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现代性理论研究述评

 第12卷第1期 2009年1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 i m ei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 . 12, No . 1Jan . , 2009

个人现代性理论研究述评

洪 瑜, 林少真

1

2

(1. 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2. 上海大学, 上海[摘要]现代化问题一直是各学科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人的现代性问题的关注。, , , , 。

[; ; []C 9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89X (2009) 012115206

  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社会转型过程,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 包含着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心态等多方面的巨大变迁。党的十七大报告告诉我们,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当前我国面临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现代化的研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创新。在有关现代化的研究中, 常常关注制度层次上对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研究, 而忽略个人层次上的现代化研究。本文试图从个人现代性的概念入手, 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做一番详细的梳理, 为个人层次上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对个人现代性的看法是, 现代性被定义为一套相当一致的行动倾向, 就内在来说, 其特征乃是处理新情境时的心理弹性; 外在来说, 则类似盛行于都市2工业社会的行为模式。

[2]129

国内学者对

“个人现代性”的理解也较为一致。台湾学者杨国枢认为, 任何一个人, 只要具备了有利于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态度意见、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这些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便可以称为一个现代人, 或者说这个人具有现代性。

[3]305

其他学者也

多认为个人现代性是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相适应的个人人格、心理、行为倾向的现代化。由此可见, 中外诸多学者对个人现代性的理解, 指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它是一种全面的素质, 是一系列的人格特质。

一、个人现代性的概念与内涵

“个人现代性”, 也有学者把它称为“心理

现代化”(p sychol ogical modernizati on ) 或“人的现代化”。它注重的是个人层次上的现代化, 强调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现代化程度。西方学者英克尔斯(I nkels ) 认为“个人现代性”是指态度、价值观、观念、感觉方式及行为方式, 可能还指那种有效参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或所要求的

[1]90

方式。亚历山德罗・波茨(A lejandr o Portes )

二、西方关于个人现代性的

理论研究与述评

自从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对人的“现代性”的研究浪潮之后, 西方社会的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个人现代性的研究。这其中, 以社会学家英克尔斯(I nkeles ) 、卡尔(Kahl ) 和社会心理学家多布(Doob ) 、多森(Da ws on ) 的研究为代表。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构建自己的一整套测

  [收稿日期]2008-06-12      [修回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洪 瑜(1978-) , 女, 福建连江人, 讲师, 主要从事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研究。

116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2卷 

量体系, 从中总结出现代人的特点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 英克尔斯(I nkeles ) 的个人综合现代性研究

在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中, 以英克尔斯与其合作者对个人现代性方面所做的研究无疑是最出色的, 他们的研究是最广泛、最系统的, 对概念与结果的处理也是最严格的。英克尔斯等人在1962-1964年期间对智利、阿根廷等六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 人所造成的影响, “个人现代性、环境。研究发现, 这种个人综合现代性的核心是:(1) 乐于吸收新经验。(2) 主张减少对传统人(诸如双亲和牧师等) 权威的依赖, 同时改变对政府、公共事务、工会、公司之类领导者的盲从态度。(3) 相信科学和医药的效验。(4) 立志使自己及子女在职业和教育方面, 达到远大目的。(5) 具有这些特性的人都喜欢人守时, 并且喜欢那些事先周密安排自己事务的人。(6) 对城市公共事务和地方政治, 既有强烈的兴趣, 又积极参与。(7) 千方百计地对各方面的信息紧抓不放, 尤其是国内外重要新闻, 而有关体育、宗

[1]119

教或纯地方性事务的信息则处于次要地位。英克尔斯等人认为以上的特征构成个人现代性的主要成份。为了有效地测量这种个人心理上的现代性, 他们特别根据在各国所得到的资料, 编制了一个综合现代性量表(Overall Modernity Scale, 简称OMScale ) 。综合现代性量表涉及三种角度, 即“分析的角度”、“主题的角度”和“行为的角度”。后两者分别考察个人对某些具体的社会事务, 如宗教、女权等“主题”的态度, 测量个人行为和掌握的信息量; 而“分析的洞察”则是最基本的, 它从现代组织机构对个人人格的影响来提出现代人的概念。

英克尔斯等人不但研究个人现代性的内涵, 而且还探讨个人现代性的相关因素。他们深刻地分析了促成个人现代化的原因, 提出教育、职业经验、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的科层组织、都市生活经验是影响个人现代性的要素, 而种族或民族、宗教信仰、学校的性质和工厂的相对现

代性程度则对个人现代性的影响不大。

(二) 卡尔(Kahl ) 的标准现代人特征研究卡尔是另一位研究个人现代性问题颇有成果

[3][4]

