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拜访黄河源头的"两湖一碑"

\地铁挤公交堵 0元起滴滴快车

西行漫记——拜访黄河源头的“两湖一碑”

2013-09-10 11:05阅读:2,891

  X

2013年07月30日,我们办理完退房手续和吃早餐后,乘车前往大约100公里处的黄河源头的“两湖一碑”游玩,即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扎陵湖、牛头碑。体验黄河这一中华民族母亲河源头的风情,遥想当年松赞干布柏海迎娶文成公文时的热闹与隆重,领略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的雪域草原风光,并可通过观看屹立在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措日尕则山上的牛头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感受游子回归母亲怀抱时的欣喜与自豪,运气好的话可观赏到野生动物。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再到格萨尔王王妃珠姆宫殿遗址和万里黄河第一桥游览一下,感受黄河源头的壮美景色,体验河源藏族的民俗风情。

  

我们乘车驶出玛多县城后,沿着近年新修的柏油马路向鄂陵湖方向驶去,没走多长时间便进入绿草如茵、野花灿烂的辽阔草原。由于地处巴颜喀拉山北麓、阿尼玛卿山以西的玛多县境内是黄河的源头,因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和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河流纵横,草场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珍奇丰富,4千多个星罗棋布,大小不等的湖泊,使有着“千湖之县”美称的玛多成为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著名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七十年代以前的玛多草原,自然环境原始古朴,民族文化深厚、灿烂,民族风情瑰丽多姿,是一处美丽神奇的地方。行走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只见羊群淹没在草丛之中,在轻风吹拂下忽隐忽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牧民的年人均收入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高居全国之首来看,象征着玛多草原的富庶和美好。然而,在短短的20多年后,由于气候变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黄河流域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使玛多的大小湖泊只剩下2000个,上千条河流、溪流大半因为水源枯竭而干涸。1972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发生首次断流;1996年,黄河源头区扎陵湖和鄂陵湖首次出现断流;2003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的首次断流。再加上过度放牧,过度追求存栏率,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场所能承受的极限,使这里的天然草场退化面积逐年扩大,绿茵般的草地渐渐成为黄沙滚滚的荒漠,很多牧户因草场退化无法生活而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大自然向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希望当地政府、牧民、游客共同为保护三江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两湖一碑”售票处,这是一处没有大门的景区入口处,一排当地人盖的砖房用于买门票和生活,路的左边耸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黄河源水电站”、“世界海拔最高水电站”两行字,从碑文上看,这座地处海拔3980米的水电站建于2001年,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电站。我们购买了80元/人门票后,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去看黄河源水电站,因为里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驱车沿着搓衣板路向景区内前行,沿路可欣赏美丽的哈姜盐湖。这座位于鄂陵湖东北角的深蓝色盐湖,含盐浓度较高,属天然盐池。虽然哈姜盐湖以其丰富的储量,誉满整个川康地区,成为青海省最为著名的盐湖之一,但面积却只有约1平方公里,水深也不足1米。每逢夏秋多雨季节,地面上的盐质溶解于水,汇聚在湖中,经过冬春两季风吹日晒,盐在湖面上结晶为灰白色小颗粒并逐渐沉积水底,这时候就可以捞取。

由于路况基本属于搓衣板路,行驶在其上颠的叫人反胃。大约行驶了8公里来到了形状犹如一个宝葫芦的鄂陵湖边,藏语称为“错鄂让”,意为“青蓝色的长湖”。这座被称为“青蓝色的长湖”,被藏族群众视为圣湖,在他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清澈见底的鄂陵湖水呈深蓝色,水面极为辽阔,蓝天漂浮的朵朵白云与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湖中有一座被称为海心山鸟岛的小岛,聚集着众多的鸟类。在格萨尔的故事中,鄂陵湖是格萨尔的寄魂湖。海心山鸟岛藏语名叫然玛芝翅,意思是山羊拖舟。相传,格萨尔大王向北去降伏妖魔,霍尔国乘机带兵侵扰岭国,掳走格萨尔王妃珠姆。岭国将士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奋勇追击。当他们一直追到鄂陵湖畔时,已是人困马乏、箭尽粮绝。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时,这一切都被珠姆看在眼里。她于是略施小计,从霍尔国白帐王手中骗得很多支箭,并施法变出一叶小舟和一只山羊。山羊拖着满载着箭矢的小舟游往岭国将士驻扎的鄂陵湖对岸。岭国将士看到湖中有一只拖着小船的山羊,很是诧异,以为是霍尔国施法后大家都产生的幻觉,便赶紧施法禳解,结果却破坏了珠姆的的法术,使山羊和小船永远变为湖中的石头……

