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散文的幽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9年第5期

论柳宗元散文的幽美

吴小林

【内容提要l柳宗元的散文表现出以幽寂深邃、隐微含蓄为美的特点,这

种幽美是对屈原楚骚美和司马迁、六朝诸家散文美的继承和发展,为其散文内

在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体。具体体现在:通过丰富的想象、精采的比喻、生动的

描写,形成一系列明晰的审美意象,借以抒发幽愤的感情;忧怨清寂的心境和

奇峭幽冷的环境交相融合,崇高的人格美和幽奇的自然美高度统一,构成幽邃

蟪意境;表情达意不是纷露、倾泄无余的,而是通过讽谕寄托,象征暗示和运

用反语,以幽婉的手法出之;行文言约事丰,峻洁凝敛,又新奇精警,峭拔劲

悍,呈现出幽峭的语言美。

【作者简介】吴小林,1937年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作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散文艺术))、

《三国演义新校注本》等。

柳宗元提倡学习前人优秀文学成果时,十分强调一个“幽’’字。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遂篇重要文论中就说过:

宗元的散文,如清人魏禧说:“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别人也常常用“幽"字来评论柳“子厚如幽岩怪壑,鸟叫猿啼"①;范泰恒则说:“昌黎文如名山大川,柳州则幽篁曲涧也’’②;金圣叹认为柳文“幽秀历落”⑧。“幽’’者,僻静也,深远也,隐微也。作为文学特色,这里的“幽,,主要是指感情抑郁幽愤,格调隐含幽深和文字微约幽丽。柳宗元不仅崇尚这种幽,而且他本人的散文就表现出以幽寂深邃、隐微含蓄为美的特点,具有一种幽美的风格。这种幽美,属于我国古典诗文风格美中阴柔之美的范畴。姚鼐在举出很多例子形象地描绘诗文风格中的阴柔之美时,曾提到:“如幽篁曲涧’’④。这符合柳宗元散文的情况。不过,柳宗元散文的幽美,与有些阴柔之美并不完全一样,比如和宋代欧阳修散文的柔美就有所区别。欧阳修的散文体现出婉曲平易、轻柔流丽之美,柳宗元的散文则表现为幽邃峭拔,沉郁含蓄之美。如果柳文可以比作幽篁曲涧,那么欧文就犹似清池碧塘,二者是同中有异的。柳宗元散文的幽美,更多地是对屈原楚骚美和司马迁、六朝诸家散文美的继承与发展,是由他个人的遭遇经历、思想感情、文艺修养、审美观点所决定的。这种幽美是他散文内在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俸,具体表现为幽愤的感情,幽邃的意境,幽婉的・8I・

手法,幽峭的语言。

幽愤的感情

感情是诗的灵魂,也是散文的生命。清代刘熙载就说:“作者情生文”⑤,强调散文是感情的产物。屈原提倡“发愤以抒情”n,司马迁也说:“发愤著书”,“以舒其愤”⑦,都主张文学作品要抒发感情。柳宗元继承和发展这种观点,在大力倡导“文以明道",把散文当作明道的工具的同时,又提出“感激偾悱"⑧,“舒泄幽郁"⑨,将散文视为抒情的手段。他创作的散文,就饱和着感情,而这种饱和着的感情又打上他身世遭际的烙印,具有独特的风貌。

柳宗元生当中唐弊端丛生、积重准返、腐朽保守力量得势掌权的时代。尽管他早年就“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立志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朽之声”⑩,怀济世之想,有治国之才。但由于所参加的永贞革新的失败,被远贬荒州,成了一名“修人”,从此以后,有才不能施展,有志不得实现,于是他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悯世忧民之意,一寄之于其文。“集中凡瑰奇绝特者,皆居零陵时所作”⑩,他在被贬永州以后所作的许多优秀散文,无论是表达自己思想怀抱的杂文,记叙下层人物遭遇的传记文,针砭社会病态的寓言文,还是描绘山容水态的游记,着重抒情讽刺的辞赋,都洋溢着激情。但同样富有感情,韩愈散文中激进着的是一种雄放恣睢的感情,而柳宗元散文中充溢的是一种凄幽愤激的感情。这种幽愤的感情色彩,和屈骚、马迁文是一脉相承的。-.

