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中国:林则徐是功臣还是罪人?

马可中国:林则徐是功臣还是罪人?

清朝的中国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恐怕只有禁烟功臣林则徐了。即使是拿到世界的平台来考量,林则徐的历史地位无可撼动。

不过,如果关起门来说,林则徐在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上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就需要考量一下了。

导致中国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那场“鸦片战争”,林则徐则是重要的当事人和参与者之一。如果略掉那些历史的“细枝末节”,林则徐也还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遗憾的是,历史就是历史。正是那些被“忽略”的 “细枝末节”,记录着林则徐的是非功过。

那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今天已经被冠上“鸦片”两个字,叫做“鸦片战争”。如果仔细查阅一下史料,鸦片战争和鸦片,本来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鸦片早在唐代,就从波斯进入了中国。鸦片在中国,曾拥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叫“阿芙蓉”。鸦片今天依旧让人谈虎色变,过去却一直被作为一种珍贵的药品,流行在上层贵族和文人雅士之间。为什么鸦片在别国相安无事,而在大清却成为社会公害?这,就必须钦佩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了!

鸦片还是那个鸦片,到了清朝的中国,很快完成了从饮食到吸食,从药品到奢侈品的角色转换。正是因为鸦片使用方式和用途的根本变化,才导致鸦片在中国成为危害社会的毒品。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大清高官显贵,在玩腻了泡妞、赌博之后,开始在鸦片翻云吐雾中寻找新的享受。

林则徐并不是中国禁烟第一人。鸦片在中国正常流通几百年后,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开始被官方查禁。鸦片遭禁后,鸦片就成了各地官员嘴边的肥肉,他们以提供保护为名,收取高额贿赂。鸦片生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做越大。英国鸦片贩子很纳闷:到海上和他们接头的,都是清朝政府和水师的官员。这还叫“走私”吗?

官场腐败透顶,民风败坏至极,才是清朝鸦片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道光年间,清朝鸦片军与各地义军作战一触即溃,导致“国无可用之兵”(林则徐语),林则徐也就没有机会出现在历史舞台,或者即使上了这个舞台,也不可能有大作为。

林则徐初到广东时,没有人以为他会玩真的。当地官员们想按惯例凑点份子,打发他这个钦差大臣滚蛋;走私鸦片商,则以为来了个更大的收黑钱的。没想到林则徐,软硬都不吃。尽管出现了一段折腾过程,但禁烟还是很顺利的,大量的鸦片也就这么被烧掉了。

于是,鸦片巨额损失惹恼了英国人,中英就这么开战了?

若干年后,知名学者樊美平查阅英国档案后发现,英政府并没有因为鸦片损失企图干涉。相反,他们认为清政府完全有权制止鸦片走私。1838年6月15日,英国外务大臣巴麦尊写给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训令,就有这样的字句:“关于鸦片走私贸易,英国臣民破坏他们前去贸易国家的法律,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够为此进行干预。这些人(鸦片商)遭受的损失,必须自己承担。”

我们所熟知的“鸦片贩子保护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也是一个鸦片贸易反对者。他在给巴麦尊的信里说,“他对英国臣民进行鸦片走私贸易,怀有深刻的厌恶态度。”并称鸦片走私,将危害到英国扩大其在华的合法贸易。

正是因为这个义律,既没有请示英王,也没跟林则徐讨价还价,还谎称英国政府可以赔偿鸦片商的损失,骗得英国商人交出所有鸦片(共计两万多箱)。此举,连林则徐也颇感意外。

不过,鉴于他后来曾经用子虚乌有的《国际法》条款,忽悠过林则徐,也算是功过扯平了,但把他列为“鸦片贩子”,显然不妥。

本来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已经大功告成,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却导致中英不得不刀兵相见了。这就是“甘结”和“林维禧案”。

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为了彻底杜绝烟患,特发文告,要义律和英商缔结“甘结”。

这个“甘结”,性质如同今天的保证书。内容除了重申大清法令,鸦片走私一经发现,“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等内容外,还要外商按照大清的律令“连坐”:即英商一人违法,英国其他商人,包括他国商人同样受惩。

直到今天,“连坐”这种古代律令依旧在中国深入人心。比如,一旦有人违法,单位的同事和亲友都会感到害怕。为什么?这就是“连坐”效应遗留的后怕。

林大人这次要把大清的野蛮“连坐”法令,强加给来自文明国家的商人,东西方思维模式就开始激烈碰撞起来。

义律的身份是英国商务监督,不是政府全权代表。不能完全代表英国国王,也不能代表英商。就算他能代表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代表不了英商。这话林则徐就听不懂了:我都可以代表皇帝和老百姓,你怎么不行?这不是耍大刀?

