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跃霍良
软科学 1999年04期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活动对于国家创新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建立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是摆在高校科研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创新是实现社会进步的物质活动之一
创新体现在社会的物质生产之中,是一种物质活动。创新无疑对社会进步产生着推动的作用,它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当然,它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的时代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今天,创新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创新是实现社会进步的物质活动之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创新活动的地位愈加显得突出。从时间上看,创新成果的出现可用日、时来计算,创新周期明显缩短;从空间上看,大到宇宙,小于微观,从航空航天,到居家度日,无处不见创新的踪影,创新领域急剧扩大。
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本与货币资本历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到了本世纪末,技术资本加入其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货币资本是商品生产赖以生存的血液,技术资本则成为商品生产的灵魂。商品的生命决定于市场,价廉物美是市场对商品的基本要求,为使商品占领市场,保持一定的商品价格,一方面需尽可能降低商品的成本,另一方面需加大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成本与生产规模有关,更与生产技术有关;加大商品使用价值则主要靠技术资本。在当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技术作为可再生的资源,将成为最宝贵资本,从而进一步诠释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物质生产活动。
二、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认识
(一)创新的国家特征
在知识经济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保持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实力,科技落后是最关键的落后,科技竞争是最本质的竞争。创新的核心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并物化在科技创新上。当一个国家的创新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时,必须会引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会在经济发展中更加依赖于国外的知识,在开放的环境里陷入更大的被动之中。因此,忽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谈全球科技一体化,认为科技创新可不分彼此地共同受益,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真正的技术创新成果,特别是尖端技术创造新成果既买不到,又卖不得。
(二)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集中体现在高技术发展上,它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且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力军。国家创新体系就是适应这种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科技体制,是未来国家制定科技政策的大趋势。
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组成,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还可包括政府部门、培训和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如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任务是提高国家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总体目标是在下世纪初叶,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国家创新能力,创新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创新企业、国家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实施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在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战略布局。
三、国家创新体系下的高校科研活动
(一)高校科研活动的性质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其科研活动主要是开展与教学相适应的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承担政府和企业委托的科研合同任务,受政府委托管理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与其他机构合建研究中心或联合体。
高校科研活动的基本内容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在与企业联盟的科技工作中,又可进行技术创新。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基础和源泉的性质。
(二)高校科研活动的辐射面
高校是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的直接组成部分,而且与知识应用系统密切相关,因而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校科研活动的辐射面指高校科研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围。高校的类型和学科设置决定了高校的特色,也决定了高校科研的主要作用方向。我国高校覆盖了综合、理、工、管、文、农、林、牧、医、军等各个方面,因此,高校的科研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作用,因而高校科研活动的辐射面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
(三)高校科研活动的支撑点
高校科研活动的支撑点是科技资源的配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表现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资源配置是高校科研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根据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差异,可将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领域和层次划分为三个部分:市场高效区、市场低效区和市场失效区。在市场高效区,创新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市场行为,高校需按市场规律组织科研活动,通过与企业的联合,达到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低效区,由市场行为和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行为联合发挥作用,高校尤其要注重产、学、研、官的合作;在市场失效区,创新资源配置主要是政府行为,中央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这里,高校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倾斜政策,在相关的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展科研活动。
(四)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
目前,高校科研活动的实际结果与期望值仍有很大的距离,投入不足、成果转化不快、储备不足、创新不够是我国科技界的四个问题,也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障碍,其中,创新不够导致的突出问题就是科研分散重复多于分工合作,科研效率不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培育市场经济,创造更多的市场高效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界逐步达到目标明确、宏观有序、分工合用、有机联系、管理规范、减少内耗,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国家创新管理体系,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在市场低效区和市场失效区充分发挥作用,并引导低效区向高效区、失效区向低效区的转化。
