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湖北恩施自治州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转移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经途径,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民的就业收入和社会流动。建议民族地区要优先发展教育。

  关键词:民族地区;就业;收入;教育

  作者简介:郑娅(1968-),女,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5-0033-0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民外出就业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加强。恩施自治州也显示这一趋势。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分析农民外出就业分布、收入状况与其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关系,来提示教育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我们将考察这两种教育对农民就业收入的影响。

  笔者在2007年8月间利用长达半月的时间调查了恩施自治州所属的七个县市(其中巴东县因时间原因未能成行),调查点涉及就业局、劳动局、保险局、农业局、共青团、培训中心、教育局等多个职能部门。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主要是恩施自治州2006年的农村劳动力调查数据,数据包括各县市农民劳动力构成情况、土地情况、家庭生产情况、家庭收支情况、农民受教育情况等,此次调查较真实地反映了恩施自治州2006年的农户经济状况。本文根据研究所需,主要采用了农民劳动力构成情况、土地情况、农民受教育情况、外出就业收入情况的数据。

  

  一、恩施自治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表一)

  

  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西南边陲,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畲族、僳僳族等28个少数民族。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少数民族人口198.47万人,占全州总人数的52.6%。全州辖六县二市,即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恩施市、利川市,总人口380万,自治州首府设在恩施市。自治州以山地为主,有低山、二高山和高山三种不同地域类型,平均海拔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1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7%。全州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但可用耕地面积只有393.2万亩,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156.62万人,由于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造成剩余劳动力74.01万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7.3%,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农民增收、摆脱家庭贫困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

  

  

  二、正规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的关系

  

  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为了探讨正规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的关系,笔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人员文化程度、就业行业分布、就业收入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部分县市为例)

  从表二中可看出,恩施、利川、鹤峰、宣恩四个县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就业人员高达82.42%,外出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除恩施市占了极小的比例外,其他三县市均没有,根据恩施州劳动就业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3.8%,初中文化程度占63.7%,高中文化程度只占2.3%,大专以上仅占了1%。

  

  (二)劳动力转移中的就业行业分布

  劳动力文化程度是衡量劳动力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恩施州劳动力文化水平的低下,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影响了他们接收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因此在转移过程中,他们的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采矿业、商业饮食业,这些行业普遍具有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特点。综合恩施州2006年劳动力转移中外出农民从事行业比率为第一产业0.8%,第二产业74.7%(其中制造业70%,建筑业22.4%,采矿业7.6%),第三产业为25.3%。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就业收入

  仍然以上面的四个县市为例,与表二中农村劳动力所受教育程度相对应,从表三中可知,绝大部分外出就业人员收入在1500元以下,他们都是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只有10%左右的就业人员收入能够超过1500元。综合恩施州2006年劳动力转移中就业收入情况,多数人的就业收入在500-800元之间,极少数人在1500元以上,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其就业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收入。

  

  三、非正规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的关系

  

  非正规教育主要指劳动力接受的各种培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亿万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跨地区大规模流入城市,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以农民工为对象的就业培训应运而生,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潮。恩施自治州2005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8499人,转移就业24616人,2006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多人,转移就业5万多人,其中通过职业鉴定拥有初级职称的占4.47%,中级职称的占2.56%,经过培训后有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基本可达10000元以上,以恩施市为例,2006年培训后转移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702元/月,但是与2006年全州共外出农村劳动力多达64万人相比,参加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只占6.58%左右,自发转移就业比率高达93.42%。可见,目前农村劳动力接受转移培训的人员相当少,但是劳动力接受技术培训与否和有无技术职称有助于转移就业中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也说明非正规教育不同程度地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理论把教育作为测量人们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操作指标。西方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声望和收入是影响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社会学家更多地关注收入、财产、教育程度、权力、声望、职业、技术等,这都与教育关系密切,教育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见,教育对人们的社会流动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恩施州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与其水平流动紧密相关。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恩施州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低,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过多地集中在工业部门,在工业的部门过分集中于与农业关联程度较弱的领域,主要是城市和当地的普通劳动力一般不愿意从事的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纺织业、饮食业及服务业等。他们供给量大、流动性强、淘汰快,他们的流动基本上属于水平流动,向上流动极少,这固然与国家长期以来所推行的政策,特别是城乡二元政策有关,但最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一阶层整体文化程度较低,虽然在受教育程度上,通过培训转移和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为群体的这一阶层人力资本存量仍相对较低,文化程度明显处于劣势,在城市的就业行业中只能是更多地偏于低职业层,从事一些工作要求比较简单,脏、苦、累以及危险性较高的职业。

