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

程中的经验之花。

二、人性的外化

中世纪的“禁欲”、“愚民”是历史的倒退,比之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一种倒退,既扼杀人性,又不以文明、理性行事,而是以一种变态的秩序来维护教会的反动统治,所以文艺复兴的首要任务便是以激烈的方式打倒人们思维中的旧秩序,恢复人性,但又往往矫枉过正,特别容易在初期全力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而当恢复人性的狂热冲动过后,便是冷静的理性思考的到来。旧的秩序被推翻,必须有新的秩序来替代,激情过后应当是理性的控制,悲剧的震撼使人们清醒,理性、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则在文学领域里突出地表现为莎士比亚的戏剧,特别是他的悲剧创作。他的十四行诗和早期的喜剧都是对真善美的鼓吹,对如鲍西亚一类的智慧型女子的欣赏。到了悲剧创作时期,他却好象总在大骂女人,从哈姆雷特那个改嫁的母后到李尔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以及麦克白夫人,都被莎士比亚刻画成“问题女人”,以反秩序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尤其是在《麦克白》中,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的恶的一面被刻画得如此深刻以至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莎士比亚似乎还觉得不够,他把女巫加了进去。

三女巫的外形看上去似人非人,说是女巫,却还长着胡子。莎士比亚的“狂放的想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本质上讲,女巫应当是具有神奇魔法、能预言未来的人,仍是女性,她们与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她们没有神的光辉,只有阴暗、狠毒、诡计,她们烹煮心、肝、肺等用来修炼,靠妖言来引诱英雄犯错。她们是女人中的另类,是真善美的女性的反面形象之集大成者。麦克白夫人向往成为具有男子雄心和力量及手段的“超女”,也不过是在语言和思想、...

1605年,莎士比亚写出了名为《麦克白》的悲剧——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途中因听信女巫他能当国王的预言,便在野心驱使与其妻的怂恿下,趁国王邓肯到家中作客之机,弑君篡位。乱臣贼子当然是不得好死,最终他落得众叛新离、兵败被杀的下场,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在剧中,女巫这种超自然的“生物”(不能称之为女人,更不能称之为“男人”,因此暂且称为“生物”吧)似乎可以被看作是麦克白自己内心里潜藏的一种力量,而这力量的真实名字叫做“欲望”。 虽然,三女巫是《麦克白》中的小角色,甚至她们仅仅是具有类似人形,样貌都是很模糊的“生物”,但是正是她们的预言促使麦克白萌发了野心,又是她们的预言使麦克白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直至最后彻底毁灭。女巫的预言真的具有不可逆转的魔力吗?为什么女巫们不早不晚,偏偏在麦克白凯旋归来的时刻恭候他呢?为什么她们总是趁着麦克白处于“反常”心理状态之下道出关于未来命运的预言?细细想来,这决非偶然,似乎有理由思索一下,那觊觎王位的野心究竟是由女巫们强加给麦克白的,还是早已潜伏在麦克白内心深处的。反复阅读剧本,可以发现,女巫们并不是外来的“恶”的化身,我们不难看出,她们来自于麦克白的内心,体现出了麦克白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欲望,那是连他自己也不敢承认的欲望。 其实,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臣子,野心早已在麦克白内心深处暗暗滋长,只不过长期以来,它无意识地潜伏在心底,连麦克白自己也不知道。而当他再一次立下大功,连“考特爵士”这样的封号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时,他的野心便把女

巫们招唤而致了。所以当女巫们对他说:“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时,他不但没有斥责这样的言语大逆不道,反而渴望听一听女巫们的解释。由此可见,女巫们道出的并非“预言”,而是麦克白内心早已生长出来的欲望,女巫们在此处象征着欲望,它觉醒了,它切切实实地站在了麦克白的面前。 弑君夺位后,麦克白每当心神不宁,不能肯定自我时,他一定要去找女巫们讨个说法来平息内心的慌乱。麦克白希望女巫们的预言能“使确定的事实加倍确定,从命运手里接受切实的保证”,其实恰恰是麦克白要以自己的欲望来确认茫然的命运。因此,与女巫们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麦克白在与自己的欲望对话,他要知道这“欲望”到底能支持自己稳坐王位多久,也十分想知道到底何时这“欲望”将彻底破灭。当女巫们模棱两可的预言得到了与麦克白设想正好相反的证实后,长期以来支持他一意孤行的欲望彻底泯灭了,于是他不再找女巫对话,他直面自己即将失败的命运,甚至是死之前没说一句讨饶的话。 在莎士比亚写作麦克白的那个时期,认识自己的个性生命,证实自己的个性生命,实现自己的个性生命正是当时风行的人文主义时代所追求的时代精神。所以莎士比亚用女巫这样的超人“生物”来体现时代的激情与需求,恰好地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关于剧中的三个女巫,我认为最切合《麦克白》的解释应该是,她们象征着麦克白内心蛰伏的欲望,她们是麦克白生命中意识化了的与意志化了的情欲力量,而且,无论这情欲是善是恶,她们都具有着强大得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程中的经验之花。

