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阅读课教案
阅读目标:
1.了解作家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在熟悉小说的故事线索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烧制陶器‛等等。
3.初步运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对‚鲁滨逊‛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4.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阅读重点:
在熟悉小说的故事线索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烧制陶器‛等等。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课时安排:
四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第一至二章
阅读目标:
1.了解作家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第一至二章的主要内容。
3.积累第一至二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4.理清第一至二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5.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一至二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一至二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作品 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圣经》。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 1711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 知道这部小说的名字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随鲁滨逊去漂流吧!
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进而成为文学史中的传世之作。小说作家丹尼尔.笛福更是家喻户晓了。有人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与笛福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那么,笛福一生的经历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作个简要的了解。(自然导出对作家的介绍)
二、简介作者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
的时候他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他从事过内衣业、烟酒贸易,还开过砖瓦厂。经历过破产。他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又几次被捕,都是因为言论关系。在快年届六十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已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已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文学加工,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传记体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为自已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促使他数月后便推出了该书的续集,并在短短五年内一鼓作气写出《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罗克萨娜》等好几部小说。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一章主要交待鲁滨逊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为什么会过上海上河流的生活。
第二章主要写年轻的鲁滨逊不听众父母的劝阻终于离家远航了。当他离开父母为他营造的安全港湾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将会遇到的困难。在他心目中,乘船远航只会为他带来新的人生机遇。至于大海的暴虐和航海的危险,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年轻人考虑的范围之内,然而,大海的威力,让他惊呆了……
四、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一、二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鲁滨逊是怎样的一个人?
(2)他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
(3)为什么会过上海上河流的生活?
(4)鲁滨逊第一、二次远航的时间、目的地分别是哪里?结果怎样?
3.教师总结。
五、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六、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鲁滨逊违背父亲的意愿坚持自己出海远航的念头是否正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两难境地,如果有,你是怎样处理的?
(2)你认为年轻人应该安分守纪、坐享其成还是完全独立另辟人生溪径?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在两次航海经历之后,鲁滨逊逐渐成熟起来,结合阅读,谈谈鲁滨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二课时
阅读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第三至六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三至六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三至六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三至六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三至六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三至六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三章主要写最初外出闯荡的历险经历对鲁滨逊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实战演习,在这些过程中他磨炼了意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鲁滨逊那种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只要目标明确,航向正确,那么又何仿一路前行呢?鲁滨逊就这么一路走了下去,直到他走向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鸟……
第四章主要写鲁滨逊绝处逢生,却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四面环水的孤岛。天无绝人之路,幸好他还有那只搁浅的大船,那是上帝在绝境中留给他的唯一机会……
第五章主要写鲁滨逊把大船上可使用的东西都搬到他的栖息之地——岩洞里后,终于有时间来思考一下这突如其来发生的一切事情,无论怎样,他得为自己的将来做一番认真的考虑和打算,同时,值得庆幸的是,他找到了绝笔和墨水,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
第六章主要写在跳过了小岛地震灾难后,鲁滨逊却又遭到了病魔的袭击。在寻找医治肉体的烟草药时,他同时找到了医治灵魂的药——《圣经》,并在百无聊赖中认真地读了起来……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三、四、五、六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鲁滨逊第三次远航的时间、目的地分别是哪里?结果怎样?
(2)鲁滨逊为什么大骂‚金钱为无用之物‛?
(3)‚绝望岛‛这一命名反映了鲁滨逊怎样的心情?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逊放弃种植园的大好发展前景而再次出海远航,你觉得他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人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结合鲁滨逊的做法谈谈你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金钱?
(3)艰苦的环境和连续的困难可以让人迅速地成长起来。结合鲁滨逊在困难面前的表现谈谈你的感想。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三课时
阅读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第七至十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七至十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七至十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七至十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七至十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七至十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七章主要写度过了最初的心理危机,并在上帝精神的鼓舞之下战胜了病魔的侵袭之后,鲁滨逊开始积极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因为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一切脱离当前处境的可能性,似乎都不存在了。只有勇敢而积极地去面对现有的处境……
第八章主要写经过了不断的艰苦劳动和努力,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不仅能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还能够制作陶瓷等简单生活用品。现在鲁滨逊要做的就是安然地在岛上过他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第九章鲁滨逊在宁静的生活中享受着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带来的喜悦成果。不料,他平静的生活又起波澜,从此,一群神秘人物走进了鲁滨逊的生活……
第十章主要写鲁滨逊对于食人生番由刚开始的极度恐惧,到深恶痛绝并想和他们战斗一场把他们消灭殆尽,再到冷静后和他们互不干扰,经历了一番曲折的心理变化,可是谁会料到他最终却和他们中的一员成了朋友……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七、八、九、十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鲁滨逊为什么看那草地也是‚可爱‛的了?
