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塑造品牌,广告保卫品牌.读[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

推荐者:虎嗅 2013-07-15 10:49 1 经营管理 理论方法

书名:《公关第一 广告第二》

作者:[美] 阿尔·里斯 / 劳拉·里斯

译者:罗汉 / 虞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分析公关和广告的区别,围绕“公关是什么”来展开,但没谈及“公关该怎样做”。全书论据不充分,有以偏概全牵强附会之嫌,有点为了赞美公关而打击广告的意思。

没落的广告:挽歌和预言

文/Anjali 豆瓣网友

作者认为,当今的广告由于夸大的言辞和过多的数目,有效性已经跌至低谷,失去了最基本的可信性。由于广告代理机构希求的广告大绝大多数都嘉许艺术和创意,广告创意群体中的哲学如今变成了“广告是种艺术,它和销量没有关系”。对此作者揶揄地写道,“历史提供了解释:当一种交流方式失去了它的功能性作用后,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飞涨的价格是显示一种技法已变成一种艺术形式的指标之一。” 他接着强调,要有效,广告不需要创意。它需要的是可信度。如果一个广告只有吸引力而没有诱发购买的能力,它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世界上年年花在铺天盖地却没有效率的广告上的钱财令人咋舌,作者慨叹,这又是何苦呢?是引进一种新思维的时候了。

公共关系信息正具有目前急需的可信度,是因为它来自于一个被认为是没有偏见的来源。更进一步,你期望媒体告诉你一些你从来没有听过的东西,这就是新闻的内容。因此,一个营销项目的两大主要作用是创造品牌和保卫品牌,公共关系创造品牌,广告保卫品牌。是公共关系需要创新。建立一个品牌的最佳方式是创造一个新的品种,创造一个新的品种要求最高级别的创造性思维。作者强调,创造一个品牌的本质是使该品牌成为在某一类别的第一个,而不是让人感到这种品牌的广告是广告界中的某种突破。

接下来作者详细论述了公关的运作技巧。在现今的公共关系里,最有效的技巧之一是提出一个“基石”故事。这是一种在关键出版物(或者电视上)出现的可以支持整个公共宣传计划的正面性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基石”故事很有可能被切开变成许多其它的故事。这样,公关在大众心目中树立了牢固的品牌形象。公共关系是两个阶段的游戏:(1)上山(2)下山。当达到顶峰的时候,应当变得有选择性,拒绝那些不能接受的媒体的要求,当前策略不是要宣传品牌而是要保护品牌,远离那些负面的公共宣传。不能把广告那样大爆炸式的策略用在公共关系项目上,要有时间表,有足够多的时间耐心等待结果。对于一个公共关系项目而言,战略远比广告来得重要。

有活生生的形象代言人十分重要。在公共关系中,没有团队努力这回事。新闻媒体的记者没有办法(也不会)采访整个团队。他们想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对这一伟大的新产品贡献最大的个人身上。像微软一般的大公司都首推自己的CEO,作者提示,想一想当一个听到机构的名称时,一个进入你脑海的人就是默认的形象代言人了。这让我估略出,大约社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形象代言人就是李希光教授了。-___-!!

基于媒体对延伸产品不友好这个事实,作者强烈反对产品延伸。公司常常把新品牌和要花一大笔钱的新的广告宣传项目等同起来,因此总是倾向于搞产品延伸。而实际上一个品牌下面挂的产品越多,这个品牌名称就变得越弱。顾客永远不会区别对待延伸产品,一种延伸产品总是被认为与其核心品牌有着一定的联系。延伸品牌减少了公共宣传报道,而新的品牌会促进公共宣传报道的增加。另外,有一个好名字也至关重要,名字不好趁早改。

看到这里,熟悉《定位》这本书的读者会发现后面很多支持点都似曾相识。本书的作者是《定位》一书的两位作者之一,可以看出他的观点还是相当有延续性的。比如作者在本书中写道:

