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物理小结10.27(1)

期中小结

一、 科学探究的过程:1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5分析

数据评价证据;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声的速度不同。

4、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5、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振动发声。

(2).《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水。

(3).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敲打铜锣,锣面振动而发出声音,这些例子说明 。要想使发音的锣面停止发声,最简单的方法是 。“耳边响起了驼铃声”这句歌词中,声源是 。

(4).用金属棒敲击一下钢管的一端,耳朵贴近钢管的另一端听,会先后听到两次声音,其中第一声是通过 传入耳中的,第二声是通过 传入耳中的,这说明 。

(5).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 。小明节日观看礼花时 ,看到火花后2秒听到响声,这说

明 ,同时可以计算出放火花的人距小明 米。人耳要分清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则对着一堵墙大声叫,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墙至少为 米。

(6).敲响一个音叉,则另一个音叉会弹起泡沫球,若把此装置在月球上进行,挂在

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 像图示那样弹起(填“会”或“不会”)

三、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a响度(强弱、大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声源离人耳的距离有关。

b音调(高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单位为:赫兹(Hz)(1s内振动的次数)

c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

(1).用力打鼓,很远的人都能听到,这说明因为声音的响度跟 和 有关。

(2).萍萍是位音乐爱好者,钢琴上不同的按键的 不同,钢琴独奏或手风琴独奏她一听便能分辨,她区分的依据是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她用不同的力弹琴时,发出声音的 不同

(3).音乐课上,当老师发音偏高时,到了高音区,多数同学唱不上去,这主要是因为 ( ) A 音量不够 B响度不够 C频率不够 D 音色不好

(4).甲物体1min振动18000次,乙物体2s振动600次,则甲、乙两物体振动所发出声音的音调的高低是( )

A.甲音调高 B.乙音调高 C.甲、乙音调相同 D.无法确定

(5).向暖水瓶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内水位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随着水位升高,响度越来越大 D.随着水位升高,响度越来越小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7).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四、听不见的声音

a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b超声波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集中的能量。 应用:碎石、B超、声呐定位、超声导航等

c次声波传的很远,容易绕过障碍物。 应用: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1.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

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2.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

3种:固态、液态、固液“雾”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a温度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熔

(沸腾 8摄氏度 取决于它透过的色光不透明物体的颜

反射的色光。

一、 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 B、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C、红外线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D、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红外线消毒

2.在没有其它灯光的情况下,舞台上的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的是( )

A.全身绿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3、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它的示数是8℃

B.它的分度值是

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图

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如图所示,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

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

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升华

5.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500万产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以上过程涉及到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有 ( )

A.汽化 凝固 B.汽化 液化 C.液化 凝华 D.升华 凝华

6.在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 )

A.初春,河面上的冰雪消融成水 B.秋天,雨后的早晨出现大雾

C.夏天,教室里洒水后空气变得凉爽 D.冬天,晾晒的衣服渐渐变干

7.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

B.BC段表示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因此它是晶体

C.BC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已经完全熔化

D.该曲线可能是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8.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

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9.冬天开车时,轿车前车窗玻璃出现的雾气影响了驾驶员的视线,驾驶员采用的最好方法是( )

A、启动雨刷 B、用毛巾擦拭车窗 C、打开空调通风对车窗吹风 D、打开轿车车窗通风。

10.许多轿车后窗内壁都平行地装若干条金属丝,金属丝通电后可以

A、加热取暖 B、不让车外的行人看见车内乘客

C、防止后窗事故 D、消除附在车窗内壁的小水珠。

二、填空题

11、2010年春夏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农民用地膜覆盖的方法抗旱保苗,这样做可以减少水

分的 。地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 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要 。

12、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体温计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有一支使用后没有甩过的体温计,读数停留在38.2℃,被误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病人实际体温是37.8℃,体温计读数是 ℃;如果病人实际体温是38.5℃,体温计读数是 ℃。

13.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其著作《玄贞子》中,记载着著名的“人工虹”现象: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由于 ,首先用实验研究这一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 ,这一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

14.霜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5.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2℃;把它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2℃;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时,示数是29℃,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16.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李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李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A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B所示。据此,你认为李丽的猜想 。

图A

图B

17、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⑴如图12(a)(b)所示,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⑵他的操作如图13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⑶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4所示,为 ℃,说明此时气压 (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⑷实验即将结束,细心的李利同学发现:移开酒精灯,水马上停止沸腾。这说明沸腾过程中需要继续 。 ⑸分析图15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图12 图

13 图14

18、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的0.3﹪,节约用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图15

期中小结

一、 科学探究的过程:1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5分析

数据评价证据;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声的速度不同。

4、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5、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振动发声。

(2).《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水。

(3).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敲打铜锣,锣面振动而发出声音,这些例子说明 。要想使发音的锣面停止发声,最简单的方法是 。“耳边响起了驼铃声”这句歌词中,声源是 。

(4).用金属棒敲击一下钢管的一端,耳朵贴近钢管的另一端听,会先后听到两次声音,其中第一声是通过 传入耳中的,第二声是通过 传入耳中的,这说明 。

(5).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 。小明节日观看礼花时 ,看到火花后2秒听到响声,这说

明 ,同时可以计算出放火花的人距小明 米。人耳要分清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则对着一堵墙大声叫,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墙至少为 米。

(6).敲响一个音叉,则另一个音叉会弹起泡沫球,若把此装置在月球上进行,挂在

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 像图示那样弹起(填“会”或“不会”)

三、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a响度(强弱、大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声源离人耳的距离有关。

b音调(高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单位为:赫兹(Hz)(1s内振动的次数)

c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

(1).用力打鼓,很远的人都能听到,这说明因为声音的响度跟 和 有关。

(2).萍萍是位音乐爱好者,钢琴上不同的按键的 不同,钢琴独奏或手风琴独奏她一听便能分辨,她区分的依据是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她用不同的力弹琴时,发出声音的 不同