(2)鲁滨逊来到岛上后两次睡在树上,这两次有什么不同?
(3)鲁滨逊的防御工作做得十分周到细致,这说明什么?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逊在孤岛上白手起家开辟新的生活的经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2)鲁滨逊的各种技能是在生活需要中逐淅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说说鲁滨逊都培养了哪些技能?
(3)鲁滨逊开始看到野人吃人时,非常愤慨,一心想要杀掉野人,但后来却改变了主意,为什么?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四课时
阅读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第十一至十四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十一至十四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十一至十四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主要写鲁滨逊和星期五在孤岛上和平相处,过着安定的生活。然而,鲁滨逊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如何能够逃离孤岛,重返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类文明社会,为此,他和星期五共同努力建造了一艘小船,然而有一天,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十二章主要写鲁滨逊所生活的孤岛再也不是一个寂寞的小岛了,由于成员的增多,它变得越来越热闹起来了。先是星期五的到来,然后是星期五的父亲和西班牙人,现在,又将有一批不速之客来到这个小岛上……
第十三章主要写在阔别故土三十五年之后,鲁滨逊终于重又回到了故乡。然而故乡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到故乡的鲁滨逊将如何面对这一切呢?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第十四章主要写鲁滨逊旧地重游,是文章的结尾。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星期五骂自己是‚丑狗头‛,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2)鲁滨逊重回故乡又做了些什么?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是如何看待鲁滨逊一伙和‚野人‛之间激战的?
(2)船长和鲁滨逊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个人物形象?
(3)你如何评价鲁滨逊回到故乡后的所作所为?
(4)你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吗?为什么?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童年河》阅读教案
第一课时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一至三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一至三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童年河》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作品 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如果童年的岁月真有一条河陪伴,哪怕只是一条小小的河,那必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河畔会发生多少故事呢? 别了,老家 雪弟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来接他去上海。 二、简介作者 赵丽宏,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专业作家,全国政协委员。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诗人、散文家,出版著作70余部,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部分作品被选入大学、中学、小学教材。曾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首届冰心散文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文学艺术奖、2013年国际诗歌大奖——斯梅德雷沃城堡金钥匙奖等30多种国内外奖项。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别了,老家
第二章 上海,上海
第三章 石库门里的新家
四、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一至三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童年河是怎样的河?
(2)他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
(3)要离开童年河生活了吗?
3.教师总结。
五、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六、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雪弟什么样?
(2)你认为年轻人应该安分守纪、坐享其成还是完全独立另辟人生溪径?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二课时
阅读内容:
《童年河》第三至六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三至六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三至六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三至六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三至六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三至六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童年河》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三、四、五、六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三课时
阅读内容:
《童年河》第七至十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七至十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七至十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七至十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七至十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七至十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童年河》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七、八、九、十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四课时
阅读内容: 《童年河》第十一至十四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十一至十四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十一至十四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童年河》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论语》总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子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孔子》的电影导入新课。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 魅力《论语》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
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我们刚看完《孔子》这部电影,请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明确《论语》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为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不过数百字。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的形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1、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孔子的精神。
2、 了解《论语》的结构和形式。 切入对《论语》魅力的体会,消除学生对这本经典文化名著的陌生感;
补充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论语》,为以后的阅读
打下基础。
三、感受领悟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
