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体验与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 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 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
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审美体验与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 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 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
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