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策略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策略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0级1班

姓名:段瑞堂

学号:2010504011

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策略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描写军事战争的经典之作, 纵观整部著作,有关军事战略战术的描写几乎无处不有,无所不在。本文结合《孙子兵法》中的计谋,对《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战术进行具体的论述,同时对其所体现的战略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和阐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 《孙子兵法》 战略战术 战略思想

《三国演义》给我们展示了各种优秀的计谋,其中有空城计、连环计、韬晦计、离间计、反间计、美人计、疑兵计、骄兵计、疲兵计等各种计谋,我就其中的四种主要计谋做简要的阐述。

一、疑兵计:《孙子兵法·势篇》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疑兵计就是用以假象诱惑敌人,转移敌人注意力,从而达到进攻或撤退的目的。《演义》第42回刘备败走当阳,只有百余骑跟随,张飞令二十余骑拖树枝在林中往来飞奔,冲起尘土为疑兵,自己横矛立马于当阳桥上。曹操大军追来,飞怒目大喝,准备决一死战,操见桥东林内尘土大起疑有埋伏,又惧张飞勇力过人,加之夏侯杰被张飞大吼一声惊得肝胆俱裂,故吓得曹操拨马便回。第46回孔明草船借箭也靠疑兵计来实现。第7l 回赵云用空营计退曹操;第95回孔明用空城计退司马懿大军;第100回孔明用增灶法从祁山退兵,使得司马懿不敢追击;第10l 回孔明用四辆坐有孔明的四轮车在陇上从不同方向对魏军进行轮番伏击,其中三辆车中皆是孔明木刻像,结果吓得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闭城不出,孔明却用精兵在陇上割麦抢粮。第104回孔明五丈原病逝,临终布置退兵之策,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也是疑兵计。

二、离间计:所谓离间计,《孙子兵法·始计》有“亲而离之”,即离间分化敌方上下级之间的亲密关系。《演义》第8回,王允看准董卓专权的原因主要是有猛将吕布,而卓、布皆有好色的弱点,遂以养女貂蝉献连环计离间卓、布,使其父子反目。先将她许配于吕布,后又暗献给董卓。貂蝉从中两边离间,挑起吕布对董卓的仇恨,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第59回“曹操抹书间韩遂”,韩遂是马超之父马腾的结义兄弟,真心助超报杀父之仇。潼关一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操便行离间计。操在单骑阵上约韩遂叙旧情,使超起了疑心;又写信与韩遂,故意将信中朦胧要害之处涂抹改动,使超怀疑韩遂自改。韩遂对超指天发誓绝无二心,并约次日引操阵上对话,让超隐于阵后杀掉曹操;但次日操又避而不出,而令曹洪出阵故作神秘谓韩遂:“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马超更加疑韩遂与操密谋出卖自己,从此马、韩火拼,操乘机大破马超20万大军。第91回孔明运用马谡计谋派人去洛阳、邺郡到处粘贴伪造的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并造谣说司马欲反,使曹睿兴师问罪而罢司马懿之官;以上几例都是离间计。

三、韬晦计:《三十六计·假痴不癫》云:“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此即韬晦。凡有志有为者,必先隐蔽或伪装成无志无为者,等待时机,最终夺取胜利。《演义》第21回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封左将军、宜城亭侯,刘备为防曹操猜忌,每日只在园中种菜浇灌,装作胸无大志。曹操请他煮酒论英雄,刘备先装作愚昧无知,再故意举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人搪塞,操皆逐一否定。备问:“谁能当之?”操日:“今天

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一惊,不觉匙箸掉地,恰逢雷声大作,就说自己惧雷而失态,用韬晦计避免了曹操的怀疑和试探。刘备后来借口请兵截击袁术而脱离曹操虎口。第106回曹睿死后,曹芳尚小,司马懿遭曹爽忌妒而失去兵权,故推病不出,令其二子亦辞职闲居,以韬晦待时。曹爽派人刺探,懿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装作重病,故意装作耳聋打岔,喝药漏汤,声嘶气喘说“死在旦夕矣”。曹爽听说之后便高枕无忧。不久司马懿趁曹爽拥帝出城打猎,立即奏请太后说曹爽奸邪乱国其罪当废,便发动兵变,逼曹爽先交出兵权印绶,后以专权谋反之罪灭其全家及其余党三族,最终军政大权。

