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1)

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一、之

(一) 最常用的是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七下《爱莲说》) 花之富贵者也

②前人之述备矣(八上《醉翁亭记》) 四时之景不同 宴酣之乐

③行道之人弗受(九上《鱼我所欲也》)

④臣之妾畏臣(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九下《送东阳马生序》)

⑦居庙堂之高(高位)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边 远的地方)则忧其君。

2.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

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九 下《送东阳马生序》) 不必若余之手录

⑩晶晶然如镜之新 开,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

(11)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3)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4)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15) 王之蔽甚矣(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八下《陋室铭》)

3. 语气助词,表停顿,或舒缓语气,可不译。在时间词、个别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后,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8)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9)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1)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舒缓语气)(八下《满井游记》)

4. 语气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

(22)何陋之有?(八下《陋室铭》)

(二)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1. 一般为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们”

(23)属予作文以记之(它,指这件事)(《岳阳楼记》)

(24)学而时习之(它,指学过的知识)(《 十则》)

谓之“文也”(他); 从之(代善者); 默而识之(指代学习所得)

(25)乃记之而去(它)(《小石潭记》)

(26)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2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28)暮寝而思之(代这件事)(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他)

(29)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代“笔录”)

(30)登轼而望之(它,代指齐军)(《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3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代“这种信念”)(《鱼我所欲也》)

(32)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代词,指春意)(《满井游记》)

(三)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到”)

(34)已而之细柳军 (八下《细柳营》

二、其

(一)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1. 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 们的”也有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后起之义)

①望其旗靡(他们 的,代指齐军)(《曹刿论战》)

②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③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十则》)

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的,代“是人”)(《鱼我所欲也》)

⑤增其旧制(它,代岳阳楼)(《醉翁亭记》)

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他,指先生)(《送东阳马生序》)

⑦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送东阳马生序》)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它)(《马说》)

2.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其中的”

⑨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七下《口技》)

⑩其西南诸峰(那)(《醉翁亭记》)

(11)其喜洋洋者矣(那)(《岳阳楼记》)

(二)句中语气词

1.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13)其真无马邪?(《马说》)

2. 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其实”

(14)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三)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1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三、而

1.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 “并且”或不译(没有主次、先后关系)

①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七下《口技》)

②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溪深而鱼肥

③学而不厌(不译)(《十则》)

④敏而好学(又)(七上《十则》)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八上《醉翁亭记》)

⑥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⑦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 连词,表示承接(顺承、相承) 关系(有先后关系) ,相当于“就”“才”“然后”“于是”或不译

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⑨学而时习之(然后)(七上《十则》)

⑩温故而知新(就)(七上《十则》)

(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不译)(八上《醉翁亭记》)

(1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日出而林霏开;游人去而禽鸟乐

(15)后天下之乐而乐(才)(《醉翁亭记》)

(1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就)(《鱼我所欲也》)

(17)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妻曰(于是)(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18)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3. 连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20)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21)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4.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可是” “然而”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七上《十则》)

(2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八下《爱莲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4)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25)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26人不知而不愠(七上《十则》)

(2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九上《马说》) (以上“却”)

(28)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九上《满井游记》)

(3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九上《马说》) (以上“可是”)

5. 连词,表修饰(偏正)关系,相当于“地”“着”或不译(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行为的目的、原因、方式、情态、时间等)

(3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33)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4)默而识之(地)(七上《十则》)

(35)临溪而渔(《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

(36)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37)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38)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纳谏》)

(39)呼尔而与之(着)(《鱼我所欲也》) 蹴尔而与之(着)

(4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九上《满井游记》)

(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来)(九上《马说》)

执策而临之(九上《马说》)

6. 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

(4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四、以

(一)用作介词。

1.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工具,相当于“用”“把” “拿”

①必以分人(把)(《曹刿论战》)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拿、把)(《出师表》)

④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⑤以衾拥覆(用)(《送东阳马生序》)

⑥撰长书以为贽(《送东阳马生序》)

2.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凭借,相当于 “靠” “凭”“凭借”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曹刿论战》) 何以战(凭、靠)

⑨何以谓之“文”也(凭)(《论语十则》)

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凭借)(七上《论语十则》)

(11)生以乡人子谒余(凭„„的身份)(《送东阳马生序》)

3. 介词,相当于“按照”“根据”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

(13)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马说》)

4.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14)以是人多以(把)书假余。(因)《送东阳马生序》)

(1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亭记》)

(1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出师表》) .

(19)是以谓之“文”也(因)(《十则》)

(20)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记》)

(23)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

(二)用作连词

1. 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25)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6)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7)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

(28)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3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七下《出师表》) .

