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XX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XX省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始终把本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于“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XX”为宗旨,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测预警、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机制,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在维护我市公共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发展目标

1.气象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基础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到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3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30%。

2.水利三防减灾

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以保障全市经济活动和社会安全为核心,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较为完善防洪除涝防旱减灾体系,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水环境改善,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为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控制常遇洪涝旱灾害。在遇较大洪涝旱灾害时,全市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在遇超标准洪涝时有预定方案和应急措施,不致影响全市长远计划的完成或造成严重环境灾难,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局部地区遭受灾害后,能得到迅速救济和恢复,确保社会稳定。

3.人民防空

切实做好反“台独”军事斗争人防应急准备工作;加快市、县两级人防指挥所建设,人防工程和人防疏散地域的建设力度;加强人防指挥信息系统和防空警报体系建设;加强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人防法制建设水平。

4.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根据《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在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

到2020年,继续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开展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继续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气象预警预报水平,为各级政府提供监测预报信息;完成全部灾害隐患点防治方案的80%。

5.防震减灾

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全是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以上,地震发生后,5分钟内发出震情“三要素”,依托省地震局技术平台,基本满足开展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等服务的基础条件;建立和完善底下流体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开展长期的地壳形变、构造形变观测;完成城市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实施农村地震安全民居工程,使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基本达到全省2020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即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灾情获取等系统和应急装备建设。

6.农业生物防灾减灾

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物减灾体系,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综合病虫灾害防控能力和应急减灾能力明显提高,重大疫病、病虫害的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农业生物减灾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7.民政救灾

各县(市、区)建立健全本级减灾委员会和减灾中心,加强减灾工作的机构建设;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保证灾民得到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临时住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救助;灾害损毁民房恢复重建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在多灾易灾的城镇和城乡社区普遍建立避难场所;改造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每个仓库仓储面积不少于630平方米;建设一定规模具有灾民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功能的市、县级应急避灾中心,其中XX城区设立3个(XX市、XX县、XX区各负责一个),其他6个县(市)各设1个;创建3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立减灾志愿者队伍,100%的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明细提高;市、县、镇、村级灾害信息员分期分批参加省以上的国家灾害信息员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等的监测系统和信息处置系统,推广应用GPS等先进技术,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科学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提供决策依据和预警。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充实观察项目,完善XX市气象综合观测网,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重点是要完成XX县、XX县观测场的搬迁工作,建设移动观测系统、风廓线雷达和激光雷达监测系统,加快推进能见度仪、土壤含水量监测站的加密布设,发展低温冷害温度湿度监测和大气电场观测系统,增加雷达测量降水等新的探测能力,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全天候、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率监测。

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通过引进、开发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数值预报模式,强化灾害性天气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加强卫星、雷达等探测资料的研究应用,逐步建立短时强降

水、强对流等局地性天气分析预报业务系统,提高短时临近预报技术水平。以气象基本业务为依托,加强预警技术研究,加强面向地质灾害、雷电灾害、森林火灾、农业气象灾害、交通安全等专业领域的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平台建设,制作精细化的专业预警预报服务产品。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基于移动网络的公共气象服务手机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气象服务网站、有线广播发布系统,在公共场所安装电子显示屏,完成影视制作升级系统,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多部门合作建设全市城乡应急公共信息网,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建设。

2.水利三防

(1)建立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

在2015年完成XX县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试点基础上,其他县(市、区)应在2020年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加密水雨情监测系统,开发县级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建立预警系统。系统主要建设任务包括:

山洪灾害水雨情监测系统:在利用原有水雨情采集监测信息系统基础上,主要针对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小流域和受山洪直接影响的水库、山塘、闸坝等部位,因地制宜补充布设水雨情自动监测设施和数据通信系统,初步构建基于县级的山洪灾害水雨情监测系统,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遥测雨量测站密度达到每50平方公里至少设置一个自动雨情测报站。

县级监测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县级监测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包括平台的预警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及其配套的站房、机房土建、网络运行环境保障、水库动态监管系统。