在现阶段,为提高高校的科研效率,应当大力提倡创新思维,同时注意内部利益关系机制的改革,如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等,正确处理保护与优化、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争取顺利地适应、介入国家创新体系,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建立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一)认识新形势的特点,树立新的管理观念
知识经济是波及全球的大趋势。我国目前形势特点是,一方面正在向工业化过渡,多种经济模式混合,知识经济所占比重较低;另一方面,知识人才的储备巨大,具有进行知识经济竞争的潜力。鉴于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科研管理要在注重现实性的基础上,考虑前瞻性,使管理观念主动向适合技术创新的需要转变。
1.积极推动科技和知识的进展,强调创新的科学理性依据,重视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保证科技投入,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排除短期行为。
2.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使技术创新更多地得到金融衍生产品的支持。
3.依靠严格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市场交易。创新产权将独立于知识产权,二者的法律保护同等重要。
4.树立广义的成果转化观念,即转化方向应包括技术、商品、工艺、知识的增加、引进技术“门坎费”的降低、消化引进技术能力的增强、诱发新的产业等。
5.注意用好、用足工业发达国家科技进展的“溢出效应”,弥补我们自己研究开发投入的不足,缩短我们同类研究开发的周期。
6.从国际竞争、国家安全的角度实施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
7.创造政策、基础设施和环境优惠条件,吸引高级专门人才。
高校科研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结合实际反映问题,用新的管理观念进行科研管理。
(二)按新的时代特征组织科研活动
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能够洞察新时代的特征,并认真有效地按这些特征组织高效的科研活动。尽快扭转目前一些高校科研中存在的力量分散、零打碎敲、追求局部利益、缺乏科学探索和求真精神的现象,按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布局和功能要求指导科研工作,使之能担负起时代的重托。
1.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努力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寻找、培养、抢占新的学科制高点,带动学校科研整体实力的提高。
2.积极宣传新的社会主体概念,随着工业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工人阶层的社会主体地位将被知识阶层取代。高校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用知识分子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大趋势来激励广大教职工,增加他们投身科教兴国的责任感和信心。
3.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新时代的要求来提高高校科技活动的质量,对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自觉向知识经济的范畴靠拢。
4.注重科研活动中创新知识的生产,提倡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切实做好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等文档资料的整理,要求从理论的高度来结总科研工作,从中提炼创新知识,并鼓励用创新知识指导科研和教学。
5.提高知识生产率。知识生产率(或称知识有用程度)是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产品的效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
6.做好非标准化研究工作和知识储备,以适应即将出现的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化生产的要求。
7.积极尝试非“岗位工资制”的分配方式。岗位工资制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我国正在向工业经济过渡,同时又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趋势,因而要接触知识经济时代“按业绩付酬制”,并总结出实施办法。
(三)组织高校科技创新梯队
根据高校的特点,发挥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实验人员和在校学生四个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种规模和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国家有关创新工程和科技计划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性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需要根据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组织科技创新梯队,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减少低水平重复,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组织科技创新梯队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新内容。
(四)开拓和巩固高校对外联合的渠道
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政府、企业和社会组成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基础和知识应用平台。高校不涉及其中是由高校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曾有一种倾向,认为高校产业化、社会化是时代新潮,其实那是不对的,高校如果产业化或社会化,就将不再成为高校了。在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中,明确给出了高校的地位。美、英、德、法、日也都把高校作为其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之一。因此,高校产业化、社会化并不是时代新潮,而是产生于特定经济状态下的一种浮躁心理。
但是,没有排除高校对外联合的理由。高校可在教育、科技、社会服务各方面与外界进行联合。所谓外界,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还包括国际上的有关机构。以往我们讨论联合是以“两个面向”为基础的。国家创新体系认为,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培养和输送高级人才,知识应用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四个方面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因此,高校必须要与知识应用系统中的政府、企业和社会联合在一起,才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高校自身的价值。
五、结语
知识经济、国家创新体系是下个世纪新的风景线,是本世纪留给我们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最后机会。虽然知识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创新体系还需要一个逐步建设的过程,但是我们已经把握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和特征,来赋予科研管理工作新的内容,富有前瞻意味。如果我们抓住时机,与正在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合拍,抢占有利的位置,就有可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进入第一集团,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
国家创新体系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时代性、实践性极强的问题,有着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本文的讨论意在抛砖引玉,拓宽视野,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尽快带上知识经济的色彩。作者愿与各高校同仁一道,为高校科研管理健康有力地走向新世纪而努力。
作者介绍:马跃 霍良 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马跃霍良