广告商关注创意,新的和不同的。从我们自己的经历来看,我们知道要想让一个广告代理机构采用它前面那个机构提出的构想是很困难的。要让一个广告代理机构采用由公共关系代理机构创造的策略就更加困难了。(广告是有其地位和作用的,可是这种作用并非建立在创造性之上,它建立在抄袭之上。将来的广告代理机构会需要采取“跟踪”活动,即采用那些已经通过公共关系根植于潜在消费者心中的观念和形象。)

这很明显是定位思路的一种变相表现,而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前大半本书关于广告没落/公关兴起的主题。首先,作者证明广告确在没落实际上是由大量零散的案例声势浩大、运笔如神地堆砌起来的,不具有统计学上的代表性。通过情真意切地详细描述几起惨烈的坠机事故和受害者,再加些空泛的概括和预测,很容易在一般读者心中建立“飞机旅行极端危险”的印象。这其实也是典型的广告宣传策略。但作者对利用公关的可信度(广告显然缺乏)全面达成创立/宣传新品牌的目的的大胆提议却非常值得深思。

来看一看比较典型的公关宣传策略。(1)缓慢的建立——在产品真正推出前把信息透露给媒体来激发对产品的兴趣和期待;(2)一个新品种的名字——媒体只希望刊登新事物而不是更好的事物。(重要决定之一是如何称呼你的新品种);(3)一个新的品牌名称——不要选择产品延伸或普通 的品牌名称;(4)一个由可信度的发言人。从这里以及上文接连提到的可以发现,公关取胜的关键是要适应媒体运作的习性。而正像作者一开篇点出的,公关的劣势就是只能努力吸引媒体眼球,而不能决定他们以什么口气报道、报道什么。这就决定了如广告一般天马行空似的往产品身上贴附加值的自由度丧失殆尽。日后公关推广的便利易行,必然要求厂商在创立产品的这个过程里时刻牢记n大注意,如何“凭空”扯进一个新品类,如何起名字,如何方便基于产品制造新闻事件。隐隐的,似乎“产品第一”这一个有力地大字又浮现在当今风起云涌的市场里。我不知道营销推广“公关第一”的思维能否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产品引进这一基础环节,但至少某种意义上具有这样的趋势。

在此我想起一个近来在清华超市热销的商品:“味全优酪乳”,这个东西630克,售价7.8元,瓶子上充满激情的写道:“浓、纯、香,就是高品质优酪乳的标志!真正高品质的味全优酪乳,精心选用……”,而尖酸者如我,把玩着瓶子仔细乱看,则发现有这样的小字“品类:中脂草莓果料酸牛奶”。酸牛奶?请看同是酸牛奶的其他品牌价位:三元袋装125克1.2元,伊利聪明屋250克2.3元,蒙牛聪明屋500克4.6元……相比之下,味全的价格实在贵得离谱。然而一个超市每天进货几十瓶,在清华无薪学子们的抢购下,一般下午时分已经售罄。至今我们还没有见到过一个“味全优酪乳”的广告。

接下来让我想到的是,在公关努力讨好/适应/利用新闻媒体的时候,难道新闻媒体出淤泥而不染、兀自烈士一般我行我素?事物发展演化,其间的影响往往都是相互的。我不敢称西方新闻界多么洁净纯粹,至少在中国这摊越来越污的淤泥里,媒体两袖清风独善其身的可能性小到——完全不可能。公关巴结新闻媒体越演越烈的过程中,必然有铜臭横生、黑钱流转,有媒体从业人员收取私利,呈现出媒体商业化的一个扭曲的面孔。公众将慢慢的意识到媒体的同样的不可信,只不过形式更隐晦,内核更猥琐。在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下,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商界公关的大力腐蚀下,会成为瓦解掉的最后一片公领域的净土。(它已然不那么净了!)这种感觉,从批判者的角度来看,就像癌细胞的入侵和繁殖,永远是不回头的占有和挺进。