柳宗元的散文,尤其是他那些打入自己身世感慨的议论、抒情之文,往往写得哀怨凄幽,动人心魄。他被贬永州后所写的一些求友援引、自明心迹的书信,就以幽怨欲绝著称。《与李翰林建书》中叙写被贬永州后的生活情况,曾以囚拘监狱为喻,抒发谪居不得自由的痛苦。接着又与普通百姓相比:“明时百姓,皆获欢乐;仆士人,颁识古今理论,独怆怆如此。诚不足为理世下执事,至比愚夫愚妇又不可得,窃自悼也。”真可谓呜咽慎怆,一字一泪。《与萧翰林倪书》在描述了自己被贬永州后谗谤交加的情况后也说:

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

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l

在感叹时光流逝、人生不常以及是非荣辱不足道的自我慰籍中,越发衬托他不甘受贬遭谤的哀怨。对这些情词并胜,悲怆幽怨的书信散文,茅坤作了颇为精到的评论:“予览子厚书,由贬谪永州、柳州以后,大较并从司马迁《答任少卿))及杨恽《报孙会宗书))中来,故其为书,哆悲怆呜咽之旨,而其辞气环诡跌宕,譬之听胡笳,闻塞曲,令人断肠者也。”⑩

如果说,上述散文是直抒胸臆,直接倾泄幽怨的感情,那么柳宗元之还有不少作品是即事生情,寓情于景或借人自悼,以间接的方式抒发哀怨之情。《序棋》从弹棋这样的生活小事,生发出当权者任人唯亲,良莠不分的大道理,借题发挥地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凄幽感情。《愚溪诗序))前幅对愚溪的奇异景色作生动描绘,后幅通过说明愚溪命名的由来进行议论抒情;述说自己生逢圣世,却违背事理,指摘时弊,从事改革,终遭贬抑,不能为时所用,是再“愚”不过了;溪水虽然十分奇美,但是幽深浅狭,不能潜蛟龙、兴风雨,对世道没有什么用,和自己很相似,也是很“愚”的。通篇以“愚,,字相贯串;把自己与愚溪作类・85・

比,情景交融,巧用反意,别有寄托,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横遭排斥的深沉幽怨。《梦归赋))写梦中还乡所见途中的凄清景象和家乡的破败情景,以抒泄其久谪不还的身世之叹。移情入景的手法,回旋往复的叙写,舒缓微婉的语气,表现出一种沉郁悲怆的色彩。《吊屈原文))中对屈原遭遇如泣如诉,由心底涌出的悲悼,实际是对自己忠而见嫉,直而被谤的怨伤,无怪乎他要“托遗编而叹喟兮,涣余涕之盈眶。”这些作品,都深得屈骚之神韵。林纾曾指出:。。《骚经》之文非文也,有是心血,始有是至言。,,并认为屈原和柳宗元的辞赋都是感情“不可自已,而各成为至文⑩。”确实,柳宗元的这类作品,都凝结着作者的辛酸血泪,饱和着作家的幽怨感情。

柳宗元不是伤感文人,而是战斗的文学家。他和屈原、司马迁一样,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的传统,其散文在具有幽怨情调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愤世嫉俗的特点。正如屈原“发愤以抒情",司马迁“舒其愤",柳宗元也“发之以愤激"@。他把对社会弊端的观察,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以愤懑之语出之,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当然,他的愤激又往往与幽怨偻恻结合在一起,形成幽愤的感情基调。《乞巧文》在渲染自己的“大拙”和刻划“巧夫”种种巧伪面目后,于文末写道:“呜呼I天之所命,不可中革。泣拜欣受,初悲后怿。抱拙终身,以死谁惕l矽天孙的旨意既然不能改变j乞巧已不可得,于是表示要终生守拙,即使因此而死也决不害怕。这是以反语渲泄自己直而召祸的幽怨愤激。《对贺者》在解释自己“貌浩浩然,,,’表面悠闲放达时说:自己遭遇已经如此,一味悲伤也没有益处,既然远贬他乡,政治抱负已不可能实现,

说:

嘻笑之怒,甚乎裂訾,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

乎?”