的社会学者。他自1960年开始, 分别在巴西与墨西哥两国调查访问了1300多人, 研究显示, 标准的现代人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他是一位积极分子(activist ) , 而不是一位被动() , , (2, 他依靠自己, 而。(3) 他是一位个人主义者, 不愿在自己的工作团体中, 过度地认同于他人。(4) 他欢迎都市生活的刺激与机会, 而且有足够的技巧在都市中结交朋友。(5) 他不认为都市中的社会结构是僵硬不变的; 相反地, 他却认为像他自己一样的普通公民也有所影响。(6) 他认为生活与事业上的种种机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即使是一位出身低微的人, 也有可能去实现他自己的梦想和抱负。(7) 他尽量利用大众传播工具, 他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卡尔研究发现的个人现代性的内涵, 与英克尔斯的调查结果颇为相近。除了测量现代人的特征之外, 卡尔也研究个人现代性的相关因素。根据他的研究, 社会经济地位能影响理想的子女数目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三) 多布(Doob ) 和多森(Da ws on ) 的个人现代性测量

多布和多森两位社会心理学者主要从探讨个人现代性的测量问题入手, 研究传统态度与现代

[3][4]

态度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多布编制了现代化量表, 反映个体现代化的观念和态度。多森则设计了传统与现代态度量表, 试图在一种变动的传统中测量态度的变化, 量表由传统、准传统、准现代和现代四种态度倾向构成。多布的量表运用于许多非洲国家, 调查的对象包括不同部落、农村与城市的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的人。多森同样把测验应用在非洲的许多文化背景中, 他根据个体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同程度, 选择测验对象, 其中包括未受教育的农民、未受教育的矿工、受过中等教育的矿工、在校的大学生等。除此之外, 多森在以后的研究中, 进一步修订了传统与现代态度量表, 并使其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

第1期 

洪 瑜, 等:个人现代性理论研究述评

117

澳大利亚土著、华人、日本人和爱斯基摩人,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这两位学者都把受教育的程度看作是个体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测验的结果表明, 被测试者在量表上的得分与他们受教育程度有较高的相关, 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人获得现代性的重要因素。

(四) 亚历山德罗・波茨(A lejandr o Portes ) 的个人现代性总结

根据以往学者们对于个人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亚历山德罗・波茨(A lejandr o ) :(1) :, 以保卫自我的利益和一般信仰。(2) 同理心:设身处地在他人角色上思考; 能面对新情境; 对新经验保持开放。(3) 雄心:对自我及子女的高度流动抱负; 愿意冒险。(4) 个人主义:与大家庭少有联系; 独立于家族忠诚与义务之外。(5) 俗世主义:有限的宗教依属; 对宗教及意识形态的显求的接收力低; 尊重科学及技术创新。(6) 平等主义:尊重他人权利, 支持妇女平等及非权威性家庭结构。(7) 信息灵通:常接触新闻媒体, 熟知国内及国际事务。(8) 消费取向:想拥有新产品、喜欢科学性的娱乐及省力的器具。(9) 都市癖好:愿留在或搬到市区, 而不愿住在乡间。(10) 心理流动:为求较好机会, 愿从原住区搬到他处。

[2]130

的测量就会愈缺少现代化; 另一项是城市的产业工人并未成为最现代化的人, 而是农村人在现代性量表上得了高分, 并且在农村劳动者中间, 那些生活在农村并在乡镇企业工作的人获得了最高分。

其他西方学者的研究各有特色, 但研究所覆盖的地域范围, 。而且以, 国人为, 只有多森(ws on ) 所研究的是香, 但是后者却显然并非是研究中国人个人现代性问题的适宜对象。而且, 到目前为止, 多森(Da ws on ) 在香港所从事的研究, 重点不在就中国的个人现代性问题做系统性的探讨, 而是在验证一项有关传统态度与现代态度的矛盾与改变的理论。因此, 个人现代性的研究需要本土化。

[3]306

三、国内有关个人现代性的理论研究与评价

个人现代性本土化的研究较少, 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较为成熟的属台湾大学心理系杨国枢教授和他指导的学术群体进行的相关研究。大陆学者的研究较晚,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相关的研究出现, 90年代以后, 个人现代性的问题在我国一直不太受重视。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但多是侧重于青少年群体, 对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一) 台湾现代性的实际研究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及相关的研究太少, 台湾大学心理系教授杨国枢和他指导的学术群体开始了关于中国人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系统研究,

[3][5][6]

西方社会有关个人现代性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 但是他们的研究也多有缺陷。英克尔斯等人的综合现代化理论体系比较完整系统, 但它却有一项很大的缺点:即假设同一套个人现代性的标准可以适用于不同社会的人。这一理论在中国应用时受到明显的挑战。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中国国民现代性课题做了深入的问卷调查与研究, 该调查的结果基本证实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走向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共同性, 如:较现代化的人具有较强的效能感、计划性, 乐于接受新事物、守时惜时等。但值得一提的是, 该调查还有两项我国特有的且引起了世界惊异和兴趣的重要发现:一项是教育程度同现代性量表上所得分数呈负相关, 也就是说一个人受的教育愈多, 他或她在量表上