四、反间计:《孙子兵法·用间》云:“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得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三十六计》中论反间计云:“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所谓反间计,就是故意在疑阵中再布一层疑阵,借用敌方的力量来辅助自己,而自己不会受到损失。

《演义》第45回曹操派蒋干到东吴劝降,因周瑜已看破其来意却假装作不知,假装大醉与蒋干同床共寝,并且故意事先伪造一张密函,言蔡瑁、张允私通东吴,让蒋干偷走告知曹操。操大怒,以通敌之罪立斩蔡、张,其实是为周瑜除掉了曹营中谙熟水战的两员大将。第46回曹操又派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言其兄蔡瑁无辜被曹操所杀,特来投降。周瑜知其诈降,却与黄盖共谋,用苦肉计推动反间计,使黄盖故意顶撞周瑜,而遭重杖五十。阚泽又替黄盖去献诈降书,操本来怀疑此是诈降,但恰逢二蔡派人送来密报,言黄盖受刑而痛恨周瑜,曹操方才信而不疑。阚泽回吴后又假装与甘宁密谋,与黄盖一同降曹,故意让二蔡偷听报知曹操。但操毕竟老谋深算,再派蒋干过江侦察,不料蒋干又被周瑜安排到西山与庞统相遇,蒋干引荐庞统见操,庞统趁曹兵晕船呕吐而献连环计,使曹军战船连成一片,这其实是为东吴火烧赤壁奠定了基础。而赤壁之战也正是因为这一连串的反间计、连环计而变得精彩生动,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除了为我们展现了很多经典的计谋之外,它还为后世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智谋胜于勇力。

董卓拥兵二十余万入京,自封为相国、太师,又收买吕布为义子。这样一个位高权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军阀,却被王允用貂婵巧设连环计,便身首异处。究其败因,主要就在于缺乏远见的智谋。吕布武艺天下无敌,他占领徐州,曾打败刘备、曹操、袁术等劲敌。但因有勇无谋,又不听陈宫之计,终于被曹操击败,白门楼殒命。最典型的是刘备,在未遇徐庶、孔明之前,虽有关、张、赵云等虎将,却处处失败,几无立足之地。但自从遇到徐庶、孔明,则转败为胜,成为曹操东吴的劲敌。所以,高超的智慧,比出众的勇气具有更大的作用。斗智优于斗力,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孙子兵法·谋攻》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以智谋取胜才是上策。

其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孙子兵法·谋攻》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

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计篇》又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官渡之战,曹操以7万兵力对峙袁绍70余万于官渡。此前郭嘉、荀彧曾论绍有十败,操有十胜,即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这是知己知彼的一个方面。等到双方对峙,双方谋士沮授和荀攸都正确认识到:绍兵众而操兵寡,但操兵更精锐;绍粮草多而操粮草少,故绍宜缓守,操宜急战。可谓双方都知己知彼。但袁绍并未听从沮授良谋,反而急战;而曹操却赞同荀攸分析,鼓噪而进。绍虽防乌巢粮囤,却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把守。又不听许攸的良谋,乘虚袭许都,反而听信谗言逼走许攸。操得许攸,得知乌巢虚实,用其计,令诸将夜袭乌巢。绍听信郭图谗言而遥走张邰、高览,操封二将为侯,并令其带路连夜攻寨,绍军折其大半。曹操在关键时刻重用许攸、张邰、高览,方能“知已知彼”,截粮、烧粮皆是“攻其不备”。官渡之战所以能以少胜多,关键在此。