二、人性的外化

中世纪的“禁欲”、“愚民”是历史的倒退,比之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一种倒退,既扼杀人性,又不以文明、理性行事,而是以一种变态的秩序来维护教会的反动统治,所以文艺复兴的首要任务便是以激烈的方式打倒人们思维中的旧秩序,恢复人性,但又往往矫枉过正,特别容易在初期全力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而当恢复人性的狂热冲动过后,便是冷静的理性思考的到来。旧的秩序被推翻,必须有新的秩序来替代,激情过后应当是理性的控制,悲剧的震撼使人们清醒,理性、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则在文学领域里突出地表现为莎士比亚的戏剧,特别是他的悲剧创作。他的十四行诗和早期的喜剧都是对真善美的鼓吹,对如鲍西亚一类的智慧型女子的欣赏。到了悲剧创作时期,他却好象总在大骂女人,从哈姆雷特那个改嫁的母后到李尔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以及麦克白夫人,都被莎士比亚刻画成“问题女人”,以反秩序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尤其是在《麦克白》中,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的恶的一面被刻画得如此深刻以至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莎士比亚似乎还觉得不够,他把女巫加了进去。

三女巫的外形看上去似人非人,说是女巫,却还长着胡子。莎士比亚的“狂放的想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本质上讲,女巫应当是具有神奇魔法、能预言未来的人,仍是女性,她们与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她们没有神的光辉,只有阴暗、狠毒、诡计,她们烹煮心、肝、肺等用

来修炼,靠妖言来引诱英雄犯错。她们是女人中的另类,是真善美的女性的反面形象之集大成者。麦克白夫人向往成为具有男子雄心和力量及手段的“超女”,

在荒野,三个枯瘦、怪诞、不男不女的女巫向苏格兰大将麦克白祝福,一个称他为“葛莱密斯爵士”,一个称他是“考特爵士”,一个称他是“未来的君王”。女巫的祝福让麦克白忠心大乱,从这一刻起,他便开始一步步“主动”去应验女巫的预言:杀人、杀人、杀人„„这就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

莎士比亚在40岁左右,也就是1600年以后,从喜剧和历史剧创作转向写悲剧,连续创作出四大悲剧,其中最阴森恐怖的,当数《麦克白》。

麦克白一开场,三个女巫便在舞台上制造起阴森恐怖的气氛。全剧人物的第一句台词也预示着血腥骚乱的世界,苏格兰国王问部下:“那个满身带血的人是谁?”

带血的人是传令官,他向国王报告,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浴血奋战,像两尊装满了双倍火药的大炮打败了叛军。

悲剧《麦克白》就是这样从阴森、流血、叛乱开始,更大的恐怖在后面,而制造下一轮流血、叛乱、恐怖的主角就是现在忠心耿耿为国王而战的麦克白。

麦克白是苏格兰国王邓肯手下的一员大将,胜利凯旋的路上,在荒野,三个怪诞的女巫向他祝福。女巫含含糊糊的祝福让麦克白充满疑团,他刚刚获得葛莱密斯爵位,“考特爵士”还健在,封号不会落到他的头上。女巫的祝福让他心下狐疑。恰在此时,传令官来报,国王为了嘉奖麦克白的战功,决定罢免考特爵士,把爵位封给麦克白。麦克白没有想到女巫的祝福应验得如此迅速,于是,忠心大乱。班师回城,国王为了表示对麦克白的亲近,下榻麦克白的城堡,也被女巫预言蛊惑的麦克白夫人不断鼓励麦克白立刻下手,杀掉国王,嫁祸他人,然后自立为王。麦克白禁不住蛊惑,开始了谋杀。