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县级山洪灾害系统包含监测预警平台产生预警信息和从县三防指挥中心向各镇、村发布预警信息的自动化和人工发布。

XX市、XX县等7个县(市、区)已列入省山洪灾害防治县项目,计划在2017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2)建立大中型水库安全视频监管系统

利用省水利网由地市水利部门向工程单位延伸,新建全市21宗大中型水库安全视频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网络系统,将监控图像传输、汇集到各级水利三防部门的监控平台系统,为工程安全监控和防汛抗旱、工程调度提供实时、直观的视频监控图像,提高各级水利三防部门快速反应和决策指挥能力。

(3)建立全市水库动态监管系统

建设内容为7个沿河、XX大堤13宗电排站、11宗干流梯级水电站和679宗小型水库中有条件的小型水库安装水位、图像监控设施,每宗工程配置一套水位计、雨量计、摄像头、智能主控机、太阳能板、蓄电池及充电控制器等功能组件构成的集成系统等。系统建成后可将水利工程、重点防洪点的监控图像传输、汇集到各级水利部门的监控平台系统,为工程安全监控和防汛抗旱、工程调度提供实时、直观的视频监控图像,提高各级水利部门快速反应和决策指挥能力。

3.人民防空

(1)打破人防部门自我禁锢的思想和体制,解决好“两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问题。打破自我禁锢的思想观念,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着手,努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手段,主动融入到当地政府的应急救援工作之中。在地方各级防灾应急救援体系已基本形成的条件下,要冲破常规思维的工作格局,应承担起民事防护的综合协调功能,在体制上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以明确职能,完善工作机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2)利用人防部门现有的通信指挥平台,建设综合性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经过几年

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地上与地下结合、固定与移动结合、地方与军队结合的通信指挥平台,实现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网络传输、视频传输等多种手段的通信指挥。在地方政府的应急救援中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体现人防部门在“两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发挥人防部门的财力物力优势,组建专业性的应急救援小分队。目前,我市人防应急专业队已建立7支专业小分队,但在平时隶属于各系统各部门,不受人防部门使用和管理。在“十三五”期间,要打破固有的思想和体制,建设一支能在平时的应急救援行动中发挥作用的人防专业队,充分体现人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协调指挥工作,由单一的人防逐步转向综合性强的“两防”一体化的人防。

4.地质灾害

实现气象和水文部门降雨量资料的共享,在对灾害发生临界降雨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高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服务水平。

5.地震灾害监测预警

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完成XX市GPS基准站的建设工作;完成XX省预警台网XX境内20个台站的建设。完善XX市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提高地震前兆观测能力和分析监测能力;推进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的“两网合一”,进一步提升速报能力,地震发生后5分钟内确定出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为救援工作提供准确信息;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加强地震青年志愿者队伍管理,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6.农业生物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切实抓好重大农业疫病、病虫监测与防治,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防治,认真做好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控与防除,有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

(1)健全疫病、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抓好粮食作物病虫监测的同时,应调整力量,全面部署,突出重点,抓好经济作物病虫监测和渔业重大疫病监测。如金柚、慈橙和鲤春病毒血症疫病等,以及蔬菜和水果的病虫害进行监测服务,向社会发布病情、疫情,防治信息,开拓全方位的病虫监测和综合治理技术服务,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持续稳定发展。

(2)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药、鱼药减量工程。建立防治示范区,积极推进我市农业生物疫病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逐步解决疫病和病虫害防治难问题,不断提高抗御病虫灾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新技术,开发新农药,进一步推广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普及安全用药知识。

(3)加强植保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上级部门提出的植保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网络化、规范化、可视化的“三化”建设。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完善仪器设备,改进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预防监控手段,使我市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防抗御机制

加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各县(市、区)完成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城市及其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达到法定抗灾设防标准,各种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治理,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具备抗御较大灾害能力,实施农村民居抗灾安全示范工程,提高城乡综合抗灾能力。