1、克己复礼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4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5强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6-10均谈及为人处世。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格言警句,并谈谈其中哪一句对自己启发最大。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的理趣,感受思想与内涵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
四.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及写作风格
五.总结孔子的生平事迹。
六.作业:背诵本课学习的名句。
《论语》第一则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子积极、勤奋的学习的精神,知礼仪、守孝悌、重大德的精神与品质。
教学重点: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悟《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让学生走进孔子教学的境界,感受孔子引领学生,徜徉在浓浓的诵读世界里。
二、 温故知新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再由一名学生起头,大家齐背上节课所教的名句。
三、 学习新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四、 引经据典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辍,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五、 感悟生活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生活,谈谈自己生活中勤奋学习的故事。
六、 熟读成诵
七、 作业:以‚天道酬勤‛或‚谈学习是享受‛为题,
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八、 参考资料:
第一则 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
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
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第二则 其为人也孝弟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
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
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第三则 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
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第四则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自省和诚实的精神与品质。
教学重点: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悟《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自省和诚信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省或诚信的重要及意义。
二.温故知新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再由
一名学生起头,大家齐背上节课所教的名句。
三.学习新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四.引经据典
松下幸之助自省
一次,一位下属因经验欠缺而使一笔贷款难以收回,松下幸之助勃然大怒,在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了这位下属。
事后,仔细一想,松下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因为那笔贷款发放单上自己也签了字,下属只是未摸准情况而已。既然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那么就不应该这么严厉地批评下属了。想通之后,他马上打电话给那位下属,诚恳地道歉。恰巧那天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得知后便立即登门祝贺,还亲自为下属搬家具,忙得满头大汗。而且,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下属收到了松下的一张明信片,上面留下了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这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看到松下的亲笔信,这位下属感动得热泪盈眶。
关于诚信的故事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五.感悟生活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生活,谈谈自己生活中自省的故事。
六.熟读成诵
七.作业:以‚自省‛或‚诚信‛为话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论语》第七则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
热情;
3、学习虚心和知过能改的精神与品质。
教学重点: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悟《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虚心和知过能改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虚心和知过能改的重要及意义。
二.温故知新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再由一名学生起头,大家齐背上节课所教的名句。
三.学习新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
人之求之与?‛
五.引经据典
如:孔子向项橐请教和廉颇‚负荆请罪‛。
五.感悟生活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生活,谈谈自己生活中虚心和知过能改的故事。
六.熟读成诵
七.作业:以虚心或知过能改为话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八.参考资料: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
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原文】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
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阅读指导课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1、投影出示。)
首先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好不好?谜面是‚尖尖嘴,细细腿,
狡猾多疑拖大尾。‛谜底是一种动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2.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个什么形象?
3.下面,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个关于狐狸的真实的故事。
二、师生互动,分享故事。
1.教师讲述:
在泉原这个地方。生活着狐狸一家——狐狸爸爸、狐狸妈妈和四个孩子。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精心地照料四个孩子并教会他们如何生存。为了保护小狐狸的安全,他们常常用各种办法引开敌人;每天他们都给小狐狸带来美味的食物——母鸡。母鸡怎么来的呢?偷的。偷的谁家的呢?叔叔家的。看着自己家的母鸡一天天减少,叔叔当然很气愤,他一心想消灭狐狸一家。
虽然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都聪明绝顶,但面对强大的人类,他们怎能应付呢?首先遭殃的是狐狸爸爸。他被叔叔一枪打死了。狐狸爸爸死后,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狐狸妈妈一个人身上。独自养育四个孩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狐狸妈妈变得更加忙碌,她再没有时间清除所有通向自家洞穴的踪迹,也不可能在遇上接近巢穴的敌人时,次次都把他们引开。于是,叔叔家的狗终于发现了狐狸一家的巢穴。狐狸一家遭遇了灭顶之灾。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2.投影出示。三个孩子死了,狐狸妈妈会怎么做呢?继续请同学读。(3、投影出示。)
3.读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
4.不过呢?最小的狐狸算是幸运的了,因为人们并没有杀死他,而是把他用铁链拴在院子里。对于这个侥幸生存的孩子,狐狸妈妈会怎么做呢?你猜一猜。
5.(投影出示。)
这是第一次营救,狐狸妈妈用什么办法?成功了吗?她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6.(5.投影出示。)读一读。
7.很快呀,叔叔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为了消灭狐狸妈妈,叔叔亲自拿着枪站岗守夜。狐狸妈妈看到拿着枪的叔叔,还会来吗?
8.(6.投影出示。)
读到这儿的时候,你觉得狐狸妈妈怎么样?你想对狐狸妈妈说些
什么,或者帮她做些什么呢?
9.一次一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一次一次地营救,可都是以失败告终。接下来,狐狸妈妈该怎么办呢?