谋杀一旦推动,就不停止,杀掉国王以后,麦克白变得疑神疑鬼,邓肯的鬼魂缠着他,每一个大臣们的眼睛里都是对他的阴谋的怀疑,于是他就不断的杀人,直到最后,全国乱军四起。这种疑患首先打败了麦克白夫人,她被罪恶追逐,整日不得安宁,最后发疯。但是,麦克白依仗着女巫的第四个祝福依然胡作非为。女巫告诉他,他是不可战胜的,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森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内高山移动”,因为“没有一个女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他”。但是,女巫的这两个保证原来并不可靠,讨伐麦克白的指挥官,为了隐蔽军队的行动,让战士每人举起一根树枝行军,这样,森林就移动了,麦克白被这个消息震惊了,接着与他对战的人又告诉他不是被母亲生下来的,而是剖腹出生的,麦克白斗志顿挫,于是被杀。

《麦克白》表演了一连串的流血和阴谋,这些恐怖的直接制造者是麦克白,但是,麦克白的行动又是谁推动的呢?

以剧情看,推动者首先是三个女巫,那么女巫靠什么蛊惑了麦克白呢?

是野心。

关于野心,评论家有种种解释,有的从教训的角度说《麦克白》是在提醒人们注意野心对于一个人心志的破坏。麦克白本来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但是,一旦野心钻入他的心灵,他就变成了一个叛徒、一个杀人犯、一个暴君。

有人从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整日惊恐不安的生活看出罪恶和惩罚是一对孪生兄弟,麦克白犯下弑君之罪的同时,对它们的惩罚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生活永无宁日,罪恶甚至扼杀了他们的睡眠,使他们疯狂。

有人从野心的力量来分析,认为《麦克白》告诉人们罪恶一旦掌握了一个人的灵魂,它使人心变坏的力量竟会如此巨大,谁也逃不脱,无论是优秀的麦克白,还是优秀的麦克白夫人,或者是剧中的其他人。

莎剧翻译家,著名的学者梁实秋说《麦克白》的意义就在于“罪犯心理的描写,由野心,而犹豫,而坚决,而恐怖,而猜疑,而疯狂,这一串的心理变化,在这戏里都有了深刻的描写”。 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对野心的描写的确入木三分,再细一些阅读,会发现莎士比亚所揭发的野心主要是政治的野心、权位的野心。三个女巫的三个祝福暗示的都是权位的升迁,而权力的角逐就是阴谋、杀戮、背叛、猜疑、夺权、反夺权。戏剧开始于一场平叛战争,那些叛君之臣,实际上和平叛的麦克白是一个角色:都是被政治规律推动的人。

权位是明显排定的,就是没有女巫,麦克白也可以看得见,也会产生觊觎之情,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让野心膨胀。所以,《麦克白》一剧的女巫,可以看作是神秘力量在作祟,也可以看作是现实政治规律的象征,是现实政治必然动作的一种艺术展现。他可以比较方便、也比较生动地显示出麦克白的内心隐秘,甚至在麦克白还没有自知的情况下,三个女巫便预示了麦克白心头的变化。这样的写法很高明。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

程中的经验之花。

二、人性的外化

中世纪的“禁欲”、“愚民”是历史的倒退,比之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一种倒退,既扼杀人性,又不以文明、理性行事,而是以一种变态的秩序来维护教会的反动统治,所以文艺复兴的首要任务便是以激烈的方式打倒人们思维中的旧秩序,恢复人性,但又往往矫枉过正,特别容易在初期全力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而当恢复人性的狂热冲动过后,便是冷静的理性思考的到来。旧的秩序被推翻,必须有新的秩序来替代,激情过后应当是理性的控制,悲剧的震撼使人们清醒,理性、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则在文学领域里突出地表现为莎士比亚的戏剧,特别是他的悲剧创作。他的十四行诗和早期的喜剧都是对真善美的鼓吹,对如鲍西亚一类的智慧型女子的欣赏。到了悲剧创作时期,他却好象总在大骂女人,从哈姆雷特那个改嫁的母后到李尔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以及麦克白夫人,都被莎士比亚刻画成“问题女人”,以反秩序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尤其是在《麦克白》中,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的恶的一面被刻画得如此深刻以至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莎士比亚似乎还觉得不够,他把女巫加了进去。

