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讲普通话,要书写简化汉字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即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圣经。创世纪》

语言形象了文化,文字形象了语言,二者构成的文明缺一不可。《圣经》这段话明确指出:人类文明,特别是对于文字奇特,语言语种众多的中华民族其文明要想发展,统一语言和文字十分是重要的。

小学时,班主任老师是个南方人,读课文: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结果在我记忆中,南方话就是黄王不分,胡服不分。那篇课文如果用南方话朗读就成了普通话的:“舔上毛摇肉王,带上毛摇荣王,母轴黑肉王,母就黑荣王,猴令商商吾肉开丢,母累聊!”

过去曾在网络上发现几篇写得不错的文章,其中有关于推广普通话之弊端的见解,也有呼吁保留吴语粤语的,还有主张在文字上恢复文言的。笔者虽然才疏学浅,但大概也能从诸位的文章中理解其中的思想,这就是南方话先进,譬如在鼻音浊音这些音素上与外语相近,因此它比普通话有生命力,应该普及上海话或广东话,至少也要保留它们。另有依据,是中国近现代史也证明了讲粤语吴语的南方总是先进文明,讲普通话的北方总是保守落后(这是不问历史也不顾天文地理的说法)。北方话是野蛮的游牧民族,在旷野中必须使用简单的音符呐喊而产生的。还有网上朋友说,中国自宋代以来的古人并不是讲北方话的,而是接近于现在的上海话,最有力的考证是唐玄奘用南方话注译了佛经(这也是不问历史也不顾天文地理的说法),而且中国古代诗词,只有用吴语读起来才合乎声调韵律,比如评弹和昆曲,粤曲和粤剧等地方曲艺戏剧,如果普及了普通话就有失传之虞(大中华地方曲艺戏剧多矣,独评弹昆曲殊耶)。

电脑本身是现代化工具,而现在的中国,也就经济比较富裕的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有条件在舆论文化方面开放得多一些,也有条件消费互联网,所以从网络等媒体上看,主张推广上海话广东话的观点呼声也就高一些。然而电脑也对汉语多方言的弊端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香港就发明了用广东话拼音输入中文的软件,台湾发明了用闽南话注音来输入汉字的软件。幸而上海人似乎不象广东人那样太看重自己的方言文化,没有发明沪语拼音,甚至在广播电视中也是低调处理上海方言,当然,这也是由于中国政府文化政策及法规所约束的良好结果。

应该承认,秦始皇统一文字,与中共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还是有很大积极促进作用的。

我的一位朋友说,他初到海外,就发现普通话是被以广东人香港人为主流的华人世界所排斥的。另外中文简化字也受到了海外华人特别是台湾人和香港人的抵制。他曾经受教会朋友委托,用电脑打了几份中文图书目录,没料竟然为区区几个常见的简化汉字而改了好几次,理由并非是人们不认识这几个简化字,而是他自己不肯入流繁体字。电脑上的中文平台因编码不同,大陆的中文繁体字与港台版本的不兼容,有很大冲突,况且,有些繁体字本来属于汉字中的别体字,只是多一笔少一笔的区别而已,对中文有深入研究的人是不会介意这类区别的,当然人们也可以造字再输入它们,但这位朋友觉得这已经不单纯是文字问题,这是两种意识形态在互相触龉,这之中也不乏偏见和岐视,于是他只好放弃尽这份义务的热心,让那位自认正统的管理员先生自己一笔一划去手抄图书目录了。

谈到偏见和岐视,似乎讲普通话的移民就一定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因此一定是素质低下,而在大陆之外地球的任何角落,华人血统则略高一筹。因此等级观念极强的海外华人,没等洋人来划分,自己就为自己分成了几个等级:一等的是土生土长的华裔洋人(当然祖辈也不过是当年被贩运的猪仔华工);二等是香港或台湾移民,因为是在中共体制外生存,其优越感自不必提;三等是近十几年来以各种方式移民来的广东人或福建人,这类移民中,有人明明会讲中国话,但却耻于说中国话,以讲不伦不类的汉泾浜为荣;四等的就是近年以合法途径捷足先登而来的上海人,有些上海人在国内就有优越感,但他们这份优越感是与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高下成正比的,当中国落后时,他们在海外会自称是香港人,如今这类人可以在海外很自豪讲阿拉细上海人了,因为中国至少从上海看起来是强大了。