1.气象部门要再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下,联合相关部门对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全面开展气象灾害普查,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协助政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建立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

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建设规范》的要求,联合应急管理部门,试点开展县级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推动乡镇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逐步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

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通过更新现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和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效益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和效果检验技术,将人工影响天气从人工增雨延伸到包括人工防雹、防治大气污染、人工消雾、消云和消雨等作业。

购置一台车载移动气象观测应急服务系统,用于应急救援现场气象服务和特种监测。车载仪器主要有:强风型超声风速仪、风廓线探测仪、激光雷达、光电雨量计、红外脉动湿度仪、移动通信、决策指挥以及电力保障等,主要探测应急事故现场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以及突发事故上空风场、温度、湿度垂直分布特征和云层测定等。决策指挥系统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支持,可以随时调用各种科学数据、背景资料,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统一指挥、联合行动、高效应急。适用于应对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如:热带气旋、飑线、龙卷、核电应急、特大火灾、毒气泄漏、大气污染等)的追踪监测;应对重要区域突发性气象事件(如:城市、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发生暴雨、洪涝、冰冻、雾霾等)的现场监测和应急服务;应对重大活动(如:重大工程的关键性作业、重大灾难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等)的现场监测和气象保障服务。

2.水利三防防洪工程体系是预防、减轻洪涝旱灾害的基础,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全面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1)抓好提防达标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实施XX江XX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县城防洪堤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做好XX大堤西提、南堤和北堤XX河段的除险加固建设,全面完成县城防洪堤的加固建设,抓好镇村面上堤围达标加固。工程实施后,XX大堤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各县县城防洪堤达50年一遇标准,万亩以上堤围、XX江、XX干流、XX江、XX河沿岸堤围达20年一遇标准,山洪冲刷区和其它小支流堤围根据堤围捍卫的面积及重要性达到国家防洪标准。

(2)加强水库工程建设

水库工程作为承蓄洪水的载体,在减轻下游河道洪水漫溢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溃坝风险,而溃坝洪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所造成的灾害远大于河道漫溢洪水,因此,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中,必须确保水库的防洪安全。继续抓好已开工的合水水库、清凉山水库、干才水库扩容工程建设和XX、XX、XX、XX等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完成126宗小型水库的安全加固,完善小型水库的管理设施、防汛道路以及防汛通讯设施;新建XXX、XX、XX、XX、XXX等5宗中型水库,续建XX水库,将XX、XX、XX、XXX等4宗小一型水库扩容至中型水库,新建50宗小型水库,提高拦蓄洪水能力,增加生产生活水源。

(3)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部分河段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向河道倾倒弃土、弃渣、生活垃圾等原因,造成河道淤积严重,影响防洪。为确保防洪安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以及河道清淤、疏浚为主的中小河流整治、构建小流域的综合防护体系,改善广大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4)加强治涝工程建设

我市现有排涝设施大部分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3天排干的标准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排涝设施不能满足要求,且大多数排涝工程设施运行多年,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机电设备损坏现象严重,影响排涝效果。按照XX城区、各县(市、区)农村、工商业及居民生活区、经济作物区、鱼塘排涝标准达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干,农田区排涝标准达10年一遇暴雨3天排干的标准,规划因地制宜改造和新建一批电排站,结合排水涵闸、排水渠、截洪沟等设施建设改造,提高排涝、治涝的能力。

3.人民防空

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充分利用人防部门具有先进的地下工程技术和专业人才队伍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的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4.地质灾害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加强对群测人员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是防御地质灾害、减少损失的根本途径。要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广大群众是地质灾害的受害者、当事人,只有当事人时刻保持警觉,面对突而其来的灾难,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悲剧才能避免;广大群众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角,只有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其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防治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地震减灾工程

加强地震灾害预防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科学确定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开展全市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选取示范村,推广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创造条件开展县(市、区)、中心镇、开发区的地震小区划研究工作,不管推进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6.农业生物