说明放旷之貌掩盖着的是一颗痛苦异常的心。这完全是血泪之词,作者一腔幽愤沉痛之情溢于言表。Ⅸ寄许京兆孟容书》剖白“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与此后所遭受迫害的情况,以检讨罪责为名,肯定自己事业的进步正义和自己行为的光明磊落,态度坚决,旗帜鲜明;而揭露守旧腐朽势力对自己的谤谗攻击,落井下石,又显得悲愤填鹰,幽怨横腔。信的最后表示“姑遂少北,,,“以存通家宗祀”的请求援引之意,也在怨悱哀痛之中透发出一种被谤遭贬的“上不得自列于圣朝,下无以奉宗祀,近丘墓,徒欲苟生幸存",那就只得“傥荡其心,倡佯其形”,表现出一种旷达安闲的样子。文章最后又愤慨。陶元藻说:“河东与许京兆、萧翰林二书,满腔愤懑之气,从惨淡经营而出,几乎伯仲龙门@。”可谓知言。柳宗元这类书信确实都是悲愤诗式的作品,也称得上是“无韵之离骚"。

柳宗元的散文,是一个具有高尚理想的人失意后的感情舒泄,是一个有着宏大抱负的人受挫后的心态实录。但这不是单纯的呼喊,也不是简单的直录,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精采的比喻,生动的描写,清丽的语言,形成一系列明晰的审美意象,许多地方显现出有着崇高灵魂的作者的自我形象,给人以美感,成为柳文幽美的重要特征。

幽邃的意境

在唐代散文家巾,柳宗元的散文是最富有画意诗情的。他许多作品,尤其是游记,描绘・86・

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面,形神毕肖,美妙动人,达到了“文中有画,,的地步。这个“画卵字,既指画意,也指融入了某些画理。林纾在评论“袁家渴记》时就说:“须含一股静气,又须十分画理,再著以一段诗情,才能成此杰构@。黟柳文在应物象形、经营位置、气韵、色彩等画理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使其画境表现出一种幽寂之美。

柳宗元的散文不仅具画意,还富有诗的意境。林纾说:“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⑥。”他这话是就柳宗元游记说的。其实,除了游记外,他有些杂文、辞赋也富有诗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交相作用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自然环境与作者心境的统一体。柳宗元游记中的艺术境界,有的是“旷”境,即大范围的开阔旷远的境界,但他更喜欢的,更多地描写的是“奥”境,即小范围的清幽深邃的境界,具体表现为清幽之境、冷落之境、奇特之境。通过这些,来体现他独特的思想情绪。

柳宗元好写狭小深邃的景色,表现幽静之境,凄清之美。《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的是小潭,一开始就明白点出潭水“尤清冽”。后又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以岸上青树藤蔓缠绕石间,随风摇摆飘曳,衬托潭水的幽深。结尾更直接写道:

r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

久居,乃记之而去。

寥寥几笔,一种清幽凄寂的境界全出。在这种幽寂的境界中,透发出作者被贬后抑郁悲凉的心情。(<钴拇潭西小丘记》写的是“小不能一亩,可以笼丽有之"的小丘,描述自己登上小丘以后,“枕席而卧,则清洽之状与目谋,漕漕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耳目所触,心神所感,都是清冷、空寂、幽静之境,这同样流露出他无可奈何的郁闷情怀。《石渠记》则写“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的石渠,描摹其附近的景色:.“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凤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此处用“视”、“听"、“静”、“远"四字来形容风吹竹树梢头引起山谷回晌的情景:看去眼前的竹树已经静止了,可是听来声音还远远地在晌着,不绝如缕。通过视觉印象衬托听觉印象,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一种静远的境界,从中也传达出作者清寂苦闷的心境。

柳宗元还好写被弃不售的美好事物,表现冷落之境,寂寞之美。他的游记经常写到弃地,如((永州龙兴寺东丘记》:“其始龛之外弃地,余得而合焉。"《柳州东亭记殄:“出州南谯门,左行二十六步,有弃地在道南。”他还有意写出,在这些鲜为人知的角落,被人遗忘的地方,偏有许多奇异秀丽的景物,因无人观赏而形同虚设,于是他为胜地佳景遭派弃而感慨怜惜,为美好事物被冷落而愤懑不平。《钴锶潭西小丘记》中对“货而不售”的“唐氏之弃地"先怜也好,后贺也好,都是笔带感情,借题发挥,包含着对当权者美丑不分,腐朽保守本质的揭露,寓有着作者自己被贬远州,弃而不用的牢骚。《小石城山记》也先从小石城山本身落墨,写它峥嵘嶙峋,如石造的城堡一般,上面还有嘉树美竹,疏密相间,俯仰有致,十分幽丽,仿佛是能工巧匠精心设置似的。接着引出对世上是否有造物主的疑问;从小石城山天造地设似的形状来看,好象是有造物主的,可是如此奇观为什么偏偏出现在僻远的地方,千百年来无人理睬?那或许是为了安慰失意的贤者,或许是天地灵气不钟于杰出人物,而钟于山水的缘故,看来这两种说法都不能相信。在这低回抑扬,反复设问之中,作者以山水景物自况:他痛惜小石城山“列是夷州,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就是感叹自己空

