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积累的过程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积累的过程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彭明辉教授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於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於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於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 人生的重大抉择" 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 人生的困境" ,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好像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可是,联考真的意谓着什麽?建国中学最後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为放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所以,三年後乙顺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这时回首高中联考放榜的时刻,甲有什麽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麽好伤心?同样的,今天念清大动机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机械的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机械的人考的好?仔细比较甲与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为一时的际遇而终止增或减联考排名只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我常和大学部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後希望再社会上扮演什麽样的角色。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 际遇" ,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个(光荣或悲哀的) 时刻! 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的再重复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无法剥夺的) ,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处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 功不唐捐" ,没什麽好贪求,也没什麽好焦虑的了!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麽,然後安安稳稳,诚诚恳恳的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再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後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 硕士毕业後,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後,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

两年後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於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 两年" 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着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

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麽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 可是对我来讲,每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麽。""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後,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我完全会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於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

在" 朝三暮四" 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 早上四颗下午三颗" ,後来改为" 朝三暮四" ,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 朝四暮三" 。

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 朝三暮四" 与" 朝四暮三" ,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麽做了。 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麽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麽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 我当完兵又工作後,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

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麽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於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麽多,为什麽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後,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 水过活。

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我们又有什麽好得意?又有什麽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麽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後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给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後,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於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麽意义?

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不曾仔细计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欢鬼混,愿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我不能放弃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会持续一生去探讨。事实单单纯纯的只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生命中真实的累积,而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问我,既然迟早要念博士,当年念完硕士? 早出国,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从不这样想。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离学生时代" 应届考取" 的稚气心态。人生长的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过来说,有些学生觉得我" 多才多艺" ,生活" 多采多姿" ,好像很值得羡慕。可是,为了兼顾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时要比别人多花一倍心力,这却又是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也不想学的。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 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当场愣在那里,怎麽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麽时候有过困境!後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 困境" 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 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於低的离谱,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但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 ,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

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同时我也相信:属於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於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麽人生於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麽了不得的" 困境" ,也没有什麽好焦虑的了。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积累的过程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彭明辉教授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於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於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於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 人生的重大抉择" 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 人生的困境" ,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好像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可是,联考真的意谓着什麽?建国中学最後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为放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所以,三年後乙顺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这时回首高中联考放榜的时刻,甲有什麽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麽好伤心?同样的,今天念清大动机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机械的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机械的人考的好?仔细比较甲与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为一时的际遇而终止增或减联考排名只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我常和大学部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後希望再社会上扮演什麽样的角色。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 际遇" ,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个(光荣或悲哀的) 时刻! 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的再重复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无法剥夺的) ,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处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 功不唐捐" ,没什麽好贪求,也没什麽好焦虑的了!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麽,然後安安稳稳,诚诚恳恳的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再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後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 硕士毕业後,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後,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

两年後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於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 两年" 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着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

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麽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 可是对我来讲,每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麽。""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後,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我完全会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於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

在" 朝三暮四" 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 早上四颗下午三颗" ,後来改为" 朝三暮四" ,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 朝四暮三" 。

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 朝三暮四" 与" 朝四暮三" ,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麽做了。 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麽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麽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 我当完兵又工作後,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

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麽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於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麽多,为什麽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後,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 水过活。

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我们又有什麽好得意?又有什麽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麽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後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给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後,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於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麽意义?

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不曾仔细计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欢鬼混,愿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我不能放弃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会持续一生去探讨。事实单单纯纯的只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生命中真实的累积,而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问我,既然迟早要念博士,当年念完硕士? 早出国,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从不这样想。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离学生时代" 应届考取" 的稚气心态。人生长的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过来说,有些学生觉得我" 多才多艺" ,生活" 多采多姿" ,好像很值得羡慕。可是,为了兼顾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时要比别人多花一倍心力,这却又是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也不想学的。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 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当场愣在那里,怎麽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麽时候有过困境!後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 困境" 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 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於低的离谱,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但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 ,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

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同时我也相信:属於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於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麽人生於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麽了不得的" 困境" ,也没有什麽好焦虑的了。


相关文章

  • 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策略思考
  • 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策略思考 有人说任何企业都是一个有机体,我认为这个比喻不怎么恰当,因为但凡是有机体都难以摆脱生老病死的宿命,而企业不同,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拥有永生不灭的潜质.然而,如何开发这样的潜质,使企业能真正实现"千秋 ...查看


  • 经济长波理论及中国经济长波的特殊性
  • 经济长波理论及中国经济长波的特殊性 内容提要:本文的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长波运行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长波存在超长的上升期,这一特殊性源自我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不断进展.我们应继续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推动我国经济长波的高位 ...查看


  • 园林植物生长发育
  • 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园林植物的生命周期 园林植物在个体发育中,一般要经历种子休眠和萌发.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三大时期(无性繁殖的种类可以不经过种子时期) .园林植物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生命周期长短相差甚大,下面分别就木本植物和 ...查看


  • 鲁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十大关系研究
  • [摘要]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迫切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制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梳理关键问题,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主体制度与补充制度.福利增长与责任分担结构等十大重要关系,明确改革方向和改革路径,建构理性的制度模式, ...查看


  • 论施肥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 吉林农业大学 论文题目:论施肥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胡宁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植物营养学特论 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1年12月1日 论施肥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引言:土壤健康是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一个赋 ...查看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013-03-04 21:03:24) 标签: 分类: 转载 wu2198 股票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 国发[20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查看


  • 企业文化成长的二维特性研究
  • 企业文化成长的二维特性研究 刘邦根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 E-mail:摘 要: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对企业文化多角度深入的研究也迫切需要.本文通过众多分析研究,总结出企业文化成长的二维特性(自 ...查看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民营企业的成长
  •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经过第一次飞速发展的原始积累创业后,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这一阶段是规模经济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管理.技术等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此时的民营企业已 ...查看


  • 环境科学概论 思考题
  • 1杨志峰认为环境是人以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动, 构成一个环境科学研究的复杂体系 2绿色交通(green transpor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