鄂陵湖还有一处奇特的地方,被称为“小西湖”,又称“鱼餐厅”。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专供鸟儿们会餐的天然场所。每年春天,黄河源头冰雪消融,河水上涨,鄂陵湖的水漫过一道堤岸,流入小西湖。湖中的鱼也跟着游进来。等到冰雪化尽,水源枯竭时,小西湖水源便无从补给,随着蒸发,湖水水位迅速下降,鱼开始大量死亡,尸体风浪冲击到岸边的沙滩上。这时,鸟儿只需在小西湖坐等群鱼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饱餐一顿。因此,用“鱼餐厅”来命名这个地方,倒是十分恰当的。这里鸟儿最多的时候,飞翔在天空的鸟遮天蔽日,鸣叫声几里之外都能听到。那情景十分壮观。

我站在这里,虽然此时是盛夏季节,除了紫外线强烈外,感觉非常的凉爽。我看着眼前的蓝湖想到了河水浑浊呈黄色而得此名的黄河,这条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海拔4724米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小溪,向东流入星宿海,先后北纳扎曲,南纳卡日曲,又经过10公里,从扎陵湖西口流入,主流贯穿扎陵湖和鄂陵湖,再从鄂陵湖北口流出。从这里经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再破“龙门”而出,沿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中国第二大河,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从古到今,中华儿女就一直对黄河源头进行了永不停歇的追溯,并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出过许多首关于黄河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诗句就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现在我就站在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运用奇幻瑰丽想象的天上,不需要艺术化的探寻亲身融入到黄河的源头。

鄂陵湖太大了,我们的车绕湖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尽头。从上中学学地理课就知道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后来从报刊杂志上看到人们对黄河真正源头所在地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这一脉络的探索,实际上是中国各个朝代对黄河文化的探索和追寻,表明了中国历朝历代对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强烈的认同感。我们现在所走的路线,正是历朝历代派出的使者和科学家追溯黄河源头的路线,为此我感到自豪和骄傲。车停了,原来又遇到了坎坷,这已经是第四次了,因为我们的客车底盘低,遇到较大的斜坡、土坎等怕托底,都要下车清理、铺垫。

当我们翻越了一座不大的小山后,便来到了著名是柏海迎亲滩。柏海是古代对扎陵湖和鄂陵湖姊妹湖的统称。历史上著名的汉藏联姻中的迎亲一幕,就发生在我们眼前的这宽广平坦的草原上。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是我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据文献记载,早在秦汉之际,我国西部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在这一带从事游牧生活。到了唐代,随着中原同吐蕃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这里成为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据《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将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征吐谷浑,曾到达柏海。而使柏海名声大振,则是由于一次规模空前绝后的新婚仪式,那就是著名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柏海迎亲。之后松赞干布便陪着公主从柏海起程,沿着黄河而上,翻过巴颜喀拉山,渡过天险通天河,迤逦西行入藏,在拉萨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婚礼。我站在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柏海迎亲滩上,想到文成公主这位王族出身的年轻弱女,情愿远离亲人和家乡,长途跋涉远嫁人地生疏的吐蕃,为藏汉两民族的友好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仅至今受到藏族人民长久的怀念、真诚的敬爱和热情的歌颂,也叫我敬仰和尊重。

