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棚的由来
赵家棚正式形成繁华的商埠,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据赵棚地区《赵氏族谱》考证:清朝康熙年间,赵家棚便有了初具雏形的集市。
相传400多年前,赵家棚原是一片山岗地,山岗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原名叫赵家岭。古时德安府通往河南信阳州的驿道从岭上贯穿而过,每天往来的车马和商客骆绎不绝。由于这里山青水秀,林茂荫浓,环境幽雅,周围方圆二十里又无店铺,一些行人常常在这里歇脚,甚至有的搭棚过夜,天长日久,这块地方渐渐成了过往行人小憩的好去处。
在距赵家岭以北二里路的山冲里,有个20多户人家的村落,村头有一户赵姓老人,膝下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因年老力衰,两块薄地再也无力耕种,日子过得很清苦,生活无着落。村里有一好心教书先生出于同情,便向老人指了一条生路,如是说道:“赵家岭是过往行人的驿道,何不到岭上卖些茶水瓜果方便行人,既省力又有生计,可否”?俩老人得了教书先生的指点迷律,遂到赵家岭路旁搭了两间简陋的茅棚,干起了叫卖茶水瓜果的生意,果真生意十分兴隆。由于老人善言谈,结识了许多过往的商人,日后根据行人的建议,老人又增设了卖酒,小吃,住宿等项目,加之俩老心地善良,服务周全,人缘好,生意日渐红火,日子过得殷实。发了财的老人不忘乡邻,时常拿钱物救助贫穷人家,一时传为佳话。
临近的乡民见到老俩口发了财,认为这地方是块风水宝地,兴建房舍,设立店铺,邻近的百姓开始到这里交换土特产品,从此形成了繁华的集市,并自然形成了以双日逢集的习俗沿袭至今,后来俩老相继去世,人们为了纪念商埠的缔造才能,遂按俩老的茅棚取各为赵家棚,地名由此而来。
数百年来,赵家棚几度兴衰,屡遭磨难。据《赵氏族谱》记载,太平天国年间闹兵灾曾几度毁于战乱。本世纪四十年代初东洋人焚毁赵家棚三次,然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少年来,赵家棚人民凭着勤劳和智慧,建设家乡,改造家乡。
供稿 赵苏清
赵家棚的由来
赵家棚正式形成繁华的商埠,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据赵棚地区《赵氏族谱》考证:清朝康熙年间,赵家棚便有了初具雏形的集市。
相传400多年前,赵家棚原是一片山岗地,山岗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原名叫赵家岭。古时德安府通往河南信阳州的驿道从岭上贯穿而过,每天往来的车马和商客骆绎不绝。由于这里山青水秀,林茂荫浓,环境幽雅,周围方圆二十里又无店铺,一些行人常常在这里歇脚,甚至有的搭棚过夜,天长日久,这块地方渐渐成了过往行人小憩的好去处。
在距赵家岭以北二里路的山冲里,有个20多户人家的村落,村头有一户赵姓老人,膝下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因年老力衰,两块薄地再也无力耕种,日子过得很清苦,生活无着落。村里有一好心教书先生出于同情,便向老人指了一条生路,如是说道:“赵家岭是过往行人的驿道,何不到岭上卖些茶水瓜果方便行人,既省力又有生计,可否”?俩老人得了教书先生的指点迷律,遂到赵家岭路旁搭了两间简陋的茅棚,干起了叫卖茶水瓜果的生意,果真生意十分兴隆。由于老人善言谈,结识了许多过往的商人,日后根据行人的建议,老人又增设了卖酒,小吃,住宿等项目,加之俩老心地善良,服务周全,人缘好,生意日渐红火,日子过得殷实。发了财的老人不忘乡邻,时常拿钱物救助贫穷人家,一时传为佳话。
临近的乡民见到老俩口发了财,认为这地方是块风水宝地,兴建房舍,设立店铺,邻近的百姓开始到这里交换土特产品,从此形成了繁华的集市,并自然形成了以双日逢集的习俗沿袭至今,后来俩老相继去世,人们为了纪念商埠的缔造才能,遂按俩老的茅棚取各为赵家棚,地名由此而来。
数百年来,赵家棚几度兴衰,屡遭磨难。据《赵氏族谱》记载,太平天国年间闹兵灾曾几度毁于战乱。本世纪四十年代初东洋人焚毁赵家棚三次,然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少年来,赵家棚人民凭着勤劳和智慧,建设家乡,改造家乡。
供稿 赵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