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弊病及解决措式
内容摘要
当前中国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尤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棘手问题:人民币成为众矢之的,升值压力日趋增大;各种针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有增无减,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危机中弊端日益显现。本文根据国际贸易相关理论,针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失衡状况,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结构以及贸易地理方向方面分析了中国贸易失衡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贸易失衡 贸易结构 一、引言
当前全球贸易总体处于失衡状态,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和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中国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长期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被很多人认为是全球贸易失衡的最大赢家。但是就中国贸易地理分布,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等方面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是表面看来的那样光鲜亮丽。资源外流、国民福利减少,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创新能力提高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围绕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产生。
长期不变的顺差国地位,令热鼓舞的外汇储备,透过数字看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还很漫长。
二、全球贸易失衡概述及原因分析
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突出表现是中美两国,乃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两个集团之间存在着巨额经常性账户顺差与逆差.
2009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比建交初期的1979年增长了118倍 值得说明的是现实状况不仅仅是上表显示的中美之间,中美并不是个案,很多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相同的状况。尤其以亚洲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之间表现的尤为突出。以印尼为例:
印尼近年进出口贸易额(万美元)
并且很多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已经临近国际经济学家提出的6%的警戒线。 也即是说,早在很久以前贸易失衡就已经为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国前财务部长鲍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曾经说: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高储蓄率导致的全球贸易失衡是当前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很显然,这是美国为自身开脱的伎俩。当今贸易失衡的必然性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同地位。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演进的过程中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成本开拓海外市场。与此同时国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制造业逐渐弱化。然而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高消费习惯,使得国内面临着高需求与低产能之间的矛盾。此时,扩大进口就成了最便捷的解决之道。贸易逆差顺势产生。 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则是,生产面临资金不足,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内需不足等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积极吸引外资,利用丰富劳动力发展制造业,并且鼓励出口,贸易顺差的产生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中国贸易结构简述及弊端分析
从国际收支状况来看。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国际贸易分析并不是从结果上获得一个直观的令人鼓舞的数字那么简单。当我们更进一步从结构上剖析:谁在中国出口创汇中充当着主力;我们出口了什么又进口了什么,实际付出了什么,又实际得到了什么;所有的出口商品流向了那些地区。仔细思考过后就会发现,光鲜亮丽的顺差光环下是国民福利流失、资源外流、产业升级缓慢,创新能力提高困难等一系列黯淡的词条。 1. 外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主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保持了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是来自外国的直接投资。外国投资取代国内投资。不得不说明的是:中国发生的吸引外资并不是外国资源的利用,而是股权与债权的置换。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120.4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442亿美元,增长了36.87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93.62%,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呈现加速的形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自1991年的16.75%开始逐年递增,1995年时突破30%,1997年则突破40%,2001年达到50%,至2005年已经上升到58.29%,之后年份小有波动,仍呈上升态势。①
数据表明:无论在出口还是在进口方面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主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自2001年起比重已经超过了50%,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国内企业的贸易优势地位失去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现在,再让我们回头看看那些令人鼓舞的数字,除去一半甚至是一半以上的外企份额,真正属于国内企业的数额还几何?大量外企涌入中国,推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国内企业竞争力增强,谁又能保证,此时的某些国内企业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呢?调查表明很多的国内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很多是靠出口退税在维持生存的。 外资创下了大量的贸易顺差,留下了一个光鲜的数字,把我们推上了一个虚无的位置, 备注
①信息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 发布日期:2009-10-20 点
②引用自张二震 马野青 《国际经济贸易学》
但是贸易中的利益又回到了资金提供者的钱包——有顺差不一定有增长,相反国内企业的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2. 对外贸易地理向过于密集
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从地域上来讲是过于集中的。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出口集中会造成国内出口商的恶性竞争,影响出口收益;容易受制于人,面临经济政治的风险②,尤其在经济危机状况下,过于密集的贸易地理方向会加剧经济的冲击,增加了摆脱危机的难度,甚至会遭遇贸易伙伴的危机转嫁行为。 这里先放下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不谈。关于受制于人这一点,我们最大的贸易对象美国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反思。奥巴马继任美国总统后出台的政策: 轮胎特保案 ,给中国相关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