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建在水平。一是完善和提升市、县(市、区)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市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以及各县(市、区)植保站、测报站、检疫站的建设,加强其植保、测报、检疫功能,特别要加强对重大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功能,提高灾害信息采集水平,做好灾害评估工作,建立减灾信息的共享机制。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部门要逐渐健全镇、村服务网络,尽量做到每个镇有一所农业生物医院,有一定的农业生物防治人员;二是建立农业生物减灾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减灾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使减灾尽快走上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三是加强减灾科学研究。我市的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探索各种灾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7.民政救助管理

按照“以减灾支持救灾、靠救灾推动减灾”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救灾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从传统救灾模式向现代救灾模式转变,提高抗击灾害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

(1)把完善设施和规范救灾款物管理作为备灾工作的重点,切实落实好市、县救灾资金预算安排、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救灾款物保障水平。

(2)把增强城乡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减灾工作的重点,积极建立城乡减灾设施、开展“减灾示范社区”活动、开展减灾宣传和演练等各项工作,形成城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长效机制,加快我市城乡的减灾能力建设。

(三)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救援机制

1.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

抓好社区、农村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加强应急工作培训和检查,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开展灾害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普查,建立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建成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2.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各地现有资源,建立快捷灵敏的信息管理和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加强各县(市、区)之间的合作,健全自然灾害信息交流和应急联动机制,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3.加强抢险救灾专业队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以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为依托,组建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形成以专业队伍为主体、社区志愿者队伍为辅助的专群结合的社会抢险队伍,提高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

4.完善和强化灾情速报、评估和发布制度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灾情收集网络和灾害评价体系,组织构建多行业灾害管理专家评估委员会,开展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研究,提高灾情评估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5.加强避险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和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根据自然灾害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时限性强的特点,依靠城市商品物流优势,合理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加强自然灾害我发地区的救灾储备物资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增加救灾害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满足应急救灾工作需要。突出紧急状态下灾民的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重点保证应急资金和资金落实。

增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持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加强市、县两级应急救援专家咨询库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推进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技术、灾情速报和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建设,为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信息保障。重点开展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技术在灾情趋势分析和影响范围、程度动态监测的应用,以及抗灾救灾中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

防灾减灾工作是社会公益事业之一,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增加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政府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县两级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协作,保证我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依法推进防灾减灾社会管理。

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严格实行灾害防避分级管理体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依法强化防灾减灾管理,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明确和强化政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的责任,使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镇三级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救灾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市、县两级综合救援队伍和各类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加大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建立社会动员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防灾减灾事业。

(三)增加防灾减灾投入。

各级政府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防灾减投入机制,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开辟自然灾害的商业保险和社会融资;广泛开展社会捐款活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救助和恢复重建的多元补偿机制。

(四)加快科技创新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高起点、高效率、高水平推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科技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综合减灾防御、应急物资储备动输、应急救援保障等方面的贡献率。加强防灾减灾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争取得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作用,提高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推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与省内外交流和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推进我市在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等相对落后领域的科技进步,提高跨行业、跨部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为人才成长、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各级政府、各单位要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坚持以点带面,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区建设。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辨别能力和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能力。

四、重大项目

XX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是根据市有关单位的申报,经多次征求意见后修改完善而成。项目主要涉及气象、水利(三防)、地震、农业和民政五个部门,总计35项。

XX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XX省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始终把本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于“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XX”为宗旨,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测预警、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机制,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在维护我市公共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发展目标

1.气象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基础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到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3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30%。

2.水利三防减灾

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以保障全市经济活动和社会安全为核心,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较为完善防洪除涝防旱减灾体系,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水环境改善,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为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控制常遇洪涝旱灾害。在遇较大洪涝旱灾害时,全市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在遇超标准洪涝时有预定方案和应急措施,不致影响全市长远计划的完成或造成严重环境灾难,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局部地区遭受灾害后,能得到迅速救济和恢复,确保社会稳定。