软科学 1999年04期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活动对于国家创新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建立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是摆在高校科研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创新是实现社会进步的物质活动之一
创新体现在社会的物质生产之中,是一种物质活动。创新无疑对社会进步产生着推动的作用,它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当然,它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的时代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今天,创新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创新是实现社会进步的物质活动之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创新活动的地位愈加显得突出。从时间上看,创新成果的出现可用日、时来计算,创新周期明显缩短;从空间上看,大到宇宙,小于微观,从航空航天,到居家度日,无处不见创新的踪影,创新领域急剧扩大。
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本与货币资本历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到了本世纪末,技术资本加入其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货币资本是商品生产赖以生存的血液,技术资本则成为商品生产的灵魂。商品的生命决定于市场,价廉物美是市场对商品的基本要求,为使商品占领市场,保持一定的商品价格,一方面需尽可能降低商品的成本,另一方面需加大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成本与生产规模有关,更与生产技术有关;加大商品使用价值则主要靠技术资本。在当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技术作为可再生的资源,将成为最宝贵资本,从而进一步诠释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物质生产活动。
二、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认识
(一)创新的国家特征
在知识经济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保持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实力,科技落后是最关键的落后,科技竞争是最本质的竞争。创新的核心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并物化在科技创新上。当一个国家的创新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时,必须会引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会在经济发展中更加依赖于国外的知识,在开放的环境里陷入更大的被动之中。因此,忽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谈全球科技一体化,认为科技创新可不分彼此地共同受益,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真正的技术创新成果,特别是尖端技术创造新成果既买不到,又卖不得。
(二)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集中体现在高技术发展上,它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且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力军。国家创新体系就是适应这种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科技体制,是未来国家制定科技政策的大趋势。
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组成,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还可包括政府部门、培训和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如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任务是提高国家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总体目标是在下世纪初叶,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国家创新能力,创新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创新企业、国家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实施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在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战略布局。
三、国家创新体系下的高校科研活动
(一)高校科研活动的性质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其科研活动主要是开展与教学相适应的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承担政府和企业委托的科研合同任务,受政府委托管理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与其他机构合建研究中心或联合体。
高校科研活动的基本内容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在与企业联盟的科技工作中,又可进行技术创新。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基础和源泉的性质。
(二)高校科研活动的辐射面
高校是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的直接组成部分,而且与知识应用系统密切相关,因而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校科研活动的辐射面指高校科研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围。高校的类型和学科设置决定了高校的特色,也决定了高校科研的主要作用方向。我国高校覆盖了综合、理、工、管、文、农、林、牧、医、军等各个方面,因此,高校的科研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作用,因而高校科研活动的辐射面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
(三)高校科研活动的支撑点
高校科研活动的支撑点是科技资源的配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表现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资源配置是高校科研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根据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差异,可将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领域和层次划分为三个部分:市场高效区、市场低效区和市场失效区。在市场高效区,创新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市场行为,高校需按市场规律组织科研活动,通过与企业的联合,达到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低效区,由市场行为和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行为联合发挥作用,高校尤其要注重产、学、研、官的合作;在市场失效区,创新资源配置主要是政府行为,中央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这里,高校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倾斜政策,在相关的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展科研活动。
(四)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
目前,高校科研活动的实际结果与期望值仍有很大的距离,投入不足、成果转化不快、储备不足、创新不够是我国科技界的四个问题,也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障碍,其中,创新不够导致的突出问题就是科研分散重复多于分工合作,科研效率不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培育市场经济,创造更多的市场高效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界逐步达到目标明确、宏观有序、分工合用、有机联系、管理规范、减少内耗,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国家创新管理体系,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在市场低效区和市场失效区充分发挥作用,并引导低效区向高效区、失效区向低效区的转化。