【受此次轮胎特保案影响最大的当属S佳通,9月15日,该公司公告显示,美国是公司控股的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出口产品重要市场之一,2008年该公司销往美国市场的乘用及轻卡轮胎约占其全年销售收入的1/4,本次美国政府针对中国产轮胎的特保措 施预计将对公司未来在美国市场销售业务产生不利影响】①
有经济学家估测,大约有10万产业工人因此失业。经济和政治风险更是显而易见,次贷危机已经通过巨额的外汇储备传到,我们付出了资源,劳动力,换回了大量不断贬 值中的美元,还要面临着被列为“汇率操纵国”的威胁。 3.中国的贸易品以消费品为主,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
在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下,比较优势决定了各国的贸易结构。根据比较成本理论,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是能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优势②。
要素禀赋理论自从提出到现在,虽然遇到了许多挑战,但仍是解释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成本不同是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各国均获得最大福利。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从中取得经济利益。要素禀赋理论我国贸易状况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也会继续成为预测未来贸易走势和制定相关贸易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劳动方面的优势地位,因此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遍地开花,“中国制造”充斥着世界各个角落。在世界贸易以中间品为主的情况下,我国的消费品出口依旧占据主导。甚至东南亚各国都将中间品出口到中国推动“中国制造”。
2006及2007年部分出口货物种类数量及金额
① 信息来源:中华网
② 转引自张二震 马野青 《国际经济贸易学》
这种商品结构使得国内很多企业安于组装、加工、制造,国内产业升级缓慢,技术创新意识强化困难。根据“微笑曲线”,我们的很多出口行业处在加工制造节,付出大量的劳动力,获得微薄的利润。
国内三次产业贡献率:(%)
三、坐拥巨额贸易逆差的中国面临的各方压力 1.人民币升值压力大
“双顺差”以及巨额的外汇储备,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将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 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超过了20%.然而近期西方国家针对
人民币升值的舆论此起彼伏。美国甚至意图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汇率升值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外贸易:出口减少,进口增多,失业增加,甚至国际收支失衡。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指出:中国的制造业的利润率平均只有5%,所以只要升值5%,跟我们出口有关的厂商们利润全部被吃光。 2.各种反倾销案
据WTO统计,2008年中国遭遇到的反倾销调查达73起、反补贴调查达10起,分别占全球同类案件总数的35%和71%,是全球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成员。今年上半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更多达58起,涉案金额超过80亿美元。
各种廉价的“中国制造”是顺差的最大贡献者,但是也因此为中国对外贸易引来了一系列的争端。尤其在各国都经历着空前的危机情况下,中国依旧靠着廉价的加工品一如既往保持着顺差,使得我们变成了危机中的众矢之的。各种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接连不断: (1)2008年6月,美国在10天里针对中国钢铁产品采取了3起反倾销调查。 (2)欧盟对中国的鞋和鸡肉等等提出了反倾销诉讼。 (3)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线材实施24%的反倾销税。
出口作为我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这样的状况无疑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使得我们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情况下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发展局势.
3.面临着外汇储备缩水的危险
应该说这是一个依旧是一个与汇率有着直接关系的方面,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使 得我过从一个外汇极度匮乏的国家成为一个拥有外汇最大的国家,那些天文数字样的 美元逐年增长,但是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危机来临之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人民币在各方压力下不断升值,出口减少是一方面,更加直接的影响是,美元贬值的背后
是国内资源的流失,外汇储备缩水。 五、 解决中国贸易失衡的途径
有上述可见,中国贸易失衡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在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不景气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需的出口大国更加不能无视这些。扩大内需,转换经济增长点,调整业结构等等在目前都显得不可不为,不得不为。 1. 扩大进口,为外国商品进入中国提供更多的方便
为了缩小贸易顺差,应该促进进口,积极研究先进设备的进口。政府可以放宽进口限制,允许企业自主购买更广泛的国外产品不再申报。并且应该特别的国立企业进口外国的一些先进的设备,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对这些先进的设备进行研究,将外国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转变为自己的技术。
2.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降低出口幅度,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并举
在我国众多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中,出口退税一支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一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将出口创汇作为政绩考核的关键指标,这就助长了盲目追求贸易顺差忽视出口结构的现象。
在短期内这一政策促进了很多出口部门的利润,但是依靠外需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取的,它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在这种只重外需的政策导向下,出口创汇商品的数量提高,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商品结构却被忽视,造成了资源和能源上的严重浪费,有些企业为了出口规模很大,但是实际利润却很低,这些企业只是依靠国家的出口退税来维持生存。
事实就是:贸易顺差增大了,但是,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这种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不是长远之计。
因此适度的调整出口退税,对于各种竞争不明显、附加值比较低的的消费品出口退税比重稍微降低,以此来促使国内出口部门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对于拥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部门给予更优惠的出口鼓励措施。降低出口幅度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并举。 3.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利用外水平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更多采用一般的贸易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中西部地区及第三产业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更多的FDI流向资金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和发展滞后的第三产业,促进外资利用的区域平衡及产业结构优化;限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防止金融风险。以期地区产业差异调整与国内总体产业结构升级并举。 4.扩大内需,让国内市场消化更多的内外企业生产产品