在柏海迎亲滩感慨一番后,我们继续驱车沿着搓衣板路前行,没走多长时间便来到了位于鄂陵湖西面,措哇尕什则山脚下的多卡寺,也叫措日尕则寺。这里原来是堆放石刻嘛呢石碑的地方,故得名于“多卡”(石堆处)。1956年夏,一位叫麻尼的喇嘛去拉萨朝拜,途经此地时将募化的钱财等交给当地著名的本教徒桑洪(1986年卒,原州政协委员)保管。同年冬天,麻尼喇嘛于玉树杂多县的木格地方去世,桑洪运回其尸骨,在此建“多卡”安放。1958年多卡被毁,麻尼喇嘛尸骨由群众秘藏。1984年该地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点。1985年,在活佛三华的筹划下,利用信教群众自愿捐款建寺院。近年来,在原多卡位置上又建成大小经堂、转经房、僧舍、嘛呢石塔、嘛呢石经墙等。该寺僧侣有的信奉格鲁派,有的信秦宁玛派,但以宁玛派为主。寺内供奉的麻尼喇嘛和桑洪遗骨,分别装藏在价值4万余元的镶银珊瑚铜塔内。信仰此寺者多为扎陵湖地方原霍科部落及玉树曲麻莱的藏民,多卡寺已成为河源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我看完这座用石头砌成的,显得古朴而庄严寺院,再环绕着周围林立的石塔,用脚步丈量刻有佛教“六字真言”的长达千米嘛呢石经墙,看着石经墙旁边迎风飞舞的道道经幡。劲风吹拂着五彩经幡猎猎作响,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置身其间,一种神圣的情愫油然而生。

  告别了多卡寺,我们驱车沿着寺院旁边的碎石路向措日尕则山挺近。措日尕则是藏语,措,是湖的意思;日,表示两湖中间;尕则,代表着山峰;连起来的意思是两湖中间的山峰。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远看象山近看似川,犹如一座宏伟的大坝横亘在三湖(扎陵湖、鄂陵湖和卓陵湖)中间。此山属昆仑山脉,在当地藏族牧民心目中极其神圣,被尊封为“神山”,是当地的保护神。我们的车小心翼翼,喘着粗气蜿蜒于措日尕则山很窄的盘山路上,上到一半时终于体力不支而爬不上去了,我们只好下车徒步向山顶走去,行走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路上,要比内地行走吃了很多,加上空气稀薄缺氧,每个人上山就行喝醉了酒一样,低头哈腰,摇摇晃晃的。一步一步慢慢走,当快到山顶时看见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黄河源”三个大字。我看着这块碑再环视一下四周,没有看见泉水或娟娟小溪水,心里犯着嘀咕:这里真是黄河的源头吗?怎么没有见水源?也许为了旅游的需要,把真正的源头用啥魔术变到这里了吧,但总有点被骗的感觉。其实,从三江源的涵盖来看,说这里是黄河源头不为过,但是要用精确的定位来说,这里绝对不是黄河的源头。197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提出了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建议。1985年,又确认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但关于黄河源头的争议远远没有停止,诸多的科考活动还在进行之中。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行程7300多公里,首次同时对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19个源头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队采用国际上确定河流正源的三大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根据这次科考,科考队发现,卡日曲的流量是玛曲的两倍。专家认为,以河源为远的原则,卡日曲应为黄河源头。黄河的源头究竟是卡日曲还是约古宗列曲?相信随着科考活动的不断深入,总会得出令人信服的权威的结论。

  看完“黄河源”石碑,我移步至旁边不远处的一块圆形石碑前,这是香港、澳门特区民间团体在措日尕则山顶亲手修建和竖立的回归纪念碑,其寓意是:黄河源见证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也象征着两个飘流在外的游子,在离开祖国多时年后终于又回到中华母亲的温暖怀抱。它们在黄河源的高天厚土之间,无声地诉说着彼此的思念与欢喜之情。看完这座碑继续向山顶走去,经过一处迎风飘舞的经幡后,移步至小山坡上用石头垒起来的小石塔前,这是游客和当地藏族群众出于信仰垒起来的。

  再往前走就到了措日尕则山顶峰的著名牛头碑。这座矗立在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牛头纪念碑,位于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是玛多县人民政府为了开辟黄河源头的旅游业,于1988年修建了这座华夏之魂的黄河源牛头碑。碑体正面上有块用铜版铸模镶嵌的碑文,上面刻有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的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碑体的背面上也有一块用铜版铸模镶嵌的碑文,上面刻有玛多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这块碑样式别致,碑文字体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朴实的品格。纪念碑上还选择了牛头这个原始图腾作为神圣的崇拜物,牛角用粗犷、坚韧、有力的造型,象征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性格。我伫立碑前,仰首观望,内心悠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感受到中华民族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傲岸不屈的精神力量。

