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三个代表”在生活中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数据打交道,常常收集和分析数据,为描述收集到的数据,就需要找到能够“代表”这组数据特征的某些数,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就是其中的“三个代表”,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下面结合实例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一、小区居民共用多少水?
例1.江北水厂为了了解某小区居民的用水情况,随机抽查了该小区1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下:
(1) 计算这10户家庭该月平均用水量;
(2) 如果该小区有500
户家庭,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小区居民每月共用水多少立方米? 解:(1)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x
102132143172181
=14
10
(2)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小区居民每月共用14×500=70000立方米
评注:本题首先考查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整体平均数的重要统计思想,只要按照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去计算就可以了
二、谁将被录用?
例2.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上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
(l)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
(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 0.01 )?
(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 4 : 3 : 3 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
解:(l)甲、乙、丙的民主评议得分分别为:50 分,80 分,70 分.
759350218807080230
72.67(分)76.67,3333
906870228
76.00(分) (分),丙的平均成绩
33
(2)甲的平均成绩为
由于76.67>76>72.67,所以候选人乙将被录用.
(3)如果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 : 3 : 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
475393350480370380
72.977(分)(分),,
433433490368370
77.4(分) 丙的个人成绩为:
433
由于丙的个人成绩最高,所以候选人丙将被录用.
评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本例中4,3,3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结果就不同了.
三、工资收入是多少? 例3.
某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现有员工50名,所有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下表:
请你根据上述内容,解答下列问题: (1)该公司“高级技工”有 名; (2)所有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2500元,
中位数为元; (3)小张到这家公司应聘普通工作人员.
请你回答右图中小张的问题,并指
出用(2)中的哪个数据向小张介绍 员工的月工资实际水平更合理些;
(4)去掉四个管理人员的工资后,请你计算出其他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并判断能
否反映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实际水平.
分析:本题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先是通过表格给出解题信息,解决第(1)、(2)两问;然后又以“卡通”对话的形式给 出信息,从而解决第(3)、(4)两问,最后做出决策.
解:(1)该公司“高级技工”有:50-1-3-2-3-24-1=16;
(2)表格中的数据已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只要求第25、26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了,结果是:1700;众数显然是:1600;
(3)这个经理的介绍不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实际水平.
用1700元或1600元来介绍更合理些.
(说明:该问中只要写对其中一个数据或相应统计量(中位数或众数)也得分) (4)2500502100084003≈1713(元). 能反映.
46
评注:当一串串数据呈现在我们面前时,统计知识就是帮助我们研究处理数据的有力工具.我们必须学好统计的有关知识,以便用好统计这一有力工具,进而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
“三数”的计算及应用
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常常离不开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为了描述收集到的一组数据,就需要找到能够“代表”这组数据特征的某些数,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就是其中的“三个代表”,他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
一、“算”出来的平均数
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平均大小.做为“一般水平”的代表,平均数可以通过计算得到.一般的计算方法是:用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也可以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方法.
例1 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分析:直接按照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 解:由平均数计算公式易得:
9.39.49.59.69.7
=9.5,故选D.
5
点评:本题把考查平均数的概念放在了一个实际背景下,应用求平均数公式直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排”出来的中位数
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即使相等的数也应全部参加排序)后“找”到的.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就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例2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4名运动员成绩如下表所示:
则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
A.1.66 B.1.67 C.1.68 D.1.75
分析: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从小(或大)到大(或小)的顺序排列起来,位于最中间的数(或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将以上数据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分别是:25,26,27,28,28,29,29,29,31,32,第5个数是28,和6个数是29,它们的平均数是28.5,故选B.
点评:本题考察同学们对中位数的概念理解、把握和运用情况. 三、“数”出来的众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有时候,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候,一组数据中也可能没有众数.比如数据1、2、2、3、3中,2和3都是众数,而数据2、2、3、3中就没有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众数是“屈指可数的”.
例3 学业考试体育测试结束后,某班体育委员将本班50名学生的测试成绩制成如下的统计表.这个班学生体育测试成绩的众数是( )
A.30分 B.28分 C.25分 D.10人
分析:本题考查众数的意义,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解:由表知28分的人数最多是10人,所以众数是28分,故选B.
点评: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平均”的含义。但众数在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频繁,说明该数值在数据中最具有代表性,因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数据的集中化趋势.同中位数一样,众数不会受到资料中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众数.通常的“最佳”、“最受欢迎”、“最畅销”等等的评选活动都是用投票的方法取众数得到的.
另外,许多同学常因对概念理解不全造成错解,就常见的错误加以归纳剖析,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忽略 “权”,导致错误
例1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八年级(1)、(2)两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8分、82分,其中(1)班有50人,(2)班有40人,问两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错解:因为(78+82)÷2=80,所以两班的平均成绩是80分.
剖析:错误原因是忽略了两个班的人数,即“权”.不考虑每个数据的“权”,只是简单地把两班的平均成绩相加求平均数,这是同学们最易犯的错误.要知道,只有当两班人数相等时,才能这样求. 正解:因为
785082407 180
≈79.8(分),所以两班的平均成绩是79.8分.
