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钢用在刀刃上
——谈电教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时机
摘 要
发挥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两个误区:一是“盲用”,二是“滥用”。那么,在何时何处使用电教,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魅力呢?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文章的优美处、深情处、疑难处抓住火候运用电教,使电教运用恰到好处。
关键词
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演示重点 导引运用
给语文课“插上电源”,发挥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两个误区:一是“盲用”,即把电教当成“万验灵药”,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也不管有不有必要,就一古脑儿用电教取代实验、表演、绘画等实践操作,好像唯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现代化”;二是“滥用”,即把电教当成“调味佳品”,无论是否抓住了火候,也无论产生的效果如何,好像只要使用的次数越多,味道就越鲜美浓厚。殊不知,如果不好好研究电教使用的适宜时机,哗众取宠、画蛇添足的事只能是在所难免。那么,在何时使用电教,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魅力呢?
一、在优美处创设情境
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像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像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
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执教《咏柳》一课时, 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形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暖、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 ,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拨, 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二、在深情处渲染气氛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可以设想,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是难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的,如能请出电教媒体助上一臂之力,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八亿神州泪纷纷,千家万户哭总理”的悲痛场面。这感人的情景,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周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党和人民的爱戴尊重。对于这一点,小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前,如果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
迹,可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一是周总理的遗像;二是夜幕降临,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两旁站满了等待周总理灵车的人们;三是胸前佩带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的男女老少,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哭泣着,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深情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之中。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希望的钟声》一课第2 小节描述了山洪暴发给山村孩子带来的不幸与灾难,由于学生缺乏切身体验,读来显得平平淡淡。这时老师创造性地播放了一位山村孩子不幸遭遇的自述,当山村孩子发出“我多想再次背起书包,我多想重新回到学校”的强烈呼声时,学生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此时,让他们回过头来再读书上的句子,他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描写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朗读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当读到第3小节全国人民把自己的关心与援助从四面八方捎向山村时,学生们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并纷纷畅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愿为希望工程添砖加瓦的真情实感。最后,一曲《爱的奉献》荡气回肠,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在关键处演示重点
有些课文揭示了抽象的事物成因,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哲理,也往往由此构成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此在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直观演示,则教学难点便会迎刃而解。如在《看月食》一课的第5小节中,爸爸用寥寥数语解释了月食形成的原因。月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的头脑中缺乏表象建构,难以对课文中的描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有位教师在这里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月食成因,同时声画同步配以解说,学生顿时茅塞顿开,不仅理解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能用自己的话阐明月食形成的原因,说服奶奶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就这样,
由于电教媒体的恰当介入,不仅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志趣。
四、在迁移处导引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学生从小对语言的内化积累上升为迁移运用,中间需要一定的物质凭借,而电教媒体恰恰具有这样的功能。如三年级上学期有一篇习作,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可以) ,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涂上颜色。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自然很高兴,纷纷动手绘制图画。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性的图画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画进行描述,师生共同评议。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然后把有代表性的作文再投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又一次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昂然, 同时,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尤其是作文能力得到了发展。如《庐山的云雾》一课2、3小节有个明显的写作特点,即“围绕中心句,把意思写具体”。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放映了一公园盆景荟萃的录相片段,学生看后有感而发,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公园里的盆景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像小白兔正低头吃草,有的像梅花鹿在轻松散步,有的像蛟龙张牙舞爪,有的像雄鹰展翅欲飞„„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公雷锋门口那两盆青松,就像两位热情好客的主人,正不知疲倦地伸开长长的手臂欢迎八方来客呢!”
总之,运用电教是一项务实的工作,千万不能搞花花架子,为电教而电教。只有好钢用在刀刃上,使电化教学运用得妥贴自如、恰到好处时,才能使其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好钢用在刀刃上
——谈电教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时机
摘 要
发挥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两个误区:一是“盲用”,二是“滥用”。那么,在何时何处使用电教,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魅力呢?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文章的优美处、深情处、疑难处抓住火候运用电教,使电教运用恰到好处。
关键词
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演示重点 导引运用
给语文课“插上电源”,发挥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两个误区:一是“盲用”,即把电教当成“万验灵药”,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也不管有不有必要,就一古脑儿用电教取代实验、表演、绘画等实践操作,好像唯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现代化”;二是“滥用”,即把电教当成“调味佳品”,无论是否抓住了火候,也无论产生的效果如何,好像只要使用的次数越多,味道就越鲜美浓厚。殊不知,如果不好好研究电教使用的适宜时机,哗众取宠、画蛇添足的事只能是在所难免。那么,在何时使用电教,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魅力呢?
一、在优美处创设情境
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像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像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
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执教《咏柳》一课时, 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形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暖、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 ,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拨, 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二、在深情处渲染气氛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可以设想,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是难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的,如能请出电教媒体助上一臂之力,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八亿神州泪纷纷,千家万户哭总理”的悲痛场面。这感人的情景,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周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党和人民的爱戴尊重。对于这一点,小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前,如果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
迹,可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一是周总理的遗像;二是夜幕降临,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两旁站满了等待周总理灵车的人们;三是胸前佩带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的男女老少,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哭泣着,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深情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之中。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希望的钟声》一课第2 小节描述了山洪暴发给山村孩子带来的不幸与灾难,由于学生缺乏切身体验,读来显得平平淡淡。这时老师创造性地播放了一位山村孩子不幸遭遇的自述,当山村孩子发出“我多想再次背起书包,我多想重新回到学校”的强烈呼声时,学生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此时,让他们回过头来再读书上的句子,他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描写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朗读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当读到第3小节全国人民把自己的关心与援助从四面八方捎向山村时,学生们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并纷纷畅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愿为希望工程添砖加瓦的真情实感。最后,一曲《爱的奉献》荡气回肠,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在关键处演示重点
有些课文揭示了抽象的事物成因,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哲理,也往往由此构成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此在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直观演示,则教学难点便会迎刃而解。如在《看月食》一课的第5小节中,爸爸用寥寥数语解释了月食形成的原因。月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的头脑中缺乏表象建构,难以对课文中的描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有位教师在这里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月食成因,同时声画同步配以解说,学生顿时茅塞顿开,不仅理解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能用自己的话阐明月食形成的原因,说服奶奶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就这样,
由于电教媒体的恰当介入,不仅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志趣。
四、在迁移处导引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学生从小对语言的内化积累上升为迁移运用,中间需要一定的物质凭借,而电教媒体恰恰具有这样的功能。如三年级上学期有一篇习作,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可以) ,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涂上颜色。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自然很高兴,纷纷动手绘制图画。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性的图画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画进行描述,师生共同评议。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然后把有代表性的作文再投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又一次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昂然, 同时,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尤其是作文能力得到了发展。如《庐山的云雾》一课2、3小节有个明显的写作特点,即“围绕中心句,把意思写具体”。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放映了一公园盆景荟萃的录相片段,学生看后有感而发,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公园里的盆景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像小白兔正低头吃草,有的像梅花鹿在轻松散步,有的像蛟龙张牙舞爪,有的像雄鹰展翅欲飞„„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公雷锋门口那两盆青松,就像两位热情好客的主人,正不知疲倦地伸开长长的手臂欢迎八方来客呢!”
总之,运用电教是一项务实的工作,千万不能搞花花架子,为电教而电教。只有好钢用在刀刃上,使电化教学运用得妥贴自如、恰到好处时,才能使其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