10.狐狸妈妈是这样做的:(7、投影出示。)
11.她为什么这样做呢?咱们继续向下看。(8、投影出示。)
12.狐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这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13.小结:狐狸妈妈绝望地毒死了自己的亲身孩子。因为她认为:失去了自由,生命就变得毫无意义。‚不自由,毋宁死‛——这是狐狸妈妈给孩子上的最后一课。后来,狐狸妈妈也从这里消失了。她也许去了远方,也许在过度悲恸中服毒自尽了。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阅读交流课
第二课时
一、回归书本,激励阅读。
1.这个关于狐狸的真实的悲剧故事的题目叫——《泉原狐》,它出自于一本书——《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9.投影出示。)
2.简要介绍作家和本书。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一部动物小说,它的作者是加拿大的作家西顿。在书中,西顿描写了一些真实的动物,展示了动物的心理,表现动物的仇恨、寂寞、饥饿、痛苦等这些丰富的感情。他抓住动物的生存斗争这个关键,突出了动物的个性,展示了动物的悲剧命运,也讴歌了生命的骄傲与尊严。
3.下面我们看一看书的目录。(10、投影出示。)
4.从书的目录来看,《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由8个故事组成,除了狐狸以外,书中还讲了哪些动物的故事?
5.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文字片段,好吗?(11、投影出示。配乐)
6.从这些片段中,你发现在西顿笔下,动物们最终的结果有什么相同之处?
7.作家也曾经这样说:‚野生动物的一生总是以悲剧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呢?读完整本书你就明白了。
二、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关于动物小说,还有一些作家写得非常出色,非常值得我们一读。在这里,我再给大家推荐两个作家的作品:(12、投影出示。) ‚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狼王梦》《红奶羊》《马戏团的动物明星》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阅读展示课
第三课时
1.这个关于狐狸的真实的悲剧故事的题目叫——《泉原狐》,它出自于一本书——《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投影出
示。)
2.简要介绍作家和本书。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一部动物小说,它的作者是加拿大的作家西顿。在书中,西顿描写了一些真实的动物,展示了动物的心理,表
现动物的仇恨、寂寞、饥饿、痛苦等这些丰富的感情。他抓住动物的生存斗争这个关键,突出了动物的个性,展示了动物的悲剧命运,也讴歌了生命的骄傲与尊严。
3.下面我们看一看书的目录。(投影出示。)
4.从书的目录来看,《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由8个故事组成,除了狐狸以外,书中还讲了哪些动物的故事?
5.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文字片段,好吗?(11、投影出示。配乐)
6.从这些片段中,你发现在西顿笔下,动物们最终的结果有什么相同之处?
7.作家也曾经这样说:‚野生动物的一生总是以悲剧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呢?读完整本书你就明白了。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阅读汇报课
第四课时
一、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西顿(1860-1946)出生在英国,六岁时和家长一起来到加拿大。他从小热爱自然,悉心观察,研究大自然里的飞禽走兽。他是个博物学家、社会活动家和作家,他尤其欣赏印第安人的政治组织机构。他的《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于1898年出版后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本书使他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并使他赢得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友谊。 内容概述:《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西顿最著名的一部短篇动物小说集,也是最受人喜爱的描写野生动物的故事集。这本纪实性的动物故事集,语言生动活泼,十分引
人入胜。西顿动物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天赋不凡的个体‛,因为只有这种悲剧性的受害者才能引起读者的同情。这种不凡的个体往往是体格出众、才智超群的天才的领袖,是一个代表悲剧命运的最合适的主人公。
人物分析:毛丽是个十分称职的母亲,她尽心尽力地把豁豁耳带大,又教给他许多本领,使豁豁耳变得非常聪明,躲过了许多危险。可是,这个称职慈爱的母亲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被狐狸赶到水里————冻死了。
泉原狐‚泼妇‛也是个非常好的母亲。她教给小狐狸许多本领,在小狐狸面临危险时,她一直在他们身边徘徊,此时,她已经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她只想救回她的孩子,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后,她的小儿子‚尖儿‛被猎人们捉住了。她先是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在夜里给他送食物,但是后来又设法把‚尖儿‛毒死,因为她知道自由比生命还要可贵,还要重要。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课教案
阅读目标:
1.了解作家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在熟悉小说的故事线索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烧制陶器‛等等。
3.初步运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对‚鲁滨逊‛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4.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阅读重点:
在熟悉小说的故事线索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烧制陶器‛等等。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课时安排:
四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第一至二章
阅读目标:
1.了解作家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第一至二章的主要内容。
3.积累第一至二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4.理清第一至二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5.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一至二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一至二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作品 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圣经》。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 1711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 知道这部小说的名字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随鲁滨逊去漂流吧!