与上海人不同的是,据说从福建偷渡来的难民中,有很多人面对同胞竟然不承认自己是福建人,甚至不是中国人,东拉西扯地说自己是“印尼人,新加坡人,马来人,文莱人” ,最差也是“越南人” ,总之他不肯作中国人。既然有等级之分,就能从语言上区别出来这种等级,那么学英语讲粤语,退而求其次学上海话,也就成了改善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了。事实如此,以语言区别等级已经成为中国海外移民的一大特色,据说在北美地区不会讲广东话,想找份下等的工作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在北美地区,由于早期华侨都是广东人或香港人,先入为主,广东话自然也就代表了中国话,这就象外国人认识中国人是在大清朝时期,所以中国人的形象也就是满族人那副模样一个道理。移民到北美,你可以不会英语,但你不会广东话可就惨了。比如北美地区的中文地名全是广东话翻译的,你若用普通话读,老外听起来肯定是一头雾水。早期海外华人对外文地名翻译,有直(音)译和意译两种形式,如果意译合理当然不坏,如BROADWAY,英文字面上大约是指宽阔的大街而言,中文译成广东话“百老汇”,因为北美地区的城市差不多都有这么一条商家云集的繁华大街,中国人叫它百老汇(一百个资本家挤在一块)不仅发音相符字义也相近,易懂易记。但大多数地名并不是象百老汇这样音译与意译兼顾的,而是用广东话简化了英语发音便于记忆,比如VANCOUVER温哥华,作为早期华工出于文化素质的限制,用“汉汀浜”来适应外语环境,也不失为好办法,但这对于后来人却有误人子弟之嫌了,因为即使是用广东话读VANCOUVER,“温哥华”从中文字面上看,只是“含情脉脉的中国哥们”, 与英文字义“峡谷的前端”没有任何联系,在发音上也相差甚远,如果用普通话音译外文地名,干脆就直译到底叫它范库弗峰,就不会产生这类牵强附会的副作用。

古代中国人使用哪一种方言,接近现代人的哪种口音,这是无法精确考证的事情,考证它也无多大意义,因为懂一点古文的人都知道,古体诗词和文言都是唱着朗读,要象京戏道白那样摇头晃脑才能读得正统,绝非是吴语般“阿拉侬尼勿” ,那种连珠迸豆式的白话所能表达完美的。如果用各地的方言同唱一首中文歌曲,其语音效果还是接近于普通话,这是因为语言通过音符拖长了拍节,快话慢说就容易听得懂也容易学习,我们学初级外语,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这样。普通话之所以能够普及,也就在于它的发音简单易学。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音而不是声调上,发音区别主要是指北方话与南方话的不同,而汉语发音又是从文字上开始的。方言的产生和地域有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做为中国人,谁都知道汉字的产生是在周代之前,是源于黄河流域的北方而不是南方,那么汉字原始的基本音素自然应该是北方声调。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并非大国,到西汉时期也只是藩镇诸侯的领地而已,以吴语为韵脚的诗词只是古代诗词中的一小部分,中国话本文学也只是唐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是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南文北武的民风,所以说吴语也好,普通话也好,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才成为主流语言,并不是机遇推广了普通话,更不是某个统治阶级为了集团利益,靠行政手段就能推行硬派的结果。举个最简单而现实的例子:现在全世界欲到中国发展的人,都在学习“金元虏语”普通话,为什么不学上海话?不学广东话呢?

落后的必然要向先进的学习,中原汉族文化被周边地区的国家或民族学习去并发扬光大,有的民族会师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不能因此就把人家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据说朝鲜越南等小国家,就把学来的中国文化说成是自己民族固有的,认为中国反而是学了它们的“优秀文化” 。这种弱者心态,不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就是在同一血统的民族内也屡见不鲜。现在台湾人倾向于独立分裂,有台独人士总标榜自己是台湾土著(其实他们本是大陆福建移民后裔),而且他们已经开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独立了,比如不讲普通话讲闽南话,使用台式中文(用旧注音与繁体汉字拼凑起来的与日文类同的文字)。有些台湾人教育自己的后代,就很少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文化,甚至只讲当地几百年来的土著文化和日本文化,我不知道,当这些台湾人面对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文物时会怎么评论?能否说它们也是高山族和日本人的?