其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军争》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即打击敌军士气,扰乱敌将决心。《演义》第87回写孔明南征孟获,马谡前来犒劳军士。孔明向他请教,马谡认为,南蛮仗着山高路远,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一定要以诚心使其心服。故孔明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终身未反。可见“攻心”已是历代军事斗争普遍运用的战略思想。 “攻心”策略,不仅用于敌方,有时也用于盟友,如第44回孔明故意将曹植《铜雀台赋》“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中“桥”改为“乔”,又假装不知诗中“二乔”即孙策、周瑜之妻,激得周瑜勃然大怒骂曹操道:“吾与老贼誓不两立! ”对敌攻心如第103回司马懿上方谷险被烧死,逃回渭北坚守不出,孔明便下战书,并赠妇人巾服,羞辱他身为大将,却像妇人闭门不出,气得司马懿大怒,甘心受辱。至于对部下,孔明亦多次用激将法,激张飞、魏延、赵云、黄忠等,是为激励其斗志,使他们屡建奇功。对敌人则是夺其心,乱其谋。总之,“用兵之道,攻心为上”,被孔明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对《孙子兵法》理论知识的的充分运用和展现,其描写战争场面之波澜壮阔,战略战术之典型生动,军事思想之深刻精彩,不得不称其为古今中外的军事佳作。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 ]中华书局 2009.6

[2] 孙 武《孙子兵法》[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 孙 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 武志国 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描写[J] 曲阜师范大学,2008.4

[5] 陈冬梅. 彭建华 论罗贯中的军事谋略描写[J] 井冈山师范学院,2003(6)

[6] 田静 《三国演义》智谋描写初探[J] 山东大学,2007.5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策略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0级1班

姓名:段瑞堂

学号:2010504011

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策略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描写军事战争的经典之作, 纵观整部著作,有关军事战略战术的描写几乎无处不有,无所不在。本文结合《孙子兵法》中的计谋,对《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战术进行具体的论述,同时对其所体现的战略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和阐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 《孙子兵法》 战略战术 战略思想

《三国演义》给我们展示了各种优秀的计谋,其中有空城计、连环计、韬晦计、离间计、反间计、美人计、疑兵计、骄兵计、疲兵计等各种计谋,我就其中的四种主要计谋做简要的阐述。

一、疑兵计:《孙子兵法·势篇》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疑兵计就是用以假象诱惑敌人,转移敌人注意力,从而达到进攻或撤退的目的。《演义》第42回刘备败走当阳,只有百余骑跟随,张飞令二十余骑拖树枝在林中往来飞奔,冲起尘土为疑兵,自己横矛立马于当阳桥上。曹操大军追来,飞怒目大喝,准备决一死战,操见桥东林内尘土大起疑有埋伏,又惧张飞勇力过人,加之夏侯杰被张飞大吼一声惊得肝胆俱裂,故吓得曹操拨马便回。第46回孔明草船借箭也靠疑兵计来实现。第7l 回赵云用空营计退曹操;第95回孔明用空城计退司马懿大军;第100回孔明用增灶法从祁山退兵,使得司马懿不敢追击;第10l 回孔明用四辆坐有孔明的四轮车在陇上从不同方向对魏军进行轮番伏击,其中三辆车中皆是孔明木刻像,结果吓得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闭城不出,孔明却用精兵在陇上割麦抢粮。第104回孔明五丈原病逝,临终布置退兵之策,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也是疑兵计。

二、离间计:所谓离间计,《孙子兵法·始计》有“亲而离之”,即离间分化敌方上下级之间的亲密关系。《演义》第8回,王允看准董卓专权的原因主要是有猛将吕布,而卓、布皆有好色的弱点,遂以养女貂蝉献连环计离间卓、布,使其父子反目。先将她许配于吕布,后又暗献给董卓。貂蝉从中两边离间,挑起吕布对董卓的仇恨,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第59回“曹操抹书间韩遂”,韩遂是马超之父马腾的结义兄弟,真心助超报杀父之仇。潼关一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操便行离间计。操在单骑阵上约韩遂叙旧情,使超起了疑心;又写信与韩遂,故意将信中朦胧要害之处涂抹改动,使超怀疑韩遂自改。韩遂对超指天发誓绝无二心,并约次日引操阵上对话,让超隐于阵后杀掉曹操;但次日操又避而不出,而令曹洪出阵故作神秘谓韩遂:“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马超更加疑韩遂与操密谋出卖自己,从此马、韩火拼,操乘机大破马超20万大军。第91回孔明运用马谡计谋派人去洛阳、邺郡到处粘贴伪造的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并造谣说司马欲反,使曹睿兴师问罪而罢司马懿之官;以上几例都是离间计。