本书作者是在奋力宣告“广告消亡” 之后,以“替代品的找寻”进而引入“公共关系永生” 的,不难看出,我并不相信这个“永生”。最后,鉴于我尚在积极地学习体味广告学(广义),我要站在建设性的出发点上试着说说我对能够和公关齐头并进、或具有潜力接替未来某日“公关消亡”的替代品:维基(wiki)社区和博克(blog)群。在传播学理论中,人际传播的可信度是最高的,而过去的时代,提到宣传推广,指望大规模的人际传播是不可能想象的。而当今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表达自我、影响他人的日益雀跃,确实已经具备了重新考虑人际传播来推广产品/概念的条件。维基(wiki)社区和博克(blog)群这种点对点、点对面交融的网络特制,是公私领域的独特整合,既有公领域信息传播的规模,也有私领域亲和力强、可信度高的特点。这不是广告,也不是公共关系,或许该有一个类似“网络人际”的名词诞生,来让我们研究它在营销推广方面的动力理论:信息和意见如何源起、流动、偏离和强化,相关机构如何基于市场公平的原则巧加干涉来达到目的……

当然,这仅仅是我一缕狂想,它说着便已消散于暴雨后的灰雾。只有我,还面对着《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这本信心满满、恣意组织着挽歌与预言的书,想到不着边际的未来里去,并深感人世繁杂、险恶难测。

读点:广告兄弟,你该退居二线了

文/熊猫理财 微信号:xiongmaolicai

广告,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在后工业化的产品“剩余”时代,已经难以起到其在上世纪上半叶那样能够快速瞬间提升产品销量的作用了。

所以在阿尔·里斯和特劳特在6、70年代的美国观察到这个现象,并提出“定位”概念建议企业用公关替代广告作为建立品牌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的时候,争议毫无悬念的展开了。

甚至到了21世纪,经过改革开发30年并加入WTO后的中国,很多人包括很多的广告人,对这点视而不见。当今中国的生产能力早已冠绝全球,连山寨的品质都可以摔下原品一大截的情况下,广告发挥的空间已近不大。

一些人,像鸵鸟一样,以为把头埋入土中就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全;另外一些人,受了委屈,感觉似乎公关会抢走他们的饭碗而极力与趋势做对抗。这些来自广告人士逶迤或者不自信的信号,正是盛极而衰的表现,试想在一个富有朝气和获利的行业,除了埋头掘金和面对赞美外,谁还有精力跟你讨论公关和广告的争论,跟钱过不去是傻子。

正如里斯在书中写道的,建立强大声誉的有效途径就是找一个对手,好比百事可乐找了可口可乐,正如如今,公关找上了广告。当然作者意图很明确,对干广告的兄弟说,兄弟,你不是不行了,只是该退居二线了,要有自知之名。

我看很多广告人声嘶力竭的抗议或者诋毁,似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一方面是在跟趋势对抗,更多的是他不愿意面对越来越多新公司采用公关来塑造品牌或者更重视公关的事实。不愿意思考这趋势背后的原因很正常,对于大多数广告人来说他们做的是与消费者情感沟通的工作,用流行的话讲是“文艺”工作者,广告变成了艺术,不再对销量负责,缺乏对销售数据、财务数据的认知,难以从数据中形成对公司战略有利的意见。

而公关则不同,数据只是公关需要分析的信息的一种,更加重要的是将数据、图标、概念、认知形成可传播的口语化的描述信息,并推动它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所以作者认为广告不是不重要了,而是在一个品牌形成认知之前,可以尽可能的不采用,而在利用公关创造出品牌认知后,用广告情感沟通来维持。

这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妨先跨领域的对比一下,与广告盛行同时代的管理学对应的是泰勒时代,如今管理学已经从泰勒时代过渡到德鲁克时代,并正在向新的时代演进。实际上,这种变化也在营销手段的领域中发生,品牌的建立已经慢慢从广告实际上转向了公关,但并不是说广告不重要,而是退居二线。正如如今的公司只要生产产品是不可避免的要采用泰勒时代的精华一样,它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工具。已经不是引领商业的核心,所以里斯说广告更多的成为了广告公司的艺术能力展示。

具体同时发生在管理、营销领域的这种变化,来自于全球化的产业链进行的专业分工,使得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参与释放了大量的低成本劳动生产力进入这个分工体系后的大规模、专业化工业生产。简单的说,就是规模化使得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一个现象——“过剩”

