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肖钿
前言
高三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心理状况的变化又会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影响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高三学生面临着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或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心理压力较大。同时,处于这时期的学生更容易两极分化,或者认真学习,继续深造;或者自暴自弃,引发更多的行为问题。
学生存在的现象主要有:
学习焦虑的现象, 他们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
对人焦虑的现象, 他们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退缩, 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
自责倾向的现象, 他们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
过敏倾向的现象, 他们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
冲动倾向的现象, 他们十分冲动,自制力较差。
高三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的人数较多。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当人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就会变得窄小,加之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高三学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常被学习压得喘不气来,根本无暇与人交往,所以心理活动容易走向片面,变得敏感多疑。同时,因为学生过于压抑,情绪经常难以得于宣泄,也加剧了他们的敏感多疑,让他们容易为一些小事烦恼。
在学习焦虑上,高三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有关。每个学生从小就被定下目标要考上大学,直到今天,老师、家长围绕他们的主要话题也是高考,这无形中为学生添加了巨大的压力。每个学生都想考上大学,但无形中他们却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如果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所以在学习上,他们总是感到很紧张,很害怕自己高考落榜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高考是通过什么来衡量的呢?分数,所以学生们对分数特别在意,歪曲了考试的真正意义,使得他们在考试中经常不能正常发挥。
在心理问题上,自责倾向的百分比与学习焦虑一样,也是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所致的。但这不正确的归因,却是我们的应试教育所致的,从小我们就会教育孩子说,你成绩不好,一定是你不努力了,要再努力点才行。长期处于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学生不管怎么努力,还是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就容易产生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把失败、过失全都归咎于自身。
对人焦虑也是学生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这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高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都很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生怕自己表现的不好。而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可能是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以及媒体的不正确引导所致,使得他们都只是片面地去理解美,追求美,忽视了心灵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外表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很害怕与人交往,怕在别人面前表现的不好,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接受自己。
辅导教育
帮助高三学生打好高考一仗是一个精细的心理行为干预过程,不要以为让学生参加考前大课形式的心理辅导都能解决每个学生的个别的实际问题。为“心病”所炮制的“心药”需要有针对性。这需要学生、家长、老师、心理老师的密切配合,针对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进行辅导。其中过敏倾向、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是高三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这跟外界的环境压力、学习紧迫性,以及自我期待父母期待都有很大关系,家长老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多主动跟孩子交流,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也要勇敢的面对和解决,不要讳疾忌医。
辅导策略有:自信心提高训练和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训练和认知矫正训练等,配合一定量的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杂志的阅读。这些策略的理由有: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是班杜拉(Bandura ,1977)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如果
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顺利进行和较好完成某一次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就是低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自我评价也同样高,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缺乏自信,产生低的自我评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
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该因素涉及学业成绩,体育能力方面由奖励和惩罚所产生的思想和感情。个人的成功伴随着快乐和满足,个人的悲伤伴随着悲伤和痛苦。这些体验与自我知觉的所有活动在一起,影响着自我评价的高低。成功的经验往往能提高个体的自我评价,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但对于那些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人而言,偶尔的失败并不会降低其自我评价。
认同
认同是学生通过父母、教师以及身边的重要人物的接触,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的人格中的过程。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的形成是通过认同过程实现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教育学生,多注意学生自我价值的取向,提高其自我评价的能力。我在两届高三的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实施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使中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教师也要避免以学业作为单一评价标准,要采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因为对学业以外的能力给予积极评价,会促进中学生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过来促使其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树立一个适当榜样。
对自我评价低的中学生,教师可通过树立与其水平相当但取得进步的榜样来进行教育,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这个榜样最好是来自于学生身边,这样更能起到激励作用。另外,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充满自信,对他们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正强化,以维持其适当的自我评价水平。 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
教师要对中学生表现出的优点和进步给予适当的言语激励,尤其是对那些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对偏高的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自信心;对学生的不足,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批评,从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规劝,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教师要避免以下两种情况:(1)对完成容易任务的学生给予过高表扬;(2)对失败者采取中性评价,根本不给予任何批评。因为,它们会传递给学生能力低或老师对其根本不关心的信息。
开展积极归因训练。
一个人的归因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教师要引导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成败的原因,再由教师进行全面分析,渐渐引导他们作内部的、可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态度端正)的归因。另外,还可以运用强化法,定期让学生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例外每一个月的月考之后,对学生有进步的给予鼓励,就是只进步一名。然后根据其对成败的归因,对其积极的归因方式给予激励,对于那些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要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比较正确的归因倾向。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一味地使学生产生“成功只取决于努力”这种不恰当的认识,应该让他们正确估价自身的能力,同时又认识到努力对于取得成功的巨大作用。
随着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已广泛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制约作用。它是智慧活动的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是人类智力发挥与否及其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高三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各种方法中的主要作用。我的辅导方法未必是最科学的,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黄继辉, 高国豪,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第5卷第3期
