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改革广角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0.10.038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10期 总第161期
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探析
张大伟 李春鹏
摘要:概述了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从四个方面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重点论述了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中五个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网络环境;抛锚式;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大伟(1962-),男,吉林榆树人,军械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李春鹏(1975-),男,江苏丰县人,军械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中心,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革。网络环境下的抛锚式教学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界所推出的一种以网络为学习平台的教育理念,由于其具有真实的问题情境、动态的解决方案和人性化的交互能力而被众多教育专家所推崇。下面笔者就以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展开阐述,希望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启迪。
一、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概述
抛锚式教学模式又称“情境性教学模式”,由美国温特贝特大学匹波迪教育学院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顺其自然地引入学习,并通过镶嵌式教学及协作学习,凭借自身的主动学习、探究思考,亲
[1]
其中在教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等个性化因素,因此他们会从心里比较认可所开展的学习活动,他们会积极探究,会用独特的眼光选择对问题的切入点,会用所擅长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当家做主”的乐趣,他们可以自主实现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仅仅只起协助者的“配角”作用。在这种由学生“说了算”的情境下,其学习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3.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时代呼吁创新,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在网络环境下的抛锚式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所关注的重点不应只局限于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知识,应该把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活生生”地引入到课堂中,使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这样学生仿佛置身于处理问题的最前沿,在这里没有过多限制,没有教师过多的督促和指责,在这种和谐探究的氛围下,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
4.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
由于在教学中“锚”的设置依据是工作生活中现实复杂的问题,因此,对于学生所确定的“抛锚”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跨学科的,即对问题学生往往无法单纯依靠某一门学科知识来解决,所以基于“抛锚”的学习强调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锚”的定位,以小组混编的形式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协作学习,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立体思维体系交互下,使学生能够打破固有思维的抑制,易于从多种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和处理问题。这种学习能够解决长期以来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人为割
[3]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裂知识的弊端,
学中学生面临的真实案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构建和确定这些案例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案例或问题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
[2]
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就是依托信息化网络技术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流媒体技术和网络交互技术,在构建一个客观动态而又结合学生个人主观学习经验的虚拟情境的基础上完成“抛锚”的教学过程。
二、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1.网络为抛锚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情境
抛锚式教学的“抛锚”需要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实施。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情境的设置受多方面的制约,诸如场地、设施和经费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丰富的资源可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信息;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使学生受到图文声像立体感官的刺激;开放的环境可使学生在网上随时得到和同伴交流的机会;友好交互的界面和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工具可使学生更方便地掌握到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功能的设置都有利于学生融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促进“抛锚”的顺利完成。
2.抛锚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没有过多的约束,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思路清晰。
三、网络环境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设计1.创设情境
在抛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动画、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能够生动、形象地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系统,供学习者检索、调用、观察和思考,引导学习者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由于此时学习者所处的探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10期 总第161期
教
学改革广角
于取长补短。而在组间采用同质分组,可以保证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和认知程度相当,有利于组间竞争。学习小组的设置,使每个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对问题的分解与细化,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细致地研究自己所关注的领域,还可以将其在各自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所感、所悟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全面把握。在协作学习中教师应以辅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当遇到疑问时,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习者如何走上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上。
5.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达到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程度。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最初的“锚”的确定,到整个学习框架、学习策略的设计,以至信息资源的丰富度和学生的探讨交流等诸多因素,都对教学目的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要过分倚重某种特定因素而采用过分主观化或一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我们认为在评价时要注意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对抛锚式教学的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个体学习的能力。二是学生在协作小组中所起的作用。三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此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教师也要适时地组织各小组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通过我们对基于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以网络丰富资源来营造情境,以“锚”来设定问题,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开展探究,以完成“锚”来完成知识的构建,
[6]
对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具以多元化评价来界定学习,
环境和现实问题情境相类似,任务的处理、解决和思考过程与现实背景下的也相一致,在这种逼真的学习情境下,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意识,调动和唤起学生自身认知结构中潜在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感化”或“顺应”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4]
2.确定问题
在网络所营造的情境中,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文化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确定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对于“锚”的设计,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四点考虑,首先要保证“锚”的科学性。“锚”必须具有理论基础,符合科学原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次,我们认为“锚”的设计,应考虑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潜力,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逻辑性和纵横性,帮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能力。再次,我们认为对于“锚”的选取,要充分考虑探究问题的可持续性和可拓展性,要在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选取有进一步拓展、有深化发展的课题。另外,“锚”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创意,要在理论内涵上、实践应用上、表现形式上体现出创新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定学习计划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个体情况确立层次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把阶段学习和整体学习有机结合。其二,获取和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的能力。“锚”所涉及的真实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非良构的,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学生需要知道完成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并能够熟练地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交互搜索工具进行相关信息资料的下载、存储和上传。其三,对信息的组织利用能力。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料,学习者需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进行过滤、分类、加工,从中分析和提炼出对自己研究课题有实用意义的信息内容,并加以组织利用,使之成为构筑自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4.协作学习
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一般学习者不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与同伴或指导教师探讨与交流,几个人协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学习小组是开展协作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数一般为3至5人。小组协作相比个人独立探索,有利于集思广益;而相对于班级,由于具有小巧灵活机动等特点,在发挥组织的聚焦、有序和调节功能上有独到之处。我们认为在组内成员的设置上一般采用异质分组,使学生的特点、个性以及性别不同,有利
[5]
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万灵.简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5):50-52.
[2]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方云端.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40-42.
[4]张红.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6):64-66.
[5]车娇,刘志敏.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5,(03S):34-36.
[6]李维勇.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05,(11):42-44.