双方鸡同鸭讲,全体英商只好离开广东去澳门开展业务了。这时林则徐做了一件振奋大清国威的大事,去了一趟荷兰人居住的澳门,算是宣示了大清王朝的尊严、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接着给义律下令:要么回来“甘结”,要么滚出中国!义律坚决不从,还提出诸如希望林则徐检讨自己行为之类的“无理要求”。

“甘结”的事儿一波未平,“林伟禧案”又冒了出来。

1839年7月7日,一伙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咀的酒后与村民发生冲突,导致村民林维喜受伤后一命呜呼。事发后,英国水手立即花钱私了,请家属封口。两天后林则徐闻讯,仍然要求按英国人按大清律,交出一名水手偿命。义律则同意赔偿死者家属,也可以惩办打人的水手,但不能按照大清的“肉刑”法律交人。他建议设立一个英式衙门审理此案,请林则徐前来观摩,被林则徐严词拒绝。中国自古“杀人偿命”的“家法”,就这么和英国人的现代法律较上了劲。

双方相持不下,林则徐于8月15日断然下令:禁止一切贸易,并派战船封锁英船。义律见大事不妙,赶紧通知英国商人和家眷登船出海。林则徐不依不饶,再下命令:严禁村民给英船提供日用物品。发现外国人上岸,一律就地正法。

半个月后,英国商船给养出现问题。义律要求林则徐解除封锁,尽快恢复贸易。林则徐呢,当然还是拒绝乐。

英国人在九龙寻找淡水时,遭到当地官员“五六小时的延宕和令人发怒的拖辞推诿”。这回英国人真的火了,发出了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鸦片战争的前哨战就这么开始了。

有人据此认为,“鸦片战争”叫 “淡水战争”才比较恰当。这事儿比较复杂,还是留着以后再讨论吧!

就禁烟论禁烟,林则徐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林则徐除了惩处吸鸦片和卖鸦片的中国人,重点把枪口瞄准了英国鸦片商,惟独没有动那些保护鸦片走私的官员一根毫毛。说到底,他也是大清的官,也不敢违背清朝官场的“潜规则”。这种盯着外国人的禁烟,显然属于打蛇不打七寸,治标不治本。林则徐走后,鸦片走私渠道立即复活,吸鸦片这种行为,直到民国也没有断绝。

千万不要说林则徐这样做是一意孤行。在决定拿英商开涮之前,他曾经“研究”过英国,掌握了英国人的“底细”。做出了英国人绝对不敢和大清开战的判断。遗憾的是,他得到的信息都是带有愚昧和成见色彩的。比如英国是个小国,国王还是个女人啦!英国人吃生肉、奶酪等不容易消化的食品,仰仗中国的茶叶通便才能活命。加上路途遥远,给养跟不上,英国人不能久战,打了仗就断了茶叶供应,全国人都得玩完!

当时英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英国两大使团已经来过中国,试图改善贸易关系。这些他也应该是知道的。如果通过禁烟活动,开启东西方贸易对话的平台,中国的历史无疑将重写。不过,他是个专门禁烟的钦差,没有为此做什么,我们也不能责怪他。问题是他不应该把禁烟与禁绝通商混淆在一起,结果就是我们错失了这次平等对话的机会。中国人的一场反毒品的斗争和英国维护贸易自由努力,本来可以统一,结果却是悖论。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很多中国人,依旧长着大清官员的榆木脑袋,一不留神就站在清朝政府的立场上说话。所以,现在给林则徐下结论,依旧为时尚早。

马可中国:林则徐是功臣还是罪人?

清朝的中国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恐怕只有禁烟功臣林则徐了。即使是拿到世界的平台来考量,林则徐的历史地位无可撼动。

不过,如果关起门来说,林则徐在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上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就需要考量一下了。

导致中国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那场“鸦片战争”,林则徐则是重要的当事人和参与者之一。如果略掉那些历史的“细枝末节”,林则徐也还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遗憾的是,历史就是历史。正是那些被“忽略”的 “细枝末节”,记录着林则徐的是非功过。

那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今天已经被冠上“鸦片”两个字,叫做“鸦片战争”。如果仔细查阅一下史料,鸦片战争和鸦片,本来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鸦片早在唐代,就从波斯进入了中国。鸦片在中国,曾拥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叫“阿芙蓉”。鸦片今天依旧让人谈虎色变,过去却一直被作为一种珍贵的药品,流行在上层贵族和文人雅士之间。为什么鸦片在别国相安无事,而在大清却成为社会公害?这,就必须钦佩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了!