略谈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肖钿
前言
高三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心理状况的变化又会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影响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高三学生面临着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或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心理压力较大。同时,处于这时期的学生更容易两极分化,或者认真学习,继续深造;或者自暴自弃,引发更多的行为问题。
学生存在的现象主要有:
学习焦虑的现象, 他们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
对人焦虑的现象, 他们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退缩, 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
自责倾向的现象, 他们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
过敏倾向的现象, 他们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
冲动倾向的现象, 他们十分冲动,自制力较差。
高三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的人数较多。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当人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就会变得窄小,加之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高三学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常被学习压得喘不气来,根本无暇与人交往,所以心理活动容易走向片面,变得敏感多疑。同时,因为学生过于压抑,情绪经常难以得于宣泄,也加剧了他们的敏感多疑,让他们容易为一些小事烦恼。
在学习焦虑上,高三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有关。每个学生从小就被定下目标要考上大学,直到今天,老师、家长围绕他们的主要话题也是高考,这无形中为学生添加了巨大的压力。每个学生都想考上大学,但无形中他们却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如果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所以在学习上,他们总是感到很紧张,很害怕自己高考落榜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高考是通过什么来衡量的呢?分数,所以学生们对分数特别在意,歪曲了考试的真正意义,使得他们在考试中经常不能正常发挥。
在心理问题上,自责倾向的百分比与学习焦虑一样,也是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所致的。但这不正确的归因,却是我们的应试教育所致的,从小我们就会教育孩子说,你成绩不好,一定是你不努力了,要再努力点才行。长期处于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学生不管怎么努力,还是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就容易产生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把失败、过失全都归咎于自身。
对人焦虑也是学生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这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高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都很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生怕自己表现的不好。而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可能是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以及媒体的不正确引导所致,使得他们都只是片面地去理解美,追求美,忽视了心灵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外表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很害怕与人交往,怕在别人面前表现的不好,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接受自己。
辅导教育
帮助高三学生打好高考一仗是一个精细的心理行为干预过程,不要以为让学生参加考前大课形式的心理辅导都能解决每个学生的个别的实际问题。为“心病”所炮制的“心药”需要有针对性。这需要学生、家长、老师、心理老师的密切配合,针对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进行辅导。其中过敏倾向、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是高三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这跟外界的环境压力、学习紧迫性,以及自我期待父母期待都有很大关系,家长老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多主动跟孩子交流,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也要勇敢的面对和解决,不要讳疾忌医。
辅导策略有:自信心提高训练和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训练和认知矫正训练等,配合一定量的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杂志的阅读。这些策略的理由有: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是班杜拉(Bandura ,1977)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如果
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顺利进行和较好完成某一次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就是低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自我评价也同样高,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缺乏自信,产生低的自我评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
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该因素涉及学业成绩,体育能力方面由奖励和惩罚所产生的思想和感情。个人的成功伴随着快乐和满足,个人的悲伤伴随着悲伤和痛苦。这些体验与自我知觉的所有活动在一起,影响着自我评价的高低。成功的经验往往能提高个体的自我评价,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但对于那些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人而言,偶尔的失败并不会降低其自我评价。
认同
认同是学生通过父母、教师以及身边的重要人物的接触,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的人格中的过程。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的形成是通过认同过程实现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教育学生,多注意学生自我价值的取向,提高其自我评价的能力。我在两届高三的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实施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使中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教师也要避免以学业作为单一评价标准,要采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因为对学业以外的能力给予积极评价,会促进中学生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过来促使其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树立一个适当榜样。
对自我评价低的中学生,教师可通过树立与其水平相当但取得进步的榜样来进行教育,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这个榜样最好是来自于学生身边,这样更能起到激励作用。另外,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充满自信,对他们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正强化,以维持其适当的自我评价水平。 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
教师要对中学生表现出的优点和进步给予适当的言语激励,尤其是对那些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对偏高的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自信心;对学生的不足,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批评,从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规劝,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教师要避免以下两种情况:(1)对完成容易任务的学生给予过高表扬;(2)对失败者采取中性评价,根本不给予任何批评。因为,它们会传递给学生能力低或老师对其根本不关心的信息。
开展积极归因训练。
一个人的归因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教师要引导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成败的原因,再由教师进行全面分析,渐渐引导他们作内部的、可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态度端正)的归因。另外,还可以运用强化法,定期让学生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例外每一个月的月考之后,对学生有进步的给予鼓励,就是只进步一名。然后根据其对成败的归因,对其积极的归因方式给予激励,对于那些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要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比较正确的归因倾向。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一味地使学生产生“成功只取决于努力”这种不恰当的认识,应该让他们正确估价自身的能力,同时又认识到努力对于取得成功的巨大作用。
随着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已广泛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制约作用。它是智慧活动的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是人类智力发挥与否及其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高三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各种方法中的主要作用。我的辅导方法未必是最科学的,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黄继辉, 高国豪,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第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