学习先进,是不应该在意政治因素和种族因素的,学外文讲外语就不能忌讳当洋奴汉奸,如果中国人当年因爱国而抵制外来文明到现在,那么我们今天恐怕连非洲的原始部落都不如。比如胡服骑射,就是向敌对而且落后的民族学习了先进的东西。与此同时,也不能将这学来的先进定格在某一时期,再也不去发展,日本人改革了中国文字,坚持不断革命,已经从部分使用到大部使用假名,所以这个民族就强盛发达起来。我们再看看自己:不肯向前走却总想复古倒退,就从这中文汉字而论,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和普通话并非只是共产党的主张,早在中华民国章士钊任教育总长时就有规划,汉字的改革也并非始于中共,从李斯当宰相时就开始改,从甲骨文一直改成今天这个样子,换了蒋介石汪精卫,他们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文字,怎么能就能因中共的政治因素而否定文字改革的积极意义呢?其实汉字简化在总体上讲是很科学的,不仅有依据而且非常实用,大部分简体汉字是从草体字演化的,基本上还是根据汉字形象,形声,意会这三个结构要素进行简化,五六千个繁体字简化为三千多字,这对中国发展的推动促进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象港式中文那样,再来个沪式中文,无疑又为已经简化了的汉字平添了不少多余累赘,就象电脑中的垃圾文件,凭空浪费资源。

保留方言这类某一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要看它们有没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自会禁而不绝,没生命力的迟早自生自灭,提倡扶植和有限度保留是两回事。今天汉民族内部除吴语和粤语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几乎没有其它方言能影响人们沟通交流,继续保留吴语粤语,对中国走向世界的障碍是明显的,这在海外华人世界中已经有充分的证明。我们自己可以有文字沟通,难道外国人也要学习两三种中国方言不成?有网友说方言之间不能统一,但汉字还是统一的,可以使用汉字代替方言。但现在的事实是,方言已导致了汉字的分裂演变,如港式中文,台式中文(沪式中文也有但没有流行起来)。当一个民族连文字和语言都不能统一,还能统一国土,还想强大吗?有人说不同文化的欧共体国家也寻求了统一,因此说“文字语言不是统一的障碍” ,但欧共体的统一是多国经济合作关系,而且还使用了共同语言英语,这与民族统一不是一个概念。

大家应该尊重这样一个现实:这就是从中华民国时起,中国就开始普及普通话和新拼音以及简化汉字,现在中国十三亿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说普通话使用新拼音书写简化汉字。而汉字统一,早就从秦始皇时代就完成了。现在普通话毕竟已经成为中国绝对多数人通用的语言,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官话从文言文到现今的白话文,也并不是强力推行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文化普及的结果。历史上的文言文,是专用于文字表达的,是士大夫阶级的专利,汉字有它特定的书写规范和方法,用毛笔工工整整写一个繁体字,要花数秒钟的时间,所以文言文章中语言的凝练就成为必须,助词和虚词代词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决不等于人们(包括士大夫阶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讲之乎者也。这一点,我们在大量的文史档案中就能看到,即使是作为士大夫领袖的封建皇帝也喜欢用白话文批复奏折。中国文言固然优秀,但它已经成为历史,掌握文言必须投入大部分智力资源和时间学习古典文学,它在语法上也与外语大相径庭,这不符合以现代科技为主流的人类文化进步和发展,是逆历史潮流。主张恢复文言的网友们,相信大多是文科出身,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这种热爱祖国古老文明的怀旧心态可以理解,但明知不可实现的事情竟然还要扶植它空谈它,就是不明智了。所以说,坚持某一种优秀的文化或优秀的文字语言,不一定就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是中文学者们应该正视的现实。

最後編輯時間 2003年4月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即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圣经。创世纪》

语言形象了文化,文字形象了语言,二者构成的文明缺一不可。《圣经》这段话明确指出:人类文明,特别是对于文字奇特,语言语种众多的中华民族其文明要想发展,统一语言和文字十分是重要的。

小学时,班主任老师是个南方人,读课文: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结果在我记忆中,南方话就是黄王不分,胡服不分。那篇课文如果用南方话朗读就成了普通话的:“舔上毛摇肉王,带上毛摇荣王,母轴黑肉王,母就黑荣王,猴令商商吾肉开丢,母累聊!”

