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教学反思
在本周四扬帆盟区进行了同课同构的教学活动,我有幸代表交口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数与形》。通过一天的集体备课,授课以及专家老师的点评,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接下来我就来谈谈我的感受。 “数形结合”是典型的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运用数形结合。
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根据两个规律(用(1)奇数个数的平方(2)每列正方形个数的平方)解决问题。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例如,在例1中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2. 在解决做一做中数字比较少的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时,用第一种规律比较简单,到时当个数增加时这种方法就比较困难,就得用第二种规律,所以,在前面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每列正方形个数与增加的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从而,紧扣主题数形结合。例如:(1)1+3+5+7+9....+49=( )²(2)1+3+5+7+9....+( )=1000²,在解决完这道题以后继续
追问学生再大的数字,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回答出来,并在回答完以后追问他的想法。做到数形结合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彻底的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3.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在哪儿用到了这种思想。
二、不足之处
整节课的教学中,初次尝试这样的课型,感觉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个规律,教学的不到位,比较仓促。感觉学生最这个规律没有运用的很熟练。还有一点是板书设计,没有遵循数列的熟悉从左往右写,没有体现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形,数和式没有直观的展示出来。
努力方向
在5节课结束后,进行了评课,在评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知识。
首先,“同课同构”构的是什么?
1. 构教材
(1). 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会安排这个内容?为什么要在六年级安排?如何在课堂中发挥好它的价值?
2. 构学生
(1)学生最这节课了解程度怎么样?
(2)通过这课的学习要有哪方面的成长?
总之,通过本次的教学活动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学到了很多
教学中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以后的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紧扣教材和学生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数与形》教学反思
在本周四扬帆盟区进行了同课同构的教学活动,我有幸代表交口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数与形》。通过一天的集体备课,授课以及专家老师的点评,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接下来我就来谈谈我的感受。 “数形结合”是典型的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运用数形结合。
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根据两个规律(用(1)奇数个数的平方(2)每列正方形个数的平方)解决问题。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例如,在例1中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2. 在解决做一做中数字比较少的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时,用第一种规律比较简单,到时当个数增加时这种方法就比较困难,就得用第二种规律,所以,在前面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每列正方形个数与增加的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从而,紧扣主题数形结合。例如:(1)1+3+5+7+9....+49=( )²(2)1+3+5+7+9....+( )=1000²,在解决完这道题以后继续
追问学生再大的数字,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回答出来,并在回答完以后追问他的想法。做到数形结合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彻底的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3.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在哪儿用到了这种思想。
二、不足之处
整节课的教学中,初次尝试这样的课型,感觉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个规律,教学的不到位,比较仓促。感觉学生最这个规律没有运用的很熟练。还有一点是板书设计,没有遵循数列的熟悉从左往右写,没有体现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形,数和式没有直观的展示出来。
努力方向
在5节课结束后,进行了评课,在评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知识。
首先,“同课同构”构的是什么?
1. 构教材
(1). 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会安排这个内容?为什么要在六年级安排?如何在课堂中发挥好它的价值?
2. 构学生
(1)学生最这节课了解程度怎么样?
(2)通过这课的学习要有哪方面的成长?
总之,通过本次的教学活动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学到了很多
教学中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以后的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紧扣教材和学生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