接着一声声“亮了”、“ 亮了” 不断在教室中响起。至此,老师再带领同学们回过头来看自己记录下的连接图,为什么新的连接方法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关键在什么地方?这里面有什么规律?通过比较再加上实验时他们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得出了通路、短路的概念,并且还能举一反三地找到其他正确的连接方法。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凭借自已的探究,也能发现问题,从而建立起正确、科学的概念。
四、质疑有结论的命题
科学教学中的“质疑” 是指在进行科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对己有结论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表示怀疑,并提出与结论相左意见,进而希望重新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知道,科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重点在于展现每个探究环节的过程和内在价值。学生的质疑问难等生成性表现往往会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斩处,引导
学生自主生疑、质疑,在探究中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来主宰课堂,让学生静下心来研究,用课堂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才是一种真正的科学课堂。如教《热胀冷缩》这课时,有一位学生在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结论后,突然说:“老师,这个结论不对。”老师马上问学生:“怎么不对呢?请你说说看。”学生从容的站了起来:“水也会冷胀热缩。有一次我用矿泉水在冰箱里速冻,结果结成冰,矿泉水瓶和瓶盖鼓了起来,说明水冷胀,我拿出来过一段时间后,又发现矿泉水瓶和瓶盖瘪了下去,这说眀水热缩。生活中我们也见到,冬天水缸里的水会把水缸胀破,而夏天就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这名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一种难得的探究科学知识的品质。更为可贵的是这种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五. 探究课外延伸的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解决问题、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比如我在教学完《改变物体沉浮》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去玩橡皮泥,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运用改变物体沉浮的条件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有的同学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面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新发现,学生对此特别好奇,探究欲望异常强烈),随后同学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地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
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使探究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一百多年前,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65岁的昆虫学大师法布尔在《昆虫记》第7卷中写道“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领着我们的神魂! ” 时间虽然过去了 100多年, 但在21世纪的今天, 这句话依然强烈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科学,和庞大的未知世界一样,没有人能终结和中断科学的发展。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科学》教学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经历一个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享受到的是探究科学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中萌发对科学的爱意,生成揭开科学之谜的兴趣 ,最终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
附:作者信息
组别:小学科学组
姓名:戴淑花
工作单位: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
邮编:734000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1**********]
电子信箱: QQ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