鸦片还是那个鸦片,到了清朝的中国,很快完成了从饮食到吸食,从药品到奢侈品的角色转换。正是因为鸦片使用方式和用途的根本变化,才导致鸦片在中国成为危害社会的毒品。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大清高官显贵,在玩腻了泡妞、赌博之后,开始在鸦片翻云吐雾中寻找新的享受。

林则徐并不是中国禁烟第一人。鸦片在中国正常流通几百年后,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开始被官方查禁。鸦片遭禁后,鸦片就成了各地官员嘴边的肥肉,他们以提供保护为名,收取高额贿赂。鸦片生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做越大。英国鸦片贩子很纳闷:到海上和他们接头的,都是清朝政府和水师的官员。这还叫“走私”吗?

官场腐败透顶,民风败坏至极,才是清朝鸦片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道光年间,清朝鸦片军与各地义军作战一触即溃,导致“国无可用之兵”(林则徐语),林则徐也就没有机会出现在历史舞台,或者即使上了这个舞台,也不可能有大作为。

林则徐初到广东时,没有人以为他会玩真的。当地官员们想按惯例凑点份子,打发他这个钦差大臣滚蛋;走私鸦片商,则以为来了个更大的收黑钱的。没想到林则徐,软硬都不吃。尽管出现了一段折腾过程,但禁烟还是很顺利的,大量的鸦片也就这么被烧掉了。

于是,鸦片巨额损失惹恼了英国人,中英就这么开战了?

若干年后,知名学者樊美平查阅英国档案后发现,英政府并没有因为鸦片损失企图干涉。相反,他们认为清政府完全有权制止鸦片走私。1838年6月15日,英国外务大臣巴麦尊写给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训令,就有这样的字句:“关于鸦片走私贸易,英国臣民破坏他们前去贸易国家的法律,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够为此进行干预。这些人(鸦片商)遭受的损失,必须自己承担。”

我们所熟知的“鸦片贩子保护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也是一个鸦片贸易反对者。他在给巴麦尊的信里说,“他对英国臣民进行鸦片走私贸易,怀有深刻的厌恶态度。”并称鸦片走私,将危害到英国扩大其在华的合法贸易。

正是因为这个义律,既没有请示英王,也没跟林则徐讨价还价,还谎称英国政府可以赔偿鸦片商的损失,骗得英国商人交出所有鸦片(共计两万多箱)。此举,连林则徐也颇感意外。

不过,鉴于他后来曾经用子虚乌有的《国际法》条款,忽悠过林则徐,也算是功过扯平了,但把他列为“鸦片贩子”,显然不妥。

本来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已经大功告成,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却导致中英不得不刀兵相见了。这就是“甘结”和“林维禧案”。

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为了彻底杜绝烟患,特发文告,要义律和英商缔结“甘结”。

这个“甘结”,性质如同今天的保证书。内容除了重申大清法令,鸦片走私一经发现,“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等内容外,还要外商按照大清的律令“连坐”:即英商一人违法,英国其他商人,包括他国商人同样受惩。

直到今天,“连坐”这种古代律令依旧在中国深入人心。比如,一旦有人违法,单位的同事和亲友都会感到害怕。为什么?这就是“连坐”效应遗留的后怕。

林大人这次要把大清的野蛮“连坐”法令,强加给来自文明国家的商人,东西方思维模式就开始激烈碰撞起来。

义律的身份是英国商务监督,不是政府全权代表。不能完全代表英国国王,也不能代表英商。就算他能代表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代表不了英商。这话林则徐就听不懂了:我都可以代表皇帝和老百姓,你怎么不行?这不是耍大刀?

双方鸡同鸭讲,全体英商只好离开广东去澳门开展业务了。这时林则徐做了一件振奋大清国威的大事,去了一趟荷兰人居住的澳门,算是宣示了大清王朝的尊严、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接着给义律下令:要么回来“甘结”,要么滚出中国!义律坚决不从,还提出诸如希望林则徐检讨自己行为之类的“无理要求”。

“甘结”的事儿一波未平,“林伟禧案”又冒了出来。

1839年7月7日,一伙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咀的酒后与村民发生冲突,导致村民林维喜受伤后一命呜呼。事发后,英国水手立即花钱私了,请家属封口。两天后林则徐闻讯,仍然要求按英国人按大清律,交出一名水手偿命。义律则同意赔偿死者家属,也可以惩办打人的水手,但不能按照大清的“肉刑”法律交人。他建议设立一个英式衙门审理此案,请林则徐前来观摩,被林则徐严词拒绝。中国自古“杀人偿命”的“家法”,就这么和英国人的现代法律较上了劲。

