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的大会首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即指导思想,加入十六大确立的“三”,注意没有“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首次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写入党代会报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举什么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要求”)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0二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改革开放“三大目标”):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三个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三大主题”)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首次提出),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论断”,“一路一体”,该条写入了党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走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4)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提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意义),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第一次提“科”)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四大原则”,该条写入了党章):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大发展目标)实现: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②全社会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③自身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科学发展(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做到):①把握发展规律;②创新发展理念;③转变发展方式;④破解发展难题;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人为本必须做到):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②发挥人民首创精神;③保障人民各项权益;④走共同富裕道路;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三个协调”)。 (“五个统筹”)统筹:①城乡发展;②区域发展;③经济社会发展;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⑤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三大关系”):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利益(“三种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大要求):(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切实加强改进党的建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内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原则: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辨证关系):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
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项)新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以前是又快又好)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四大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江十六大)、生态文明(首次)),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三“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要措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三个坚持”)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
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7、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提),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8、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建设六大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措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9、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四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10、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大建设”)。(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 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无论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十七届五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的大会首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即指导思想,加入十六大确立的“三”,注意没有“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首次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写入党代会报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举什么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要求”)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0二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改革开放“三大目标”):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三个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三大主题”)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首次提出),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论断”,“一路一体”,该条写入了党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走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4)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提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意义),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第一次提“科”)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四大原则”,该条写入了党章):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大发展目标)实现: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②全社会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③自身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科学发展(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做到):①把握发展规律;②创新发展理念;③转变发展方式;④破解发展难题;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人为本必须做到):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②发挥人民首创精神;③保障人民各项权益;④走共同富裕道路;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三个协调”)。 (“五个统筹”)统筹:①城乡发展;②区域发展;③经济社会发展;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⑤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三大关系”):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利益(“三种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大要求):(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切实加强改进党的建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内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原则: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辨证关系):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
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项)新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以前是又快又好)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四大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江十六大)、生态文明(首次)),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三“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要措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三个坚持”)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
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7、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提),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8、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建设六大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措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9、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四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10、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大建设”)。(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 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无论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