(31)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以彰其咎

(3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33)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以便)(《出师表》)

2. 表结果,相当于“以致”

(3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出师表》)

(35)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出师表》)

3. 连词,表承接(顺接),相当于“而”,不译

(36)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7)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三)动词

1. “以为”“认为”

(3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觉得)(《三峡》)

2. “用”

(4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四)副词

1.“用来”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2.“„„的原因”

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文言虚词“于”“乃”“虽”的基本用法

五、于(介词)

1. 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从”“向”“到”。

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⑤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⑧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南阳(《出师表》)

⑨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⑩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欲报之于陛下也

(1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12)于时冰皮始解(《满井游记》)

(13)此之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上“在”)

(14)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从)(《满井游记》)

(1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送东阳马生序》)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舜发于畎亩之中》)

(18)皆朝于齐(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1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出师表》) 还于旧都

(20)相与步于中庭(在、到)(《记承天寺夜游》)

2. 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与”

(21)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2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6)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 引出比较的对象(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比”“过”

(28)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2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 引出原因,相当于“由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虽

1. 连词,表让步假设,可译为“即使”(一般放在主语前头)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④故虽有名马(《马说》)

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2. 连词,用于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尽管”。

⑥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⑦游人虽未盛(《满井游记》)

⑧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附】虽然

“虽”常和“然”连用。文言的“虽然”等于现代说的“虽然如此”。其中“虽”是连词,等于“虽然”;“然”是指示代词,等于“如此、这样”。文言的“虽然”一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虽然”来对译,而要用“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九、者

代词,“者”字的基本功能是附加在别的词或短语后边,它前边的词语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

1.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后,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①京城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②后遂无问津者(„„的人)(《桃花源记》)

③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的人)(《醉翁亭记》)

④似与游者相乐(八下《小石潭记》)(„„的人)

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的地方)

⑥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的)(《醉翁亭记》)

⑦以中有足乐者(的事)(《送东阳马生序》)

⑧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鱼我所欲也》)

⑨同予者何人(的)(《爱莲说》)

⑩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的)(《满井游记》)

2. 用在数词后边,相当于“个”“样”“种”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4. 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1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原因)(《邹忌讽齐王纳谏》)

5. 用在定语之后,表示定语后置。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5)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一、之

(一) 最常用的是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七下《爱莲说》) 花之富贵者也

②前人之述备矣(八上《醉翁亭记》) 四时之景不同 宴酣之乐

③行道之人弗受(九上《鱼我所欲也》)

④臣之妾畏臣(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九下《送东阳马生序》)

⑦居庙堂之高(高位)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边 远的地方)则忧其君。

2.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

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九 下《送东阳马生序》) 不必若余之手录

⑩晶晶然如镜之新 开,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

(11)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3)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4)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15) 王之蔽甚矣(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八下《陋室铭》)

3. 语气助词,表停顿,或舒缓语气,可不译。在时间词、个别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后,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8)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9)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1)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舒缓语气)(八下《满井游记》)

4. 语气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

(22)何陋之有?(八下《陋室铭》)

(二)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1. 一般为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们”

(23)属予作文以记之(它,指这件事)(《岳阳楼记》)

(24)学而时习之(它,指学过的知识)(《 十则》)

谓之“文也”(他); 从之(代善者); 默而识之(指代学习所得)

(25)乃记之而去(它)(《小石潭记》)

(26)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2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28)暮寝而思之(代这件事)(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他)

(29)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代“笔录”)

(30)登轼而望之(它,代指齐军)(《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3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代“这种信念”)(《鱼我所欲也》)

(32)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代词,指春意)(《满井游记》)

(三)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到”)

(34)已而之细柳军 (八下《细柳营》

二、其

(一)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1. 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 们的”也有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后起之义)

①望其旗靡(他们 的,代指齐军)(《曹刿论战》)

②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③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十则》)

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的,代“是人”)(《鱼我所欲也》)

⑤增其旧制(它,代岳阳楼)(《醉翁亭记》)

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他,指先生)(《送东阳马生序》)

⑦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送东阳马生序》)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它)(《马说》)

2.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其中的”

⑨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七下《口技》)

⑩其西南诸峰(那)(《醉翁亭记》)

(11)其喜洋洋者矣(那)(《岳阳楼记》)

(二)句中语气词

1.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13)其真无马邪?(《马说》)

2. 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其实”

(14)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三)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1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三、而

1.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 “并且”或不译(没有主次、先后关系)

①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七下《口技》)

②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溪深而鱼肥

③学而不厌(不译)(《十则》)

④敏而好学(又)(七上《十则》)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八上《醉翁亭记》)

⑥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⑦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 连词,表示承接(顺承、相承) 关系(有先后关系) ,相当于“就”“才”“然后”“于是”或不译

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⑨学而时习之(然后)(七上《十则》)

⑩温故而知新(就)(七上《十则》)

(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不译)(八上《醉翁亭记》)