三女巫的外形看上去似人非人,说是女巫,却还长着胡子。莎士比亚的“狂放的想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本质上讲,女巫应当是具有神奇魔法、能预言未来的人,仍是女性,她们与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她们没有神的光辉,只有阴暗、狠毒、诡计,她们烹煮心、肝、肺等用来修炼,靠妖言来引诱英雄犯错。她们是女人中的另类,是真善美的女性的反面形象之集大成者。麦克白夫人向往成为具有男子雄心和力量及手段的“超女”,也不过是在语言和思想、...

1605年,莎士比亚写出了名为《麦克白》的悲剧——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途中因听信女巫他能当国王的预言,便在野心驱使与其妻的怂恿下,趁国王邓肯到家中作客之机,弑君篡位。乱臣贼子当然是不得好死,最终他落得众叛新离、兵败被杀的下场,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在剧中,女巫这种超自然的“生物”(不能称之为女人,更不能称之为“男人”,因此暂且称为“生物”吧)似乎可以被看作是麦克白自己内心里潜藏的一种力量,而这力量的真实名字叫做“欲望”。 虽然,三女巫是《麦克白》中的小角色,甚至她们仅仅是具有类似人形,样貌都是很模糊的“生物”,但是正是她们的预言促使麦克白萌发了野心,又是她们的预言使麦克白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直至最后彻底毁灭。女巫的预言真的具有不可逆转的魔力吗?为什么女巫们不早不晚,偏偏在麦克白凯旋归来的时刻恭候他呢?为什么她们总是趁着麦克白处于“反常”心理状态之下道出关于未来命运的预言?细细想来,这决非偶然,似乎有理由思索一下,那觊觎王位的野心究竟是由女巫们强加给麦克白的,还是早已潜伏在麦克白内心深处的。反复阅读剧本,可以发现,女巫们并不是外来的“恶”的化身,我们不难看出,她们来自于麦克白的内心,体现出了麦克白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欲望,那是连他自己也不敢承认的欲望。 其实,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臣子,野心早已在麦克白内心深处暗暗滋长,只不过长期以来,它无意识地潜伏在心底,连麦克白自己也不知道。而当他再一次立下大功,连“考特爵士”这样的封号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时,他的野心便把女

巫们招唤而致了。所以当女巫们对他说:“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时,他不但没有斥责这样的言语大逆不道,反而渴望听一听女巫们的解释。由此可见,女巫们道出的并非“预言”,而是麦克白内心早已生长出来的欲望,女巫们在此处象征着欲望,它觉醒了,它切切实实地站在了麦克白的面前。 弑君夺位后,麦克白每当心神不宁,不能肯定自我时,他一定要去找女巫们讨个说法来平息内心的慌乱。麦克白希望女巫们的预言能“使确定的事实加倍确定,从命运手里接受切实的保证”,其实恰恰是麦克白要以自己的欲望来确认茫然的命运。因此,与女巫们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麦克白在与自己的欲望对话,他要知道这“欲望”到底能支持自己稳坐王位多久,也十分想知道到底何时这“欲望”将彻底破灭。当女巫们模棱两可的预言得到了与麦克白设想正好相反的证实后,长期以来支持他一意孤行的欲望彻底泯灭了,于是他不再找女巫对话,他直面自己即将失败的命运,甚至是死之前没说一句讨饶的话。 在莎士比亚写作麦克白的那个时期,认识自己的个性生命,证实自己的个性生命,实现自己的个性生命正是当时风行的人文主义时代所追求的时代精神。所以莎士比亚用女巫这样的超人“生物”来体现时代的激情与需求,恰好地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关于剧中的三个女巫,我认为最切合《麦克白》的解释应该是,她们象征着麦克白内心蛰伏的欲望,她们是麦克白生命中意识化了的与意志化了的情欲力量,而且,无论这情欲是善是恶,她们都具有着强大得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程中的经验之花。