在现阶段,为提高高校的科研效率,应当大力提倡创新思维,同时注意内部利益关系机制的改革,如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等,正确处理保护与优化、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争取顺利地适应、介入国家创新体系,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建立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一)认识新形势的特点,树立新的管理观念
知识经济是波及全球的大趋势。我国目前形势特点是,一方面正在向工业化过渡,多种经济模式混合,知识经济所占比重较低;另一方面,知识人才的储备巨大,具有进行知识经济竞争的潜力。鉴于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科研管理要在注重现实性的基础上,考虑前瞻性,使管理观念主动向适合技术创新的需要转变。
1.积极推动科技和知识的进展,强调创新的科学理性依据,重视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保证科技投入,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排除短期行为。
2.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使技术创新更多地得到金融衍生产品的支持。
3.依靠严格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市场交易。创新产权将独立于知识产权,二者的法律保护同等重要。
4.树立广义的成果转化观念,即转化方向应包括技术、商品、工艺、知识的增加、引进技术“门坎费”的降低、消化引进技术能力的增强、诱发新的产业等。
5.注意用好、用足工业发达国家科技进展的“溢出效应”,弥补我们自己研究开发投入的不足,缩短我们同类研究开发的周期。
6.从国际竞争、国家安全的角度实施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
7.创造政策、基础设施和环境优惠条件,吸引高级专门人才。
高校科研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结合实际反映问题,用新的管理观念进行科研管理。
(二)按新的时代特征组织科研活动
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能够洞察新时代的特征,并认真有效地按这些特征组织高效的科研活动。尽快扭转目前一些高校科研中存在的力量分散、零打碎敲、追求局部利益、缺乏科学探索和求真精神的现象,按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布局和功能要求指导科研工作,使之能担负起时代的重托。
1.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努力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寻找、培养、抢占新的学科制高点,带动学校科研整体实力的提高。
2.积极宣传新的社会主体概念,随着工业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工人阶层的社会主体地位将被知识阶层取代。高校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用知识分子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大趋势来激励广大教职工,增加他们投身科教兴国的责任感和信心。
3.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新时代的要求来提高高校科技活动的质量,对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自觉向知识经济的范畴靠拢。
4.注重科研活动中创新知识的生产,提倡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切实做好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等文档资料的整理,要求从理论的高度来结总科研工作,从中提炼创新知识,并鼓励用创新知识指导科研和教学。
5.提高知识生产率。知识生产率(或称知识有用程度)是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产品的效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
6.做好非标准化研究工作和知识储备,以适应即将出现的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化生产的要求。
7.积极尝试非“岗位工资制”的分配方式。岗位工资制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我国正在向工业经济过渡,同时又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趋势,因而要接触知识经济时代“按业绩付酬制”,并总结出实施办法。
(三)组织高校科技创新梯队
根据高校的特点,发挥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实验人员和在校学生四个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种规模和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国家有关创新工程和科技计划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性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需要根据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组织科技创新梯队,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减少低水平重复,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组织科技创新梯队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新内容。
(四)开拓和巩固高校对外联合的渠道
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政府、企业和社会组成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基础和知识应用平台。高校不涉及其中是由高校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曾有一种倾向,认为高校产业化、社会化是时代新潮,其实那是不对的,高校如果产业化或社会化,就将不再成为高校了。在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中,明确给出了高校的地位。美、英、德、法、日也都把高校作为其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之一。因此,高校产业化、社会化并不是时代新潮,而是产生于特定经济状态下的一种浮躁心理。
但是,没有排除高校对外联合的理由。高校可在教育、科技、社会服务各方面与外界进行联合。所谓外界,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还包括国际上的有关机构。以往我们讨论联合是以“两个面向”为基础的。国家创新体系认为,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培养和输送高级人才,知识应用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四个方面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因此,高校必须要与知识应用系统中的政府、企业和社会联合在一起,才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高校自身的价值。
五、结语
知识经济、国家创新体系是下个世纪新的风景线,是本世纪留给我们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最后机会。虽然知识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创新体系还需要一个逐步建设的过程,但是我们已经把握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和特征,来赋予科研管理工作新的内容,富有前瞻意味。如果我们抓住时机,与正在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合拍,抢占有利的位置,就有可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进入第一集团,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
国家创新体系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时代性、实践性极强的问题,有着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本文的讨论意在抛砖引玉,拓宽视野,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尽快带上知识经济的色彩。作者愿与各高校同仁一道,为高校科研管理健康有力地走向新世纪而努力。
作者介绍:马跃 霍良 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