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赏析
摘要: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关键词:绘画风格. 绘画背景. 文化价值.
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无论从政治上的统一稳定,经济的繁荣富强,文化的兼容并包,体现着唐人自信,豁达,文明的精神状态。文化是政治经济侧面的反映,唐代文化在总结魏晋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文化的创新,绘画创作在表现技法纯熟的基础上,又注入时代因素更注重捕捉人瞬间的心理变化,精神面貌,情绪特征。气韵生动,意境高深。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说是唐代绘画的经典之作。其色彩典雅绚丽,线条流畅饱满,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与唐代周昉《唐宫仕女图》韩滉《五牛图》一起并称中国十大传世画作,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我就从《步辇图》的绘画内容,创作背景,作品创作风格,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做简单的论述。
一.《步辇图》绘画内容赏析
中国画讲究传神和意境,尤其汉代的人物画内容看似简单,却表达的极为深刻反映时代特征。形体简单,设色简洁变化较少。核心重画外意境,而非画作本身的技法表现。 阎立本所绘 《步辇图》是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着重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
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
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
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
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
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
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察言观色的神
情,小巧萎靡的造型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
蔼然可亲之态,体现唐王朝的强大,胡人政权的柔弱。
二. 《步辇图》创作受到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画作一般用作记录重要事宜场景,人物故事。以写意的方式融入作者个人情感,重神文脉,重形神,重意境。《步辇图》作为体现唐代政治,文化的传世之作更重文脉表现。创作背景值得思量。
(一)政治的开明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封建等级制度逐渐成熟。唐朝政治制度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对唐以后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步辇图》绘画创作强调森严的等级次序,讲究尊卑。唐太宗和外来使臣,侍女之间的等级。强调等级,文化背景。
(二) 经济的繁荣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非常频繁。经济的交流带来文化的交融。为艺术创作提供沃土。《步辇图》中人物着装展示出唐代经济富足的场景画面。
(三)文化的多学科交融
唐代文化多元化发展,众多学科交融并包。唐代文化发展最为兴盛的就是唐诗的发展,唐代诗人层出不穷。中国画本身就讲究诗书画意. 诗,书,画,印章兼备。艺术同门不同类,融合与一体。《步辇图》中幅上有初宋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有记录唐代李道志. 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四)多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
唐朝政府对外推行的是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从640年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大唐求婚,到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体现了唐代豁达,大度的胸襟。文化交流的多元化。《步辇图》就是记录的外交场景。在文化交流上绘画得以体现,出现了胡人的绘画方式,艺术创作形式。胡服,联珠纹的出现应用。
三《步辇图》绘画风格
《步辇图》的创作很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和绘画风格。唐代审美以肥为美,将就大气,自信。绘画讲求气韵生动,追求意境的表达,捕捉人物的心理特征,思绪变化。
(一)设色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于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吐蕃,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
(二)构图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屏风扇、旌旗、步辇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弹琴时的左手伴奏一样,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四. 艺术价值
绘画艺术角度,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
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
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
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作品通
过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的描
绘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加之个人情感
转化为最直观最生动的感性表达。从艺
术到哲学,从哲学到文化,从文化到人
文,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人文的关怀,带
人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步辇图》
不止是一幅画,而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对自己的一种思考。
总结:
通过国画不只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更是一种思考,一种关于自身的思考,用画塑造的意境来打动人,或许不止是更多表现类的东西,真正的中国画“三分画内,七分画外”,留给足够的空间待人去想象,去想象和自己有关“《步辇图》”的故事。 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们开拓视野,空间想象力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开启。 以上就是我对《步辇图》的个人体会,个人感觉层次清楚但有些杂乱,纰漏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53页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第156页
《步辇图》赏析
摘要: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关键词:绘画风格. 绘画背景. 文化价值.
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无论从政治上的统一稳定,经济的繁荣富强,文化的兼容并包,体现着唐人自信,豁达,文明的精神状态。文化是政治经济侧面的反映,唐代文化在总结魏晋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文化的创新,绘画创作在表现技法纯熟的基础上,又注入时代因素更注重捕捉人瞬间的心理变化,精神面貌,情绪特征。气韵生动,意境高深。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说是唐代绘画的经典之作。其色彩典雅绚丽,线条流畅饱满,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与唐代周昉《唐宫仕女图》韩滉《五牛图》一起并称中国十大传世画作,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我就从《步辇图》的绘画内容,创作背景,作品创作风格,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做简单的论述。
一.《步辇图》绘画内容赏析
中国画讲究传神和意境,尤其汉代的人物画内容看似简单,却表达的极为深刻反映时代特征。形体简单,设色简洁变化较少。核心重画外意境,而非画作本身的技法表现。 阎立本所绘 《步辇图》是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着重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
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
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
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
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
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
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察言观色的神
情,小巧萎靡的造型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
蔼然可亲之态,体现唐王朝的强大,胡人政权的柔弱。
二. 《步辇图》创作受到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画作一般用作记录重要事宜场景,人物故事。以写意的方式融入作者个人情感,重神文脉,重形神,重意境。《步辇图》作为体现唐代政治,文化的传世之作更重文脉表现。创作背景值得思量。
(一)政治的开明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封建等级制度逐渐成熟。唐朝政治制度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对唐以后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步辇图》绘画创作强调森严的等级次序,讲究尊卑。唐太宗和外来使臣,侍女之间的等级。强调等级,文化背景。
(二) 经济的繁荣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非常频繁。经济的交流带来文化的交融。为艺术创作提供沃土。《步辇图》中人物着装展示出唐代经济富足的场景画面。
(三)文化的多学科交融
唐代文化多元化发展,众多学科交融并包。唐代文化发展最为兴盛的就是唐诗的发展,唐代诗人层出不穷。中国画本身就讲究诗书画意. 诗,书,画,印章兼备。艺术同门不同类,融合与一体。《步辇图》中幅上有初宋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有记录唐代李道志. 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四)多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
唐朝政府对外推行的是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从640年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大唐求婚,到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体现了唐代豁达,大度的胸襟。文化交流的多元化。《步辇图》就是记录的外交场景。在文化交流上绘画得以体现,出现了胡人的绘画方式,艺术创作形式。胡服,联珠纹的出现应用。
三《步辇图》绘画风格
《步辇图》的创作很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和绘画风格。唐代审美以肥为美,将就大气,自信。绘画讲求气韵生动,追求意境的表达,捕捉人物的心理特征,思绪变化。
(一)设色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于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吐蕃,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
(二)构图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屏风扇、旌旗、步辇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弹琴时的左手伴奏一样,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四. 艺术价值
绘画艺术角度,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
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
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
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作品通
过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的描
绘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加之个人情感
转化为最直观最生动的感性表达。从艺
术到哲学,从哲学到文化,从文化到人
文,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人文的关怀,带
人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步辇图》
不止是一幅画,而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对自己的一种思考。
总结:
通过国画不只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更是一种思考,一种关于自身的思考,用画塑造的意境来打动人,或许不止是更多表现类的东西,真正的中国画“三分画内,七分画外”,留给足够的空间待人去想象,去想象和自己有关“《步辇图》”的故事。 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们开拓视野,空间想象力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开启。 以上就是我对《步辇图》的个人体会,个人感觉层次清楚但有些杂乱,纰漏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53页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