3.人民防空

切实做好反“台独”军事斗争人防应急准备工作;加快市、县两级人防指挥所建设,人防工程和人防疏散地域的建设力度;加强人防指挥信息系统和防空警报体系建设;加强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人防法制建设水平。

4.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根据《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在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

到2020年,继续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开展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继续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气象预警预报水平,为各级政府提供监测预报信息;完成全部灾害隐患点防治方案的80%。

5.防震减灾

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全是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以上,地震发生后,5分钟内发出震情“三要素”,依托省地震局技术平台,基本满足开展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等服务的基础条件;建立和完善底下流体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开展长期的地壳形变、构造形变观测;完成城市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实施农村地震安全民居工程,使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基本达到全省2020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即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灾情获取等系统和应急装备建设。

6.农业生物防灾减灾

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物减灾体系,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综合病虫灾害防控能力和应急减灾能力明显提高,重大疫病、病虫害的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农业生物减灾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7.民政救灾

各县(市、区)建立健全本级减灾委员会和减灾中心,加强减灾工作的机构建设;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保证灾民得到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临时住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救助;灾害损毁民房恢复重建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在多灾易灾的城镇和城乡社区普遍建立避难场所;改造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每个仓库仓储面积不少于630平方米;建设一定规模具有灾民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功能的市、县级应急避灾中心,其中XX城区设立3个(XX市、XX县、XX区各负责一个),其他6个县(市)各设1个;创建3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立减灾志愿者队伍,100%的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明细提高;市、县、镇、村级灾害信息员分期分批参加省以上的国家灾害信息员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等的监测系统和信息处置系统,推广应用GPS等先进技术,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科学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提供决策依据和预警。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充实观察项目,完善XX市气象综合观测网,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重点是要完成XX县、XX县观测场的搬迁工作,建设移动观测系统、风廓线雷达和激光雷达监测系统,加快推进能见度仪、土壤含水量监测站的加密布设,发展低温冷害温度湿度监测和大气电场观测系统,增加雷达测量降水等新的探测能力,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全天候、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率监测。

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通过引进、开发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数值预报模式,强化灾害性天气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加强卫星、雷达等探测资料的研究应用,逐步建立短时强降

水、强对流等局地性天气分析预报业务系统,提高短时临近预报技术水平。以气象基本业务为依托,加强预警技术研究,加强面向地质灾害、雷电灾害、森林火灾、农业气象灾害、交通安全等专业领域的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平台建设,制作精细化的专业预警预报服务产品。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基于移动网络的公共气象服务手机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气象服务网站、有线广播发布系统,在公共场所安装电子显示屏,完成影视制作升级系统,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多部门合作建设全市城乡应急公共信息网,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建设。

2.水利三防

(1)建立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

在2015年完成XX县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试点基础上,其他县(市、区)应在2020年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加密水雨情监测系统,开发县级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建立预警系统。系统主要建设任务包括:

山洪灾害水雨情监测系统:在利用原有水雨情采集监测信息系统基础上,主要针对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小流域和受山洪直接影响的水库、山塘、闸坝等部位,因地制宜补充布设水雨情自动监测设施和数据通信系统,初步构建基于县级的山洪灾害水雨情监测系统,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遥测雨量测站密度达到每50平方公里至少设置一个自动雨情测报站。

县级监测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县级监测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包括平台的预警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及其配套的站房、机房土建、网络运行环境保障、水库动态监管系统。

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县级山洪灾害系统包含监测预警平台产生预警信息和从县三防指挥中心向各镇、村发布预警信息的自动化和人工发布。

XX市、XX县等7个县(市、区)已列入省山洪灾害防治县项目,计划在2017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2)建立大中型水库安全视频监管系统

利用省水利网由地市水利部门向工程单位延伸,新建全市21宗大中型水库安全视频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网络系统,将监控图像传输、汇集到各级水利三防部门的监控平台系统,为工程安全监控和防汛抗旱、工程调度提供实时、直观的视频监控图像,提高各级水利三防部门快速反应和决策指挥能力。