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进而成为文学史中的传世之作。小说作家丹尼尔.笛福更是家喻户晓了。有人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与笛福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那么,笛福一生的经历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作个简要的了解。(自然导出对作家的介绍)
二、简介作者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
的时候他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他从事过内衣业、烟酒贸易,还开过砖瓦厂。经历过破产。他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又几次被捕,都是因为言论关系。在快年届六十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已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已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文学加工,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传记体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为自已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促使他数月后便推出了该书的续集,并在短短五年内一鼓作气写出《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罗克萨娜》等好几部小说。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一章主要交待鲁滨逊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为什么会过上海上河流的生活。
第二章主要写年轻的鲁滨逊不听众父母的劝阻终于离家远航了。当他离开父母为他营造的安全港湾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将会遇到的困难。在他心目中,乘船远航只会为他带来新的人生机遇。至于大海的暴虐和航海的危险,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年轻人考虑的范围之内,然而,大海的威力,让他惊呆了……
四、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一、二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鲁滨逊是怎样的一个人?
(2)他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
(3)为什么会过上海上河流的生活?
(4)鲁滨逊第一、二次远航的时间、目的地分别是哪里?结果怎样?
3.教师总结。
五、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六、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鲁滨逊违背父亲的意愿坚持自己出海远航的念头是否正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两难境地,如果有,你是怎样处理的?
(2)你认为年轻人应该安分守纪、坐享其成还是完全独立另辟人生溪径?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在两次航海经历之后,鲁滨逊逐渐成熟起来,结合阅读,谈谈鲁滨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二课时
阅读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第三至六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三至六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三至六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三至六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三至六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三至六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三章主要写最初外出闯荡的历险经历对鲁滨逊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实战演习,在这些过程中他磨炼了意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鲁滨逊那种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只要目标明确,航向正确,那么又何仿一路前行呢?鲁滨逊就这么一路走了下去,直到他走向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鸟……
第四章主要写鲁滨逊绝处逢生,却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四面环水的孤岛。天无绝人之路,幸好他还有那只搁浅的大船,那是上帝在绝境中留给他的唯一机会……
第五章主要写鲁滨逊把大船上可使用的东西都搬到他的栖息之地——岩洞里后,终于有时间来思考一下这突如其来发生的一切事情,无论怎样,他得为自己的将来做一番认真的考虑和打算,同时,值得庆幸的是,他找到了绝笔和墨水,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
第六章主要写在跳过了小岛地震灾难后,鲁滨逊却又遭到了病魔的袭击。在寻找医治肉体的烟草药时,他同时找到了医治灵魂的药——《圣经》,并在百无聊赖中认真地读了起来……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三、四、五、六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鲁滨逊第三次远航的时间、目的地分别是哪里?结果怎样?
(2)鲁滨逊为什么大骂‚金钱为无用之物‛?
(3)‚绝望岛‛这一命名反映了鲁滨逊怎样的心情?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逊放弃种植园的大好发展前景而再次出海远航,你觉得他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人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结合鲁滨逊的做法谈谈你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金钱?
(3)艰苦的环境和连续的困难可以让人迅速地成长起来。结合鲁滨逊在困难面前的表现谈谈你的感想。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三课时
阅读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第七至十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七至十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七至十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七至十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七至十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七至十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七章主要写度过了最初的心理危机,并在上帝精神的鼓舞之下战胜了病魔的侵袭之后,鲁滨逊开始积极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因为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一切脱离当前处境的可能性,似乎都不存在了。只有勇敢而积极地去面对现有的处境……
第八章主要写经过了不断的艰苦劳动和努力,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不仅能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还能够制作陶瓷等简单生活用品。现在鲁滨逊要做的就是安然地在岛上过他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第九章鲁滨逊在宁静的生活中享受着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带来的喜悦成果。不料,他平静的生活又起波澜,从此,一群神秘人物走进了鲁滨逊的生活……
第十章主要写鲁滨逊对于食人生番由刚开始的极度恐惧,到深恶痛绝并想和他们战斗一场把他们消灭殆尽,再到冷静后和他们互不干扰,经历了一番曲折的心理变化,可是谁会料到他最终却和他们中的一员成了朋友……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七、八、九、十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鲁滨逊为什么看那草地也是‚可爱‛的了?