(3).音乐课上,当老师发音偏高时,到了高音区,多数同学唱不上去,这主要是因为 ( ) A 音量不够 B响度不够 C频率不够 D 音色不好

(4).甲物体1min振动18000次,乙物体2s振动600次,则甲、乙两物体振动所发出声音的音调的高低是( )

A.甲音调高 B.乙音调高 C.甲、乙音调相同 D.无法确定

(5).向暖水瓶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内水位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随着水位升高,响度越来越大 D.随着水位升高,响度越来越小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7).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四、听不见的声音

a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b超声波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集中的能量。 应用:碎石、B超、声呐定位、超声导航等

c次声波传的很远,容易绕过障碍物。 应用: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1.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

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2.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

3种:固态、液态、固液“雾”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a温度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熔

(沸腾 8摄氏度 取决于它透过的色光不透明物体的颜

反射的色光。

一、 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 B、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C、红外线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D、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红外线消毒

2.在没有其它灯光的情况下,舞台上的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的是( )

A.全身绿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3、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它的示数是8℃

B.它的分度值是

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图

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如图所示,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

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

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升华

5.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500万产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以上过程涉及到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有 ( )

A.汽化 凝固 B.汽化 液化 C.液化 凝华 D.升华 凝华

6.在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 )

A.初春,河面上的冰雪消融成水 B.秋天,雨后的早晨出现大雾

C.夏天,教室里洒水后空气变得凉爽 D.冬天,晾晒的衣服渐渐变干

7.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

B.BC段表示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因此它是晶体

C.BC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已经完全熔化

D.该曲线可能是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8.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

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9.冬天开车时,轿车前车窗玻璃出现的雾气影响了驾驶员的视线,驾驶员采用的最好方法是( )

A、启动雨刷 B、用毛巾擦拭车窗 C、打开空调通风对车窗吹风 D、打开轿车车窗通风。

10.许多轿车后窗内壁都平行地装若干条金属丝,金属丝通电后可以

A、加热取暖 B、不让车外的行人看见车内乘客

C、防止后窗事故 D、消除附在车窗内壁的小水珠。

二、填空题

11、2010年春夏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农民用地膜覆盖的方法抗旱保苗,这样做可以减少水

分的 。地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 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要 。

12、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体温计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有一支使用后没有甩过的体温计,读数停留在38.2℃,被误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病人实际体温是37.8℃,体温计读数是 ℃;如果病人实际体温是38.5℃,体温计读数是 ℃。

13.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其著作《玄贞子》中,记载着著名的“人工虹”现象: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由于 ,首先用实验研究这一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 ,这一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

14.霜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5.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2℃;把它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2℃;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时,示数是29℃,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16.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李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李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A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B所示。据此,你认为李丽的猜想 。

图A

图B

17、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⑴如图12(a)(b)所示,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⑵他的操作如图13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⑶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4所示,为 ℃,说明此时气压 (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⑷实验即将结束,细心的李利同学发现:移开酒精灯,水马上停止沸腾。这说明沸腾过程中需要继续 。 ⑸分析图15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图12 图

13 图14

18、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的0.3﹪,节约用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图15


相关文章

  • 2014~2015第一学期初中学校工作行事历
  •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向阳中学学校工作行事历 周次 预备 周 日 期 8.25~8.29 内 1.开学工作安排会议 2.新生报名编班建档 1.开学工作会议 2.调配任课教师.分工分课 3.开学第一课 4.安排环境卫生 5.报名 ...查看


  • 初一⒀⒂班语文期中复习计划
  • 初一⒀⒂班语文期中复习计划 日期 星期 基础知识 (必做) 看:词语抄写本(第一单元) 背: <郑人买履>原文.解释.翻译 看:词语抄写本(第二单元) 背: <刻舟求剑>原文.解释.翻译 看:词语抄写本(第三单元) ...查看


  • 高一期中考试总结班会PPT
  • 篇一:高一22班期中考试分析总结班会 高一 22班期中考试分析总结班会 一.班会主题:在 总结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 二.班会口号:乘 风破浪,扬帆远航 三.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期中考试 成绩总结分析考试前段时间班级学习的不足之处,为期末考试 ...查看


  • 小学教务处活动安排
  • 丁青县桑多乡中心校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教务处周历安排表 周期 第一周 时间 8.19-8.25 工作安排内容 负责部门 执行情况 备注 1.开学准备,制定各教研组对本学期的计划:2.编 教务处 各教研组 排课程总表.任命班主任 ...查看


  • 2014年秋八年级实验班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 2014年秋八年级实验班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前10题,各2分.第11.12题为多选题,各3分,错选 得0分,漏选得1分.共28分) 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 .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 B .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1 ...查看


  • 学校期中考试质量分析_我们爱写作
  • 学校期中考试质量分析_我们爱写作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 我们爱写作小芳对冰说:你不要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惟一一个遭受痛苦的人,其实每个人都像 一个石榴,外表油亮鲜艳,内心却伤痕累累.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学校期中 ...查看


  • 2014-2015初三物理备课组计划2014.9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初三物理备课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提高教研质量和教学质量为目的,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教科研意识.合作意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 ...查看


  • 大庆石化10.27硫磺装置酸性水罐爆炸事故反思
  • 大庆石化10.27硫磺装置酸性水罐爆炸事故反思 2004年10月27日,我公司炼油厂硫磺回收车间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92万元.这起事故是大庆石化历史上少有的一起重大亡人责任事故,也是集团公司.股份公司2004年 ...查看


  • 仁爱版九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 903班仁爱版九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网市中学 刘春霞 一.指导思想: 1.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