我徜徉在牛头碑的附近,依偎在古朴、雄浑的牛头碑围栏旁。站在这里,眺望四周,鄂陵湖、扎陵湖、卓陵湖尽收眼底,是一览三湖胜景的绝佳地理位置。在鄂陵湖、扎陵湖两座湖之间有巴颜朗玛山相隔,扎陵湖在山的西面,鄂陵湖在山的东面。两湖犹如镶嵌在高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又像是手拉手、肩并肩伫立在黄河源头的姊妹,人们称两湖为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藏语称“措嘉让”,意思是白色长湖。因黄河水从玛曲携带泥沙进入扎陵湖西南隅,又从东南隅流出,当风浪泛起时湖面呈灰白色,故得名“白色长湖”。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一只美丽的大贝壳镶嵌在黄河上。东望鄂陵,湖水灰蓝,天上白云层叠;西望扎陵,水天一色,蓝天、白云、碧水、绿野,共同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大水彩画。其实,扎陵湖和鄂陵湖更像凝望于河源的双眸,用深情的目光,凝望着黄河母亲,凝望着雪域草原。  千百年来,当地盛行这样一种习俗:藏民把黄河和扎陵、鄂陵两湖作为神圣河流湖泊。每当藏历新年伊始,纷纷踏至,用神河、圣湖之水洗净身上“污垢”,祈盼新的一年自己和家人吉祥安康、喜获丰收!现如今,更有海外华人侨胞,把家谱族人或海外有名望的家族企业刻在大理石、花岗岩石或玉石上,用黄或红色绸缎包裹,不远万里运送到黄河源头,寻一位当地有名望的老者或寺院活佛祈祷后,投入扎陵鄂陵二湖中,以表达追根溯源和永远是炎黄子孙的心愿!这对姊妹湖还有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这就是黄河从湖中穿过,但河水不犯湖水。只见湖中一条稍呈灰黄的水流滚滚流出,但灰黄水流两边却仍是碧波粼粼,清澈如镜。所以藏族群众说:“黄河与湖水不掺合。”这与汉族成语“泾渭分明”恰是异曲同工。

看完两湖再极目远眺,还可以看见那披银挂甲的巴颜喀拉山高耸入云,13座神山绵延无尽。皑皑的雪山下,草原广袤,碧绿如茵,特殊的高原生态环境,为高寒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条件。俯瞰近处那撒满山岗、湖畔的牛羊,怡然自乐,缓缓游动;黑白相间的帐篷点缀在绿绒毯般的草滩上,看眼前青烟缭绕,听耳旁牧笛悠悠,恰似一幅优美恬淡、人间天上的世外美景。

看完美景后,我们告别了牛头碑下山。由于我们今天必须要赶往达日入住,没有时间再环绕扎陵湖和拜访黄河第一、二桥,虽然稍有遗憾,但能看见此处美景也知足了。返回的路上领教了高原的“孩儿脸”天气,一会儿蓝天白云,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漫天飞雪,一会儿冰雹倾泻,真是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过完了四季,恍如走进了时光隧道,呵呵。

\一位老股民的23条肺腑之言

\您有30万元投资模拟金未领取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28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地铁挤公交堵 0元起滴滴快车

西行漫记——拜访黄河源头的“两湖一碑”

2013-09-10 11:05阅读:2,891

  X

2013年07月30日,我们办理完退房手续和吃早餐后,乘车前往大约100公里处的黄河源头的“两湖一碑”游玩,即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扎陵湖、牛头碑。体验黄河这一中华民族母亲河源头的风情,遥想当年松赞干布柏海迎娶文成公文时的热闹与隆重,领略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的雪域草原风光,并可通过观看屹立在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措日尕则山上的牛头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感受游子回归母亲怀抱时的欣喜与自豪,运气好的话可观赏到野生动物。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再到格萨尔王王妃珠姆宫殿遗址和万里黄河第一桥游览一下,感受黄河源头的壮美景色,体验河源藏族的民俗风情。

  