过去曾在网络上发现几篇写得不错的文章,其中有关于推广普通话之弊端的见解,也有呼吁保留吴语粤语的,还有主张在文字上恢复文言的。笔者虽然才疏学浅,但大概也能从诸位的文章中理解其中的思想,这就是南方话先进,譬如在鼻音浊音这些音素上与外语相近,因此它比普通话有生命力,应该普及上海话或广东话,至少也要保留它们。另有依据,是中国近现代史也证明了讲粤语吴语的南方总是先进文明,讲普通话的北方总是保守落后(这是不问历史也不顾天文地理的说法)。北方话是野蛮的游牧民族,在旷野中必须使用简单的音符呐喊而产生的。还有网上朋友说,中国自宋代以来的古人并不是讲北方话的,而是接近于现在的上海话,最有力的考证是唐玄奘用南方话注译了佛经(这也是不问历史也不顾天文地理的说法),而且中国古代诗词,只有用吴语读起来才合乎声调韵律,比如评弹和昆曲,粤曲和粤剧等地方曲艺戏剧,如果普及了普通话就有失传之虞(大中华地方曲艺戏剧多矣,独评弹昆曲殊耶)。

电脑本身是现代化工具,而现在的中国,也就经济比较富裕的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有条件在舆论文化方面开放得多一些,也有条件消费互联网,所以从网络等媒体上看,主张推广上海话广东话的观点呼声也就高一些。然而电脑也对汉语多方言的弊端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香港就发明了用广东话拼音输入中文的软件,台湾发明了用闽南话注音来输入汉字的软件。幸而上海人似乎不象广东人那样太看重自己的方言文化,没有发明沪语拼音,甚至在广播电视中也是低调处理上海方言,当然,这也是由于中国政府文化政策及法规所约束的良好结果。

应该承认,秦始皇统一文字,与中共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还是有很大积极促进作用的。

我的一位朋友说,他初到海外,就发现普通话是被以广东人香港人为主流的华人世界所排斥的。另外中文简化字也受到了海外华人特别是台湾人和香港人的抵制。他曾经受教会朋友委托,用电脑打了几份中文图书目录,没料竟然为区区几个常见的简化汉字而改了好几次,理由并非是人们不认识这几个简化字,而是他自己不肯入流繁体字。电脑上的中文平台因编码不同,大陆的中文繁体字与港台版本的不兼容,有很大冲突,况且,有些繁体字本来属于汉字中的别体字,只是多一笔少一笔的区别而已,对中文有深入研究的人是不会介意这类区别的,当然人们也可以造字再输入它们,但这位朋友觉得这已经不单纯是文字问题,这是两种意识形态在互相触龉,这之中也不乏偏见和岐视,于是他只好放弃尽这份义务的热心,让那位自认正统的管理员先生自己一笔一划去手抄图书目录了。

谈到偏见和岐视,似乎讲普通话的移民就一定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因此一定是素质低下,而在大陆之外地球的任何角落,华人血统则略高一筹。因此等级观念极强的海外华人,没等洋人来划分,自己就为自己分成了几个等级:一等的是土生土长的华裔洋人(当然祖辈也不过是当年被贩运的猪仔华工);二等是香港或台湾移民,因为是在中共体制外生存,其优越感自不必提;三等是近十几年来以各种方式移民来的广东人或福建人,这类移民中,有人明明会讲中国话,但却耻于说中国话,以讲不伦不类的汉泾浜为荣;四等的就是近年以合法途径捷足先登而来的上海人,有些上海人在国内就有优越感,但他们这份优越感是与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高下成正比的,当中国落后时,他们在海外会自称是香港人,如今这类人可以在海外很自豪讲阿拉细上海人了,因为中国至少从上海看起来是强大了。

与上海人不同的是,据说从福建偷渡来的难民中,有很多人面对同胞竟然不承认自己是福建人,甚至不是中国人,东拉西扯地说自己是“印尼人,新加坡人,马来人,文莱人” ,最差也是“越南人” ,总之他不肯作中国人。既然有等级之分,就能从语言上区别出来这种等级,那么学英语讲粤语,退而求其次学上海话,也就成了改善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了。事实如此,以语言区别等级已经成为中国海外移民的一大特色,据说在北美地区不会讲广东话,想找份下等的工作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在北美地区,由于早期华侨都是广东人或香港人,先入为主,广东话自然也就代表了中国话,这就象外国人认识中国人是在大清朝时期,所以中国人的形象也就是满族人那副模样一个道理。移民到北美,你可以不会英语,但你不会广东话可就惨了。比如北美地区的中文地名全是广东话翻译的,你若用普通话读,老外听起来肯定是一头雾水。早期海外华人对外文地名翻译,有直(音)译和意译两种形式,如果意译合理当然不坏,如BROADWAY,英文字面上大约是指宽阔的大街而言,中文译成广东话“百老汇”,因为北美地区的城市差不多都有这么一条商家云集的繁华大街,中国人叫它百老汇(一百个资本家挤在一块)不仅发音相符字义也相近,易懂易记。但大多数地名并不是象百老汇这样音译与意译兼顾的,而是用广东话简化了英语发音便于记忆,比如VANCOUVER温哥华,作为早期华工出于文化素质的限制,用“汉汀浜”来适应外语环境,也不失为好办法,但这对于后来人却有误人子弟之嫌了,因为即使是用广东话读VANCOUVER,“温哥华”从中文字面上看,只是“含情脉脉的中国哥们”, 与英文字义“峡谷的前端”没有任何联系,在发音上也相差甚远,如果用普通话音译外文地名,干脆就直译到底叫它范库弗峰,就不会产生这类牵强附会的副作用。

