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体的体积》,它是北师大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及学情,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设计思路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首先,从教材来看: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弄清了长方体正方体公式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这些知识的的基础上而进行学习的。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以后几何形体知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从学情来看:
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已逐步形成。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性比较强。同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归纳,类比,推理,转化的数学思想。
根据教材及学情,我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数学的魅力,有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目标定位,我把使学生初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本次教学重点,其中,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预设的目标,下面呢,我就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由于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法,谈话法。
而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另外在教具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等。
根据新课标与内容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1个课时。
接下来呢,我将具体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相互合作,探究问题——巩固深化,应用拓展——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堂一开始,我决定创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和圆柱形杯子的容积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景体会圆柱的体积或容积的实际含义
最后,提示学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都是直棱柱,并且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都是底乘以高,让学生猜想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联系?进而引出课题,同时板书课题,接着进入第二部分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二部分,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这部分我打算分4个环节来教学:
首先,让学生回忆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并思考,如何利用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
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从而可以拼成类似的长方形,这样化曲为直。圆柱的体积就转化成了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拼成长方体,引导学生发现当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近长方体,以此渗透极限的思想
最后,学生观察转化前后引导学生分析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底和高分别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我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独立思考,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掌握,从而化解难点。
第三部分,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层的提高。这部分我设计3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是基本训练题,使班上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并掌握。
第二层是综合训练题,我会采用“判断,选择,填空”等题型,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的解答。
第三层,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拔高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充实,提高。 通过逐层递进的练习,不仅让全体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更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让大家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部分,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传统的课堂小结,注重教师的归纳,留给学生只是机械的听记,而我会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在给予补充总结,让学生体会到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是学习的好方法,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布置作业时,我将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分层作业的形式,既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我采用的是图形示意的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
课后,我会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课后辅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谢谢各位老师!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体的体积》,它是北师大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及学情,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设计思路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首先,从教材来看: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弄清了长方体正方体公式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这些知识的的基础上而进行学习的。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以后几何形体知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从学情来看:
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已逐步形成。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性比较强。同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归纳,类比,推理,转化的数学思想。
根据教材及学情,我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数学的魅力,有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目标定位,我把使学生初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本次教学重点,其中,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预设的目标,下面呢,我就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由于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法,谈话法。
而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另外在教具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等。
根据新课标与内容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1个课时。
接下来呢,我将具体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相互合作,探究问题——巩固深化,应用拓展——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堂一开始,我决定创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和圆柱形杯子的容积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景体会圆柱的体积或容积的实际含义
最后,提示学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都是直棱柱,并且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都是底乘以高,让学生猜想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联系?进而引出课题,同时板书课题,接着进入第二部分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二部分,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这部分我打算分4个环节来教学:
首先,让学生回忆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并思考,如何利用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
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从而可以拼成类似的长方形,这样化曲为直。圆柱的体积就转化成了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拼成长方体,引导学生发现当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近长方体,以此渗透极限的思想
最后,学生观察转化前后引导学生分析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底和高分别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我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独立思考,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掌握,从而化解难点。
第三部分,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层的提高。这部分我设计3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是基本训练题,使班上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并掌握。
第二层是综合训练题,我会采用“判断,选择,填空”等题型,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的解答。
第三层,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拔高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充实,提高。 通过逐层递进的练习,不仅让全体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更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让大家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部分,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传统的课堂小结,注重教师的归纳,留给学生只是机械的听记,而我会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在给予补充总结,让学生体会到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是学习的好方法,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布置作业时,我将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分层作业的形式,既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我采用的是图形示意的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
课后,我会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课后辅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