(1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日出而林霏开;游人去而禽鸟乐

(15)后天下之乐而乐(才)(《醉翁亭记》)

(1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就)(《鱼我所欲也》)

(17)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妻曰(于是)(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18)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3. 连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20)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21)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4.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可是” “然而”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七上《十则》)

(2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八下《爱莲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4)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25)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26人不知而不愠(七上《十则》)

(2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九上《马说》) (以上“却”)

(28)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九上《满井游记》)

(3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九上《马说》) (以上“可是”)

5. 连词,表修饰(偏正)关系,相当于“地”“着”或不译(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行为的目的、原因、方式、情态、时间等)

(3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33)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4)默而识之(地)(七上《十则》)

(35)临溪而渔(《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

(36)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37)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38)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纳谏》)

(39)呼尔而与之(着)(《鱼我所欲也》) 蹴尔而与之(着)

(4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九上《满井游记》)

(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来)(九上《马说》)

执策而临之(九上《马说》)

6. 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

(4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四、以

(一)用作介词。

1.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工具,相当于“用”“把” “拿”

①必以分人(把)(《曹刿论战》)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拿、把)(《出师表》)

④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⑤以衾拥覆(用)(《送东阳马生序》)

⑥撰长书以为贽(《送东阳马生序》)

2.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凭借,相当于 “靠” “凭”“凭借”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曹刿论战》) 何以战(凭、靠)

⑨何以谓之“文”也(凭)(《论语十则》)

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凭借)(七上《论语十则》)

(11)生以乡人子谒余(凭„„的身份)(《送东阳马生序》)

3. 介词,相当于“按照”“根据”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

(13)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马说》)

4.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14)以是人多以(把)书假余。(因)《送东阳马生序》)

(1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亭记》)

(1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出师表》) .

(19)是以谓之“文”也(因)(《十则》)

(20)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记》)

(23)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

(二)用作连词

1. 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25)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6)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7)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

(28)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3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七下《出师表》) .

(31)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以彰其咎

(3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33)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以便)(《出师表》)

2. 表结果,相当于“以致”

(3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出师表》)

(35)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出师表》)

3. 连词,表承接(顺接),相当于“而”,不译

(36)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7)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三)动词

1. “以为”“认为”

(3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觉得)(《三峡》)

2. “用”

(4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四)副词

1.“用来”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2.“„„的原因”

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文言虚词“于”“乃”“虽”的基本用法

五、于(介词)

1. 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从”“向”“到”。

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⑤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⑧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南阳(《出师表》)

⑨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⑩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欲报之于陛下也

(1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12)于时冰皮始解(《满井游记》)

(13)此之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上“在”)

(14)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从)(《满井游记》)

(1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送东阳马生序》)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舜发于畎亩之中》)

(18)皆朝于齐(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1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出师表》) 还于旧都

(20)相与步于中庭(在、到)(《记承天寺夜游》)

2. 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与”

(21)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2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6)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 引出比较的对象(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比”“过”

(28)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2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 引出原因,相当于“由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虽

1. 连词,表让步假设,可译为“即使”(一般放在主语前头)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④故虽有名马(《马说》)

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2. 连词,用于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尽管”。

⑥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⑦游人虽未盛(《满井游记》)

⑧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附】虽然

“虽”常和“然”连用。文言的“虽然”等于现代说的“虽然如此”。其中“虽”是连词,等于“虽然”;“然”是指示代词,等于“如此、这样”。文言的“虽然”一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虽然”来对译,而要用“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九、者

代词,“者”字的基本功能是附加在别的词或短语后边,它前边的词语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

1.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后,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①京城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②后遂无问津者(„„的人)(《桃花源记》)

③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的人)(《醉翁亭记》)

④似与游者相乐(八下《小石潭记》)(„„的人)

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的地方)

⑥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的)(《醉翁亭记》)

⑦以中有足乐者(的事)(《送东阳马生序》)

⑧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鱼我所欲也》)

⑨同予者何人(的)(《爱莲说》)

⑩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的)(《满井游记》)

2. 用在数词后边,相当于“个”“样”“种”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4. 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1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原因)(《邹忌讽齐王纳谏》)

5. 用在定语之后,表示定语后置。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5)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相关文章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 ...查看


  • 文言虚词教案
  •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2014.3.5) ---回归课本,掌握方法 高三 邹鹏 [教学目标] 1.掌握<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 2.树 ...查看


  •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显文言文"一条说"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 ...查看


  •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 ...查看


  •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 ...查看


  • [师说]说课稿 1
  • 11.<师说>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 ...查看


  • 教师说课稿-师说
  • 2009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师说 来源:考试大 2009/10/26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字号:T T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 ...查看


  •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下面介 ...查看


  • 文言文教学论文
  •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初探 中学教学新课改的实验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现正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 ...查看


  •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
  •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