古代中国人使用哪一种方言,接近现代人的哪种口音,这是无法精确考证的事情,考证它也无多大意义,因为懂一点古文的人都知道,古体诗词和文言都是唱着朗读,要象京戏道白那样摇头晃脑才能读得正统,绝非是吴语般“阿拉侬尼勿” ,那种连珠迸豆式的白话所能表达完美的。如果用各地的方言同唱一首中文歌曲,其语音效果还是接近于普通话,这是因为语言通过音符拖长了拍节,快话慢说就容易听得懂也容易学习,我们学初级外语,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这样。普通话之所以能够普及,也就在于它的发音简单易学。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音而不是声调上,发音区别主要是指北方话与南方话的不同,而汉语发音又是从文字上开始的。方言的产生和地域有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做为中国人,谁都知道汉字的产生是在周代之前,是源于黄河流域的北方而不是南方,那么汉字原始的基本音素自然应该是北方声调。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并非大国,到西汉时期也只是藩镇诸侯的领地而已,以吴语为韵脚的诗词只是古代诗词中的一小部分,中国话本文学也只是唐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是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南文北武的民风,所以说吴语也好,普通话也好,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才成为主流语言,并不是机遇推广了普通话,更不是某个统治阶级为了集团利益,靠行政手段就能推行硬派的结果。举个最简单而现实的例子:现在全世界欲到中国发展的人,都在学习“金元虏语”普通话,为什么不学上海话?不学广东话呢?

落后的必然要向先进的学习,中原汉族文化被周边地区的国家或民族学习去并发扬光大,有的民族会师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不能因此就把人家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据说朝鲜越南等小国家,就把学来的中国文化说成是自己民族固有的,认为中国反而是学了它们的“优秀文化” 。这种弱者心态,不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就是在同一血统的民族内也屡见不鲜。现在台湾人倾向于独立分裂,有台独人士总标榜自己是台湾土著(其实他们本是大陆福建移民后裔),而且他们已经开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独立了,比如不讲普通话讲闽南话,使用台式中文(用旧注音与繁体汉字拼凑起来的与日文类同的文字)。有些台湾人教育自己的后代,就很少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文化,甚至只讲当地几百年来的土著文化和日本文化,我不知道,当这些台湾人面对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文物时会怎么评论?能否说它们也是高山族和日本人的?

学习先进,是不应该在意政治因素和种族因素的,学外文讲外语就不能忌讳当洋奴汉奸,如果中国人当年因爱国而抵制外来文明到现在,那么我们今天恐怕连非洲的原始部落都不如。比如胡服骑射,就是向敌对而且落后的民族学习了先进的东西。与此同时,也不能将这学来的先进定格在某一时期,再也不去发展,日本人改革了中国文字,坚持不断革命,已经从部分使用到大部使用假名,所以这个民族就强盛发达起来。我们再看看自己:不肯向前走却总想复古倒退,就从这中文汉字而论,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和普通话并非只是共产党的主张,早在中华民国章士钊任教育总长时就有规划,汉字的改革也并非始于中共,从李斯当宰相时就开始改,从甲骨文一直改成今天这个样子,换了蒋介石汪精卫,他们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文字,怎么能就能因中共的政治因素而否定文字改革的积极意义呢?其实汉字简化在总体上讲是很科学的,不仅有依据而且非常实用,大部分简体汉字是从草体字演化的,基本上还是根据汉字形象,形声,意会这三个结构要素进行简化,五六千个繁体字简化为三千多字,这对中国发展的推动促进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象港式中文那样,再来个沪式中文,无疑又为已经简化了的汉字平添了不少多余累赘,就象电脑中的垃圾文件,凭空浪费资源。