504090
数据的“三个代表”在生活中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数据打交道,常常收集和分析数据,为描述收集到的数据,就需要找到能够“代表”这组数据特征的某些数,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就是其中的“三个代表”,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下面结合实例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一、小区居民共用多少水?
例1.江北水厂为了了解某小区居民的用水情况,随机抽查了该小区1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下:
(1) 计算这10户家庭该月平均用水量;
(2) 如果该小区有500
户家庭,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小区居民每月共用水多少立方米? 解:(1)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x
102132143172181
=14
10
(2)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小区居民每月共用14×500=70000立方米
评注:本题首先考查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整体平均数的重要统计思想,只要按照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去计算就可以了
二、谁将被录用?
例2.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上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
(l)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
(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 0.01 )?
(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 4 : 3 : 3 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
解:(l)甲、乙、丙的民主评议得分分别为:50 分,80 分,70 分.
759350218807080230
72.67(分)76.67,3333
906870228
76.00(分) (分),丙的平均成绩
33
(2)甲的平均成绩为
由于76.67>76>72.67,所以候选人乙将被录用.
(3)如果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 : 3 : 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
475393350480370380
72.977(分)(分),,
433433490368370
77.4(分) 丙的个人成绩为:
433
由于丙的个人成绩最高,所以候选人丙将被录用.
评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本例中4,3,3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结果就不同了.
三、工资收入是多少? 例3.
某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现有员工50名,所有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下表:
请你根据上述内容,解答下列问题: (1)该公司“高级技工”有 名; (2)所有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2500元,
中位数为元; (3)小张到这家公司应聘普通工作人员.
请你回答右图中小张的问题,并指
出用(2)中的哪个数据向小张介绍 员工的月工资实际水平更合理些;
(4)去掉四个管理人员的工资后,请你计算出其他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并判断能
否反映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实际水平.
分析:本题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先是通过表格给出解题信息,解决第(1)、(2)两问;然后又以“卡通”对话的形式给 出信息,从而解决第(3)、(4)两问,最后做出决策.
解:(1)该公司“高级技工”有:50-1-3-2-3-24-1=16;
(2)表格中的数据已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只要求第25、26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了,结果是:1700;众数显然是:1600;
(3)这个经理的介绍不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实际水平.
用1700元或1600元来介绍更合理些.
(说明:该问中只要写对其中一个数据或相应统计量(中位数或众数)也得分) (4)2500502100084003≈1713(元). 能反映.
46
评注:当一串串数据呈现在我们面前时,统计知识就是帮助我们研究处理数据的有力工具.我们必须学好统计的有关知识,以便用好统计这一有力工具,进而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
“三数”的计算及应用
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常常离不开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为了描述收集到的一组数据,就需要找到能够“代表”这组数据特征的某些数,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就是其中的“三个代表”,他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
一、“算”出来的平均数
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平均大小.做为“一般水平”的代表,平均数可以通过计算得到.一般的计算方法是:用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也可以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方法.
例1 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分析:直接按照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 解:由平均数计算公式易得:
9.39.49.59.69.7
=9.5,故选D.
5
点评:本题把考查平均数的概念放在了一个实际背景下,应用求平均数公式直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排”出来的中位数
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即使相等的数也应全部参加排序)后“找”到的.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就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例2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4名运动员成绩如下表所示:
则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
A.1.66 B.1.67 C.1.68 D.1.75
分析: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从小(或大)到大(或小)的顺序排列起来,位于最中间的数(或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将以上数据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分别是:25,26,27,28,28,29,29,29,31,32,第5个数是28,和6个数是29,它们的平均数是28.5,故选B.
点评:本题考察同学们对中位数的概念理解、把握和运用情况. 三、“数”出来的众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有时候,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候,一组数据中也可能没有众数.比如数据1、2、2、3、3中,2和3都是众数,而数据2、2、3、3中就没有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众数是“屈指可数的”.
例3 学业考试体育测试结束后,某班体育委员将本班50名学生的测试成绩制成如下的统计表.这个班学生体育测试成绩的众数是( )
A.30分 B.28分 C.25分 D.10人
分析:本题考查众数的意义,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解:由表知28分的人数最多是10人,所以众数是28分,故选B.
点评: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平均”的含义。但众数在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频繁,说明该数值在数据中最具有代表性,因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数据的集中化趋势.同中位数一样,众数不会受到资料中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众数.通常的“最佳”、“最受欢迎”、“最畅销”等等的评选活动都是用投票的方法取众数得到的.
另外,许多同学常因对概念理解不全造成错解,就常见的错误加以归纳剖析,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忽略 “权”,导致错误
例1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八年级(1)、(2)两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8分、82分,其中(1)班有50人,(2)班有40人,问两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错解:因为(78+82)÷2=80,所以两班的平均成绩是80分.
剖析:错误原因是忽略了两个班的人数,即“权”.不考虑每个数据的“权”,只是简单地把两班的平均成绩相加求平均数,这是同学们最易犯的错误.要知道,只有当两班人数相等时,才能这样求. 正解:因为
785082407 180
≈79.8(分),所以两班的平均成绩是79.8分.
50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