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2期(总第53期)
PrivateEducationResearch
民办教育研究
No 2,2010SerialNo 53
长安历史文化传统与唐代咏史诗的繁荣
李世忠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长安历史文化的高度发展,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也为他们了解历史治乱规律,观察现实政治与社会走向,思考人生问题等,提供了难得参照系。唐代咏史诗之兴盛繁荣,如果没有长安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外部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键词:长安文化;历史;唐代;咏史诗
中图分类号:I22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02-0006-05
的重要历史档案。除甲骨卜辞外,商代的铜器铭
一
中国是一个有浓厚史官文化传统的国度,远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即为政府中的重要官员。他们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保管,这一群体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长安文化的形成,史官功莫大焉。
说文 云: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江永 周礼疑义举要 认为 中 是 簿书 ,即今之案卷。由此见, 史 的本意即手持简策记事的官员。 礼记 玉藻 云: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汉书 艺文志 云: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左、右史的分工在这里虽有不同说法,但两处文献却都说明了我国远古时代的史书是分为记言、记事两部分这个事实。
以文字记载历史,从现有资料看最早应属商代,甲骨卜辞一般被认为是商代后期的统治者刻在占卜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也是史官保存
收稿日期:2009-12-29
作者简介:李世忠(1969- ),男,甘肃庆阳人,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1]
文也被认为是正式史著的源头。
长安地区最早是周人活动与统治的中心,因为用竹木简编撰成的典册容易腐朽,所以周代史册现在已很少能看到。但通过周代铜器铭文及现存最早的典籍 尚书 ,我们却能了解长安历史文化的早期形态。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铭文的全盛时代。裘锡圭先生认为西周铜器铭文的全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铭文篇幅加长,一是铭文内容丰富。不仅百字以上的铜器铭文西周时期已很多见,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乏其例。尤其详细记录周王对毛公诰命之辞的毛公鼎铭,是已发现的商、周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文字多达498个,这篇铭文也可以看作是保留在铜器上的一篇 尚书 。另外,西周铜器铭文中,除了 某人作某器 一类简单记载,以及比较常见的记君上(主要是周王)的任命、赏赐或记功表德的铭文以外,还出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记事铭文。如记诉讼胜利的铭文,记土地交易和勘定田界的铭文等。从铭文所
6
涉及内容看,有关于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官制、周人与周围各族的关系以及其他重要问题的大量史料。甚至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武王克商、成王东征、昭王南征等也都有反映。
六经皆史 。 六经 中的 尚书 和 诗经 也保存了不少周人活动的历史记录。 尚书 周书 可以说就是周人政治活动在文献上的反映。它不仅记录了西周征服东土、加强对殷民统治的历史进程,也记载了西周初建时为巩固统治,当政者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事实。如 周书 中的 酒诰 就记载了周人总结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为政者如果沉湎于酗酒,就会走上殷末酗酒成风以致政治败亡之路; 无逸 篇中,周公反复告诉成王 君子所其无逸 的道理,也是对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
诗经 是否成书于周代的关中地区不得而知。但 诗经 中最能体现周人早期发展历史的诗篇却斑斑可见: 生民 、 公刘 、 绵 、 皇矣 、 大明 诸篇史诗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这些诗篇在歌颂周祖先治政之丰功伟业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周人生活的历史经验与精神。如周人以农业立国, 生民 既歌颂后稷教民树艺五谷之功德,无疑也在传播粮食作物的种植经验。 公刘 描述后稷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却也把周人不肯苟安、开拓奋进、营建新邑的精神作了表彰。而 诗经 中的其他篇章如 豳风 七月 ,则是周人早期农事活动的经典记载,其传播农事稼穑知识的性质似也不能抹煞。