(责任编辑:麻剑飞)
教学
改革广角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0.10.038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10期 总第161期
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探析
张大伟 李春鹏
摘要:概述了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从四个方面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重点论述了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中五个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网络环境;抛锚式;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大伟(1962-),男,吉林榆树人,军械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李春鹏(1975-),男,江苏丰县人,军械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中心,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革。网络环境下的抛锚式教学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界所推出的一种以网络为学习平台的教育理念,由于其具有真实的问题情境、动态的解决方案和人性化的交互能力而被众多教育专家所推崇。下面笔者就以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展开阐述,希望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启迪。
一、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概述
抛锚式教学模式又称“情境性教学模式”,由美国温特贝特大学匹波迪教育学院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顺其自然地引入学习,并通过镶嵌式教学及协作学习,凭借自身的主动学习、探究思考,亲
[1]
其中在教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等个性化因素,因此他们会从心里比较认可所开展的学习活动,他们会积极探究,会用独特的眼光选择对问题的切入点,会用所擅长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当家做主”的乐趣,他们可以自主实现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仅仅只起协助者的“配角”作用。在这种由学生“说了算”的情境下,其学习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3.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时代呼吁创新,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在网络环境下的抛锚式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所关注的重点不应只局限于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知识,应该把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活生生”地引入到课堂中,使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这样学生仿佛置身于处理问题的最前沿,在这里没有过多限制,没有教师过多的督促和指责,在这种和谐探究的氛围下,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
4.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
由于在教学中“锚”的设置依据是工作生活中现实复杂的问题,因此,对于学生所确定的“抛锚”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跨学科的,即对问题学生往往无法单纯依靠某一门学科知识来解决,所以基于“抛锚”的学习强调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锚”的定位,以小组混编的形式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协作学习,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立体思维体系交互下,使学生能够打破固有思维的抑制,易于从多种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和处理问题。这种学习能够解决长期以来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人为割
[3]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裂知识的弊端,
学中学生面临的真实案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构建和确定这些案例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案例或问题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
[2]
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就是依托信息化网络技术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流媒体技术和网络交互技术,在构建一个客观动态而又结合学生个人主观学习经验的虚拟情境的基础上完成“抛锚”的教学过程。
二、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1.网络为抛锚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情境
抛锚式教学的“抛锚”需要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实施。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情境的设置受多方面的制约,诸如场地、设施和经费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丰富的资源可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信息;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使学生受到图文声像立体感官的刺激;开放的环境可使学生在网上随时得到和同伴交流的机会;友好交互的界面和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工具可使学生更方便地掌握到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功能的设置都有利于学生融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促进“抛锚”的顺利完成。
2.抛锚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没有过多的约束,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思路清晰。
三、网络环境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设计1.创设情境
在抛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动画、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能够生动、形象地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系统,供学习者检索、调用、观察和思考,引导学习者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由于此时学习者所处的探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10期 总第161期
教
学改革广角
于取长补短。而在组间采用同质分组,可以保证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和认知程度相当,有利于组间竞争。学习小组的设置,使每个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对问题的分解与细化,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细致地研究自己所关注的领域,还可以将其在各自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所感、所悟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全面把握。在协作学习中教师应以辅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当遇到疑问时,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习者如何走上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上。
5.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达到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程度。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最初的“锚”的确定,到整个学习框架、学习策略的设计,以至信息资源的丰富度和学生的探讨交流等诸多因素,都对教学目的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要过分倚重某种特定因素而采用过分主观化或一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我们认为在评价时要注意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对抛锚式教学的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个体学习的能力。二是学生在协作小组中所起的作用。三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此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教师也要适时地组织各小组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通过我们对基于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以网络丰富资源来营造情境,以“锚”来设定问题,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开展探究,以完成“锚”来完成知识的构建,
[6]
对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具以多元化评价来界定学习,
环境和现实问题情境相类似,任务的处理、解决和思考过程与现实背景下的也相一致,在这种逼真的学习情境下,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意识,调动和唤起学生自身认知结构中潜在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感化”或“顺应”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4]
2.确定问题
在网络所营造的情境中,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文化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确定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对于“锚”的设计,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四点考虑,首先要保证“锚”的科学性。“锚”必须具有理论基础,符合科学原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次,我们认为“锚”的设计,应考虑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潜力,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逻辑性和纵横性,帮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能力。再次,我们认为对于“锚”的选取,要充分考虑探究问题的可持续性和可拓展性,要在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选取有进一步拓展、有深化发展的课题。另外,“锚”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创意,要在理论内涵上、实践应用上、表现形式上体现出创新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定学习计划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个体情况确立层次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把阶段学习和整体学习有机结合。其二,获取和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的能力。“锚”所涉及的真实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非良构的,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学生需要知道完成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并能够熟练地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交互搜索工具进行相关信息资料的下载、存储和上传。其三,对信息的组织利用能力。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料,学习者需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进行过滤、分类、加工,从中分析和提炼出对自己研究课题有实用意义的信息内容,并加以组织利用,使之成为构筑自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4.协作学习
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一般学习者不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与同伴或指导教师探讨与交流,几个人协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学习小组是开展协作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数一般为3至5人。小组协作相比个人独立探索,有利于集思广益;而相对于班级,由于具有小巧灵活机动等特点,在发挥组织的聚焦、有序和调节功能上有独到之处。我们认为在组内成员的设置上一般采用异质分组,使学生的特点、个性以及性别不同,有利
[5]
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万灵.简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5):50-52.
[2]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方云端.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40-42.
[4]张红.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6):64-66.
[5]车娇,刘志敏.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5,(03S):34-36.
[6]李维勇.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05,(11):42-44.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