三、韬晦计:《三十六计·假痴不癫》云:“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此即韬晦。凡有志有为者,必先隐蔽或伪装成无志无为者,等待时机,最终夺取胜利。《演义》第21回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封左将军、宜城亭侯,刘备为防曹操猜忌,每日只在园中种菜浇灌,装作胸无大志。曹操请他煮酒论英雄,刘备先装作愚昧无知,再故意举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人搪塞,操皆逐一否定。备问:“谁能当之?”操日:“今天

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一惊,不觉匙箸掉地,恰逢雷声大作,就说自己惧雷而失态,用韬晦计避免了曹操的怀疑和试探。刘备后来借口请兵截击袁术而脱离曹操虎口。第106回曹睿死后,曹芳尚小,司马懿遭曹爽忌妒而失去兵权,故推病不出,令其二子亦辞职闲居,以韬晦待时。曹爽派人刺探,懿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装作重病,故意装作耳聋打岔,喝药漏汤,声嘶气喘说“死在旦夕矣”。曹爽听说之后便高枕无忧。不久司马懿趁曹爽拥帝出城打猎,立即奏请太后说曹爽奸邪乱国其罪当废,便发动兵变,逼曹爽先交出兵权印绶,后以专权谋反之罪灭其全家及其余党三族,最终军政大权。

四、反间计:《孙子兵法·用间》云:“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得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三十六计》中论反间计云:“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所谓反间计,就是故意在疑阵中再布一层疑阵,借用敌方的力量来辅助自己,而自己不会受到损失。

《演义》第45回曹操派蒋干到东吴劝降,因周瑜已看破其来意却假装作不知,假装大醉与蒋干同床共寝,并且故意事先伪造一张密函,言蔡瑁、张允私通东吴,让蒋干偷走告知曹操。操大怒,以通敌之罪立斩蔡、张,其实是为周瑜除掉了曹营中谙熟水战的两员大将。第46回曹操又派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言其兄蔡瑁无辜被曹操所杀,特来投降。周瑜知其诈降,却与黄盖共谋,用苦肉计推动反间计,使黄盖故意顶撞周瑜,而遭重杖五十。阚泽又替黄盖去献诈降书,操本来怀疑此是诈降,但恰逢二蔡派人送来密报,言黄盖受刑而痛恨周瑜,曹操方才信而不疑。阚泽回吴后又假装与甘宁密谋,与黄盖一同降曹,故意让二蔡偷听报知曹操。但操毕竟老谋深算,再派蒋干过江侦察,不料蒋干又被周瑜安排到西山与庞统相遇,蒋干引荐庞统见操,庞统趁曹兵晕船呕吐而献连环计,使曹军战船连成一片,这其实是为东吴火烧赤壁奠定了基础。而赤壁之战也正是因为这一连串的反间计、连环计而变得精彩生动,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除了为我们展现了很多经典的计谋之外,它还为后世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智谋胜于勇力。

董卓拥兵二十余万入京,自封为相国、太师,又收买吕布为义子。这样一个位高权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军阀,却被王允用貂婵巧设连环计,便身首异处。究其败因,主要就在于缺乏远见的智谋。吕布武艺天下无敌,他占领徐州,曾打败刘备、曹操、袁术等劲敌。但因有勇无谋,又不听陈宫之计,终于被曹操击败,白门楼殒命。最典型的是刘备,在未遇徐庶、孔明之前,虽有关、张、赵云等虎将,却处处失败,几无立足之地。但自从遇到徐庶、孔明,则转败为胜,成为曹操东吴的劲敌。所以,高超的智慧,比出众的勇气具有更大的作用。斗智优于斗力,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孙子兵法·谋攻》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以智谋取胜才是上策。

其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孙子兵法·谋攻》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