(3)建立全市水库动态监管系统

建设内容为7个沿河、XX大堤13宗电排站、11宗干流梯级水电站和679宗小型水库中有条件的小型水库安装水位、图像监控设施,每宗工程配置一套水位计、雨量计、摄像头、智能主控机、太阳能板、蓄电池及充电控制器等功能组件构成的集成系统等。系统建成后可将水利工程、重点防洪点的监控图像传输、汇集到各级水利部门的监控平台系统,为工程安全监控和防汛抗旱、工程调度提供实时、直观的视频监控图像,提高各级水利部门快速反应和决策指挥能力。

3.人民防空

(1)打破人防部门自我禁锢的思想和体制,解决好“两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问题。打破自我禁锢的思想观念,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着手,努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手段,主动融入到当地政府的应急救援工作之中。在地方各级防灾应急救援体系已基本形成的条件下,要冲破常规思维的工作格局,应承担起民事防护的综合协调功能,在体制上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以明确职能,完善工作机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2)利用人防部门现有的通信指挥平台,建设综合性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经过几年

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地上与地下结合、固定与移动结合、地方与军队结合的通信指挥平台,实现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网络传输、视频传输等多种手段的通信指挥。在地方政府的应急救援中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体现人防部门在“两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发挥人防部门的财力物力优势,组建专业性的应急救援小分队。目前,我市人防应急专业队已建立7支专业小分队,但在平时隶属于各系统各部门,不受人防部门使用和管理。在“十三五”期间,要打破固有的思想和体制,建设一支能在平时的应急救援行动中发挥作用的人防专业队,充分体现人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协调指挥工作,由单一的人防逐步转向综合性强的“两防”一体化的人防。

4.地质灾害

实现气象和水文部门降雨量资料的共享,在对灾害发生临界降雨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高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服务水平。

5.地震灾害监测预警

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完成XX市GPS基准站的建设工作;完成XX省预警台网XX境内20个台站的建设。完善XX市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提高地震前兆观测能力和分析监测能力;推进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的“两网合一”,进一步提升速报能力,地震发生后5分钟内确定出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为救援工作提供准确信息;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加强地震青年志愿者队伍管理,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6.农业生物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切实抓好重大农业疫病、病虫监测与防治,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防治,认真做好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控与防除,有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

(1)健全疫病、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抓好粮食作物病虫监测的同时,应调整力量,全面部署,突出重点,抓好经济作物病虫监测和渔业重大疫病监测。如金柚、慈橙和鲤春病毒血症疫病等,以及蔬菜和水果的病虫害进行监测服务,向社会发布病情、疫情,防治信息,开拓全方位的病虫监测和综合治理技术服务,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持续稳定发展。

(2)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药、鱼药减量工程。建立防治示范区,积极推进我市农业生物疫病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逐步解决疫病和病虫害防治难问题,不断提高抗御病虫灾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新技术,开发新农药,进一步推广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普及安全用药知识。

(3)加强植保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上级部门提出的植保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网络化、规范化、可视化的“三化”建设。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完善仪器设备,改进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预防监控手段,使我市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防抗御机制

加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各县(市、区)完成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城市及其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达到法定抗灾设防标准,各种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治理,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具备抗御较大灾害能力,实施农村民居抗灾安全示范工程,提高城乡综合抗灾能力。

1.气象部门要再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下,联合相关部门对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全面开展气象灾害普查,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协助政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建立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

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建设规范》的要求,联合应急管理部门,试点开展县级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推动乡镇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逐步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

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通过更新现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和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效益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和效果检验技术,将人工影响天气从人工增雨延伸到包括人工防雹、防治大气污染、人工消雾、消云和消雨等作业。