拉开了国内研究个人现代性问题的序

幕。自1960年开始, 杨国枢等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始从事一系列有关个人现代性的实际研究。他们把人的现代性研究分为若干专题相互配合, 分别探讨同一概念架构中的不同部分, 构成整个研究成果, 目的在于希望经由系统性的探讨, 能对以下的问题有所了解:(1) 何种社会与个人的因

118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2卷 

素能够影响中国人的个人现代性。(2) 中国人的个人现代性与其他人格特质有何关联。(3) 个人现代化不同的中国人在行为上有何差异。

接着, 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杨国枢等开始对工业化过程中国人性格与行为中的矛盾现象进行研究。这项研究立足于台湾社会工业化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 分析社会结构变化中的若干性格特征, 在杨国枢的研究结果中发现权威主义、特殊主义、他人取向的性格特征强度, 随着现代化历程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反, 主义、1978-成成分和范畴, 为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分别编制不同的测量工具, 测量个人传统性者称为“多元个人传统性量表”, 测量个人现代性者称为“多元个人现代性量表”。

(二) 大陆现代性研究逐步发展

叶南客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地提出我国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 提出:中国现, , 现代化。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但“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又必须凭借高素质的一代新人才能得以完成, 所以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既有历史

[7]125

的启示, 也是未来的召唤。叶南客于1988、1989两年对我国五省(江苏、广东、四川、吉林、河南) 城乡人的现代化发展所做的大型抽样数据调查, 对各类型人的素质状况、生活状态以及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变革, 进行实证比较分析, 并分析了影响现代人成长和变革的三种环境

[8]

诱因。

20世纪90年代后, 个人现代性的问题在我国

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量化研究。杨国枢在研究中发现, 现代性较高者可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个人适应性愈好。(2)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外向气质愈强。(3)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独立性与支配性愈强。(4)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与人和谐相处”特质愈少。(5)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思想行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愈大, 对变革与新奇事物的爱好也愈强。(6)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女生) , 愈能对他人不同于自己的信仰、意见及价值观念少存偏见。(7)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女生) , 其男性化的气质愈多。(8) 现代化程度不同的人, 认知方式有相当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杨国枢又进一步从国民性视角, 做了一项“中国人的性格与行为:形成及蜕变”研究(1981年) , 对中国人的传统性格与现代性格作对比研究, 并提示传统性格与行为特征的蜕变方向即现代人特质的获得之可能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个人现代性并非孤立的个人特质, 它与人格中其他方面很多特质有关, 表明现代化引起的是整个人格的改变。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杨国枢等关于个人现代性第一阶段的研究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期, 杨国枢等在总结关于个人现代性第一阶段的研究后, 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究。第二阶段中, 他们对中国人的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利用对台湾大学生与社会成人两项主要的实证调查, 探讨中国人之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组

一直不太受重视, 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

[9][10][11][12][13][14]

究, 但多是侧重于青少年群体。对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了解我国国民最基本的现代性水平非常不利。正如杨中芳指出的, “‘现代人’的研究不应只研究现代性高的那一小撮人, 特别是集中去研究像大学生这样一个正值‘反传统’年龄, 为‘反传统’而可以接受任何新东西的族群。我们还应该研究的是那些芸芸大众, 因为他们才代表某一时间切面的‘现代’之现状或平均数及整个社会文化传统改变的大方向。”在中国, 这芸芸大众指的就是农民群体, 农民是我们国家的主要依靠力量,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有着关键的、重要的且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有:(1)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左右, 占世界总人口的1/6,占世界农民总数量的1/3。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 任何国家都是不能够予以忽视的。因此, 只有解决了中国的农民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 只有了解农民的现代性水平, 才能了解

[15]

第1期 

洪 瑜, 等:个人现代性理论研究述评

119

整个国民的现代性水平。(2)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农民是最能敏锐觉察到其变化也是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建立和人口流动等社会现象中都能发现农民是掀起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而且农民又是受传统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因此, 关注农民的现代性问题, 对于探究农民乃至整个国民的社会心理的变迁和现代人格的获得情况,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 农民的现代性问题, , 、。但是, 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农村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极少有人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 对农民的现代性特征提之甚少。周晓虹是对农民现代性问题系统研究的第一人。他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 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及具体方式。他曾从乡土主义、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功利主义和封闭主义等传统“小农意识”的几个主要方面对“浙江村”人进行过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在北京城里从事个体经营的浙江农民在上述五个方面的传统性已大为减弱, 而他们的人格和社会心理的现代性则

[16][17]

在快速生长。此外, 我国还有一些学者也对农民的现代性有所关注。

综上所述, 关于“个人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国外和台湾的学者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 他们通过对现代性量表的设计, 通过对个人现代性的实证调查, 提出了整套个人现代性的人格特质, 同时分析影响个人现代性的各种因素。但这些研究是否适用于其他任何一个社会、是否适用于中国内地, 仍有待进一步地研究调查。而国内对于个人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却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更多是停留在研究青少年层次上, 而对于中国的普通大众, 对占有中国10亿人口的农民, 却是缺乏关注, 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甚少。这对于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民的现代性特征, 了解国民的人格和社会心理的获得和演变的情况, 以及分析

[18][19][20][21]

对国民现代性的影响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 应该有更多的学者关注现代性尤其是农民现代性问题, 对个人现代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创立坚实的国民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M].曹中德,

:1995.

