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体育课
一、“评课”的概念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评课标准,对一堂体育课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二、“评课”的功能
(一) 诊断功能——为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多种信息
(二) 激励功能——为促进师生教与学活动提供发展的动力
(三) 调控能功——为改进教学、提高教研水平提供有效依据
(四) 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与发展
(五) 优化功能——促进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三、“评课”的目的
· 一改、二促、三提。
· 一改:改进教学实践。二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提: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
四、“评课”的依据
(一) 以体育学科的本质特点为依据
1、选择、运用、开发和拓展的教材,应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2、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突出学习运动技能和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线
(二)以体育学科教学过程特征为依据
1、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接受学习
2、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以体育学科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为依据
1、实现从单一的“生理教学观”到多维的“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教学观”的转变
2、实现教学目标全面达成的操作性与可测性
(四)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依据
1、实现学生练习时间、练习体验、练习结果的有效统一
2、实现教师精讲多练、“以学定教”、有效施教的有效统一
(五) 以体育学科的评课标准为依据
1、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行为
2、具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标准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教学特色
(六)以体育教学原则为依据
1、体育教学具有学科的特殊条件
(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的)
2、体育教学具有学科的特殊规律
(由静到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分解到连贯、到组合的心身活动)
五、“评课”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客观性原则
(三)策略性原则
(四)指导性原则
(五)突出重点原则
体育课教学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运动训练的生理原则:超负荷原则,恢复原则, 周期性原则,个体化原则 。
六、“评课”的内容
(一)评价课前准备工作
1、评价“课的设计方案”(即评价教师设计与撰写“课的设计方案”的能力) 评价“设计方案”,一般从该课的设计指导思想、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教学的流程设计等方面去分析与评价。
2、评价“教案”(即评价教师设计与书写“教案”的能力)
⑴ 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评价预设目标的定位是否恰当全面、具体、确切,是否突出重点,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表述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等。
⑵ 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评价——评价选择与搭配的内容是否正确、合理、优化,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精神与教材内容要求,是否体现教材的激活与内化、选择的内容是否突出了“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特点。
(3)对“场地布置、教具运用 ”的评价--场地安排是否合理、安全、美观,利用率高。 ⑶ 对课的各部分“学习内容”、“教与学法”(含教学组织)的评价——评价教师对课的准备、基本与结束教学流程是怎样设计安排的?教师所设计的教与学的方法和步骤是否多样、有序、有效;教学组织的形式与练习队形的安排是否严密、合理、新颖、科学;各部分的教学时间分配和运动负荷量的安排是否科学、适宜。
⑷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评价教师书写的“教案”是否完整地反映了体育课的基本结构元素;是否体现了课的结构和教学流程的全面与完整、科学与合理的设计思路;是否展现了一份书写规范、布局匀称、图文并茂,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教案。
(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即评价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执教能力)
1、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态”的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态度”的评价,就是指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负责任、严要求、有爱心、有激情表现的评定,同时,评定教师是否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共同参与、平等相处、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角色地位上,充分显现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师德风范和责任意识。 对教师的“教态”的评价,就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对教师的形象和姿态,以及教师所表现出一种得体的亲切、自然的态度和亲和力的评价。
2、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评价
对“教学组织能力”的评价,是指教师能否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特征、目标、内容、练习队形、活动场地与器材等,进行严密的组织、合理的安排所采取有效组织措施能力表现的评定。
⑴ 对教师“常规教学能力”的评价——常规的建立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⑵ 对教师“队列队形教学能力”的评价——评价教师“队列队形教学能力”和实施“练习队形变换、队伍调动、口令”能力。
⑶ 对教师“分组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所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是否达到较好的学习与锻炼效果;在分组活动、队伍调动的组织中,教师是否体现出较高的组织指挥能力。
⑷ 对教师“组织调控能力”的评价——评价教师能否在复杂多变的活动状态下,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理;是否能对教学的预设计划(包括流程、内容、教与学法、负荷量等)进行及时调整和教学结构的重组。这种应变能力、调控能力是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经验积累的体现。
3、对教师“技术、技能教学示范能力”的评价——即评价教师是否“会做”。
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完整的示范动作;是否能根据动作技术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示范位置和方向;是否能正确判断学生技术、技能动作的正误,并能采用有效的“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措施。
4、对教师“技术、技能教学讲解能力”的评价——即评价教师是否“会讲”。
评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是否“会讲”?是否做到讲解的准确、清晰、简要、形象、生动、适时与有效,并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即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与发展效果)
1、对学生的“常规学习效果”的评价
⑴ 对学生“课前常规”的评价
列队进场、服装整齐、穿运动鞋
⑵ 对学生“课堂常规”的评价
队伍整齐、体育委员带队、注意力集中、精神面貌好
⑶ 对学生“课中常规”的评价
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刻苦练习、积极展示、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等
⑷ 对学生“课后常规”的评价
归还器材、整理场地
2、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所具有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参与状态表现。
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发展、认知状况、技能学习、体能发展等方面的绩效性行为。
3、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
七、“评课”的方法
(一)对课的总体评价——⑴目标的达成度; ⑵学生的参与度; ⑶教与学的实效度等。
(二) 对课的亮点重点评价——
1、 教师教学行为所体现的亮点;
2、学生学习行为与效果所体现的亮点;
3、教与学过程中创新与改革的亮点。
(三)对课堂教学存在不足之处的评述。
(四)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评述。
八、“评课”的要求
(一) 要以新的课程观与教学理念来评课
(二)要从体育课的本质特点出发,抓住主题进行评课
(三)要有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评课
(四)要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课
(五)要以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心态参与评课