秦立都咸阳以后,秦相吕不韦组织门人编纂了 吕氏春秋 。 史记 吕不韦传 记载: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 虽是一部集体撰著的学术总集,然因内容驳杂,不少方面亦涉及历史文化之记录与总结。如其 序意篇 对十二纪的论述,即明言该著的史书性质: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西汉奠都长安以后,长安历史文化走上了成
7
熟发展道路。据 汉书 百官公卿表 ,汉代史官
专掌历史典籍与撰述的分为两类:一类掌史料图籍,一类承秦制掌史籍撰述。国家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上的发展,长安城市物质文明与文物制度、文化思想等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为历史巨著 史记 的问世准备了条件。 史记 ,这部诞生于长安的历史巨著,不仅是我国古代史学走上成熟发展道路的奠基之作,也是长安历史文化高度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生于斯、长于斯,经历政治风雨、吞咽专制文化苦果亦在斯。所以,作为 二十四史 之首、 正史 之祖的 史记 ,长安历史文化传统对它的哺育之功不可磨灭,而它本身也成为长安历史文化灿烂发展的光辉记录。
长安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唐代,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史学的承上启下时期,也是长安历史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其历史文化的全面发展从以下方面可见:
首先,官修国史作为一项制度得以确立。虽然官修国史在东汉已经开始,但历经魏晋南北朝,国史官修并未形成定制。唐建国之初即设立史馆,负责编修前代史与本朝史,由此实现了我国古代史书编撰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始设史馆修史,唐初所修八部正史,即 晋书 、 梁书 、 陈书 、 周书 、 北齐书 、 隋书 、 南史 、 北史 ,都是史馆编纂出来的,而唐代史书的数量比之前代亦大增。据 新唐书 艺文志 载,唐时史部书有929家、1215部、29201卷,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增加了许多。这些断代史书著作占到了 二十四史 的三分之一。同时,记载唐代官制的 唐六典 ,记载唐代五礼的 大唐开元礼 及历史地理杰作 元和郡县图志 、 蛮书 等也在此期诞生,而私人修史此期也成绩卓著,中国史学的发展,长安历史文化的繁荣,至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其次,出现了对前代史学进行系统总结的史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刘知几 史通 和杜佑 通典 ,其在我国史学史上均影响深远。 史通 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记录、评析唐前各种史学思想、史书编撰体例、王朝修史制度等,可以说是对前代历史文化的一个系统总结; 通典 则首创典志体记史方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典章
制度通史,对后代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地理方面则有 元和郡县图志 和 蛮书 。 元和郡县图志 四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历史地理著作; 蛮书 十卷,则是我们今
[2]
天研究云南各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长安历史文化的高度发展,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首先,长安历史文化精神中秉笔直书、重视再现历史真实,注重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象中挖掘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意识,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反映现实的纵深思维。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司马迁。他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作为自己修史的旨归,宏大气象在其史书中处处可见。唐代咏史诗放眼古今的宏阔视野与气魄,透过现象揭示生活本质的思维方式,无疑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精神的影响。
其次,史家以文字形式所记载的曲折复杂、包罗万象的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及由此构成的历史世界,无疑为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唐代咏史诗,其在晚唐走向兴盛繁荣,如果没有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外部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唐代长安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为诗人们了解中国社会历史治乱规律,观察现实政治与社会走向及思考人生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参照系。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作品或借历史题材影射现实,或借历史典故言传对现实政治的切身感受,可以说,正是因为长安历史文化的高度发展,才使得作家们能在历史的陶冶中增进认识现实的能力,增强反映现实的深度。