一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出口、投资,其中出口和投资所占比重远远高于消费,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们同样面临着内需不足的经济发展课题。 居民消费水平(元)
作为减小贸易顺差的举措之一,其实扩大内需才是治本之策,同时也是提高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国内市场的潜力一旦激发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具体的实施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1) 增加政府支出
出是扩大内需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政府的各种基础建设,拉动国内消费。 (2) 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解决城乡收入差距
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可以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调高最低工资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给予农村更多的惠农政策,扶植农业。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储蓄率高居不下,消费水平提升困难的状况才有可能缓解。 六、 总结
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为中国实现整体外贸顺差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夯实了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解决中国庞大的就业问题,对中国转化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首先,大量的贸易顺差形成了过度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其次,对出口集团的大量补贴是对美国消费者的间接补贴,是财政的巨大损失。总之,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给中国带来了难以计算的成本。 随着不断深入的分析,中国贸易失衡头上的顺差光环逐渐褪去。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回答之前的问题:
(1) 谁是对外贸易主体的主力:外资企业充当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顺差并不能代
表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2) 我们出口了什么,进口了什么,实际付出了什么,实际得到了什么:
我们出口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实际得到了不断贬值中的美元以及世界各国的反倾销控诉;我们进口的是各种高新技术产品。 (3) 我们的商品主要流向了那些国家:
我国出口集中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经常面临着各种经济政治风险。
长期的顺差,巨额的外汇储备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强国。相反,路漫漫其修远兮: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出口产品和贸易对象的多元化,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学》张二震马野青
《中美贸易顺差在中国利益在美国》陈德铭 《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带来灭顶之灾》郎咸平
《中国贸易失衡的根源及解决之道》梁肖中国政法大学 《商业时代》 《中国统计年鉴》
《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机制以及中国的地位分析》张海燕 《人民币升值与失调程度:1995—2007》杜云苏 《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冼国明孙江永 《对中美贸易条件恶化的经验研究》王苍峰王恬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研究》林莉莉 《中美贸易关系史论》肖虹
《中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李树杰
《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江小娟 中国商务部对外司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弊病及解决措式
内容摘要
当前中国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尤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棘手问题:人民币成为众矢之的,升值压力日趋增大;各种针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有增无减,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危机中弊端日益显现。本文根据国际贸易相关理论,针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失衡状况,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结构以及贸易地理方向方面分析了中国贸易失衡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贸易失衡 贸易结构 一、引言
当前全球贸易总体处于失衡状态,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和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中国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长期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被很多人认为是全球贸易失衡的最大赢家。但是就中国贸易地理分布,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等方面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是表面看来的那样光鲜亮丽。资源外流、国民福利减少,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创新能力提高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围绕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产生。
长期不变的顺差国地位,令热鼓舞的外汇储备,透过数字看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还很漫长。
二、全球贸易失衡概述及原因分析
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突出表现是中美两国,乃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两个集团之间存在着巨额经常性账户顺差与逆差.
2009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比建交初期的1979年增长了118倍 值得说明的是现实状况不仅仅是上表显示的中美之间,中美并不是个案,很多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相同的状况。尤其以亚洲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之间表现的尤为突出。以印尼为例:
印尼近年进出口贸易额(万美元)
并且很多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已经临近国际经济学家提出的6%的警戒线。 也即是说,早在很久以前贸易失衡就已经为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国前财务部长鲍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曾经说: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高储蓄率导致的全球贸易失衡是当前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很显然,这是美国为自身开脱的伎俩。当今贸易失衡的必然性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同地位。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演进的过程中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成本开拓海外市场。与此同时国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制造业逐渐弱化。然而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高消费习惯,使得国内面临着高需求与低产能之间的矛盾。此时,扩大进口就成了最便捷的解决之道。贸易逆差顺势产生。 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则是,生产面临资金不足,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内需不足等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积极吸引外资,利用丰富劳动力发展制造业,并且鼓励出口,贸易顺差的产生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中国贸易结构简述及弊端分析