如何评体育课
一、“评课”的概念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评课标准,对一堂体育课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二、“评课”的功能
(一) 诊断功能——为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多种信息
(二) 激励功能——为促进师生教与学活动提供发展的动力
(三) 调控能功——为改进教学、提高教研水平提供有效依据
(四) 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与发展
(五) 优化功能——促进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三、“评课”的目的
· 一改、二促、三提。
· 一改:改进教学实践。二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提: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
四、“评课”的依据
(一) 以体育学科的本质特点为依据
1、选择、运用、开发和拓展的教材,应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2、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突出学习运动技能和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线
(二)以体育学科教学过程特征为依据
1、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接受学习
2、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以体育学科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为依据
1、实现从单一的“生理教学观”到多维的“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教学观”的转变
2、实现教学目标全面达成的操作性与可测性
(四)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依据
1、实现学生练习时间、练习体验、练习结果的有效统一
2、实现教师精讲多练、“以学定教”、有效施教的有效统一
(五) 以体育学科的评课标准为依据
1、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行为
2、具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标准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教学特色
(六)以体育教学原则为依据
1、体育教学具有学科的特殊条件
(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的)
2、体育教学具有学科的特殊规律
(由静到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分解到连贯、到组合的心身活动)
五、“评课”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客观性原则
(三)策略性原则
(四)指导性原则
(五)突出重点原则
体育课教学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运动训练的生理原则:超负荷原则,恢复原则, 周期性原则,个体化原则 。
六、“评课”的内容
(一)评价课前准备工作
1、评价“课的设计方案”(即评价教师设计与撰写“课的设计方案”的能力) 评价“设计方案”,一般从该课的设计指导思想、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教学的流程设计等方面去分析与评价。
2、评价“教案”(即评价教师设计与书写“教案”的能力)
⑴ 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评价预设目标的定位是否恰当全面、具体、确切,是否突出重点,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表述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等。
⑵ 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评价——评价选择与搭配的内容是否正确、合理、优化,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精神与教材内容要求,是否体现教材的激活与内化、选择的内容是否突出了“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特点。
(3)对“场地布置、教具运用 ”的评价--场地安排是否合理、安全、美观,利用率高。 ⑶ 对课的各部分“学习内容”、“教与学法”(含教学组织)的评价——评价教师对课的准备、基本与结束教学流程是怎样设计安排的?教师所设计的教与学的方法和步骤是否多样、有序、有效;教学组织的形式与练习队形的安排是否严密、合理、新颖、科学;各部分的教学时间分配和运动负荷量的安排是否科学、适宜。
⑷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评价教师书写的“教案”是否完整地反映了体育课的基本结构元素;是否体现了课的结构和教学流程的全面与完整、科学与合理的设计思路;是否展现了一份书写规范、布局匀称、图文并茂,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教案。
(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即评价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执教能力)
1、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态”的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态度”的评价,就是指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负责任、严要求、有爱心、有激情表现的评定,同时,评定教师是否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共同参与、平等相处、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角色地位上,充分显现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师德风范和责任意识。 对教师的“教态”的评价,就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对教师的形象和姿态,以及教师所表现出一种得体的亲切、自然的态度和亲和力的评价。
2、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评价
对“教学组织能力”的评价,是指教师能否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特征、目标、内容、练习队形、活动场地与器材等,进行严密的组织、合理的安排所采取有效组织措施能力表现的评定。
⑴ 对教师“常规教学能力”的评价——常规的建立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⑵ 对教师“队列队形教学能力”的评价——评价教师“队列队形教学能力”和实施“练习队形变换、队伍调动、口令”能力。
⑶ 对教师“分组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所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是否达到较好的学习与锻炼效果;在分组活动、队伍调动的组织中,教师是否体现出较高的组织指挥能力。
⑷ 对教师“组织调控能力”的评价——评价教师能否在复杂多变的活动状态下,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理;是否能对教学的预设计划(包括流程、内容、教与学法、负荷量等)进行及时调整和教学结构的重组。这种应变能力、调控能力是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经验积累的体现。
3、对教师“技术、技能教学示范能力”的评价——即评价教师是否“会做”。
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完整的示范动作;是否能根据动作技术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示范位置和方向;是否能正确判断学生技术、技能动作的正误,并能采用有效的“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措施。
4、对教师“技术、技能教学讲解能力”的评价——即评价教师是否“会讲”。
评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是否“会讲”?是否做到讲解的准确、清晰、简要、形象、生动、适时与有效,并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即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与发展效果)
1、对学生的“常规学习效果”的评价
⑴ 对学生“课前常规”的评价
列队进场、服装整齐、穿运动鞋
⑵ 对学生“课堂常规”的评价
队伍整齐、体育委员带队、注意力集中、精神面貌好
⑶ 对学生“课中常规”的评价
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刻苦练习、积极展示、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等
⑷ 对学生“课后常规”的评价
归还器材、整理场地
2、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所具有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参与状态表现。
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发展、认知状况、技能学习、体能发展等方面的绩效性行为。
3、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
七、“评课”的方法
(一)对课的总体评价——⑴目标的达成度; ⑵学生的参与度; ⑶教与学的实效度等。
(二) 对课的亮点重点评价——
1、 教师教学行为所体现的亮点;
2、学生学习行为与效果所体现的亮点;
3、教与学过程中创新与改革的亮点。
(三)对课堂教学存在不足之处的评述。
(四)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评述。
八、“评课”的要求
(一) 要以新的课程观与教学理念来评课
(二)要从体育课的本质特点出发,抓住主题进行评课
(三)要有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评课
(四)要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课
(五)要以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心态参与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