我们乘车驶出玛多县城后,沿着近年新修的柏油马路向鄂陵湖方向驶去,没走多长时间便进入绿草如茵、野花灿烂的辽阔草原。由于地处巴颜喀拉山北麓、阿尼玛卿山以西的玛多县境内是黄河的源头,因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和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河流纵横,草场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珍奇丰富,4千多个星罗棋布,大小不等的湖泊,使有着“千湖之县”美称的玛多成为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著名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七十年代以前的玛多草原,自然环境原始古朴,民族文化深厚、灿烂,民族风情瑰丽多姿,是一处美丽神奇的地方。行走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只见羊群淹没在草丛之中,在轻风吹拂下忽隐忽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牧民的年人均收入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高居全国之首来看,象征着玛多草原的富庶和美好。然而,在短短的20多年后,由于气候变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黄河流域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使玛多的大小湖泊只剩下2000个,上千条河流、溪流大半因为水源枯竭而干涸。1972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发生首次断流;1996年,黄河源头区扎陵湖和鄂陵湖首次出现断流;2003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的首次断流。再加上过度放牧,过度追求存栏率,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场所能承受的极限,使这里的天然草场退化面积逐年扩大,绿茵般的草地渐渐成为黄沙滚滚的荒漠,很多牧户因草场退化无法生活而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大自然向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希望当地政府、牧民、游客共同为保护三江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两湖一碑”售票处,这是一处没有大门的景区入口处,一排当地人盖的砖房用于买门票和生活,路的左边耸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黄河源水电站”、“世界海拔最高水电站”两行字,从碑文上看,这座地处海拔3980米的水电站建于2001年,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电站。我们购买了80元/人门票后,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去看黄河源水电站,因为里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驱车沿着搓衣板路向景区内前行,沿路可欣赏美丽的哈姜盐湖。这座位于鄂陵湖东北角的深蓝色盐湖,含盐浓度较高,属天然盐池。虽然哈姜盐湖以其丰富的储量,誉满整个川康地区,成为青海省最为著名的盐湖之一,但面积却只有约1平方公里,水深也不足1米。每逢夏秋多雨季节,地面上的盐质溶解于水,汇聚在湖中,经过冬春两季风吹日晒,盐在湖面上结晶为灰白色小颗粒并逐渐沉积水底,这时候就可以捞取。

由于路况基本属于搓衣板路,行驶在其上颠的叫人反胃。大约行驶了8公里来到了形状犹如一个宝葫芦的鄂陵湖边,藏语称为“错鄂让”,意为“青蓝色的长湖”。这座被称为“青蓝色的长湖”,被藏族群众视为圣湖,在他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清澈见底的鄂陵湖水呈深蓝色,水面极为辽阔,蓝天漂浮的朵朵白云与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湖中有一座被称为海心山鸟岛的小岛,聚集着众多的鸟类。在格萨尔的故事中,鄂陵湖是格萨尔的寄魂湖。海心山鸟岛藏语名叫然玛芝翅,意思是山羊拖舟。相传,格萨尔大王向北去降伏妖魔,霍尔国乘机带兵侵扰岭国,掳走格萨尔王妃珠姆。岭国将士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奋勇追击。当他们一直追到鄂陵湖畔时,已是人困马乏、箭尽粮绝。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时,这一切都被珠姆看在眼里。她于是略施小计,从霍尔国白帐王手中骗得很多支箭,并施法变出一叶小舟和一只山羊。山羊拖着满载着箭矢的小舟游往岭国将士驻扎的鄂陵湖对岸。岭国将士看到湖中有一只拖着小船的山羊,很是诧异,以为是霍尔国施法后大家都产生的幻觉,便赶紧施法禳解,结果却破坏了珠姆的的法术,使山羊和小船永远变为湖中的石头……

鄂陵湖还有一处奇特的地方,被称为“小西湖”,又称“鱼餐厅”。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专供鸟儿们会餐的天然场所。每年春天,黄河源头冰雪消融,河水上涨,鄂陵湖的水漫过一道堤岸,流入小西湖。湖中的鱼也跟着游进来。等到冰雪化尽,水源枯竭时,小西湖水源便无从补给,随着蒸发,湖水水位迅速下降,鱼开始大量死亡,尸体风浪冲击到岸边的沙滩上。这时,鸟儿只需在小西湖坐等群鱼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饱餐一顿。因此,用“鱼餐厅”来命名这个地方,倒是十分恰当的。这里鸟儿最多的时候,飞翔在天空的鸟遮天蔽日,鸣叫声几里之外都能听到。那情景十分壮观。

