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感时伤世的诗人

公元803年,一位伟大的诗人诞生在一个诗香门第,他就是杜牧。

在这个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的家里,杜牧度过了一个十分幸福的童年,美丽的林亭里留下了他快乐的足迹,幽邃的卉木丛中留下了他欢快的笑声,静静的庭院中烙下了他读书的身影。但世事难料,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于是他的生活日渐贫困,甚至到了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的地步。他更加勤奋地读经史之书,一头扎进治乱与军事方面的书海中。公元828年,他得中进士,同年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是冬又转为江西观察使幕僚。公元833年,改授淮南节度使推官。公元835年,再授为监察御史。公元842年,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公元848年,转授为吏部员外郎。

在官场路上,杜牧是步步高升,然而,此时的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内忧外患不断,他虽雄心壮志,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但晚唐政权已是摇摇欲坠,他回天无力,这个时代决定了他不可能有所作为,这个时代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感时伤世的诗人。

自幼爱好军事的杜牧,有一次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不觉想起三国时代的战火烽烟,慨叹三国英雄的成败得失,奋笔写下了《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瑜巧借东风在赤壁之战中一战成名,而他呢,熟读兵书,却无所作为,胸中自有无限抑郁不平。

公元842年8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正在黄州刺史任上,对此很是忧虑。他只有长叹一声,望着南飞的大雁,想到流离失所的人民,于是写下了《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理想不能实现,杜牧很是郁闷,在创作上难免染上感伤色彩,有一天,他正在秦淮河上流连忘返,忽然听到有个歌女唱《玉树后庭花》,作为一个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他自然会联想到当前隐忧的国事,于是写下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一天,杜牧经过纪念春秋息妫的桃花夫人庙,由息夫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当前国家的风雨飘摇,于是写下了《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又是一个清明时节,杜牧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时遇凄迷的绵绵细雨,心事更兼雨丝,纷纷扬扬,心境也愈加纷乱,于是写下了《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公元853年,杜牧带着忧国忧民的壮丽情怀,带着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留下了一大批感时伤世的诗,永别了如菊花般的晚唐,在长安逝世,终年五十岁。

公元803年,一位伟大的诗人诞生在一个诗香门第,他就是杜牧。

在这个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的家里,杜牧度过了一个十分幸福的童年,美丽的林亭里留下了他快乐的足迹,幽邃的卉木丛中留下了他欢快的笑声,静静的庭院中烙下了他读书的身影。但世事难料,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于是他的生活日渐贫困,甚至到了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的地步。他更加勤奋地读经史之书,一头扎进治乱与军事方面的书海中。公元828年,他得中进士,同年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是冬又转为江西观察使幕僚。公元833年,改授淮南节度使推官。公元835年,再授为监察御史。公元842年,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公元848年,转授为吏部员外郎。

在官场路上,杜牧是步步高升,然而,此时的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内忧外患不断,他虽雄心壮志,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但晚唐政权已是摇摇欲坠,他回天无力,这个时代决定了他不可能有所作为,这个时代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感时伤世的诗人。

自幼爱好军事的杜牧,有一次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不觉想起三国时代的战火烽烟,慨叹三国英雄的成败得失,奋笔写下了《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瑜巧借东风在赤壁之战中一战成名,而他呢,熟读兵书,却无所作为,胸中自有无限抑郁不平。

公元842年8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正在黄州刺史任上,对此很是忧虑。他只有长叹一声,望着南飞的大雁,想到流离失所的人民,于是写下了《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理想不能实现,杜牧很是郁闷,在创作上难免染上感伤色彩,有一天,他正在秦淮河上流连忘返,忽然听到有个歌女唱《玉树后庭花》,作为一个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他自然会联想到当前隐忧的国事,于是写下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一天,杜牧经过纪念春秋息妫的桃花夫人庙,由息夫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当前国家的风雨飘摇,于是写下了《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又是一个清明时节,杜牧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时遇凄迷的绵绵细雨,心事更兼雨丝,纷纷扬扬,心境也愈加纷乱,于是写下了《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公元853年,杜牧带着忧国忧民的壮丽情怀,带着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留下了一大批感时伤世的诗,永别了如菊花般的晚唐,在长安逝世,终年五十岁。


相关文章

  • [杜牧诗三首]学案
  • <杜牧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 ...查看


  • 论杜牧取材于僧寺禅院的诗
  • 第1期中州大学学搬 No.1 2002年1月 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Jan2002 论杜牧取材于僧寺禅院的诗 魏峨 (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杜牧取材于僧寺祥院的诗.主要有三 ...查看


  • 杜牧的诗666
  • 第五篇 杜牧的诗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杜樊川.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工 ...查看


  • 杜牧的诗:杜牧的诗
  • <赠别>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鉴赏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q ...查看


  • 灵魂的且歌且行
  • 灵魂的且歌且行 --杜牧咏史诗之浅探 李小芳 导师:徐文新 摘要:唐代诗歌是中国古诗的高峰,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晚唐的 咏史诗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绚丽在绽放在唐代的诗坛中.杜牧是晚唐咏史诗 的代表人物,他的咏史诗创作思路开阔,推陈出 ...查看


  • 论杜牧以才学为诗
  • 2009年第3期 第27卷 (总第104期)毕节学OF院学报N0.3.2009V01.27 Gene飓lN0.104JOURNALBUIEUNlVERSl7rr 论杜牧"以才学为诗" 彭笑远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文秘系,北 ...查看


  • [山行]教学设计
  • <山行>教学设计 [课 题]<山行>(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 [教材简介]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查看


  • 杜牧的诗:怅诗
  • <怅诗>原文 自是寻春去校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怅诗>赏析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 ...查看


  • 杜牧[赤壁]赏析
  • 杜牧<赤壁>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的一首对其诗义一向争论颇多的咏史诗,当代学者沈祖棻认为这是杜牧自负知兵(杜牧喜好谈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 ...查看


  • 写景诗: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