所以,作为汉唐长安京都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长安历史文化,不仅是自周人在此活动以来人类以往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同时也是此地其他文化品类赖以成长的基础之一。唐代咏史诗,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走向成熟、繁荣的。
二
咏史诗是以历史人事为吟咏、议论对象,或以与历史相关的传说为题材或话题进行创作借以抒情达志的诗歌。在长安历史文化大背景影
8
响下走向成熟的唐代咏史诗,其繁荣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数量大增,题材极大丰富。
在中国诗史上,最早以 咏史 名题的是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他的 咏史 一首,第一次使咏史诗的创作实名俱有。作为一种诗歌门类的开辟,班固有首创之功。但是,咏史诗的创作源头则可一直上溯至 诗 、 骚 。 诗经 大雅 中的 生民 、 公刘 、 绵 、 皇矣 等篇章,记述咏赞了周人的起源及周代先人的英雄事迹,这当属最早的咏史之作,尽管他们和后代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相比仍然有很大差别。到了 楚辞 中,屈原也述及不少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借以抒写其爱国忧民的怀抱。朱自清说: 咏史、游仙、艳情、咏物 这四体的源头都在王注 楚辞 里 ,确实一点没有说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史诗重要的发展阶段。然此期作品数量少,题材范围狭窄。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有 短歌行 (周西伯昌)、 度关山 、 善哉行 诸作,曹操之后,曹丕有 煌煌京洛行 (夭夭园桃)、曹植有 三良诗 ,王粲、阮籍等有题为 咏史 的诗篇及阮籍咏怀82首中的一些篇章,这些诗多继承的仍是班固咏史诗一诗咏一事多所叙事的传统。至晋代,左思的 咏史 八首更精心选择史料并加以高度概括,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其中,咏史抒怀,借古喻今。 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左思而后,陶渊明也以 咏史 形式讴歌失败的英雄,表达自己理想。他的 读山海经 之十赞美传说中的精卫和刑天的斗争精神即为显例。到梁代萧统编辑 文选 时虽首开 咏史 一条,列出咏史诗21首,分属九位诗人,这基本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创作并不发达的情况。而唐代咏史诗的数量,据笔者统计 全唐诗 ,多达两千首左右。
唐代咏史诗在取材方面也显出了新趋势,其在吟咏历史人事时所显示的宏阔视野已非先唐咏史诗所能比。如围绕一些焦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唐代咏史诗已形成了题材热点。据笔者统计,吟咏王昭君的诗作,多达70余首;吟咏严子陵有28首;吟咏屈原的作品有27首;吟咏诸葛亮的作品有28首;吟咏汉武帝的作品有30首;吟咏秦
[4]
[3]
始皇的有33首;吟咏唐玄宗的诗歌亦多达36首;如果将吟咏历史古迹如马嵬坡、骊山、华清宫、温泉等咏史作品算在里面,则涉及吟咏唐玄宗的作品总数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而在一人一咏的唐代咏史诗中,所涉及人物计235人,诗歌1137篇,其咏史题材之宽广可见一斑。
与咏史题材上存在热点相联系,唐代咏史诗相应形成了咏史取材的体系性。对同一历史人事因不同的诗人对其审美角度不同,吟咏主旨有所侧重,故而就有了围绕一个历史人物有一系列咏史诗对其进行吟咏的现象。如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统一文字、广修长城、焚书坑儒、大造陵墓、寻仙问道诸事都受到了唐人褒贬。这样围绕秦始皇历史功过多方面切入所创作的咏史诗,可谓之秦始皇系列。而像吟咏汉武帝狩猎、求仙、宠妃的咏史诗亦可谓之汉武帝系列。其他还有韩信系列、曹操系列、隋炀帝系列等等。其中尤以吟咏夫差和唐明皇系列的咏史诗涉及面最广。前者包括了咏勾践、宰喜否、西施、范蠡等历史人物,以及吴宫、馆娃宫、姑苏台、金陵等诸多历史古迹;后者包括了吟咏杨国忠、安禄山、杨贵妃、虢国夫人等人物及勤政楼、骊山、华清宫、马嵬坡等古迹。另外,诗人们因所处时代氛围、艺术情趣、审美观念、人生经历等的不同,有的在咏史诗题材的选择上也形成了自己钟情的热点。如李白对鲁仲连的吟咏,杜甫对诸葛亮的吟咏,杜牧、李商隐对唐明皇和隋炀帝的吟咏等都是明证。
其次,受长安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唐代咏史诗主题鲜明、丰富。
先看唐代咏史诗中表现对先贤景仰、对新王朝期待及对盛世功业追求的作品。唐太宗重用文士,打破流行千余年的贵族政治,开创了唐代全新的文人参政体制,使得长安政治文化制度形成了其独特的包容性及政治主体构成上 不分畛域 的特点,经高宗继承和武则天革命,非贵族身份的文士参政已成常态。而文人士子又因熟悉历史,故而借史抒怀、表达建功立业主题的咏史诗很多。李白的咏史诗里,有吟咏鲁仲连、燕昭王、霍去病、张良、平原君、信陵君、司马相如、班超、严君平、谢安、谢月兆、谢灵运等专篇。生活时代早于李白的 初唐四杰 、陈子昂、王、李百药等人,他们以咏史诗吟咏理想抒发壮志,则体现
9
了初唐时代大多数士人的精神风貌。生活在武
后时期的陈子昂, 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
[5]