我站在这里,虽然此时是盛夏季节,除了紫外线强烈外,感觉非常的凉爽。我看着眼前的蓝湖想到了河水浑浊呈黄色而得此名的黄河,这条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海拔4724米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小溪,向东流入星宿海,先后北纳扎曲,南纳卡日曲,又经过10公里,从扎陵湖西口流入,主流贯穿扎陵湖和鄂陵湖,再从鄂陵湖北口流出。从这里经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再破“龙门”而出,沿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中国第二大河,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从古到今,中华儿女就一直对黄河源头进行了永不停歇的追溯,并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出过许多首关于黄河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诗句就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现在我就站在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运用奇幻瑰丽想象的天上,不需要艺术化的探寻亲身融入到黄河的源头。

鄂陵湖太大了,我们的车绕湖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尽头。从上中学学地理课就知道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后来从报刊杂志上看到人们对黄河真正源头所在地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这一脉络的探索,实际上是中国各个朝代对黄河文化的探索和追寻,表明了中国历朝历代对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强烈的认同感。我们现在所走的路线,正是历朝历代派出的使者和科学家追溯黄河源头的路线,为此我感到自豪和骄傲。车停了,原来又遇到了坎坷,这已经是第四次了,因为我们的客车底盘低,遇到较大的斜坡、土坎等怕托底,都要下车清理、铺垫。

当我们翻越了一座不大的小山后,便来到了著名是柏海迎亲滩。柏海是古代对扎陵湖和鄂陵湖姊妹湖的统称。历史上著名的汉藏联姻中的迎亲一幕,就发生在我们眼前的这宽广平坦的草原上。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是我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据文献记载,早在秦汉之际,我国西部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在这一带从事游牧生活。到了唐代,随着中原同吐蕃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这里成为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据《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将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征吐谷浑,曾到达柏海。而使柏海名声大振,则是由于一次规模空前绝后的新婚仪式,那就是著名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柏海迎亲。之后松赞干布便陪着公主从柏海起程,沿着黄河而上,翻过巴颜喀拉山,渡过天险通天河,迤逦西行入藏,在拉萨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婚礼。我站在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柏海迎亲滩上,想到文成公主这位王族出身的年轻弱女,情愿远离亲人和家乡,长途跋涉远嫁人地生疏的吐蕃,为藏汉两民族的友好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仅至今受到藏族人民长久的怀念、真诚的敬爱和热情的歌颂,也叫我敬仰和尊重。

在柏海迎亲滩感慨一番后,我们继续驱车沿着搓衣板路前行,没走多长时间便来到了位于鄂陵湖西面,措哇尕什则山脚下的多卡寺,也叫措日尕则寺。这里原来是堆放石刻嘛呢石碑的地方,故得名于“多卡”(石堆处)。1956年夏,一位叫麻尼的喇嘛去拉萨朝拜,途经此地时将募化的钱财等交给当地著名的本教徒桑洪(1986年卒,原州政协委员)保管。同年冬天,麻尼喇嘛于玉树杂多县的木格地方去世,桑洪运回其尸骨,在此建“多卡”安放。1958年多卡被毁,麻尼喇嘛尸骨由群众秘藏。1984年该地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点。1985年,在活佛三华的筹划下,利用信教群众自愿捐款建寺院。近年来,在原多卡位置上又建成大小经堂、转经房、僧舍、嘛呢石塔、嘛呢石经墙等。该寺僧侣有的信奉格鲁派,有的信秦宁玛派,但以宁玛派为主。寺内供奉的麻尼喇嘛和桑洪遗骨,分别装藏在价值4万余元的镶银珊瑚铜塔内。信仰此寺者多为扎陵湖地方原霍科部落及玉树曲麻莱的藏民,多卡寺已成为河源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我看完这座用石头砌成的,显得古朴而庄严寺院,再环绕着周围林立的石塔,用脚步丈量刻有佛教“六字真言”的长达千米嘛呢石经墙,看着石经墙旁边迎风飞舞的道道经幡。劲风吹拂着五彩经幡猎猎作响,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置身其间,一种神圣的情愫油然而生。