保留方言这类某一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要看它们有没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自会禁而不绝,没生命力的迟早自生自灭,提倡扶植和有限度保留是两回事。今天汉民族内部除吴语和粤语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几乎没有其它方言能影响人们沟通交流,继续保留吴语粤语,对中国走向世界的障碍是明显的,这在海外华人世界中已经有充分的证明。我们自己可以有文字沟通,难道外国人也要学习两三种中国方言不成?有网友说方言之间不能统一,但汉字还是统一的,可以使用汉字代替方言。但现在的事实是,方言已导致了汉字的分裂演变,如港式中文,台式中文(沪式中文也有但没有流行起来)。当一个民族连文字和语言都不能统一,还能统一国土,还想强大吗?有人说不同文化的欧共体国家也寻求了统一,因此说“文字语言不是统一的障碍” ,但欧共体的统一是多国经济合作关系,而且还使用了共同语言英语,这与民族统一不是一个概念。

大家应该尊重这样一个现实:这就是从中华民国时起,中国就开始普及普通话和新拼音以及简化汉字,现在中国十三亿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说普通话使用新拼音书写简化汉字。而汉字统一,早就从秦始皇时代就完成了。现在普通话毕竟已经成为中国绝对多数人通用的语言,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官话从文言文到现今的白话文,也并不是强力推行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文化普及的结果。历史上的文言文,是专用于文字表达的,是士大夫阶级的专利,汉字有它特定的书写规范和方法,用毛笔工工整整写一个繁体字,要花数秒钟的时间,所以文言文章中语言的凝练就成为必须,助词和虚词代词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决不等于人们(包括士大夫阶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讲之乎者也。这一点,我们在大量的文史档案中就能看到,即使是作为士大夫领袖的封建皇帝也喜欢用白话文批复奏折。中国文言固然优秀,但它已经成为历史,掌握文言必须投入大部分智力资源和时间学习古典文学,它在语法上也与外语大相径庭,这不符合以现代科技为主流的人类文化进步和发展,是逆历史潮流。主张恢复文言的网友们,相信大多是文科出身,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这种热爱祖国古老文明的怀旧心态可以理解,但明知不可实现的事情竟然还要扶植它空谈它,就是不明智了。所以说,坚持某一种优秀的文化或优秀的文字语言,不一定就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是中文学者们应该正视的现实。

最後編輯時間 2003年4月


相关文章

  • 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的培训方案
  • 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的培训方案 --<规范汉字书写指南>研修模式 汉字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规范汉字书写对于个人而言是技能和修养的体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 ...查看


  • 汉字 专题
  • 专题 汉字 综合练习 1.汉字的形体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发展史 上的分水岭是什么? 1. 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草书 .. (商) (周) (秦) (汉) (魏晋) ...查看


  • 写字不规范原因多
  • 写字不规范原因 目前,孩子写字难看,已成为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的共识.据教育部公布的对3000多名教师的调查显示,60%的人认为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下降:在对1.2万余名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65%的学生认为应该出台汉字书写等级标准. 那么,&qu ...查看


  •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介绍.
  •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大纲培训 1.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目的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目的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测试本身的直接目的:另一个是它的终极目标.测试本身的目的是用一套标准化的试卷,通过标准化的施测.阅卷.评分.转换原始分数等程序,判断应试人使用汉 ...查看


  • 汉字听写(2)
  • 高坝学区小学生汉字听写比赛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汉字作为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仓颉造字开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汉字就以其浩瀚广博抒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灵秀展示着炎黄之精神,开辟和注解着历史,正是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 ...查看


  • [汉字简化方案]制定始末
  • 解放初期,文盲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平均要占到70%左右,农村人口中的文盲,高达80%以上.文化落后的现实,对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一个不利因素.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党领导了一场扫盲运动,而扫盲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识字问题. ...查看


  • 汉字危机2013年32期
  • 明朝大书法家祝枝山擅行草,有一天来了兴致,铺好纸,研好墨,笔走龙蛇,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洛神赋>,他也因此获得明朝"第一草书"的美誉.他的这幅真迹一直被他的后人所珍藏.只是祝枝山不知道,他500年后的第N代后人 ...查看


  • 小学生广播稿-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三周一 ) (璐)普通话是中国的国语,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说好普通话,才能和更多的中国人沟通,交更多的朋友. 生活中,人们总是需要沟通的,所以才有了语言.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语言,但中国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普通话,其它地 ...查看


  • [小学语文大纲]里关于书写的内容
  • <语文教学大纲>里关于书写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是: 教学生学会汉语拼音, 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 掌握常用词语, 学会查字典, 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 学习写毛笔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