二、人性的外化

中世纪的“禁欲”、“愚民”是历史的倒退,比之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一种倒退,既扼杀人性,又不以文明、理性行事,而是以一种变态的秩序来维护教会的反动统治,所以文艺复兴的首要任务便是以激烈的方式打倒人们思维中的旧秩序,恢复人性,但又往往矫枉过正,特别容易在初期全力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而当恢复人性的狂热冲动过后,便是冷静的理性思考的到来。旧的秩序被推翻,必须有新的秩序来替代,激情过后应当是理性的控制,悲剧的震撼使人们清醒,理性、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则在文学领域里突出地表现为莎士比亚的戏剧,特别是他的悲剧创作。他的十四行诗和早期的喜剧都是对真善美的鼓吹,对如鲍西亚一类的智慧型女子的欣赏。到了悲剧创作时期,他却好象总在大骂女人,从哈姆雷特那个改嫁的母后到李尔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以及麦克白夫人,都被莎士比亚刻画成“问题女人”,以反秩序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尤其是在《麦克白》中,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的恶的一面被刻画得如此深刻以至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莎士比亚似乎还觉得不够,他把女巫加了进去。

三女巫的外形看上去似人非人,说是女巫,却还长着胡子。莎士比亚的“狂放的想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本质上讲,女巫应当是具有神奇魔法、能预言未来的人,仍是女性,她们与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她们没有神的光辉,只有阴暗、狠毒、诡计,她们烹煮心、肝、肺等用

来修炼,靠妖言来引诱英雄犯错。她们是女人中的另类,是真善美的女性的反面形象之集大成者。麦克白夫人向往成为具有男子雄心和力量及手段的“超女”,

在荒野,三个枯瘦、怪诞、不男不女的女巫向苏格兰大将麦克白祝福,一个称他为“葛莱密斯爵士”,一个称他是“考特爵士”,一个称他是“未来的君王”。女巫的祝福让麦克白忠心大乱,从这一刻起,他便开始一步步“主动”去应验女巫的预言:杀人、杀人、杀人„„这就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

莎士比亚在40岁左右,也就是1600年以后,从喜剧和历史剧创作转向写悲剧,连续创作出四大悲剧,其中最阴森恐怖的,当数《麦克白》。

麦克白一开场,三个女巫便在舞台上制造起阴森恐怖的气氛。全剧人物的第一句台词也预示着血腥骚乱的世界,苏格兰国王问部下:“那个满身带血的人是谁?”

带血的人是传令官,他向国王报告,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浴血奋战,像两尊装满了双倍火药的大炮打败了叛军。

悲剧《麦克白》就是这样从阴森、流血、叛乱开始,更大的恐怖在后面,而制造下一轮流血、叛乱、恐怖的主角就是现在忠心耿耿为国王而战的麦克白。

麦克白是苏格兰国王邓肯手下的一员大将,胜利凯旋的路上,在荒野,三个怪诞的女巫向他祝福。女巫含含糊糊的祝福让麦克白充满疑团,他刚刚获得葛莱密斯爵位,“考特爵士”还健在,封号不会落到他的头上。女巫的祝福让他心下狐疑。恰在此时,传令官来报,国王为了嘉奖麦克白的战功,决定罢免考特爵士,把爵位封给麦克白。麦克白没有想到女巫的祝福应验得如此迅速,于是,忠心大乱。班师回城,国王为了表示对麦克白的亲近,下榻麦克白的城堡,也被女巫预言蛊惑的麦克白夫人不断鼓励麦克白立刻下手,杀掉国王,嫁祸他人,然后自立为王。麦克白禁不住蛊惑,开始了谋杀。

谋杀一旦推动,就不停止,杀掉国王以后,麦克白变得疑神疑鬼,邓肯的鬼魂缠着他,每一个大臣们的眼睛里都是对他的阴谋的怀疑,于是他就不断的杀人,直到最后,全国乱军四起。这种疑患首先打败了麦克白夫人,她被罪恶追逐,整日不得安宁,最后发疯。但是,麦克白依仗着女巫的第四个祝福依然胡作非为。女巫告诉他,他是不可战胜的,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森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内高山移动”,因为“没有一个女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他”。但是,女巫的这两个保证原来并不可靠,讨伐麦克白的指挥官,为了隐蔽军队的行动,让战士每人举起一根树枝行军,这样,森林就移动了,麦克白被这个消息震惊了,接着与他对战的人又告诉他不是被母亲生下来的,而是剖腹出生的,麦克白斗志顿挫,于是被杀。

《麦克白》表演了一连串的流血和阴谋,这些恐怖的直接制造者是麦克白,但是,麦克白的行动又是谁推动的呢?