  告别了多卡寺,我们驱车沿着寺院旁边的碎石路向措日尕则山挺近。措日尕则是藏语,措,是湖的意思;日,表示两湖中间;尕则,代表着山峰;连起来的意思是两湖中间的山峰。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远看象山近看似川,犹如一座宏伟的大坝横亘在三湖(扎陵湖、鄂陵湖和卓陵湖)中间。此山属昆仑山脉,在当地藏族牧民心目中极其神圣,被尊封为“神山”,是当地的保护神。我们的车小心翼翼,喘着粗气蜿蜒于措日尕则山很窄的盘山路上,上到一半时终于体力不支而爬不上去了,我们只好下车徒步向山顶走去,行走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路上,要比内地行走吃了很多,加上空气稀薄缺氧,每个人上山就行喝醉了酒一样,低头哈腰,摇摇晃晃的。一步一步慢慢走,当快到山顶时看见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黄河源”三个大字。我看着这块碑再环视一下四周,没有看见泉水或娟娟小溪水,心里犯着嘀咕:这里真是黄河的源头吗?怎么没有见水源?也许为了旅游的需要,把真正的源头用啥魔术变到这里了吧,但总有点被骗的感觉。其实,从三江源的涵盖来看,说这里是黄河源头不为过,但是要用精确的定位来说,这里绝对不是黄河的源头。197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提出了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建议。1985年,又确认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但关于黄河源头的争议远远没有停止,诸多的科考活动还在进行之中。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行程7300多公里,首次同时对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19个源头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队采用国际上确定河流正源的三大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根据这次科考,科考队发现,卡日曲的流量是玛曲的两倍。专家认为,以河源为远的原则,卡日曲应为黄河源头。黄河的源头究竟是卡日曲还是约古宗列曲?相信随着科考活动的不断深入,总会得出令人信服的权威的结论。

  看完“黄河源”石碑,我移步至旁边不远处的一块圆形石碑前,这是香港、澳门特区民间团体在措日尕则山顶亲手修建和竖立的回归纪念碑,其寓意是:黄河源见证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也象征着两个飘流在外的游子,在离开祖国多时年后终于又回到中华母亲的温暖怀抱。它们在黄河源的高天厚土之间,无声地诉说着彼此的思念与欢喜之情。看完这座碑继续向山顶走去,经过一处迎风飘舞的经幡后,移步至小山坡上用石头垒起来的小石塔前,这是游客和当地藏族群众出于信仰垒起来的。

  再往前走就到了措日尕则山顶峰的著名牛头碑。这座矗立在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牛头纪念碑,位于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是玛多县人民政府为了开辟黄河源头的旅游业,于1988年修建了这座华夏之魂的黄河源牛头碑。碑体正面上有块用铜版铸模镶嵌的碑文,上面刻有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的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碑体的背面上也有一块用铜版铸模镶嵌的碑文,上面刻有玛多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这块碑样式别致,碑文字体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朴实的品格。纪念碑上还选择了牛头这个原始图腾作为神圣的崇拜物,牛角用粗犷、坚韧、有力的造型,象征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性格。我伫立碑前,仰首观望,内心悠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感受到中华民族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傲岸不屈的精神力量。