]. :一个批判[M]//萧

. ———发展社会学选读.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5:25255.

[3]杨国枢. 国人的锐变[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89.

[4]万明钢. 社会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人格研究述论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5) :58263.

[5]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M].台北:桂冠

图书公司, 1992.

[6]沙莲香. 中国人素质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

出版社, 2001.

[7]沙莲香. 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

[8]叶南客.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M].重庆:重

庆出版社, 1991.

[9]吴鲁平. 转型社会中国青年现代性的实证研究

[J ].青年研究, 1996(4) :123.

[10]夏云. 大学生人格现代性、传统性及其与心理健

康的关系[M]//杨鑫辉. 心理学探新论丛.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1]傅云, 郭亨杰. 东西部大学生个人现代性与心理

健康的关系研究[M]//杨鑫辉. 心理学探新论丛.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2]蔡笑岳. 广东省青少年学生现代化意识的内容及

发展特征的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6) :1052110.

[13]许燕, 曹雪. 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上看京港

大学生的人格差异[J ].心理学探新, 2000(4) :

44249.

[14]张兴贵, 郑雪. 青少年人格现代性的城乡差异比

较[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3) :6211.

[15]杨中芳. 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

吗? ———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J ].社会学研究, 1999(1) :57272.

[16]周晓虹. 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

120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 ].北京:三联书店,

1998.

第12卷 

[19]詹振权. 简论人的现代性———兼论温州人现代化

的实现[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0(5) :50253.

[20]杨全武. 流动:对农民现代性的影响[J ].湖南

[17]周晓虹.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

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J ].社会学研究, 1996(5) :58271.

[18]郭正林, 周大鸣. 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获得

[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5) :52257.

经济, 2000(8) :58259.

[21]徐艳. 关于城市边缘人现代性的探讨———对武汉

市260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J ].青年研究,

2001(11) :125.

Co mm en t ary on the , L Shao -zhen

1

2

(1. Fujian &Law, Fuzhou 350007, China; 2.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6, China )

Abstract:The modernizati on questi on has been a hot issue that every disci p line has been studying all the ti m e, but the questi on of pers onal modernity is often neglected . A s t o pers onal modernity, the Chinese and f oreig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a series of research fr om their res pective pers pectives, and p r ovided many p reci ousmeasuring technique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 But their research als o has their res pective li m itati ons, es pecially their research on peasant’s modernity, which still calls f or deeper exp l o 2rati on .

Key words:pers onal; modernity; modernizati on

(责任编辑 杨中启)

(上接第109页)

On Politi ca l &I deolog i ca l Educa ti on for College Studen ts

i n the Con text of Cyber Culture

LU Bao -zhong

(A ssetsM anage ment Depart m ent, J i m ei University, Xia men 361021, China )

Abstract:The diversity of cyber culture exerts comp licated effects on the thinking and behavi or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alls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the establish ment of a tea m of p r ofessi onals .

It als o makes it necessary for the whole s ociety t o

work t ogether s o as t o create a p r ogressive cyber culture and a healthy cultural at m os phere . L ike wise, colleges should work j oint 2ly t o build a s ound campus cyber culture which is t o be the dom inant fact or in college political &ideol ogical educati on .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political &ideol ogical educati on; cyber culture

(责任编辑 杨中启)

 第12卷第1期 2009年1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 i m ei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 . 12, No . 1Jan . , 2009

个人现代性理论研究述评

洪 瑜, 林少真

1

2

(1. 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2. 上海大学, 上海[摘要]现代化问题一直是各学科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人的现代性问题的关注。, , , , 。

[; ; []C 9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89X (2009) 012115206

  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社会转型过程,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 包含着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心态等多方面的巨大变迁。党的十七大报告告诉我们,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当前我国面临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现代化的研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创新。在有关现代化的研究中, 常常关注制度层次上对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研究, 而忽略个人层次上的现代化研究。本文试图从个人现代性的概念入手, 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做一番详细的梳理, 为个人层次上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对个人现代性的看法是, 现代性被定义为一套相当一致的行动倾向, 就内在来说, 其特征乃是处理新情境时的心理弹性; 外在来说, 则类似盛行于都市2工业社会的行为模式。