后折节读书,精穷坟典,他
也有不少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咏史之作。怀抱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之理想的杜甫,早年曾多次到昭陵访古,缅怀唐太宗的丰功伟业。他的 行次昭陵 、 重经昭陵 等诗,就不断吐露着对太宗的敬慕之情。白居易也有新乐
[6]
府诗 七德舞 歌颂太宗业绩等等。
以唐代咏史诗批判主题论,尤以晚唐诗表现最为鲜明。诗人们借助历史人事批判当代政治黑暗昏庸,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对言路堵塞、忠臣罹难的昏王政治的批判。储嗣宗 吴宫 云: 荒台荆棘多,忠谏竟如何。细草连宫巷,闲花迷绮罗。前溪徒自绿,子夜不闻歌。怅怀清江暮,悠悠东去波。 夫差不听伍子胥忠谏,终使吴国落得个 荒台荆棘多 的结局。其他如无名氏的 秦人谣 、贯休的 陈宫词 等都是对这种纲纪已断、贤愚不分的腐败朝政的揭露。
其次是对权臣腐化、暴政扰民的批判。于氵贲 金谷怀古 云: 黄金骄石崇,与晋争国力。 汪遵 金谷 云: 晋臣荣盛更谁过,常向阶前舞翠娥。 杜牧 金谷怀古 云: 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红断玉楼空。
[6]
[6][6]
[6]
这些诗都是以东晋石崇骄奢
败亡揭露晚唐权贵豪绅大肆聚敛财富、盗国窃民的罪恶。对暴政的批判多是和暴君连在一起的,如曹邺的 筑城三首 、于氵贲的 长城 等诗都是对秦始皇劳民伤财行径的揭批。
再次,是对穷兵黩武及愚民政策的批判。李山甫 上元怀古二首 其二云, 争地图王德尽衰,骤兴驰霸亦何为。君臣都是一场笑,家国共成千载悲。 胡曾 长平 云: 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 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致秦将白起坑杀赵俘虏四十万。如此残忍对待战俘,实属罕见。白起后来在咸阳被秦王赐剑自杀,曹邺认为他是罪有应得,曾作诗咏及此事。秦始皇焚书坑儒,其愚民政策也是唐代咏史者鞭挞的对象。罗隐 焚书坑 、司空图 铭秦坑 、章碣 焚书坑 等均吟咏此事。
当然,以上所论唐代咏史诗数量的扩大、涉
[6]
[6]
及历史人物的广泛及其主题内容之丰富鲜明,只是在长安辉煌灿烂历史文化影响下,唐代咏史诗走向繁荣时代较为明显的几个特点而已。但这些至少说明,以历史为内容,重在表识见、言志向、咏胸怀、抒感情的咏史诗。如果没有长安历史文化传统这个母体的孕育,它在唐代的繁荣,是很难想象的。
[参 考 文 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陈杰林.中国历史与文化[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朱自清.朱自清说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9.
[5]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责任编辑 刘永刚]
TheTraditionofChang anHistoryandCultureandtheProsperityofPoemsofHistoryintheTangDynasty
LiShizhong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XianyangNormal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712000)Abstract:ThedevelopmentofChang anculturehadaprofoundimpacttotheliterature.Itnotonlyprovidesainexhaustibletreasuretroveofmaterial,butalsoprovideswriterswithaframeofreferencetounderstandthehistoricallawsofprosperityandchaos,observetherealityofpoliticalandsocialdirection,thinkaboutlifeandsoon.IfthereisnoprosperityofChang anhistoryandculture,theprosperityofpoemsofhistoryintheTangDynastycouldnotberealized.
Keywords:Chang anculture;history;theTangDynasty;poemsofhistory
(上接第5页)
TheHarmonybetweenHumanBeingsandNature HaojingCultureinthePerspectiveofDaYaandXiaoYaLiuLixia
(CollegeofHumanities,Xi anInternationalUniversity,Xi an,Shaanxi710077)
Abstract:AstheoriginofChang anculture,HaojingcultureembodiesitselfinlieraturethroughDaYaandXiaoYa.TheabundantusesofanalogyandmetaphorinXiaoYareflectprominentlytheharmonybetweenhumanbeingsandnature.ThispapertriestoexpoundtheconnotationoftheharmonybetweenhumanbeingsandnatureinHaojingculturebyanalyzingtheaestheticfunctionsof QiQing (mindchangingwiththechangesintheoutsideworld); BiDe (analogyofvirtue);and ChangShen (relaxationofspirit)inanalogyandmetaphorinXiaoYa.