  

  五、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调查结论

  1.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从事行业的分布以及就业收入的高低。

  2.无论是接受学校正规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的作用都是正向的,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上升。

  3.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数量大,但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低、素质差,成为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巨大瓶颈。

  4.教育与培训是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举措,是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

  (二)对策建议

  1.确立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恩施自治州处于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生态环境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我国贫困地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民族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38%。①民族地区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层次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教育落后与贫困紧密相关,要摆脱贫穷,首先应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的优先发展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从而使广大群众摆脱贫困,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明智选择。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其收入水平的增加是直接相关的。联合国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可提高43%,中学的可提高108%,而大专以上的则可提高300%。②因此,只有优先发展和大力普及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帮助劳动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实用的技术,增强改变生存现状的决心,从而找到发家致富的好办法,逐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没有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就没有民族地区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没有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中央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从政策上缩小民族地区教育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中央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扶持主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要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采取非均衡投资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并把重点真正放在贫困的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建立“全免费教育区”,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补偿教育”和“积极差别待遇”,设立教育专款扶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扫盲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投资民族地区教育的项目给予资金保障和政策配套。

  2.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优质转移

  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确实是加快劳务输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础,要继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一是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通过培养、培训和引进等措施,尽快补充紧缺学科的专业教师,缓解农村中学教师短缺的矛盾;二是要改革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制度,使所有能力相同的公民都有机会接受相同水平的教育。民族地区的贫困生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是难以忍受的方式争取入学,即便如此,其中一些人还要被迫放弃千辛万苦争来的学习机会,即使是入了学,也是以非正常人的生活方式来度过学习生活。民族地区即使是已经“普九”的农村,基础也相当薄弱,部分农村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要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保障农村贫困学生不要再次弱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教育,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增强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

  3.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

  多年来,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主要由普通教育组成,教育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严重脱离当地生产和生活实际,并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使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非常薄弱。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当前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向多元化目标方向发展,使之切实转变到为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上来,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③要让劳动者从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实惠。

  针对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主要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一是应开展引导性培训。此培训着重于加强农民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权益以及生活常识、就业导向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目的是更好地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自我潜能的认识和开发,此项培训可以采用集中办班、开展咨询服务以及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来实现。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此培训着重于加强农民对各种职业技能的掌握,目的是增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或掌握更新技能的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开辟道路,使之尽快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此培训可密切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定向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

  

  注释:

  ①杨发仁主持.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Z]2003.

  ②顾华详.关于民族地区农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4,(2).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文汇报,2002-11-18(1).

  

  参考文献:

  [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

  [2]“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课题”系列调查材料.2006,8.

  [3]邱建新.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的关系[J].成人教育,2003,11.

  [4]秦岭.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析农民增收问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5]卢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6]胡士华.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05,10.

  [7]顾华详.民族地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论[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2.

