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
下午好!我是文科第5组47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接下来我将通过以下五部分对我的课程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
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品味课文“形散神聚”的语言架构。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
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二、说教法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并且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2、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3、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三、说学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学法具体如下:
(1)课前预习法(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资料、图片)
(1)一年四季,各有特色,然而秋天,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秋天不仅有色:霜叶黄花,秋草碧水;而且有声:秋风萧瑟,残荷听雨;不仅有形:天高云淡,北雁南飞;而且有情:哀怨悲喜,委婉含蓄。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去感受、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色、怎样的声、怎样的形、怎样的情。(板书:题目、作者)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但他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1913年,还是青年的他就随长兄赴日留学,一直到1922年,他才回到祖国。十年异国生活使他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及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的熏陶,但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3)创作背景: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听课文朗读,带着问题思考:
1)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清、静、悲凉)-------文眼
2)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秋景图?
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
3)如果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你会怎样划分?
总起(1-2) 思秋、赴秋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分写(3-9) 绘秋和议秋-----赞秋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总括(10-11) 恋秋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北国之秋的美,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3、细读课文、品味意境
在上个环节,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景物。在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比较中,也已整体把握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但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如: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然后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作者如何用“景语”展现“情语”。以“秋晨院落图”为例:
(1)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
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
4、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5、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作业布置: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郁达夫) 秋院 清 向往
秋槐 静 眷恋
景 秋蝉 悲 忧郁
秋雨 凉 孤独
秋果
形散 神不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故都的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
下午好!我是文科第5组47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接下来我将通过以下五部分对我的课程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
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品味课文“形散神聚”的语言架构。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
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二、说教法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并且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2、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3、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三、说学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学法具体如下:
(1)课前预习法(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资料、图片)
(1)一年四季,各有特色,然而秋天,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秋天不仅有色:霜叶黄花,秋草碧水;而且有声:秋风萧瑟,残荷听雨;不仅有形:天高云淡,北雁南飞;而且有情:哀怨悲喜,委婉含蓄。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去感受、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色、怎样的声、怎样的形、怎样的情。(板书:题目、作者)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但他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1913年,还是青年的他就随长兄赴日留学,一直到1922年,他才回到祖国。十年异国生活使他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及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的熏陶,但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3)创作背景: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听课文朗读,带着问题思考:
1)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清、静、悲凉)-------文眼
2)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秋景图?
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
3)如果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你会怎样划分?
总起(1-2) 思秋、赴秋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分写(3-9) 绘秋和议秋-----赞秋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总括(10-11) 恋秋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北国之秋的美,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3、细读课文、品味意境
在上个环节,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景物。在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比较中,也已整体把握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但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如: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然后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作者如何用“景语”展现“情语”。以“秋晨院落图”为例:
(1)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
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
4、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5、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作业布置: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郁达夫) 秋院 清 向往
秋槐 静 眷恋
景 秋蝉 悲 忧郁
秋雨 凉 孤独
秋果
形散 神不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