[2]129

国内学者对

“个人现代性”的理解也较为一致。台湾学者杨国枢认为, 任何一个人, 只要具备了有利于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态度意见、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这些心理与行为的特征, 便可以称为一个现代人, 或者说这个人具有现代性。

[3]305

其他学者也

多认为个人现代性是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相适应的个人人格、心理、行为倾向的现代化。由此可见, 中外诸多学者对个人现代性的理解, 指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它是一种全面的素质, 是一系列的人格特质。

一、个人现代性的概念与内涵

“个人现代性”, 也有学者把它称为“心理

现代化”(p sychol ogical modernizati on ) 或“人的现代化”。它注重的是个人层次上的现代化, 强调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现代化程度。西方学者英克尔斯(I nkels ) 认为“个人现代性”是指态度、价值观、观念、感觉方式及行为方式, 可能还指那种有效参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或所要求的

[1]90

方式。亚历山德罗・波茨(A lejandr o Portes )

二、西方关于个人现代性的

理论研究与述评

自从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对人的“现代性”的研究浪潮之后, 西方社会的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个人现代性的研究。这其中, 以社会学家英克尔斯(I nkeles ) 、卡尔(Kahl ) 和社会心理学家多布(Doob ) 、多森(Da ws on ) 的研究为代表。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构建自己的一整套测

  [收稿日期]2008-06-12      [修回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洪 瑜(1978-) , 女, 福建连江人, 讲师, 主要从事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研究。

116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2卷 

量体系, 从中总结出现代人的特点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 英克尔斯(I nkeles ) 的个人综合现代性研究

在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中, 以英克尔斯与其合作者对个人现代性方面所做的研究无疑是最出色的, 他们的研究是最广泛、最系统的, 对概念与结果的处理也是最严格的。英克尔斯等人在1962-1964年期间对智利、阿根廷等六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 人所造成的影响, “个人现代性、环境。研究发现, 这种个人综合现代性的核心是:(1) 乐于吸收新经验。(2) 主张减少对传统人(诸如双亲和牧师等) 权威的依赖, 同时改变对政府、公共事务、工会、公司之类领导者的盲从态度。(3) 相信科学和医药的效验。(4) 立志使自己及子女在职业和教育方面, 达到远大目的。(5) 具有这些特性的人都喜欢人守时, 并且喜欢那些事先周密安排自己事务的人。(6) 对城市公共事务和地方政治, 既有强烈的兴趣, 又积极参与。(7) 千方百计地对各方面的信息紧抓不放, 尤其是国内外重要新闻, 而有关体育、宗

[1]119

教或纯地方性事务的信息则处于次要地位。英克尔斯等人认为以上的特征构成个人现代性的主要成份。为了有效地测量这种个人心理上的现代性, 他们特别根据在各国所得到的资料, 编制了一个综合现代性量表(Overall Modernity Scale, 简称OMScale ) 。综合现代性量表涉及三种角度, 即“分析的角度”、“主题的角度”和“行为的角度”。后两者分别考察个人对某些具体的社会事务, 如宗教、女权等“主题”的态度, 测量个人行为和掌握的信息量; 而“分析的洞察”则是最基本的, 它从现代组织机构对个人人格的影响来提出现代人的概念。

英克尔斯等人不但研究个人现代性的内涵, 而且还探讨个人现代性的相关因素。他们深刻地分析了促成个人现代化的原因, 提出教育、职业经验、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的科层组织、都市生活经验是影响个人现代性的要素, 而种族或民族、宗教信仰、学校的性质和工厂的相对现

代性程度则对个人现代性的影响不大。

(二) 卡尔(Kahl ) 的标准现代人特征研究卡尔是另一位研究个人现代性问题颇有成果

[3][4]

的社会学者。他自1960年开始, 分别在巴西与墨西哥两国调查访问了1300多人, 研究显示, 标准的现代人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他是一位积极分子(activist ) , 而不是一位被动() , , (2, 他依靠自己, 而。(3) 他是一位个人主义者, 不愿在自己的工作团体中, 过度地认同于他人。(4) 他欢迎都市生活的刺激与机会, 而且有足够的技巧在都市中结交朋友。(5) 他不认为都市中的社会结构是僵硬不变的; 相反地, 他却认为像他自己一样的普通公民也有所影响。(6) 他认为生活与事业上的种种机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即使是一位出身低微的人, 也有可能去实现他自己的梦想和抱负。(7) 他尽量利用大众传播工具, 他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卡尔研究发现的个人现代性的内涵, 与英克尔斯的调查结果颇为相近。除了测量现代人的特征之外, 卡尔也研究个人现代性的相关因素。根据他的研究, 社会经济地位能影响理想的子女数目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三) 多布(Doob ) 和多森(Da ws on ) 的个人现代性测量

多布和多森两位社会心理学者主要从探讨个人现代性的测量问题入手, 研究传统态度与现代

[3][4]