Keywords:harmony;DaYaandXiaoYa
10
2010年第2期(总第53期)
PrivateEducationResearch
民办教育研究
No 2,2010SerialNo 53
长安历史文化传统与唐代咏史诗的繁荣
李世忠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长安历史文化的高度发展,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也为他们了解历史治乱规律,观察现实政治与社会走向,思考人生问题等,提供了难得参照系。唐代咏史诗之兴盛繁荣,如果没有长安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外部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键词:长安文化;历史;唐代;咏史诗
中图分类号:I22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02-0006-05
的重要历史档案。除甲骨卜辞外,商代的铜器铭
一
中国是一个有浓厚史官文化传统的国度,远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即为政府中的重要官员。他们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保管,这一群体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长安文化的形成,史官功莫大焉。
说文 云: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江永 周礼疑义举要 认为 中 是 簿书 ,即今之案卷。由此见, 史 的本意即手持简策记事的官员。 礼记 玉藻 云: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汉书 艺文志 云: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左、右史的分工在这里虽有不同说法,但两处文献却都说明了我国远古时代的史书是分为记言、记事两部分这个事实。
以文字记载历史,从现有资料看最早应属商代,甲骨卜辞一般被认为是商代后期的统治者刻在占卜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也是史官保存
收稿日期:2009-12-29
作者简介:李世忠(1969- ),男,甘肃庆阳人,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1]
文也被认为是正式史著的源头。
长安地区最早是周人活动与统治的中心,因为用竹木简编撰成的典册容易腐朽,所以周代史册现在已很少能看到。但通过周代铜器铭文及现存最早的典籍 尚书 ,我们却能了解长安历史文化的早期形态。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铭文的全盛时代。裘锡圭先生认为西周铜器铭文的全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铭文篇幅加长,一是铭文内容丰富。不仅百字以上的铜器铭文西周时期已很多见,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乏其例。尤其详细记录周王对毛公诰命之辞的毛公鼎铭,是已发现的商、周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文字多达498个,这篇铭文也可以看作是保留在铜器上的一篇 尚书 。另外,西周铜器铭文中,除了 某人作某器 一类简单记载,以及比较常见的记君上(主要是周王)的任命、赏赐或记功表德的铭文以外,还出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记事铭文。如记诉讼胜利的铭文,记土地交易和勘定田界的铭文等。从铭文所
6
涉及内容看,有关于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官制、周人与周围各族的关系以及其他重要问题的大量史料。甚至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武王克商、成王东征、昭王南征等也都有反映。
六经皆史 。 六经 中的 尚书 和 诗经 也保存了不少周人活动的历史记录。 尚书 周书 可以说就是周人政治活动在文献上的反映。它不仅记录了西周征服东土、加强对殷民统治的历史进程,也记载了西周初建时为巩固统治,当政者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事实。如 周书 中的 酒诰 就记载了周人总结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为政者如果沉湎于酗酒,就会走上殷末酗酒成风以致政治败亡之路; 无逸 篇中,周公反复告诉成王 君子所其无逸 的道理,也是对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
诗经 是否成书于周代的关中地区不得而知。但 诗经 中最能体现周人早期发展历史的诗篇却斑斑可见: 生民 、 公刘 、 绵 、 皇矣 、 大明 诸篇史诗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这些诗篇在歌颂周祖先治政之丰功伟业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周人生活的历史经验与精神。如周人以农业立国, 生民 既歌颂后稷教民树艺五谷之功德,无疑也在传播粮食作物的种植经验。 公刘 描述后稷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却也把周人不肯苟安、开拓奋进、营建新邑的精神作了表彰。而 诗经 中的其他篇章如 豳风 七月 ,则是周人早期农事活动的经典记载,其传播农事稼穑知识的性质似也不能抹煞。