双方相持不下,林则徐于8月15日断然下令:禁止一切贸易,并派战船封锁英船。义律见大事不妙,赶紧通知英国商人和家眷登船出海。林则徐不依不饶,再下命令:严禁村民给英船提供日用物品。发现外国人上岸,一律就地正法。

半个月后,英国商船给养出现问题。义律要求林则徐解除封锁,尽快恢复贸易。林则徐呢,当然还是拒绝乐。

英国人在九龙寻找淡水时,遭到当地官员“五六小时的延宕和令人发怒的拖辞推诿”。这回英国人真的火了,发出了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鸦片战争的前哨战就这么开始了。

有人据此认为,“鸦片战争”叫 “淡水战争”才比较恰当。这事儿比较复杂,还是留着以后再讨论吧!

就禁烟论禁烟,林则徐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林则徐除了惩处吸鸦片和卖鸦片的中国人,重点把枪口瞄准了英国鸦片商,惟独没有动那些保护鸦片走私的官员一根毫毛。说到底,他也是大清的官,也不敢违背清朝官场的“潜规则”。这种盯着外国人的禁烟,显然属于打蛇不打七寸,治标不治本。林则徐走后,鸦片走私渠道立即复活,吸鸦片这种行为,直到民国也没有断绝。

千万不要说林则徐这样做是一意孤行。在决定拿英商开涮之前,他曾经“研究”过英国,掌握了英国人的“底细”。做出了英国人绝对不敢和大清开战的判断。遗憾的是,他得到的信息都是带有愚昧和成见色彩的。比如英国是个小国,国王还是个女人啦!英国人吃生肉、奶酪等不容易消化的食品,仰仗中国的茶叶通便才能活命。加上路途遥远,给养跟不上,英国人不能久战,打了仗就断了茶叶供应,全国人都得玩完!

当时英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英国两大使团已经来过中国,试图改善贸易关系。这些他也应该是知道的。如果通过禁烟活动,开启东西方贸易对话的平台,中国的历史无疑将重写。不过,他是个专门禁烟的钦差,没有为此做什么,我们也不能责怪他。问题是他不应该把禁烟与禁绝通商混淆在一起,结果就是我们错失了这次平等对话的机会。中国人的一场反毒品的斗争和英国维护贸易自由努力,本来可以统一,结果却是悖论。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很多中国人,依旧长着大清官员的榆木脑袋,一不留神就站在清朝政府的立场上说话。所以,现在给林则徐下结论,依旧为时尚早。


相关文章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阅读答案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 ...查看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阅读答案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硝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 ...查看


  •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 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对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公认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重新审视.我得出的结论是:"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被中国人长期极度拜膜的现象,其在文化上的意义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百多年来早已分不清什么是英雄壮举,什么是蠢汉 ...查看


  • 长春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封面
  • 编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中文题目 The Subject of Graduation Project 学 生 姓 名专 业学 号指 导 教 师 学 院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引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目录: 摘要... ...查看


  • 耶稣的智慧.性情和选择
  • 公元之交,耶稣诞生于这个世界,在他前后曾出现苏格拉底.孔子等.由于耶稣的特殊地位,他出生的年份成了人们推演纪元的依据. 信耶稣的人都说,耶稣是自有永有.父子灵三位一体的神子,他谦顺降生为人子,受尽藐视欺辱,背负人类罪债,献生为祭,被钉死在十 ...查看


  • 曾胡左李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是与非
  • 曾胡左李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是与非 从辛亥武昌起义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部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在评价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所谓清季中兴名臣时,总爱对他们冠以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鹰犬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洋奴买办的称谓. ...查看


  • 我说林则徐
  • 姓名:高 学号:114134 一百多年前的你 摘要:洞察中国民族的几千年步伐,不得不令我们为之一颤,中国的历史意义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都无法取代的,不是因为她有着广袤无垠的土地,而是因为她繁荣过,没有一个国家能超越.她衰落过,但是她经得住世界任 ...查看


  • 2015五年级下册科技文体活动课教案
  • 教学进度表: 了解植物的根 活动名称:了解植物的根 活动目标: 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态特点以及根系的类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能力目标 3.通过了解根的组成,培养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4.通过学习"根 ...查看


  • 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
  • 一.试以具体事例,谈谈评析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遵循时代背景评析历史人物 任何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总是时代的产儿,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联系的.因此,我们研究历史人物的出现.评价其历史地位时,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