态度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多布编制了现代化量表, 反映个体现代化的观念和态度。多森则设计了传统与现代态度量表, 试图在一种变动的传统中测量态度的变化, 量表由传统、准传统、准现代和现代四种态度倾向构成。多布的量表运用于许多非洲国家, 调查的对象包括不同部落、农村与城市的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的人。多森同样把测验应用在非洲的许多文化背景中, 他根据个体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同程度, 选择测验对象, 其中包括未受教育的农民、未受教育的矿工、受过中等教育的矿工、在校的大学生等。除此之外, 多森在以后的研究中, 进一步修订了传统与现代态度量表, 并使其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

第1期 

洪 瑜, 等:个人现代性理论研究述评

117

澳大利亚土著、华人、日本人和爱斯基摩人,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这两位学者都把受教育的程度看作是个体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测验的结果表明, 被测试者在量表上的得分与他们受教育程度有较高的相关, 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人获得现代性的重要因素。

(四) 亚历山德罗・波茨(A lejandr o Portes ) 的个人现代性总结

根据以往学者们对于个人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亚历山德罗・波茨(A lejandr o ) :(1) :, 以保卫自我的利益和一般信仰。(2) 同理心:设身处地在他人角色上思考; 能面对新情境; 对新经验保持开放。(3) 雄心:对自我及子女的高度流动抱负; 愿意冒险。(4) 个人主义:与大家庭少有联系; 独立于家族忠诚与义务之外。(5) 俗世主义:有限的宗教依属; 对宗教及意识形态的显求的接收力低; 尊重科学及技术创新。(6) 平等主义:尊重他人权利, 支持妇女平等及非权威性家庭结构。(7) 信息灵通:常接触新闻媒体, 熟知国内及国际事务。(8) 消费取向:想拥有新产品、喜欢科学性的娱乐及省力的器具。(9) 都市癖好:愿留在或搬到市区, 而不愿住在乡间。(10) 心理流动:为求较好机会, 愿从原住区搬到他处。

[2]130

的测量就会愈缺少现代化; 另一项是城市的产业工人并未成为最现代化的人, 而是农村人在现代性量表上得了高分, 并且在农村劳动者中间, 那些生活在农村并在乡镇企业工作的人获得了最高分。

其他西方学者的研究各有特色, 但研究所覆盖的地域范围, 。而且以, 国人为, 只有多森(ws on ) 所研究的是香, 但是后者却显然并非是研究中国人个人现代性问题的适宜对象。而且, 到目前为止, 多森(Da ws on ) 在香港所从事的研究, 重点不在就中国的个人现代性问题做系统性的探讨, 而是在验证一项有关传统态度与现代态度的矛盾与改变的理论。因此, 个人现代性的研究需要本土化。

[3]306

三、国内有关个人现代性的理论研究与评价

个人现代性本土化的研究较少, 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较为成熟的属台湾大学心理系杨国枢教授和他指导的学术群体进行的相关研究。大陆学者的研究较晚,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相关的研究出现, 90年代以后, 个人现代性的问题在我国一直不太受重视。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但多是侧重于青少年群体, 对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一) 台湾现代性的实际研究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及相关的研究太少, 台湾大学心理系教授杨国枢和他指导的学术群体开始了关于中国人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系统研究,

[3][5][6]

西方社会有关个人现代性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 但是他们的研究也多有缺陷。英克尔斯等人的综合现代化理论体系比较完整系统, 但它却有一项很大的缺点:即假设同一套个人现代性的标准可以适用于不同社会的人。这一理论在中国应用时受到明显的挑战。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中国国民现代性课题做了深入的问卷调查与研究, 该调查的结果基本证实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走向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共同性, 如:较现代化的人具有较强的效能感、计划性, 乐于接受新事物、守时惜时等。但值得一提的是, 该调查还有两项我国特有的且引起了世界惊异和兴趣的重要发现:一项是教育程度同现代性量表上所得分数呈负相关, 也就是说一个人受的教育愈多, 他或她在量表上

拉开了国内研究个人现代性问题的序

幕。自1960年开始, 杨国枢等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始从事一系列有关个人现代性的实际研究。他们把人的现代性研究分为若干专题相互配合, 分别探讨同一概念架构中的不同部分, 构成整个研究成果, 目的在于希望经由系统性的探讨, 能对以下的问题有所了解:(1) 何种社会与个人的因

118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2卷 

素能够影响中国人的个人现代性。(2) 中国人的个人现代性与其他人格特质有何关联。(3) 个人现代化不同的中国人在行为上有何差异。

接着, 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杨国枢等开始对工业化过程中国人性格与行为中的矛盾现象进行研究。这项研究立足于台湾社会工业化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 分析社会结构变化中的若干性格特征, 在杨国枢的研究结果中发现权威主义、特殊主义、他人取向的性格特征强度, 随着现代化历程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反, 主义、1978-成成分和范畴, 为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分别编制不同的测量工具, 测量个人传统性者称为“多元个人传统性量表”, 测量个人现代性者称为“多元个人现代性量表”。