秦立都咸阳以后,秦相吕不韦组织门人编纂了 吕氏春秋 。 史记 吕不韦传 记载: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 虽是一部集体撰著的学术总集,然因内容驳杂,不少方面亦涉及历史文化之记录与总结。如其 序意篇 对十二纪的论述,即明言该著的史书性质: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西汉奠都长安以后,长安历史文化走上了成
7
熟发展道路。据 汉书 百官公卿表 ,汉代史官
专掌历史典籍与撰述的分为两类:一类掌史料图籍,一类承秦制掌史籍撰述。国家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上的发展,长安城市物质文明与文物制度、文化思想等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为历史巨著 史记 的问世准备了条件。 史记 ,这部诞生于长安的历史巨著,不仅是我国古代史学走上成熟发展道路的奠基之作,也是长安历史文化高度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生于斯、长于斯,经历政治风雨、吞咽专制文化苦果亦在斯。所以,作为 二十四史 之首、 正史 之祖的 史记 ,长安历史文化传统对它的哺育之功不可磨灭,而它本身也成为长安历史文化灿烂发展的光辉记录。
长安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唐代,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史学的承上启下时期,也是长安历史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其历史文化的全面发展从以下方面可见:
首先,官修国史作为一项制度得以确立。虽然官修国史在东汉已经开始,但历经魏晋南北朝,国史官修并未形成定制。唐建国之初即设立史馆,负责编修前代史与本朝史,由此实现了我国古代史书编撰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始设史馆修史,唐初所修八部正史,即 晋书 、 梁书 、 陈书 、 周书 、 北齐书 、 隋书 、 南史 、 北史 ,都是史馆编纂出来的,而唐代史书的数量比之前代亦大增。据 新唐书 艺文志 载,唐时史部书有929家、1215部、29201卷,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增加了许多。这些断代史书著作占到了 二十四史 的三分之一。同时,记载唐代官制的 唐六典 ,记载唐代五礼的 大唐开元礼 及历史地理杰作 元和郡县图志 、 蛮书 等也在此期诞生,而私人修史此期也成绩卓著,中国史学的发展,长安历史文化的繁荣,至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其次,出现了对前代史学进行系统总结的史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刘知几 史通 和杜佑 通典 ,其在我国史学史上均影响深远。 史通 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记录、评析唐前各种史学思想、史书编撰体例、王朝修史制度等,可以说是对前代历史文化的一个系统总结; 通典 则首创典志体记史方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典章
制度通史,对后代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地理方面则有 元和郡县图志 和 蛮书 。 元和郡县图志 四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历史地理著作; 蛮书 十卷,则是我们今
[2]
天研究云南各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长安历史文化的高度发展,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首先,长安历史文化精神中秉笔直书、重视再现历史真实,注重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象中挖掘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意识,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反映现实的纵深思维。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司马迁。他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作为自己修史的旨归,宏大气象在其史书中处处可见。唐代咏史诗放眼古今的宏阔视野与气魄,透过现象揭示生活本质的思维方式,无疑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精神的影响。
其次,史家以文字形式所记载的曲折复杂、包罗万象的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及由此构成的历史世界,无疑为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唐代咏史诗,其在晚唐走向兴盛繁荣,如果没有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外部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唐代长安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为诗人们了解中国社会历史治乱规律,观察现实政治与社会走向及思考人生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参照系。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作品或借历史题材影射现实,或借历史典故言传对现实政治的切身感受,可以说,正是因为长安历史文化的高度发展,才使得作家们能在历史的陶冶中增进认识现实的能力,增强反映现实的深度。