“过剩”前,广告有效,泰勒的管理方法有效,在于供给没有满足需求,所以简单的增量就可以获得经济利益。“过剩”后,德鲁克和公关胜出,在于公关实际上通过信息传递去影响和帮助消费者如何有效的做选择。

所以,公关可以帮助企业占据消费者对某个需求的认知,从而在众多的竞争产品中胜出。它实际上透露给消费者的信息是,某个商品可以最大化的满足你的某个需求,有它就够了。而广告的工作,是在这之后,让消费者还能很快乐的接受这个观点,所以广告干的是锦上添花的事。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公关还是广告,都需要一个东西,就是可信度,这是利用媒介中介来实现的。公关建立的心智,实际上就是人际间口碑传播的舆论控制,有效受众,可口述的内容,使得传播者作为链条上的可信度背书。广告不一样,广告只能消耗掉某个媒介的可信度,而且现在越来越不可信。

实际上广告的价值本质上是建立在内容的可信度背书基础上的。只是公关做得更彻底,它必须发生在目标受众的人际传播中,而广告更多的是通过媒体与受众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更多还是在情感上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好的广告创意,往往只可意味不可言传。而公关的目标则是链条式的病毒传播,由于是以语言信息的方式存在,所以更利于传播。

所以,屁股决定脑袋,从广告的角度,只能看到媒体在宣传。而从公关的角度,媒体在给读者写他们想看到或者至少假装想看到的故事。这是立场对立的使然。

至于本书的内容好坏,我之前在服务过的公司,都采用过公关和广告作为产品推广和品牌营销,也衡量过成本和效果,的确要为公关投上一票,这在实践中毋庸置疑。

由于美国人的写书方式,没有像具体操作手册那样的进行组织,很多人更本没有耐心看下去,没有系统的吸收和归纳观点和执行步骤。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如果去看看,《长尾理论》、《蓝海战略》之类的书,你就明白美国式的写书方法,就是围绕核心论点,不停的细化,展开,翻来覆去讲,但是要注意的是,每次再论证的时候,都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结论。甚至有兴趣的兄弟,可以看看特劳特的书,相比起来,里斯这个已经更加系统,而且可以更加容易提炼出方法论和工具性的东西。把书读薄,然后再读厚,是一种学习和消化信息的能力。

如今这个时代,公关费用在不断增加,公关人在埋头赚钱的时候,聪明的广告人应该欣然接受跟着公关赚钱的策略,顺应趋势这是聪明人的做法。断章取义的反驳,实在无法改变些什么,只能显示出这个行业的疲态和不自信。

推荐者:虎嗅 2013-07-15 10:49 1 经营管理 理论方法

书名:《公关第一 广告第二》

作者:[美] 阿尔·里斯 / 劳拉·里斯

译者:罗汉 / 虞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分析公关和广告的区别,围绕“公关是什么”来展开,但没谈及“公关该怎样做”。全书论据不充分,有以偏概全牵强附会之嫌,有点为了赞美公关而打击广告的意思。

没落的广告:挽歌和预言

文/Anjali 豆瓣网友

作者认为,当今的广告由于夸大的言辞和过多的数目,有效性已经跌至低谷,失去了最基本的可信性。由于广告代理机构希求的广告大绝大多数都嘉许艺术和创意,广告创意群体中的哲学如今变成了“广告是种艺术,它和销量没有关系”。对此作者揶揄地写道,“历史提供了解释:当一种交流方式失去了它的功能性作用后,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飞涨的价格是显示一种技法已变成一种艺术形式的指标之一。” 他接着强调,要有效,广告不需要创意。它需要的是可信度。如果一个广告只有吸引力而没有诱发购买的能力,它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世界上年年花在铺天盖地却没有效率的广告上的钱财令人咋舌,作者慨叹,这又是何苦呢?是引进一种新思维的时候了。