  [8]杨金凤,张清霞.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及收入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

  摘要:文章利用湖北恩施自治州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转移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经途径,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民的就业收入和社会流动。建议民族地区要优先发展教育。

  关键词:民族地区;就业;收入;教育

  作者简介:郑娅(1968-),女,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5-0033-0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民外出就业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加强。恩施自治州也显示这一趋势。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分析农民外出就业分布、收入状况与其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关系,来提示教育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我们将考察这两种教育对农民就业收入的影响。

  笔者在2007年8月间利用长达半月的时间调查了恩施自治州所属的七个县市(其中巴东县因时间原因未能成行),调查点涉及就业局、劳动局、保险局、农业局、共青团、培训中心、教育局等多个职能部门。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主要是恩施自治州2006年的农村劳动力调查数据,数据包括各县市农民劳动力构成情况、土地情况、家庭生产情况、家庭收支情况、农民受教育情况等,此次调查较真实地反映了恩施自治州2006年的农户经济状况。本文根据研究所需,主要采用了农民劳动力构成情况、土地情况、农民受教育情况、外出就业收入情况的数据。

  

  一、恩施自治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表一)

  

  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西南边陲,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畲族、僳僳族等28个少数民族。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少数民族人口198.47万人,占全州总人数的52.6%。全州辖六县二市,即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恩施市、利川市,总人口380万,自治州首府设在恩施市。自治州以山地为主,有低山、二高山和高山三种不同地域类型,平均海拔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1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7%。全州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但可用耕地面积只有393.2万亩,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156.62万人,由于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造成剩余劳动力74.01万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7.3%,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农民增收、摆脱家庭贫困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

  

  

  二、正规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的关系

  

  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为了探讨正规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的关系,笔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人员文化程度、就业行业分布、就业收入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部分县市为例)

  从表二中可看出,恩施、利川、鹤峰、宣恩四个县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就业人员高达82.42%,外出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除恩施市占了极小的比例外,其他三县市均没有,根据恩施州劳动就业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3.8%,初中文化程度占63.7%,高中文化程度只占2.3%,大专以上仅占了1%。

  

  (二)劳动力转移中的就业行业分布

  劳动力文化程度是衡量劳动力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恩施州劳动力文化水平的低下,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影响了他们接收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因此在转移过程中,他们的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采矿业、商业饮食业,这些行业普遍具有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特点。综合恩施州2006年劳动力转移中外出农民从事行业比率为第一产业0.8%,第二产业74.7%(其中制造业70%,建筑业22.4%,采矿业7.6%),第三产业为25.3%。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就业收入

  仍然以上面的四个县市为例,与表二中农村劳动力所受教育程度相对应,从表三中可知,绝大部分外出就业人员收入在1500元以下,他们都是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只有10%左右的就业人员收入能够超过1500元。综合恩施州2006年劳动力转移中就业收入情况,多数人的就业收入在500-800元之间,极少数人在1500元以上,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其就业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收入。

  

  三、非正规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的关系

  

  非正规教育主要指劳动力接受的各种培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亿万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跨地区大规模流入城市,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以农民工为对象的就业培训应运而生,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潮。恩施自治州2005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8499人,转移就业24616人,2006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多人,转移就业5万多人,其中通过职业鉴定拥有初级职称的占4.47%,中级职称的占2.56%,经过培训后有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基本可达10000元以上,以恩施市为例,2006年培训后转移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702元/月,但是与2006年全州共外出农村劳动力多达64万人相比,参加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只占6.58%左右,自发转移就业比率高达93.42%。可见,目前农村劳动力接受转移培训的人员相当少,但是劳动力接受技术培训与否和有无技术职称有助于转移就业中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也说明非正规教育不同程度地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理论把教育作为测量人们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操作指标。西方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声望和收入是影响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社会学家更多地关注收入、财产、教育程度、权力、声望、职业、技术等,这都与教育关系密切,教育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见,教育对人们的社会流动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恩施州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与其水平流动紧密相关。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恩施州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低,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过多地集中在工业部门,在工业的部门过分集中于与农业关联程度较弱的领域,主要是城市和当地的普通劳动力一般不愿意从事的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纺织业、饮食业及服务业等。他们供给量大、流动性强、淘汰快,他们的流动基本上属于水平流动,向上流动极少,这固然与国家长期以来所推行的政策,特别是城乡二元政策有关,但最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一阶层整体文化程度较低,虽然在受教育程度上,通过培训转移和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为群体的这一阶层人力资本存量仍相对较低,文化程度明显处于劣势,在城市的就业行业中只能是更多地偏于低职业层,从事一些工作要求比较简单,脏、苦、累以及危险性较高的职业。