所以,作为汉唐长安京都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长安历史文化,不仅是自周人在此活动以来人类以往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同时也是此地其他文化品类赖以成长的基础之一。唐代咏史诗,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走向成熟、繁荣的。
二
咏史诗是以历史人事为吟咏、议论对象,或以与历史相关的传说为题材或话题进行创作借以抒情达志的诗歌。在长安历史文化大背景影
8
响下走向成熟的唐代咏史诗,其繁荣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数量大增,题材极大丰富。
在中国诗史上,最早以 咏史 名题的是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他的 咏史 一首,第一次使咏史诗的创作实名俱有。作为一种诗歌门类的开辟,班固有首创之功。但是,咏史诗的创作源头则可一直上溯至 诗 、 骚 。 诗经 大雅 中的 生民 、 公刘 、 绵 、 皇矣 等篇章,记述咏赞了周人的起源及周代先人的英雄事迹,这当属最早的咏史之作,尽管他们和后代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相比仍然有很大差别。到了 楚辞 中,屈原也述及不少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借以抒写其爱国忧民的怀抱。朱自清说: 咏史、游仙、艳情、咏物 这四体的源头都在王注 楚辞 里 ,确实一点没有说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史诗重要的发展阶段。然此期作品数量少,题材范围狭窄。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有 短歌行 (周西伯昌)、 度关山 、 善哉行 诸作,曹操之后,曹丕有 煌煌京洛行 (夭夭园桃)、曹植有 三良诗 ,王粲、阮籍等有题为 咏史 的诗篇及阮籍咏怀82首中的一些篇章,这些诗多继承的仍是班固咏史诗一诗咏一事多所叙事的传统。至晋代,左思的 咏史 八首更精心选择史料并加以高度概括,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其中,咏史抒怀,借古喻今。 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左思而后,陶渊明也以 咏史 形式讴歌失败的英雄,表达自己理想。他的 读山海经 之十赞美传说中的精卫和刑天的斗争精神即为显例。到梁代萧统编辑 文选 时虽首开 咏史 一条,列出咏史诗21首,分属九位诗人,这基本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创作并不发达的情况。而唐代咏史诗的数量,据笔者统计 全唐诗 ,多达两千首左右。
唐代咏史诗在取材方面也显出了新趋势,其在吟咏历史人事时所显示的宏阔视野已非先唐咏史诗所能比。如围绕一些焦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唐代咏史诗已形成了题材热点。据笔者统计,吟咏王昭君的诗作,多达70余首;吟咏严子陵有28首;吟咏屈原的作品有27首;吟咏诸葛亮的作品有28首;吟咏汉武帝的作品有30首;吟咏秦
[4]
[3]
始皇的有33首;吟咏唐玄宗的诗歌亦多达36首;如果将吟咏历史古迹如马嵬坡、骊山、华清宫、温泉等咏史作品算在里面,则涉及吟咏唐玄宗的作品总数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而在一人一咏的唐代咏史诗中,所涉及人物计235人,诗歌1137篇,其咏史题材之宽广可见一斑。
与咏史题材上存在热点相联系,唐代咏史诗相应形成了咏史取材的体系性。对同一历史人事因不同的诗人对其审美角度不同,吟咏主旨有所侧重,故而就有了围绕一个历史人物有一系列咏史诗对其进行吟咏的现象。如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统一文字、广修长城、焚书坑儒、大造陵墓、寻仙问道诸事都受到了唐人褒贬。这样围绕秦始皇历史功过多方面切入所创作的咏史诗,可谓之秦始皇系列。而像吟咏汉武帝狩猎、求仙、宠妃的咏史诗亦可谓之汉武帝系列。其他还有韩信系列、曹操系列、隋炀帝系列等等。其中尤以吟咏夫差和唐明皇系列的咏史诗涉及面最广。前者包括了咏勾践、宰喜否、西施、范蠡等历史人物,以及吴宫、馆娃宫、姑苏台、金陵等诸多历史古迹;后者包括了吟咏杨国忠、安禄山、杨贵妃、虢国夫人等人物及勤政楼、骊山、华清宫、马嵬坡等古迹。另外,诗人们因所处时代氛围、艺术情趣、审美观念、人生经历等的不同,有的在咏史诗题材的选择上也形成了自己钟情的热点。如李白对鲁仲连的吟咏,杜甫对诸葛亮的吟咏,杜牧、李商隐对唐明皇和隋炀帝的吟咏等都是明证。
其次,受长安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唐代咏史诗主题鲜明、丰富。
先看唐代咏史诗中表现对先贤景仰、对新王朝期待及对盛世功业追求的作品。唐太宗重用文士,打破流行千余年的贵族政治,开创了唐代全新的文人参政体制,使得长安政治文化制度形成了其独特的包容性及政治主体构成上 不分畛域 的特点,经高宗继承和武则天革命,非贵族身份的文士参政已成常态。而文人士子又因熟悉历史,故而借史抒怀、表达建功立业主题的咏史诗很多。李白的咏史诗里,有吟咏鲁仲连、燕昭王、霍去病、张良、平原君、信陵君、司马相如、班超、严君平、谢安、谢月兆、谢灵运等专篇。生活时代早于李白的 初唐四杰 、陈子昂、王、李百药等人,他们以咏史诗吟咏理想抒发壮志,则体现
9
了初唐时代大多数士人的精神风貌。生活在武
后时期的陈子昂, 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
[5]
后折节读书,精穷坟典,他