公共关系信息正具有目前急需的可信度,是因为它来自于一个被认为是没有偏见的来源。更进一步,你期望媒体告诉你一些你从来没有听过的东西,这就是新闻的内容。因此,一个营销项目的两大主要作用是创造品牌和保卫品牌,公共关系创造品牌,广告保卫品牌。是公共关系需要创新。建立一个品牌的最佳方式是创造一个新的品种,创造一个新的品种要求最高级别的创造性思维。作者强调,创造一个品牌的本质是使该品牌成为在某一类别的第一个,而不是让人感到这种品牌的广告是广告界中的某种突破。

接下来作者详细论述了公关的运作技巧。在现今的公共关系里,最有效的技巧之一是提出一个“基石”故事。这是一种在关键出版物(或者电视上)出现的可以支持整个公共宣传计划的正面性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基石”故事很有可能被切开变成许多其它的故事。这样,公关在大众心目中树立了牢固的品牌形象。公共关系是两个阶段的游戏:(1)上山(2)下山。当达到顶峰的时候,应当变得有选择性,拒绝那些不能接受的媒体的要求,当前策略不是要宣传品牌而是要保护品牌,远离那些负面的公共宣传。不能把广告那样大爆炸式的策略用在公共关系项目上,要有时间表,有足够多的时间耐心等待结果。对于一个公共关系项目而言,战略远比广告来得重要。

有活生生的形象代言人十分重要。在公共关系中,没有团队努力这回事。新闻媒体的记者没有办法(也不会)采访整个团队。他们想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对这一伟大的新产品贡献最大的个人身上。像微软一般的大公司都首推自己的CEO,作者提示,想一想当一个听到机构的名称时,一个进入你脑海的人就是默认的形象代言人了。这让我估略出,大约社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形象代言人就是李希光教授了。-___-!!

基于媒体对延伸产品不友好这个事实,作者强烈反对产品延伸。公司常常把新品牌和要花一大笔钱的新的广告宣传项目等同起来,因此总是倾向于搞产品延伸。而实际上一个品牌下面挂的产品越多,这个品牌名称就变得越弱。顾客永远不会区别对待延伸产品,一种延伸产品总是被认为与其核心品牌有着一定的联系。延伸品牌减少了公共宣传报道,而新的品牌会促进公共宣传报道的增加。另外,有一个好名字也至关重要,名字不好趁早改。

看到这里,熟悉《定位》这本书的读者会发现后面很多支持点都似曾相识。本书的作者是《定位》一书的两位作者之一,可以看出他的观点还是相当有延续性的。比如作者在本书中写道:

广告商关注创意,新的和不同的。从我们自己的经历来看,我们知道要想让一个广告代理机构采用它前面那个机构提出的构想是很困难的。要让一个广告代理机构采用由公共关系代理机构创造的策略就更加困难了。(广告是有其地位和作用的,可是这种作用并非建立在创造性之上,它建立在抄袭之上。将来的广告代理机构会需要采取“跟踪”活动,即采用那些已经通过公共关系根植于潜在消费者心中的观念和形象。)

这很明显是定位思路的一种变相表现,而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前大半本书关于广告没落/公关兴起的主题。首先,作者证明广告确在没落实际上是由大量零散的案例声势浩大、运笔如神地堆砌起来的,不具有统计学上的代表性。通过情真意切地详细描述几起惨烈的坠机事故和受害者,再加些空泛的概括和预测,很容易在一般读者心中建立“飞机旅行极端危险”的印象。这其实也是典型的广告宣传策略。但作者对利用公关的可信度(广告显然缺乏)全面达成创立/宣传新品牌的目的的大胆提议却非常值得深思。

