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 探究发现”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一、抽查学生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研习第一段
探究问题1、第一段主要介绍蜀道的什么特点?分为几层?每层大意是什么?
探究问题2、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探究问题3、“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当堂背诵第一段 背诵指导:背诵这首诗首先要分析清楚其内容、结构。认真朗读后,你会发现:第一段作者先感叹蜀道 ,继而介绍蜀道 ,最后极写其
研习第二段
探究问题1、第二段主要写蜀道的什么特点?(在本段中找出原句回答)
探究问题二、在本段中诗人从哪些角度(方面)来突出蜀道之难?所选取的景物给读者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探究问题三、请你谈一谈写景技巧及其特点
“问题导学 探究发现”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背诵诗歌。
2、 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研习第三段:
探究问题1、第三段主要在介绍什么?
探究问题2、这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问题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探究问题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 提示: ①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②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③ 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三、作业:背诵全诗,完成基础知识检测
【知识链接】 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
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解题指导:【例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高考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解析】解答分析虚实结合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法。“指”是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虚实结合手法。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衬托、虚实对比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虚实结合”。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间的关系(“以虚衬实、虚实对比”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针对含多组虚实结合的古诗而设计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出所有各组虚景与实景。例题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由实入虚,以虚衬实。“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术语,指出虚实结合手法所表达出的情感。例题答案的第三步拟为: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
“问题导学 探究发现”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一、抽查学生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研习第一段
探究问题1、第一段主要介绍蜀道的什么特点?分为几层?每层大意是什么?
探究问题2、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探究问题3、“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当堂背诵第一段 背诵指导:背诵这首诗首先要分析清楚其内容、结构。认真朗读后,你会发现:第一段作者先感叹蜀道 ,继而介绍蜀道 ,最后极写其
研习第二段
探究问题1、第二段主要写蜀道的什么特点?(在本段中找出原句回答)
探究问题二、在本段中诗人从哪些角度(方面)来突出蜀道之难?所选取的景物给读者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探究问题三、请你谈一谈写景技巧及其特点
“问题导学 探究发现”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背诵诗歌。
2、 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研习第三段:
探究问题1、第三段主要在介绍什么?
探究问题2、这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问题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探究问题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 提示: ①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②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③ 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三、作业:背诵全诗,完成基础知识检测
【知识链接】 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
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解题指导:【例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高考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解析】解答分析虚实结合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法。“指”是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虚实结合手法。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衬托、虚实对比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虚实结合”。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间的关系(“以虚衬实、虚实对比”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针对含多组虚实结合的古诗而设计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出所有各组虚景与实景。例题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由实入虚,以虚衬实。“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术语,指出虚实结合手法所表达出的情感。例题答案的第三步拟为: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