也有不少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咏史之作。怀抱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之理想的杜甫,早年曾多次到昭陵访古,缅怀唐太宗的丰功伟业。他的 行次昭陵 、 重经昭陵 等诗,就不断吐露着对太宗的敬慕之情。白居易也有新乐
[6]
府诗 七德舞 歌颂太宗业绩等等。
以唐代咏史诗批判主题论,尤以晚唐诗表现最为鲜明。诗人们借助历史人事批判当代政治黑暗昏庸,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对言路堵塞、忠臣罹难的昏王政治的批判。储嗣宗 吴宫 云: 荒台荆棘多,忠谏竟如何。细草连宫巷,闲花迷绮罗。前溪徒自绿,子夜不闻歌。怅怀清江暮,悠悠东去波。 夫差不听伍子胥忠谏,终使吴国落得个 荒台荆棘多 的结局。其他如无名氏的 秦人谣 、贯休的 陈宫词 等都是对这种纲纪已断、贤愚不分的腐败朝政的揭露。
其次是对权臣腐化、暴政扰民的批判。于氵贲 金谷怀古 云: 黄金骄石崇,与晋争国力。 汪遵 金谷 云: 晋臣荣盛更谁过,常向阶前舞翠娥。 杜牧 金谷怀古 云: 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红断玉楼空。
[6]
[6][6]
[6]
这些诗都是以东晋石崇骄奢
败亡揭露晚唐权贵豪绅大肆聚敛财富、盗国窃民的罪恶。对暴政的批判多是和暴君连在一起的,如曹邺的 筑城三首 、于氵贲的 长城 等诗都是对秦始皇劳民伤财行径的揭批。
再次,是对穷兵黩武及愚民政策的批判。李山甫 上元怀古二首 其二云, 争地图王德尽衰,骤兴驰霸亦何为。君臣都是一场笑,家国共成千载悲。 胡曾 长平 云: 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 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致秦将白起坑杀赵俘虏四十万。如此残忍对待战俘,实属罕见。白起后来在咸阳被秦王赐剑自杀,曹邺认为他是罪有应得,曾作诗咏及此事。秦始皇焚书坑儒,其愚民政策也是唐代咏史者鞭挞的对象。罗隐 焚书坑 、司空图 铭秦坑 、章碣 焚书坑 等均吟咏此事。
当然,以上所论唐代咏史诗数量的扩大、涉
[6]
[6]
及历史人物的广泛及其主题内容之丰富鲜明,只是在长安辉煌灿烂历史文化影响下,唐代咏史诗走向繁荣时代较为明显的几个特点而已。但这些至少说明,以历史为内容,重在表识见、言志向、咏胸怀、抒感情的咏史诗。如果没有长安历史文化传统这个母体的孕育,它在唐代的繁荣,是很难想象的。
[参 考 文 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陈杰林.中国历史与文化[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朱自清.朱自清说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9.
[5]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责任编辑 刘永刚]
TheTraditionofChang anHistoryandCultureandtheProsperityofPoemsofHistoryintheTangDynasty
LiShizhong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XianyangNormal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712000)Abstract:ThedevelopmentofChang anculturehadaprofoundimpacttotheliterature.Itnotonlyprovidesainexhaustibletreasuretroveofmaterial,butalsoprovideswriterswithaframeofreferencetounderstandthehistoricallawsofprosperityandchaos,observetherealityofpoliticalandsocialdirection,thinkaboutlifeandsoon.IfthereisnoprosperityofChang anhistoryandculture,theprosperityofpoemsofhistoryintheTangDynastycouldnotberealized.
Keywords:Chang anculture;history;theTangDynasty;poemsofhistory
(上接第5页)
TheHarmonybetweenHumanBeingsandNature HaojingCultureinthePerspectiveofDaYaandXiaoYaLiuLixia
(CollegeofHumanities,Xi anInternationalUniversity,Xi an,Shaanxi710077)
Abstract:AstheoriginofChang anculture,HaojingcultureembodiesitselfinlieraturethroughDaYaandXiaoYa.TheabundantusesofanalogyandmetaphorinXiaoYareflectprominentlytheharmonybetweenhumanbeingsandnature.ThispapertriestoexpoundtheconnotationoftheharmonybetweenhumanbeingsandnatureinHaojingculturebyanalyzingtheaestheticfunctionsof QiQing (mindchangingwiththechangesintheoutsideworld); BiDe (analogyofvirtue);and ChangShen (relaxationofspirit)inanalogyandmetaphorinXiaoYa.
Keywords:harmony;DaYaandXiaoYa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