来看一看比较典型的公关宣传策略。(1)缓慢的建立——在产品真正推出前把信息透露给媒体来激发对产品的兴趣和期待;(2)一个新品种的名字——媒体只希望刊登新事物而不是更好的事物。(重要决定之一是如何称呼你的新品种);(3)一个新的品牌名称——不要选择产品延伸或普通 的品牌名称;(4)一个由可信度的发言人。从这里以及上文接连提到的可以发现,公关取胜的关键是要适应媒体运作的习性。而正像作者一开篇点出的,公关的劣势就是只能努力吸引媒体眼球,而不能决定他们以什么口气报道、报道什么。这就决定了如广告一般天马行空似的往产品身上贴附加值的自由度丧失殆尽。日后公关推广的便利易行,必然要求厂商在创立产品的这个过程里时刻牢记n大注意,如何“凭空”扯进一个新品类,如何起名字,如何方便基于产品制造新闻事件。隐隐的,似乎“产品第一”这一个有力地大字又浮现在当今风起云涌的市场里。我不知道营销推广“公关第一”的思维能否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产品引进这一基础环节,但至少某种意义上具有这样的趋势。

在此我想起一个近来在清华超市热销的商品:“味全优酪乳”,这个东西630克,售价7.8元,瓶子上充满激情的写道:“浓、纯、香,就是高品质优酪乳的标志!真正高品质的味全优酪乳,精心选用……”,而尖酸者如我,把玩着瓶子仔细乱看,则发现有这样的小字“品类:中脂草莓果料酸牛奶”。酸牛奶?请看同是酸牛奶的其他品牌价位:三元袋装125克1.2元,伊利聪明屋250克2.3元,蒙牛聪明屋500克4.6元……相比之下,味全的价格实在贵得离谱。然而一个超市每天进货几十瓶,在清华无薪学子们的抢购下,一般下午时分已经售罄。至今我们还没有见到过一个“味全优酪乳”的广告。

接下来让我想到的是,在公关努力讨好/适应/利用新闻媒体的时候,难道新闻媒体出淤泥而不染、兀自烈士一般我行我素?事物发展演化,其间的影响往往都是相互的。我不敢称西方新闻界多么洁净纯粹,至少在中国这摊越来越污的淤泥里,媒体两袖清风独善其身的可能性小到——完全不可能。公关巴结新闻媒体越演越烈的过程中,必然有铜臭横生、黑钱流转,有媒体从业人员收取私利,呈现出媒体商业化的一个扭曲的面孔。公众将慢慢的意识到媒体的同样的不可信,只不过形式更隐晦,内核更猥琐。在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下,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商界公关的大力腐蚀下,会成为瓦解掉的最后一片公领域的净土。(它已然不那么净了!)这种感觉,从批判者的角度来看,就像癌细胞的入侵和繁殖,永远是不回头的占有和挺进。

本书作者是在奋力宣告“广告消亡” 之后,以“替代品的找寻”进而引入“公共关系永生” 的,不难看出,我并不相信这个“永生”。最后,鉴于我尚在积极地学习体味广告学(广义),我要站在建设性的出发点上试着说说我对能够和公关齐头并进、或具有潜力接替未来某日“公关消亡”的替代品:维基(wiki)社区和博克(blog)群。在传播学理论中,人际传播的可信度是最高的,而过去的时代,提到宣传推广,指望大规模的人际传播是不可能想象的。而当今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表达自我、影响他人的日益雀跃,确实已经具备了重新考虑人际传播来推广产品/概念的条件。维基(wiki)社区和博克(blog)群这种点对点、点对面交融的网络特制,是公私领域的独特整合,既有公领域信息传播的规模,也有私领域亲和力强、可信度高的特点。这不是广告,也不是公共关系,或许该有一个类似“网络人际”的名词诞生,来让我们研究它在营销推广方面的动力理论:信息和意见如何源起、流动、偏离和强化,相关机构如何基于市场公平的原则巧加干涉来达到目的……

当然,这仅仅是我一缕狂想,它说着便已消散于暴雨后的灰雾。只有我,还面对着《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这本信心满满、恣意组织着挽歌与预言的书,想到不着边际的未来里去,并深感人世繁杂、险恶难测。

读点:广告兄弟,你该退居二线了

文/熊猫理财 微信号:xiongmaolicai

广告,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在后工业化的产品“剩余”时代,已经难以起到其在上世纪上半叶那样能够快速瞬间提升产品销量的作用了。

所以在阿尔·里斯和特劳特在6、70年代的美国观察到这个现象,并提出“定位”概念建议企业用公关替代广告作为建立品牌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的时候,争议毫无悬念的展开了。