  

  五、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调查结论

  1.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从事行业的分布以及就业收入的高低。

  2.无论是接受学校正规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的作用都是正向的,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上升。

  3.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数量大,但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低、素质差,成为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巨大瓶颈。

  4.教育与培训是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举措,是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

  (二)对策建议

  1.确立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恩施自治州处于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生态环境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我国贫困地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民族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38%。①民族地区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层次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教育落后与贫困紧密相关,要摆脱贫穷,首先应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的优先发展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从而使广大群众摆脱贫困,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明智选择。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其收入水平的增加是直接相关的。联合国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可提高43%,中学的可提高108%,而大专以上的则可提高300%。②因此,只有优先发展和大力普及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帮助劳动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实用的技术,增强改变生存现状的决心,从而找到发家致富的好办法,逐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没有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就没有民族地区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没有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中央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从政策上缩小民族地区教育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中央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扶持主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要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采取非均衡投资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并把重点真正放在贫困的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建立“全免费教育区”,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补偿教育”和“积极差别待遇”,设立教育专款扶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扫盲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投资民族地区教育的项目给予资金保障和政策配套。

  2.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优质转移

  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确实是加快劳务输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础,要继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一是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通过培养、培训和引进等措施,尽快补充紧缺学科的专业教师,缓解农村中学教师短缺的矛盾;二是要改革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制度,使所有能力相同的公民都有机会接受相同水平的教育。民族地区的贫困生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是难以忍受的方式争取入学,即便如此,其中一些人还要被迫放弃千辛万苦争来的学习机会,即使是入了学,也是以非正常人的生活方式来度过学习生活。民族地区即使是已经“普九”的农村,基础也相当薄弱,部分农村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要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保障农村贫困学生不要再次弱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教育,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增强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

  3.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

  多年来,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主要由普通教育组成,教育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严重脱离当地生产和生活实际,并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使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非常薄弱。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当前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向多元化目标方向发展,使之切实转变到为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上来,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③要让劳动者从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实惠。

  针对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主要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一是应开展引导性培训。此培训着重于加强农民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权益以及生活常识、就业导向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目的是更好地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自我潜能的认识和开发,此项培训可以采用集中办班、开展咨询服务以及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来实现。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此培训着重于加强农民对各种职业技能的掌握,目的是增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或掌握更新技能的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开辟道路,使之尽快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此培训可密切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定向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

  

  注释:

  ①杨发仁主持.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Z]2003.

  ②顾华详.关于民族地区农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4,(2).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文汇报,2002-11-18(1).

  

  参考文献:

  [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

  [2]“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课题”系列调查材料.2006,8.

  [3]邱建新.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的关系[J].成人教育,2003,11.

  [4]秦岭.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析农民增收问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5]卢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6]胡士华.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05,10.

  [7]顾华详.民族地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论[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2.

  [8]杨金凤,张清霞.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及收入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


相关文章

  • 劳动力转移
  • 前言 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而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唯一能动的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农村劳动力占有的比重非常的大.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例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 ...查看


  •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
  •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 新闻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新闻来源: 日期:2010-8-5 9:11:24 浏览次数:2884 摘要:"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 ...查看


  • 小康社会小康的来由
  • 小康社会"小康"的来由 1.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 化 ...查看


  • 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 序 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出现了一股汹涌澎湃且至今持续不断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潮流.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流动周期在半年以上的跨县.市流动人口数量为4228.6万人,如果加上流动周期不满半年的人口 ...查看


  • 七个怎么看
  • 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 导 读 一.携手同行共建共享-----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 ...查看


  •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序 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 ...查看


  • 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家及地区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已围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目标,描绘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确立了"科教兴国"和&qu ...查看


  • 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再认识
  • 理论前沿 2012.9 管理纵横 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再认识 文/彭金龙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中西部农村和农业取得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由于我国中西部农业发展,使许多农民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亟需向其他行业和地方转 ...查看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影响因素
  •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