以剧情看,推动者首先是三个女巫,那么女巫靠什么蛊惑了麦克白呢?

是野心。

关于野心,评论家有种种解释,有的从教训的角度说《麦克白》是在提醒人们注意野心对于一个人心志的破坏。麦克白本来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但是,一旦野心钻入他的心灵,他就变成了一个叛徒、一个杀人犯、一个暴君。

有人从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整日惊恐不安的生活看出罪恶和惩罚是一对孪生兄弟,麦克白犯下弑君之罪的同时,对它们的惩罚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生活永无宁日,罪恶甚至扼杀了他们的睡眠,使他们疯狂。

有人从野心的力量来分析,认为《麦克白》告诉人们罪恶一旦掌握了一个人的灵魂,它使人心变坏的力量竟会如此巨大,谁也逃不脱,无论是优秀的麦克白,还是优秀的麦克白夫人,或者是剧中的其他人。

莎剧翻译家,著名的学者梁实秋说《麦克白》的意义就在于“罪犯心理的描写,由野心,而犹豫,而坚决,而恐怖,而猜疑,而疯狂,这一串的心理变化,在这戏里都有了深刻的描写”。 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对野心的描写的确入木三分,再细一些阅读,会发现莎士比亚所揭发的野心主要是政治的野心、权位的野心。三个女巫的三个祝福暗示的都是权位的升迁,而权力的角逐就是阴谋、杀戮、背叛、猜疑、夺权、反夺权。戏剧开始于一场平叛战争,那些叛君之臣,实际上和平叛的麦克白是一个角色:都是被政治规律推动的人。

权位是明显排定的,就是没有女巫,麦克白也可以看得见,也会产生觊觎之情,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让野心膨胀。所以,《麦克白》一剧的女巫,可以看作是神秘力量在作祟,也可以看作是现实政治规律的象征,是现实政治必然动作的一种艺术展现。他可以比较方便、也比较生动地显示出麦克白的内心隐秘,甚至在麦克白还没有自知的情况下,三个女巫便预示了麦克白心头的变化。这样的写法很高明。


相关文章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麦克白]读后感
  • 不同于莎士比亚时代的视角看 --莎翁创作<麦克白> 总听到不同的人说,中国的作品中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人的思想中"大团圆"三个字影响深远,中国式悲剧如<窦娥冤>,当窦娥受冤死去后,最后的结局并不是 ...查看


  • 从伦理学角度论麦克白及夫人的悲剧
  • 摘 要 传统上分析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都是从人性恶的视角出发,他们被视为凶恶,残酷,弑君的恶人.本论文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找出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悲剧的原因,以将处于伦理困境的悲剧英雄更生动的展示出来.长久以来,麦克白夫人都是是作为诱导唆使其丈 ...查看


  • 电影是戏剧的延伸吗?
  • [摘 要]关于电影与戏剧是不是"一家人"的关系一直有人追问,有人认为是"子承父业",电影晚于戏剧出生,且在文学性的传承上是一脉相承:也有人认为是"移花接木",将戏剧的立体,转变为& ...查看


  • 西方戏剧史1
  • 悲剧的意思是:山羊之歌.起源于酒神赞美歌的序曲. 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 ...查看


  • 麦克白形象的悲剧内涵探析
  • 2014年第20期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文学研究 . 麦克白形象的悲剧内涵探析 赵前明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富吸引力的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在于写出了麦克白的两重 ...查看


  • 从戏剧要素之性格要素看[麦克白]
  • 摘 要:戏剧有六要素,其中性格作为戏剧的一个要素越发受到重视,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里面很多人物都展现了多重.复杂的性格.本文就从性格要素出发,来对莎剧<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这一形象,进行浅析. 关键词:男性特征 性格转变 女 ...查看


  • 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的看法
  • 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的看法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 ...查看


  • 论反面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 [摘 要]一部优秀的作品,一定有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的矛盾较量,在这矛盾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本文从反派角色的概念入手,针对戏剧中的"反"和文学中的"反"进行举例论证,说明反派人物的塑造技巧.继而以舞剧 ...查看


  • 麦克白人格分析
  • 麦克白人格分析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实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