甚至到了21世纪,经过改革开发30年并加入WTO后的中国,很多人包括很多的广告人,对这点视而不见。当今中国的生产能力早已冠绝全球,连山寨的品质都可以摔下原品一大截的情况下,广告发挥的空间已近不大。

一些人,像鸵鸟一样,以为把头埋入土中就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全;另外一些人,受了委屈,感觉似乎公关会抢走他们的饭碗而极力与趋势做对抗。这些来自广告人士逶迤或者不自信的信号,正是盛极而衰的表现,试想在一个富有朝气和获利的行业,除了埋头掘金和面对赞美外,谁还有精力跟你讨论公关和广告的争论,跟钱过不去是傻子。

正如里斯在书中写道的,建立强大声誉的有效途径就是找一个对手,好比百事可乐找了可口可乐,正如如今,公关找上了广告。当然作者意图很明确,对干广告的兄弟说,兄弟,你不是不行了,只是该退居二线了,要有自知之名。

我看很多广告人声嘶力竭的抗议或者诋毁,似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一方面是在跟趋势对抗,更多的是他不愿意面对越来越多新公司采用公关来塑造品牌或者更重视公关的事实。不愿意思考这趋势背后的原因很正常,对于大多数广告人来说他们做的是与消费者情感沟通的工作,用流行的话讲是“文艺”工作者,广告变成了艺术,不再对销量负责,缺乏对销售数据、财务数据的认知,难以从数据中形成对公司战略有利的意见。

而公关则不同,数据只是公关需要分析的信息的一种,更加重要的是将数据、图标、概念、认知形成可传播的口语化的描述信息,并推动它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所以作者认为广告不是不重要了,而是在一个品牌形成认知之前,可以尽可能的不采用,而在利用公关创造出品牌认知后,用广告情感沟通来维持。

这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妨先跨领域的对比一下,与广告盛行同时代的管理学对应的是泰勒时代,如今管理学已经从泰勒时代过渡到德鲁克时代,并正在向新的时代演进。实际上,这种变化也在营销手段的领域中发生,品牌的建立已经慢慢从广告实际上转向了公关,但并不是说广告不重要,而是退居二线。正如如今的公司只要生产产品是不可避免的要采用泰勒时代的精华一样,它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工具。已经不是引领商业的核心,所以里斯说广告更多的成为了广告公司的艺术能力展示。

具体同时发生在管理、营销领域的这种变化,来自于全球化的产业链进行的专业分工,使得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参与释放了大量的低成本劳动生产力进入这个分工体系后的大规模、专业化工业生产。简单的说,就是规模化使得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一个现象——“过剩”

“过剩”前,广告有效,泰勒的管理方法有效,在于供给没有满足需求,所以简单的增量就可以获得经济利益。“过剩”后,德鲁克和公关胜出,在于公关实际上通过信息传递去影响和帮助消费者如何有效的做选择。

所以,公关可以帮助企业占据消费者对某个需求的认知,从而在众多的竞争产品中胜出。它实际上透露给消费者的信息是,某个商品可以最大化的满足你的某个需求,有它就够了。而广告的工作,是在这之后,让消费者还能很快乐的接受这个观点,所以广告干的是锦上添花的事。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公关还是广告,都需要一个东西,就是可信度,这是利用媒介中介来实现的。公关建立的心智,实际上就是人际间口碑传播的舆论控制,有效受众,可口述的内容,使得传播者作为链条上的可信度背书。广告不一样,广告只能消耗掉某个媒介的可信度,而且现在越来越不可信。

实际上广告的价值本质上是建立在内容的可信度背书基础上的。只是公关做得更彻底,它必须发生在目标受众的人际传播中,而广告更多的是通过媒体与受众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更多还是在情感上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好的广告创意,往往只可意味不可言传。而公关的目标则是链条式的病毒传播,由于是以语言信息的方式存在,所以更利于传播。