(2)鲁滨逊来到岛上后两次睡在树上,这两次有什么不同?
(3)鲁滨逊的防御工作做得十分周到细致,这说明什么?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逊在孤岛上白手起家开辟新的生活的经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2)鲁滨逊的各种技能是在生活需要中逐淅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说说鲁滨逊都培养了哪些技能?
(3)鲁滨逊开始看到野人吃人时,非常愤慨,一心想要杀掉野人,但后来却改变了主意,为什么?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四课时
阅读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第十一至十四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十一至十四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十一至十四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主要写鲁滨逊和星期五在孤岛上和平相处,过着安定的生活。然而,鲁滨逊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如何能够逃离孤岛,重返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类文明社会,为此,他和星期五共同努力建造了一艘小船,然而有一天,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十二章主要写鲁滨逊所生活的孤岛再也不是一个寂寞的小岛了,由于成员的增多,它变得越来越热闹起来了。先是星期五的到来,然后是星期五的父亲和西班牙人,现在,又将有一批不速之客来到这个小岛上……
第十三章主要写在阔别故土三十五年之后,鲁滨逊终于重又回到了故乡。然而故乡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到故乡的鲁滨逊将如何面对这一切呢?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第十四章主要写鲁滨逊旧地重游,是文章的结尾。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星期五骂自己是‚丑狗头‛,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2)鲁滨逊重回故乡又做了些什么?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是如何看待鲁滨逊一伙和‚野人‛之间激战的?
(2)船长和鲁滨逊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个人物形象?
(3)你如何评价鲁滨逊回到故乡后的所作所为?
(4)你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吗?为什么?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童年河》阅读教案
第一课时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一至三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一至三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童年河》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作品 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如果童年的岁月真有一条河陪伴,哪怕只是一条小小的河,那必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河畔会发生多少故事呢? 别了,老家 雪弟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来接他去上海。 二、简介作者 赵丽宏,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专业作家,全国政协委员。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诗人、散文家,出版著作70余部,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部分作品被选入大学、中学、小学教材。曾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首届冰心散文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文学艺术奖、2013年国际诗歌大奖——斯梅德雷沃城堡金钥匙奖等30多种国内外奖项。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别了,老家
第二章 上海,上海
第三章 石库门里的新家
四、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一至三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童年河是怎样的河?
(2)他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
(3)要离开童年河生活了吗?
3.教师总结。
五、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六、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下列问题
(1)雪弟什么样?
(2)你认为年轻人应该安分守纪、坐享其成还是完全独立另辟人生溪径?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二课时
阅读内容:
《童年河》第三至六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三至六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三至六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三至六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三至六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三至六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童年河》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三、四、五、六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1)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三课时
阅读内容:
《童年河》第七至十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七至十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七至十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七至十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七至十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七至十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童年河》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七、八、九、十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第四课时
阅读内容: 《童年河》第十一至十四章 阅读目标: 1.了解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第十一至十四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3.理清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4.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 阅读重点: 1.积累第十一至十四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十一至十四章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童年河》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中的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事件。
2.小组交流:
3.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划出好词、好句、好段
1.学生自读,在书上划。
2.小组交流,选择最佳词、句、段。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四、品读精彩章节,交流读后感想,完成《阅读记录册》
1.品读精彩章节,思考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5.完成《阅读记录册》
《论语》总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子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孔子》的电影导入新课。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 魅力《论语》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
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我们刚看完《孔子》这部电影,请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明确《论语》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为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不过数百字。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的形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1、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孔子的精神。