从国际收支状况来看。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国际贸易分析并不是从结果上获得一个直观的令人鼓舞的数字那么简单。当我们更进一步从结构上剖析:谁在中国出口创汇中充当着主力;我们出口了什么又进口了什么,实际付出了什么,又实际得到了什么;所有的出口商品流向了那些地区。仔细思考过后就会发现,光鲜亮丽的顺差光环下是国民福利流失、资源外流、产业升级缓慢,创新能力提高困难等一系列黯淡的词条。 1. 外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主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保持了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是来自外国的直接投资。外国投资取代国内投资。不得不说明的是:中国发生的吸引外资并不是外国资源的利用,而是股权与债权的置换。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120.4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442亿美元,增长了36.87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93.62%,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呈现加速的形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自1991年的16.75%开始逐年递增,1995年时突破30%,1997年则突破40%,2001年达到50%,至2005年已经上升到58.29%,之后年份小有波动,仍呈上升态势。①
数据表明:无论在出口还是在进口方面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主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自2001年起比重已经超过了50%,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国内企业的贸易优势地位失去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现在,再让我们回头看看那些令人鼓舞的数字,除去一半甚至是一半以上的外企份额,真正属于国内企业的数额还几何?大量外企涌入中国,推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国内企业竞争力增强,谁又能保证,此时的某些国内企业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呢?调查表明很多的国内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很多是靠出口退税在维持生存的。 外资创下了大量的贸易顺差,留下了一个光鲜的数字,把我们推上了一个虚无的位置, 备注
①信息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 发布日期:2009-10-20 点
②引用自张二震 马野青 《国际经济贸易学》
但是贸易中的利益又回到了资金提供者的钱包——有顺差不一定有增长,相反国内企业的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2. 对外贸易地理向过于密集
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从地域上来讲是过于集中的。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出口集中会造成国内出口商的恶性竞争,影响出口收益;容易受制于人,面临经济政治的风险②,尤其在经济危机状况下,过于密集的贸易地理方向会加剧经济的冲击,增加了摆脱危机的难度,甚至会遭遇贸易伙伴的危机转嫁行为。 这里先放下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不谈。关于受制于人这一点,我们最大的贸易对象美国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反思。奥巴马继任美国总统后出台的政策: 轮胎特保案 ,给中国相关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
【受此次轮胎特保案影响最大的当属S佳通,9月15日,该公司公告显示,美国是公司控股的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出口产品重要市场之一,2008年该公司销往美国市场的乘用及轻卡轮胎约占其全年销售收入的1/4,本次美国政府针对中国产轮胎的特保措 施预计将对公司未来在美国市场销售业务产生不利影响】①
有经济学家估测,大约有10万产业工人因此失业。经济和政治风险更是显而易见,次贷危机已经通过巨额的外汇储备传到,我们付出了资源,劳动力,换回了大量不断贬 值中的美元,还要面临着被列为“汇率操纵国”的威胁。 3.中国的贸易品以消费品为主,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
在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下,比较优势决定了各国的贸易结构。根据比较成本理论,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是能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优势②。
要素禀赋理论自从提出到现在,虽然遇到了许多挑战,但仍是解释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成本不同是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各国均获得最大福利。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从中取得经济利益。要素禀赋理论我国贸易状况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也会继续成为预测未来贸易走势和制定相关贸易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劳动方面的优势地位,因此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遍地开花,“中国制造”充斥着世界各个角落。在世界贸易以中间品为主的情况下,我国的消费品出口依旧占据主导。甚至东南亚各国都将中间品出口到中国推动“中国制造”。
2006及2007年部分出口货物种类数量及金额
① 信息来源:中华网
② 转引自张二震 马野青 《国际经济贸易学》
这种商品结构使得国内很多企业安于组装、加工、制造,国内产业升级缓慢,技术创新意识强化困难。根据“微笑曲线”,我们的很多出口行业处在加工制造节,付出大量的劳动力,获得微薄的利润。
国内三次产业贡献率:(%)
三、坐拥巨额贸易逆差的中国面临的各方压力 1.人民币升值压力大
“双顺差”以及巨额的外汇储备,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将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 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超过了20%.然而近期西方国家针对
人民币升值的舆论此起彼伏。美国甚至意图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汇率升值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外贸易:出口减少,进口增多,失业增加,甚至国际收支失衡。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指出:中国的制造业的利润率平均只有5%,所以只要升值5%,跟我们出口有关的厂商们利润全部被吃光。 2.各种反倾销案
据WTO统计,2008年中国遭遇到的反倾销调查达73起、反补贴调查达10起,分别占全球同类案件总数的35%和71%,是全球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成员。今年上半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更多达58起,涉案金额超过80亿美元。
各种廉价的“中国制造”是顺差的最大贡献者,但是也因此为中国对外贸易引来了一系列的争端。尤其在各国都经历着空前的危机情况下,中国依旧靠着廉价的加工品一如既往保持着顺差,使得我们变成了危机中的众矢之的。各种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接连不断: (1)2008年6月,美国在10天里针对中国钢铁产品采取了3起反倾销调查。 (2)欧盟对中国的鞋和鸡肉等等提出了反倾销诉讼。 (3)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线材实施24%的反倾销税。
出口作为我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这样的状况无疑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使得我们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情况下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发展局势.