购置一台车载移动气象观测应急服务系统,用于应急救援现场气象服务和特种监测。车载仪器主要有:强风型超声风速仪、风廓线探测仪、激光雷达、光电雨量计、红外脉动湿度仪、移动通信、决策指挥以及电力保障等,主要探测应急事故现场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以及突发事故上空风场、温度、湿度垂直分布特征和云层测定等。决策指挥系统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支持,可以随时调用各种科学数据、背景资料,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统一指挥、联合行动、高效应急。适用于应对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如:热带气旋、飑线、龙卷、核电应急、特大火灾、毒气泄漏、大气污染等)的追踪监测;应对重要区域突发性气象事件(如:城市、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发生暴雨、洪涝、冰冻、雾霾等)的现场监测和应急服务;应对重大活动(如:重大工程的关键性作业、重大灾难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等)的现场监测和气象保障服务。

2.水利三防防洪工程体系是预防、减轻洪涝旱灾害的基础,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全面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1)抓好提防达标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实施XX江XX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县城防洪堤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做好XX大堤西提、南堤和北堤XX河段的除险加固建设,全面完成县城防洪堤的加固建设,抓好镇村面上堤围达标加固。工程实施后,XX大堤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各县县城防洪堤达50年一遇标准,万亩以上堤围、XX江、XX干流、XX江、XX河沿岸堤围达20年一遇标准,山洪冲刷区和其它小支流堤围根据堤围捍卫的面积及重要性达到国家防洪标准。

(2)加强水库工程建设

水库工程作为承蓄洪水的载体,在减轻下游河道洪水漫溢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溃坝风险,而溃坝洪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所造成的灾害远大于河道漫溢洪水,因此,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中,必须确保水库的防洪安全。继续抓好已开工的合水水库、清凉山水库、干才水库扩容工程建设和XX、XX、XX、XX等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完成126宗小型水库的安全加固,完善小型水库的管理设施、防汛道路以及防汛通讯设施;新建XXX、XX、XX、XX、XXX等5宗中型水库,续建XX水库,将XX、XX、XX、XXX等4宗小一型水库扩容至中型水库,新建50宗小型水库,提高拦蓄洪水能力,增加生产生活水源。

(3)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部分河段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向河道倾倒弃土、弃渣、生活垃圾等原因,造成河道淤积严重,影响防洪。为确保防洪安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以及河道清淤、疏浚为主的中小河流整治、构建小流域的综合防护体系,改善广大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4)加强治涝工程建设

我市现有排涝设施大部分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3天排干的标准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排涝设施不能满足要求,且大多数排涝工程设施运行多年,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机电设备损坏现象严重,影响排涝效果。按照XX城区、各县(市、区)农村、工商业及居民生活区、经济作物区、鱼塘排涝标准达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干,农田区排涝标准达10年一遇暴雨3天排干的标准,规划因地制宜改造和新建一批电排站,结合排水涵闸、排水渠、截洪沟等设施建设改造,提高排涝、治涝的能力。

3.人民防空

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充分利用人防部门具有先进的地下工程技术和专业人才队伍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的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4.地质灾害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加强对群测人员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是防御地质灾害、减少损失的根本途径。要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广大群众是地质灾害的受害者、当事人,只有当事人时刻保持警觉,面对突而其来的灾难,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悲剧才能避免;广大群众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角,只有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其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防治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地震减灾工程

加强地震灾害预防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科学确定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开展全市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选取示范村,推广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创造条件开展县(市、区)、中心镇、开发区的地震小区划研究工作,不管推进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6.农业生物

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建在水平。一是完善和提升市、县(市、区)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市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以及各县(市、区)植保站、测报站、检疫站的建设,加强其植保、测报、检疫功能,特别要加强对重大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功能,提高灾害信息采集水平,做好灾害评估工作,建立减灾信息的共享机制。植保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部门要逐渐健全镇、村服务网络,尽量做到每个镇有一所农业生物医院,有一定的农业生物防治人员;二是建立农业生物减灾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减灾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使减灾尽快走上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三是加强减灾科学研究。我市的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探索各种灾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7.民政救助管理

按照“以减灾支持救灾、靠救灾推动减灾”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救灾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从传统救灾模式向现代救灾模式转变,提高抗击灾害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