(二) 大陆现代性研究逐步发展

叶南客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地提出我国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 提出:中国现, , 现代化。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但“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又必须凭借高素质的一代新人才能得以完成, 所以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既有历史

[7]125

的启示, 也是未来的召唤。叶南客于1988、1989两年对我国五省(江苏、广东、四川、吉林、河南) 城乡人的现代化发展所做的大型抽样数据调查, 对各类型人的素质状况、生活状态以及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变革, 进行实证比较分析, 并分析了影响现代人成长和变革的三种环境

[8]

诱因。

20世纪90年代后, 个人现代性的问题在我国

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量化研究。杨国枢在研究中发现, 现代性较高者可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个人适应性愈好。(2)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外向气质愈强。(3)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独立性与支配性愈强。(4)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与人和谐相处”特质愈少。(5)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 其思想行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愈大, 对变革与新奇事物的爱好也愈强。(6)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女生) , 愈能对他人不同于自己的信仰、意见及价值观念少存偏见。(7) 现代化程度愈高者(女生) , 其男性化的气质愈多。(8) 现代化程度不同的人, 认知方式有相当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杨国枢又进一步从国民性视角, 做了一项“中国人的性格与行为:形成及蜕变”研究(1981年) , 对中国人的传统性格与现代性格作对比研究, 并提示传统性格与行为特征的蜕变方向即现代人特质的获得之可能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个人现代性并非孤立的个人特质, 它与人格中其他方面很多特质有关, 表明现代化引起的是整个人格的改变。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杨国枢等关于个人现代性第一阶段的研究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期, 杨国枢等在总结关于个人现代性第一阶段的研究后, 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究。第二阶段中, 他们对中国人的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利用对台湾大学生与社会成人两项主要的实证调查, 探讨中国人之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组

一直不太受重视, 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

[9][10][11][12][13][14]

究, 但多是侧重于青少年群体。对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了解我国国民最基本的现代性水平非常不利。正如杨中芳指出的, “‘现代人’的研究不应只研究现代性高的那一小撮人, 特别是集中去研究像大学生这样一个正值‘反传统’年龄, 为‘反传统’而可以接受任何新东西的族群。我们还应该研究的是那些芸芸大众, 因为他们才代表某一时间切面的‘现代’之现状或平均数及整个社会文化传统改变的大方向。”在中国, 这芸芸大众指的就是农民群体, 农民是我们国家的主要依靠力量,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有着关键的、重要的且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有:(1)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左右, 占世界总人口的1/6,占世界农民总数量的1/3。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 任何国家都是不能够予以忽视的。因此, 只有解决了中国的农民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 只有了解农民的现代性水平, 才能了解

[15]

第1期 

洪 瑜, 等:个人现代性理论研究述评

119

整个国民的现代性水平。(2)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农民是最能敏锐觉察到其变化也是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建立和人口流动等社会现象中都能发现农民是掀起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而且农民又是受传统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因此, 关注农民的现代性问题, 对于探究农民乃至整个国民的社会心理的变迁和现代人格的获得情况,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 农民的现代性问题, , 、。但是, 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农村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极少有人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 对农民的现代性特征提之甚少。周晓虹是对农民现代性问题系统研究的第一人。他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 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及具体方式。他曾从乡土主义、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功利主义和封闭主义等传统“小农意识”的几个主要方面对“浙江村”人进行过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在北京城里从事个体经营的浙江农民在上述五个方面的传统性已大为减弱, 而他们的人格和社会心理的现代性则

[16][17]

在快速生长。此外, 我国还有一些学者也对农民的现代性有所关注。

综上所述, 关于“个人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国外和台湾的学者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 他们通过对现代性量表的设计, 通过对个人现代性的实证调查, 提出了整套个人现代性的人格特质, 同时分析影响个人现代性的各种因素。但这些研究是否适用于其他任何一个社会、是否适用于中国内地, 仍有待进一步地研究调查。而国内对于个人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却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更多是停留在研究青少年层次上, 而对于中国的普通大众, 对占有中国10亿人口的农民, 却是缺乏关注, 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甚少。这对于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民的现代性特征, 了解国民的人格和社会心理的获得和演变的情况, 以及分析

[18][19][20][21]

对国民现代性的影响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 应该有更多的学者关注现代性尤其是农民现代性问题, 对个人现代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创立坚实的国民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M].曹中德,

:1995.

]. :一个批判[M]//萧

. ———发展社会学选读.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5:25255.

[3]杨国枢. 国人的锐变[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89.

[4]万明钢. 社会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人格研究述论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5) :58263.

[5]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M].台北:桂冠

图书公司, 1992.