3.面临着外汇储备缩水的危险
应该说这是一个依旧是一个与汇率有着直接关系的方面,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使 得我过从一个外汇极度匮乏的国家成为一个拥有外汇最大的国家,那些天文数字样的 美元逐年增长,但是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危机来临之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人民币在各方压力下不断升值,出口减少是一方面,更加直接的影响是,美元贬值的背后
是国内资源的流失,外汇储备缩水。 五、 解决中国贸易失衡的途径
有上述可见,中国贸易失衡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在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不景气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需的出口大国更加不能无视这些。扩大内需,转换经济增长点,调整业结构等等在目前都显得不可不为,不得不为。 1. 扩大进口,为外国商品进入中国提供更多的方便
为了缩小贸易顺差,应该促进进口,积极研究先进设备的进口。政府可以放宽进口限制,允许企业自主购买更广泛的国外产品不再申报。并且应该特别的国立企业进口外国的一些先进的设备,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对这些先进的设备进行研究,将外国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转变为自己的技术。
2.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降低出口幅度,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并举
在我国众多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中,出口退税一支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一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将出口创汇作为政绩考核的关键指标,这就助长了盲目追求贸易顺差忽视出口结构的现象。
在短期内这一政策促进了很多出口部门的利润,但是依靠外需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取的,它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在这种只重外需的政策导向下,出口创汇商品的数量提高,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商品结构却被忽视,造成了资源和能源上的严重浪费,有些企业为了出口规模很大,但是实际利润却很低,这些企业只是依靠国家的出口退税来维持生存。
事实就是:贸易顺差增大了,但是,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这种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不是长远之计。
因此适度的调整出口退税,对于各种竞争不明显、附加值比较低的的消费品出口退税比重稍微降低,以此来促使国内出口部门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对于拥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部门给予更优惠的出口鼓励措施。降低出口幅度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并举。 3.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利用外水平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更多采用一般的贸易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中西部地区及第三产业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更多的FDI流向资金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和发展滞后的第三产业,促进外资利用的区域平衡及产业结构优化;限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防止金融风险。以期地区产业差异调整与国内总体产业结构升级并举。 4.扩大内需,让国内市场消化更多的内外企业生产产品
一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出口、投资,其中出口和投资所占比重远远高于消费,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们同样面临着内需不足的经济发展课题。 居民消费水平(元)
作为减小贸易顺差的举措之一,其实扩大内需才是治本之策,同时也是提高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国内市场的潜力一旦激发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具体的实施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1) 增加政府支出
出是扩大内需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政府的各种基础建设,拉动国内消费。 (2) 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解决城乡收入差距
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可以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调高最低工资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给予农村更多的惠农政策,扶植农业。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储蓄率高居不下,消费水平提升困难的状况才有可能缓解。 六、 总结
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为中国实现整体外贸顺差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夯实了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解决中国庞大的就业问题,对中国转化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首先,大量的贸易顺差形成了过度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其次,对出口集团的大量补贴是对美国消费者的间接补贴,是财政的巨大损失。总之,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给中国带来了难以计算的成本。 随着不断深入的分析,中国贸易失衡头上的顺差光环逐渐褪去。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回答之前的问题:
(1) 谁是对外贸易主体的主力:外资企业充当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顺差并不能代
表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2) 我们出口了什么,进口了什么,实际付出了什么,实际得到了什么:
我们出口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实际得到了不断贬值中的美元以及世界各国的反倾销控诉;我们进口的是各种高新技术产品。 (3) 我们的商品主要流向了那些国家:
我国出口集中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经常面临着各种经济政治风险。
长期的顺差,巨额的外汇储备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强国。相反,路漫漫其修远兮: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出口产品和贸易对象的多元化,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学》张二震马野青
《中美贸易顺差在中国利益在美国》陈德铭 《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带来灭顶之灾》郎咸平
《中国贸易失衡的根源及解决之道》梁肖中国政法大学 《商业时代》 《中国统计年鉴》
《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机制以及中国的地位分析》张海燕 《人民币升值与失调程度:1995—2007》杜云苏 《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冼国明孙江永 《对中美贸易条件恶化的经验研究》王苍峰王恬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研究》林莉莉 《中美贸易关系史论》肖虹
《中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李树杰
《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江小娟 中国商务部对外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