我徜徉在牛头碑的附近,依偎在古朴、雄浑的牛头碑围栏旁。站在这里,眺望四周,鄂陵湖、扎陵湖、卓陵湖尽收眼底,是一览三湖胜景的绝佳地理位置。在鄂陵湖、扎陵湖两座湖之间有巴颜朗玛山相隔,扎陵湖在山的西面,鄂陵湖在山的东面。两湖犹如镶嵌在高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又像是手拉手、肩并肩伫立在黄河源头的姊妹,人们称两湖为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藏语称“措嘉让”,意思是白色长湖。因黄河水从玛曲携带泥沙进入扎陵湖西南隅,又从东南隅流出,当风浪泛起时湖面呈灰白色,故得名“白色长湖”。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一只美丽的大贝壳镶嵌在黄河上。东望鄂陵,湖水灰蓝,天上白云层叠;西望扎陵,水天一色,蓝天、白云、碧水、绿野,共同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大水彩画。其实,扎陵湖和鄂陵湖更像凝望于河源的双眸,用深情的目光,凝望着黄河母亲,凝望着雪域草原。  千百年来,当地盛行这样一种习俗:藏民把黄河和扎陵、鄂陵两湖作为神圣河流湖泊。每当藏历新年伊始,纷纷踏至,用神河、圣湖之水洗净身上“污垢”,祈盼新的一年自己和家人吉祥安康、喜获丰收!现如今,更有海外华人侨胞,把家谱族人或海外有名望的家族企业刻在大理石、花岗岩石或玉石上,用黄或红色绸缎包裹,不远万里运送到黄河源头,寻一位当地有名望的老者或寺院活佛祈祷后,投入扎陵鄂陵二湖中,以表达追根溯源和永远是炎黄子孙的心愿!这对姊妹湖还有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这就是黄河从湖中穿过,但河水不犯湖水。只见湖中一条稍呈灰黄的水流滚滚流出,但灰黄水流两边却仍是碧波粼粼,清澈如镜。所以藏族群众说:“黄河与湖水不掺合。”这与汉族成语“泾渭分明”恰是异曲同工。

看完两湖再极目远眺,还可以看见那披银挂甲的巴颜喀拉山高耸入云,13座神山绵延无尽。皑皑的雪山下,草原广袤,碧绿如茵,特殊的高原生态环境,为高寒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条件。俯瞰近处那撒满山岗、湖畔的牛羊,怡然自乐,缓缓游动;黑白相间的帐篷点缀在绿绒毯般的草滩上,看眼前青烟缭绕,听耳旁牧笛悠悠,恰似一幅优美恬淡、人间天上的世外美景。

看完美景后,我们告别了牛头碑下山。由于我们今天必须要赶往达日入住,没有时间再环绕扎陵湖和拜访黄河第一、二桥,虽然稍有遗憾,但能看见此处美景也知足了。返回的路上领教了高原的“孩儿脸”天气,一会儿蓝天白云,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漫天飞雪,一会儿冰雹倾泻,真是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过完了四季,恍如走进了时光隧道,呵呵。

\一位老股民的23条肺腑之言

\您有30万元投资模拟金未领取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28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相关文章

  • 解决黄河断流的一条新思路
  • 作者:陈传友 光明日报 1998年06期 黄河全长5464公里,居世界各河流中第七位,是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8%, 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现有人口1 亿多,耕 ...查看


  • 十三康讲述冬虫夏草的历史故事
  • 十三康讲述冬虫夏草的历史故事 冬虫夏草,因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公元641年)进藏,带进了<医学大全>,后出版了藏文的<月王药诊>和<藏本草>而记载.冬虫夏草因文成公主进藏而传出青藏高原,来到中原 ...查看


  • 如何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及简称
  • 如何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及简称 我们那尽职尽责.幽默风趣的地理老师周老又让我们立"军令状"了,必须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首都及简称倒背如流,不失一字!!理由是这是作为祖 国花园的花朵,作为祖国接班人的必需条件那天晚上 ...查看


  • 长江相关资料
  • ■长江 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干流自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10个省.区.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 ...查看


  • 虫草的功效与作用
  • 虫草的功效与作用 冬虫夏草是中国传统 名贵滋补中药,自然拥有很多历史的故事,俗话说历史是最好的教师,先让我们先通过这些历史来了解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因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公元641年)进藏,带进了<医学大全>,后出版 ...查看


  • 汾河--山西人的母亲河(图)
  • 楼子山雷鸣寺 汾源灵沼 由西南向东北急流下坡的溪水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从宁武县算起,流经34个县(市),至万荣县裴庄乡西陲注入黄河,全长716千米.汾河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40%的 ...查看


  •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汇编
  •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汇编 必修一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 ...查看


  • 地理随口溜
  • 1.七大洲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大洲陆界:亚非界河苏伊士,运河穿过埃及境,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把此分两边. 3.世界居民:世界人口分布数,最多亚洲次非洲,最少要数大洋洲,无人居住南极洲.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南美洲欧,极地 ...查看


  • 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 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上册 (一)史前时期 1.人类的起源,距今已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 2.科学研究揭示,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 3.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京人). 4.北京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