2、 了解《论语》的结构和形式。 切入对《论语》魅力的体会,消除学生对这本经典文化名著的陌生感;
补充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论语》,为以后的阅读
打下基础。
三、感受领悟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
1、克己复礼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4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5强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6-10均谈及为人处世。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格言警句,并谈谈其中哪一句对自己启发最大。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的理趣,感受思想与内涵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
四.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及写作风格
五.总结孔子的生平事迹。
六.作业:背诵本课学习的名句。
《论语》第一则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子积极、勤奋的学习的精神,知礼仪、守孝悌、重大德的精神与品质。
教学重点: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悟《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让学生走进孔子教学的境界,感受孔子引领学生,徜徉在浓浓的诵读世界里。
二、 温故知新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再由一名学生起头,大家齐背上节课所教的名句。
三、 学习新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四、 引经据典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辍,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五、 感悟生活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生活,谈谈自己生活中勤奋学习的故事。
六、 熟读成诵
七、 作业:以‚天道酬勤‛或‚谈学习是享受‛为题,
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八、 参考资料:
第一则 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
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
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第二则 其为人也孝弟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
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
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第三则 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
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第四则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自省和诚实的精神与品质。
教学重点: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悟《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自省和诚信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省或诚信的重要及意义。
二.温故知新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再由
一名学生起头,大家齐背上节课所教的名句。
三.学习新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四.引经据典
松下幸之助自省
一次,一位下属因经验欠缺而使一笔贷款难以收回,松下幸之助勃然大怒,在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了这位下属。
事后,仔细一想,松下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因为那笔贷款发放单上自己也签了字,下属只是未摸准情况而已。既然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那么就不应该这么严厉地批评下属了。想通之后,他马上打电话给那位下属,诚恳地道歉。恰巧那天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得知后便立即登门祝贺,还亲自为下属搬家具,忙得满头大汗。而且,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下属收到了松下的一张明信片,上面留下了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这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看到松下的亲笔信,这位下属感动得热泪盈眶。
关于诚信的故事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五.感悟生活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生活,谈谈自己生活中自省的故事。
六.熟读成诵
七.作业:以‚自省‛或‚诚信‛为话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论语》第七则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
热情;
3、学习虚心和知过能改的精神与品质。
教学重点: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悟《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虚心和知过能改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虚心和知过能改的重要及意义。
二.温故知新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再由一名学生起头,大家齐背上节课所教的名句。
三.学习新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
人之求之与?‛
五.引经据典
如:孔子向项橐请教和廉颇‚负荆请罪‛。
五.感悟生活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生活,谈谈自己生活中虚心和知过能改的故事。
六.熟读成诵
七.作业:以虚心或知过能改为话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八.参考资料: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
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原文】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
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阅读指导课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1、投影出示。)
首先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好不好?谜面是‚尖尖嘴,细细腿,
狡猾多疑拖大尾。‛谜底是一种动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2.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个什么形象?
3.下面,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个关于狐狸的真实的故事。
二、师生互动,分享故事。
1.教师讲述:
在泉原这个地方。生活着狐狸一家——狐狸爸爸、狐狸妈妈和四个孩子。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精心地照料四个孩子并教会他们如何生存。为了保护小狐狸的安全,他们常常用各种办法引开敌人;每天他们都给小狐狸带来美味的食物——母鸡。母鸡怎么来的呢?偷的。偷的谁家的呢?叔叔家的。看着自己家的母鸡一天天减少,叔叔当然很气愤,他一心想消灭狐狸一家。
虽然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都聪明绝顶,但面对强大的人类,他们怎能应付呢?首先遭殃的是狐狸爸爸。他被叔叔一枪打死了。狐狸爸爸死后,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狐狸妈妈一个人身上。独自养育四个孩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狐狸妈妈变得更加忙碌,她再没有时间清除所有通向自家洞穴的踪迹,也不可能在遇上接近巢穴的敌人时,次次都把他们引开。于是,叔叔家的狗终于发现了狐狸一家的巢穴。狐狸一家遭遇了灭顶之灾。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2.投影出示。三个孩子死了,狐狸妈妈会怎么做呢?继续请同学读。(3、投影出示。)
3.读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
4.不过呢?最小的狐狸算是幸运的了,因为人们并没有杀死他,而是把他用铁链拴在院子里。对于这个侥幸生存的孩子,狐狸妈妈会怎么做呢?你猜一猜。
5.(投影出示。)
这是第一次营救,狐狸妈妈用什么办法?成功了吗?她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6.(5.投影出示。)读一读。
7.很快呀,叔叔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为了消灭狐狸妈妈,叔叔亲自拿着枪站岗守夜。狐狸妈妈看到拿着枪的叔叔,还会来吗?
8.(6.投影出示。)
读到这儿的时候,你觉得狐狸妈妈怎么样?你想对狐狸妈妈说些
什么,或者帮她做些什么呢?