[6]沙莲香. 中国人素质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

出版社, 2001.

[7]沙莲香. 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

[8]叶南客.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M].重庆:重

庆出版社, 1991.

[9]吴鲁平. 转型社会中国青年现代性的实证研究

[J ].青年研究, 1996(4) :123.

[10]夏云. 大学生人格现代性、传统性及其与心理健

康的关系[M]//杨鑫辉. 心理学探新论丛.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1]傅云, 郭亨杰. 东西部大学生个人现代性与心理

健康的关系研究[M]//杨鑫辉. 心理学探新论丛.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2]蔡笑岳. 广东省青少年学生现代化意识的内容及

发展特征的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6) :1052110.

[13]许燕, 曹雪. 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上看京港

大学生的人格差异[J ].心理学探新, 2000(4) :

44249.

[14]张兴贵, 郑雪. 青少年人格现代性的城乡差异比

较[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3) :6211.

[15]杨中芳. 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

吗? ———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J ].社会学研究, 1999(1) :57272.

[16]周晓虹. 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

120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 ].北京:三联书店,

1998.

第12卷 

[19]詹振权. 简论人的现代性———兼论温州人现代化

的实现[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0(5) :50253.

[20]杨全武. 流动:对农民现代性的影响[J ].湖南

[17]周晓虹.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

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J ].社会学研究, 1996(5) :58271.

[18]郭正林, 周大鸣. 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获得

[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5) :52257.

经济, 2000(8) :58259.

[21]徐艳. 关于城市边缘人现代性的探讨———对武汉

市260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J ].青年研究,

2001(11) :125.

Co mm en t ary on the , L Shao -zhen

1

2

(1. Fujian &Law, Fuzhou 350007, China; 2.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6, China )

Abstract:The modernizati on questi on has been a hot issue that every disci p line has been studying all the ti m e, but the questi on of pers onal modernity is often neglected . A s t o pers onal modernity, the Chinese and f oreig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a series of research fr om their res pective pers pectives, and p r ovided many p reci ousmeasuring technique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 But their research als o has their res pective li m itati ons, es pecially their research on peasant’s modernity, which still calls f or deeper exp l o 2rati on .

Key words:pers onal; modernity; modernizati on

(责任编辑 杨中启)

(上接第109页)

On Politi ca l &I deolog i ca l Educa ti on for College Studen ts

i n the Con text of Cyber Culture

LU Bao -zhong

(A ssetsM anage ment Depart m ent, J i m ei University, Xia men 361021, China )

Abstract:The diversity of cyber culture exerts comp licated effects on the thinking and behavi or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alls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the establish ment of a tea m of p r ofessi onals .

It als o makes it necessary for the whole s ociety t o

work t ogether s o as t o create a p r ogressive cyber culture and a healthy cultural at m os phere . L ike wise, colleges should work j oint 2ly t o build a s ound campus cyber culture which is t o be the dom inant fact or in college political &ideol ogical educati on .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political &ideol ogical educati on; cyber culture

(责任编辑 杨中启)


相关文章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一) 文 章 标 题 名 称 著 者 批判声浪强烈冲击文学批评现状 贺绍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需要真正的学理批评 --为炮制悼词者出示红牌:致葛红兵 红孩 爱国.性压抑......与文学 --致葛红......兵先生的公开 ...查看


  • 学年论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 学 年 论 文 2015届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6年6月10日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摘 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 ...查看


  • 对"回到泰罗制"的观点的述评
  • 对"回到泰罗制"的观点的述评 本文介绍了泰罗制产生的背景,泰罗制的主要思想以及对泰罗制的评价.也通过举例论证了我国和西方的管理现状,进而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回到泰罗制,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本文参考了国内学者的几篇文献,其中也 ...查看


  • 终身教育思想述评
  • 作者:蒋凯 现代远距离教育 1997年01期 一.涵义.产生及其社会背景 终身教育是本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问世以来,它对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终身教育科前科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研究述评
  • 摘 要 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文化多元价值的冲击下,产生了价值迷失.行为失范.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疏离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缺失.本文以网络文化生态的视角,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成.发展和演化的环境及其教育导向的已有研究进行述评,作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文 ...查看


  • 结构语言学述评
  • 结构主义语言学述评 摘要:索绪尔"语言符号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和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孤立的,只对个别字词.字音进行分散研究的"原子主义"观点.结构主义语言学在20世纪语言学 ...查看


  •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宗晓莲 旅游人类学研究在西方历经40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学者们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等不同视角出发,分别形成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的 形式.旅游是 ...查看


  • 中国人人皆知的广告语
  • 广州地产界最经典广告语 总有一些话语可以打动你 有非常非常实在但又巧妙地掩盖了自己地域距离的"平过自己起屋":有展示自己大盘大发展商风范的"广州可以骄傲"."谢谢,广州!".&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