(1)把完善设施和规范救灾款物管理作为备灾工作的重点,切实落实好市、县救灾资金预算安排、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救灾款物保障水平。

(2)把增强城乡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减灾工作的重点,积极建立城乡减灾设施、开展“减灾示范社区”活动、开展减灾宣传和演练等各项工作,形成城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长效机制,加快我市城乡的减灾能力建设。

(三)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救援机制

1.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

抓好社区、农村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加强应急工作培训和检查,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开展灾害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普查,建立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建成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2.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各地现有资源,建立快捷灵敏的信息管理和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加强各县(市、区)之间的合作,健全自然灾害信息交流和应急联动机制,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3.加强抢险救灾专业队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以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为依托,组建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形成以专业队伍为主体、社区志愿者队伍为辅助的专群结合的社会抢险队伍,提高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

4.完善和强化灾情速报、评估和发布制度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灾情收集网络和灾害评价体系,组织构建多行业灾害管理专家评估委员会,开展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研究,提高灾情评估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5.加强避险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和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根据自然灾害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时限性强的特点,依靠城市商品物流优势,合理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加强自然灾害我发地区的救灾储备物资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增加救灾害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满足应急救灾工作需要。突出紧急状态下灾民的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重点保证应急资金和资金落实。

增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持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加强市、县两级应急救援专家咨询库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推进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技术、灾情速报和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建设,为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信息保障。重点开展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技术在灾情趋势分析和影响范围、程度动态监测的应用,以及抗灾救灾中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

防灾减灾工作是社会公益事业之一,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增加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政府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县两级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协作,保证我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依法推进防灾减灾社会管理。

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严格实行灾害防避分级管理体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依法强化防灾减灾管理,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明确和强化政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的责任,使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镇三级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救灾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市、县两级综合救援队伍和各类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加大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建立社会动员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防灾减灾事业。

(三)增加防灾减灾投入。

各级政府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防灾减投入机制,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开辟自然灾害的商业保险和社会融资;广泛开展社会捐款活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救助和恢复重建的多元补偿机制。

(四)加快科技创新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高起点、高效率、高水平推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科技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综合减灾防御、应急物资储备动输、应急救援保障等方面的贡献率。加强防灾减灾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争取得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作用,提高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推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与省内外交流和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推进我市在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等相对落后领域的科技进步,提高跨行业、跨部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为人才成长、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各级政府、各单位要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坚持以点带面,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区建设。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辨别能力和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能力。

四、重大项目

XX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是根据市有关单位的申报,经多次征求意见后修改完善而成。项目主要涉及气象、水利(三防)、地震、农业和民政五个部门,总计35项。


相关文章

  •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 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办发 „201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 ...查看


  • 平顶山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2013.1.4
  • 城市防灾与减灾 --平顶山市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建议 031210114 张展 内 容 摘 要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为中原城市群九个中心城市之一,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城市.处于京广和焦枝两条铁路线之间,拥有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煤田,有中原煤仓 ...查看


  • 自然灾害的应对与防范
  • 自然灾害的应对与防范 自然灾害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影响, 因此, 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和建设 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 特别是对突 发性自然灾害的防范更为紧迫. 4.1 加强减灾教育, 提高防灾意识.防 ...查看


  • 社区防震减灾工作规划
  • 洪山社区防震减灾工作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当前形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日益聚集,城市社区已成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最集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社区防震减灾工作也更为重要. (二)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洪山社区积极推进社 ...查看


  •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1
  •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txt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 [字体:大 中 小] 2010-04-13 10:04:48 来源: 中国天气网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 ...查看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2016年12月19日)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 ...查看


  • 社区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 长城社区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减灾规划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灾害能力,有效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普及科学救灾知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使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迈向规划化.制度化.迅速化,促进社区安全稳定和谐 ...查看


  •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防灾减灾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根据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现状.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我国的大城市众多,高楼 ...查看


  •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 [字体:大 中 小] 2010-04-13 10:04:48 来源: 中国天气网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气象灾害种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