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计篇》又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官渡之战,曹操以7万兵力对峙袁绍70余万于官渡。此前郭嘉、荀彧曾论绍有十败,操有十胜,即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这是知己知彼的一个方面。等到双方对峙,双方谋士沮授和荀攸都正确认识到:绍兵众而操兵寡,但操兵更精锐;绍粮草多而操粮草少,故绍宜缓守,操宜急战。可谓双方都知己知彼。但袁绍并未听从沮授良谋,反而急战;而曹操却赞同荀攸分析,鼓噪而进。绍虽防乌巢粮囤,却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把守。又不听许攸的良谋,乘虚袭许都,反而听信谗言逼走许攸。操得许攸,得知乌巢虚实,用其计,令诸将夜袭乌巢。绍听信郭图谗言而遥走张邰、高览,操封二将为侯,并令其带路连夜攻寨,绍军折其大半。曹操在关键时刻重用许攸、张邰、高览,方能“知已知彼”,截粮、烧粮皆是“攻其不备”。官渡之战所以能以少胜多,关键在此。

其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军争》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即打击敌军士气,扰乱敌将决心。《演义》第87回写孔明南征孟获,马谡前来犒劳军士。孔明向他请教,马谡认为,南蛮仗着山高路远,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一定要以诚心使其心服。故孔明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终身未反。可见“攻心”已是历代军事斗争普遍运用的战略思想。 “攻心”策略,不仅用于敌方,有时也用于盟友,如第44回孔明故意将曹植《铜雀台赋》“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中“桥”改为“乔”,又假装不知诗中“二乔”即孙策、周瑜之妻,激得周瑜勃然大怒骂曹操道:“吾与老贼誓不两立! ”对敌攻心如第103回司马懿上方谷险被烧死,逃回渭北坚守不出,孔明便下战书,并赠妇人巾服,羞辱他身为大将,却像妇人闭门不出,气得司马懿大怒,甘心受辱。至于对部下,孔明亦多次用激将法,激张飞、魏延、赵云、黄忠等,是为激励其斗志,使他们屡建奇功。对敌人则是夺其心,乱其谋。总之,“用兵之道,攻心为上”,被孔明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对《孙子兵法》理论知识的的充分运用和展现,其描写战争场面之波澜壮阔,战略战术之典型生动,军事思想之深刻精彩,不得不称其为古今中外的军事佳作。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 ]中华书局 2009.6

[2] 孙 武《孙子兵法》[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 孙 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 武志国 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描写[J] 曲阜师范大学,2008.4

[5] 陈冬梅. 彭建华 论罗贯中的军事谋略描写[J] 井冈山师范学院,2003(6)

[6] 田静 《三国演义》智谋描写初探[J] 山东大学,2007.5


相关文章

  • 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
  • 篇一:<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 ...查看


  • 九上历史第1课[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导学案
  • 郭集中学_九上历史_导学案 课题:1 课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课型:新授 主备人 总第_1_课时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时 间: _______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准备 导 一.导入新课 ...查看


  • [国际市场营销策划]心得体会
  • 国际市场营销心得 策划<辞海>中释为"计划.打算",策划还有另一层的含义即计策谋划也就是出谋划策之意.最早在古希腊神话和我国古代史的军事战例中就有策划的雏形,如战国时期的完璧归赵.汉初的鸿门宴等.在古代著名小 ...查看


  • 闲议中国古代谋略文化
  • 闲议中国古代谋略文化 年轻时就听到有一位老先生谈过,说中国古代的"术数"很有意 蕴,也很有趣,中华有悠久的术数文化,而且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术数学"体系,记得那位老先生还说过,中华的术数包含三大体系:一 ...查看


  • 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 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菅 冰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作品在凸现出他的卓绝才干和过人之处及智勇双全.通脱权变,善于把握时机的性格特点之外,还同时刻画.描述了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之处,比如他教育子女的良苦用 ...查看


  • 论诸葛亮军事才能
  • 成教专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0级 指导老师 XXX 完成时间: 2010年4月 目 录 摘要及关键词······································ ...查看


  •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论文
  •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 ...查看


  •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王晨 黄山学院 亳州教学点 摘要: 曹操,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许劭说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一 ...查看


  • 三国人物智谋排名
  • 三国人物智谋排名 诸葛亮,这个自然不用说了,三国中不仅敌人被耍的团团转,自己人也经常被他的鬼神没测之智弄晕!取汉中,13次火攻,安居平五路等等等等,太强了; 2. 司马懿,这个家伙城府实在太深了,智力太高了,只可惜和诸葛亮做对头时很是不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