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的一点体会 席桥镇中心小学 223200 傅晓玲 摘要: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中应时而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实施下的新产物, 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凸显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农村教育它自身的特殊性、局限性、地域性、人文性等特点,开发适合自己实际的校本课程来弥补和丰富课程内容十分有必要。本文就经典诵读进入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内容开发和实施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期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农村小学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提供一种思想和方法。
中华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传承古老的华夏文明,使古老的中华以礼仪之邦立于世界之东方。作为教师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特别在农村地区,更需要文化的普及和文明的传播,农村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文明素养的提高,甚至对他们将来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提高国民素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传统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巨星。江泽民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志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对孩子的精神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名篇佳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审
美能力。在这一点上传统经典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农村学校中华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传统经典文学中所极力倡导的东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极大的引导作用。通过诵读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学生的主体思想体系。我们学校地处山区各种设施相对落后,家庭教育处于极低层次的水平,家长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在这种状况下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校于一年前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三、实践与探索
一年来我校开展了优秀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1、在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过程中,我们把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2、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每天早晨7点半到八点。三十分钟晨读时间。内容有:唐诗,宋词。每班每天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班每周上一节以经典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
每月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每两个月学校举行一次全校的诗歌朗诵比赛评出“背诗王”“读书王”和“书香班级”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特别是像李白、杜甫的作品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树立学生奋发向上、立志进取的理想。我们利用学校墙壁、宣传栏办起了墙报专刊,教室内、教室外的走廊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内容有,《正气歌》、《过零丁洋》、《行路难》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气息。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词名句,学生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学生一走进教室,感受到的是良好的书香文化气息,对树立学生的奋发向上、立志进取的精神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4、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节约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应具有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向学生推荐包拯的《气不用脏吏疏》、诸葛亮的《诫子书》等。让学生在经典的熏染下养成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四、效果与总结。
通过传统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广大农村的孩子们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审美、想像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了他们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了
民族自豪感,让这些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文明的种子播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万国华. 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姜园, 刘冲.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03).
[3].覃章成.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7).
[4].李敏.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困境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6).
[5].朱安安. 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4(07).
浅谈农村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的一点体会 席桥镇中心小学 223200 傅晓玲 摘要: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中应时而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实施下的新产物, 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凸显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农村教育它自身的特殊性、局限性、地域性、人文性等特点,开发适合自己实际的校本课程来弥补和丰富课程内容十分有必要。本文就经典诵读进入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内容开发和实施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期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农村小学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提供一种思想和方法。
中华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传承古老的华夏文明,使古老的中华以礼仪之邦立于世界之东方。作为教师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特别在农村地区,更需要文化的普及和文明的传播,农村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文明素养的提高,甚至对他们将来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提高国民素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传统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巨星。江泽民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志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对孩子的精神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名篇佳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审
美能力。在这一点上传统经典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农村学校中华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传统经典文学中所极力倡导的东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极大的引导作用。通过诵读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学生的主体思想体系。我们学校地处山区各种设施相对落后,家庭教育处于极低层次的水平,家长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在这种状况下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校于一年前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三、实践与探索
一年来我校开展了优秀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1、在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过程中,我们把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2、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每天早晨7点半到八点。三十分钟晨读时间。内容有:唐诗,宋词。每班每天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班每周上一节以经典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
每月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每两个月学校举行一次全校的诗歌朗诵比赛评出“背诗王”“读书王”和“书香班级”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特别是像李白、杜甫的作品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树立学生奋发向上、立志进取的理想。我们利用学校墙壁、宣传栏办起了墙报专刊,教室内、教室外的走廊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内容有,《正气歌》、《过零丁洋》、《行路难》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气息。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词名句,学生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学生一走进教室,感受到的是良好的书香文化气息,对树立学生的奋发向上、立志进取的精神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4、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节约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应具有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向学生推荐包拯的《气不用脏吏疏》、诸葛亮的《诫子书》等。让学生在经典的熏染下养成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四、效果与总结。
通过传统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广大农村的孩子们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审美、想像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了他们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了
民族自豪感,让这些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文明的种子播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万国华. 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姜园, 刘冲.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03).
[3].覃章成.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7).
[4].李敏.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困境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6).
[5].朱安安. 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