9.一次一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一次一次地营救,可都是以失败告终。接下来,狐狸妈妈该怎么办呢?
10.狐狸妈妈是这样做的:(7、投影出示。)
11.她为什么这样做呢?咱们继续向下看。(8、投影出示。)
12.狐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这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13.小结:狐狸妈妈绝望地毒死了自己的亲身孩子。因为她认为:失去了自由,生命就变得毫无意义。‚不自由,毋宁死‛——这是狐狸妈妈给孩子上的最后一课。后来,狐狸妈妈也从这里消失了。她也许去了远方,也许在过度悲恸中服毒自尽了。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阅读交流课
第二课时
一、回归书本,激励阅读。
1.这个关于狐狸的真实的悲剧故事的题目叫——《泉原狐》,它出自于一本书——《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9.投影出示。)
2.简要介绍作家和本书。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一部动物小说,它的作者是加拿大的作家西顿。在书中,西顿描写了一些真实的动物,展示了动物的心理,表现动物的仇恨、寂寞、饥饿、痛苦等这些丰富的感情。他抓住动物的生存斗争这个关键,突出了动物的个性,展示了动物的悲剧命运,也讴歌了生命的骄傲与尊严。
3.下面我们看一看书的目录。(10、投影出示。)
4.从书的目录来看,《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由8个故事组成,除了狐狸以外,书中还讲了哪些动物的故事?
5.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文字片段,好吗?(11、投影出示。配乐)
6.从这些片段中,你发现在西顿笔下,动物们最终的结果有什么相同之处?
7.作家也曾经这样说:‚野生动物的一生总是以悲剧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呢?读完整本书你就明白了。
二、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关于动物小说,还有一些作家写得非常出色,非常值得我们一读。在这里,我再给大家推荐两个作家的作品:(12、投影出示。) ‚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狼王梦》《红奶羊》《马戏团的动物明星》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阅读展示课
第三课时
1.这个关于狐狸的真实的悲剧故事的题目叫——《泉原狐》,它出自于一本书——《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投影出
示。)
2.简要介绍作家和本书。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一部动物小说,它的作者是加拿大的作家西顿。在书中,西顿描写了一些真实的动物,展示了动物的心理,表
现动物的仇恨、寂寞、饥饿、痛苦等这些丰富的感情。他抓住动物的生存斗争这个关键,突出了动物的个性,展示了动物的悲剧命运,也讴歌了生命的骄傲与尊严。
3.下面我们看一看书的目录。(投影出示。)
4.从书的目录来看,《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由8个故事组成,除了狐狸以外,书中还讲了哪些动物的故事?
5.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文字片段,好吗?(11、投影出示。配乐)
6.从这些片段中,你发现在西顿笔下,动物们最终的结果有什么相同之处?
7.作家也曾经这样说:‚野生动物的一生总是以悲剧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呢?读完整本书你就明白了。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阅读汇报课
第四课时
一、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西顿(1860-1946)出生在英国,六岁时和家长一起来到加拿大。他从小热爱自然,悉心观察,研究大自然里的飞禽走兽。他是个博物学家、社会活动家和作家,他尤其欣赏印第安人的政治组织机构。他的《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于1898年出版后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本书使他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并使他赢得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友谊。 内容概述:《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西顿最著名的一部短篇动物小说集,也是最受人喜爱的描写野生动物的故事集。这本纪实性的动物故事集,语言生动活泼,十分引
人入胜。西顿动物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天赋不凡的个体‛,因为只有这种悲剧性的受害者才能引起读者的同情。这种不凡的个体往往是体格出众、才智超群的天才的领袖,是一个代表悲剧命运的最合适的主人公。
人物分析:毛丽是个十分称职的母亲,她尽心尽力地把豁豁耳带大,又教给他许多本领,使豁豁耳变得非常聪明,躲过了许多危险。可是,这个称职慈爱的母亲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被狐狸赶到水里————冻死了。
泉原狐‚泼妇‛也是个非常好的母亲。她教给小狐狸许多本领,在小狐狸面临危险时,她一直在他们身边徘徊,此时,她已经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她只想救回她的孩子,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后,她的小儿子‚尖儿‛被猎人们捉住了。她先是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在夜里给他送食物,但是后来又设法把‚尖儿‛毒死,因为她知道自由比生命还要可贵,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