所以,屁股决定脑袋,从广告的角度,只能看到媒体在宣传。而从公关的角度,媒体在给读者写他们想看到或者至少假装想看到的故事。这是立场对立的使然。

至于本书的内容好坏,我之前在服务过的公司,都采用过公关和广告作为产品推广和品牌营销,也衡量过成本和效果,的确要为公关投上一票,这在实践中毋庸置疑。

由于美国人的写书方式,没有像具体操作手册那样的进行组织,很多人更本没有耐心看下去,没有系统的吸收和归纳观点和执行步骤。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如果去看看,《长尾理论》、《蓝海战略》之类的书,你就明白美国式的写书方法,就是围绕核心论点,不停的细化,展开,翻来覆去讲,但是要注意的是,每次再论证的时候,都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结论。甚至有兴趣的兄弟,可以看看特劳特的书,相比起来,里斯这个已经更加系统,而且可以更加容易提炼出方法论和工具性的东西。把书读薄,然后再读厚,是一种学习和消化信息的能力。

如今这个时代,公关费用在不断增加,公关人在埋头赚钱的时候,聪明的广告人应该欣然接受跟着公关赚钱的策略,顺应趋势这是聪明人的做法。断章取义的反驳,实在无法改变些什么,只能显示出这个行业的疲态和不自信。


相关文章

  • 颜如玉:央视3秒正面报道胜过2亿广告费(修改)
  • 央视正面报道 为颜如玉节省2亿广告费 颜如玉:央视3秒正面报道胜过2亿广告费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广为流传的"箴言",多数人都能亲口说出来,却往往难以在现实中做到,对个人如此,对企业亦然.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 ...查看


  • 中脉会议营销模式创新研究_刘卓林
  • ・营销平台・ 中脉会议营销模式创新研究 ●刘卓林,刘科琴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关键词]保健品:中脉:会议营销:模式:创新[摘 要]本文根据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以中脉会议营销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借此来探讨中脉在 ...查看


  • 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 摘 要 现代传播学和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为现代广告艺术创作注入了科学的内涵和新的活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广告创意策略,如品牌形象策略.广告定位策略,以及USP广告策略等,广告在营销策略中的运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广泛.迅速地发展和 ...查看


  • 2011营销案例候选•金融篇
  • 华泰长城:"投资者教育"提升企业形象 推荐理由: 华泰长城期货公司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风险管理顾问模式",为企业及个人投资者规避经营风险,抵御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案例简述 ...查看


  • 城市品牌文化
  • 城市品牌营销策略 提要:城市竞争的加剧, 使得各城市在城市经营和营销过程中逐渐重视城市形象和个性的塑造, 更加重视城市品牌的打造.本文简要分析城市品牌的内涵, 指出城市品牌打造对政府.市民.投资者和旅游者的意义, 并着重论述城市品牌营销策略 ...查看


  • 农夫山泉整合营销策划案
  • 一.市场分析 (一) 目标消费者分析 农夫山泉整合营销策划案 农夫山泉的重度消费群应以学生上班族为主以家庭成员.办公室 为辅:以年轻人为主,以中老年人为辅.因为,校园里面大多在校的学生,以及周边农夫山泉的消费群体,年龄都集中在 16 至 3 ...查看


  • 广告学--公关广告定义
  • 公关广告 基本定义:是指某企业或组织为增进公众对它的整体性了解,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开展的一种宣传活动. 与传统商业广告不同,公关广告多以新闻事件为背景,借媒体.舆论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来进行宣传活动,达到提高知名度等效果,故而成本较商业广 ...查看


  • 中国饮料行业十大企业形象调查报告
  • 中国饮料行业十大企业形象调查报告[转帖] 中国饮料行业十大企业形象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本调查旨在了解中国饮料行业十个知名企业在北京地区的整体形象,了解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企业以及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及识别,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以及相关评价. 调 ...查看


  • 公关是糖,甜到哀伤
  • 怀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心态,近年以来,逃离媒体投向公关的媒体人身影愈来愈多,不过,我亦听过不少经历这番职业转型的朋友在私下诉苦,干公关后,个人收入虽然比在媒体时更为丰厚,但是在天平的另一端所失去的成就感,却常拷问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