・87o

有才能,冷落荒州,英雄无用武之地。茅坤评论此文“借石之瑰伟,以吐胸中之气’’@,金圣叹也说该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他们精辟地指出了这篇游记情景交融的特点,实际也道出了柳宗元所以爱写被弃之地,冷落之境的用意所在。

柳宗元又好写自然山水的“异态”,表现怪特之境,奇峭之美。在他的笔下,万石亭周围是“怪石特出":“绵谷跨貉,皆大石林立,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抉其穴则鼻[rI相呀,搜其根则啼股交峙,环行卒愕,疑若搏噬。”钻锶潭西小丘为“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千奇百怪,姿态横生,都是写的奇峭怪异之景。他就是在对这些自然奇景的礼赞中,折射自己“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倔强坚贞的品格。其中对西山的描写,尤其具有典型性。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先对西山的“怪特”作了勾划,通过写望中所见,渲染远处景物的寥廓邈远,突出西山的伟特高峻。接着忽然插入一句:.

然后知是山之独立,不与培蝼为类。

以议论句强调:西山高大特出,独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是根本不同的。这里显然别有寓意,显现着他的人格光辉,融和着他坚持崇高理想,不与腐朽保守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柳文中所写的奇特之境,都可作如是观。

柳宗元一些写景抒情的辞赋,同样富有幽邃清寂的境界。他的“惩咎赋》叙写作者被贬后溯湘江而至永州沿途情景:“凌洞庭之洋洋兮,诉湘流之{云{云。飘风击以扬波兮,舟摧抑而回遭。日霾噎以味幽兮,黝云涌而上屯。暮屑牢以淫雨兮,听嗷嗷之哀猿。"写所见,昏日乌云,可谓苍凉满目;叙所闻,雨滴猿鸣,可谓凄声盈耳,在如此凄幽寂寥的环境气氛中,透出作者愁苦哀怨的心情。《闵生赋》中也描绘出一种萧条冷落的境界,表现i作者浓重的忧患意识和愤懑情绪。

六朝山水散文大多写景和抒情不能交相融合,有些作品,如《水经注》中的一些佳作虽也写得很有意境,但主要呈现出清新秀美的特色,柳文在此基础上作了发展。刘大槭说:“山水之佳,必奇峭,必幽冷,子厚得之以为文,琢旬炼字,无不精工,古无此调子,子厚创为之③。”善于精细传神地刻划奇峭幽冷之境,表现怪特清寂之美,的确是柳宗元散文的杰出创造。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是他被贬后孤寂失意心境的反映,是他遭冷落后抑郁忧愤心态的外化。柳宗元散文中由崇高人格美和幽奇自然美融合而成的意境美,是他整个散文幽美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幽婉的手法

柳宗元的散文,感情是充沛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往往不以外露的、倾泄无余的方式表达,而是以含蓄、深婉的手法出之,具有一种幽婉隐约之美。这是由他被谤遭贬,忧谗畏讥的处境所决定,是艺术描写所需要,也是对屈原楚骚作品、司马迁散文的借鉴。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进行比兴,寄情于物,托物以讽,“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隐微含蓄的特点很突出。司马迁文也有深婉的一面,刘熙载就认为司马迁从《战国策》中吸取了“沈郁顿挫"的风格@。柳宗元予以继承发展,提出“辞令褒贬,・88・

导扬讽谕”的主张,而散文创作上的幽婉手法主要表现在讽谕寄托、象征暗示和运用反语。

讽谕是指托物寄兴,借事喻理,把某种感情、某个道理,寄寓在对人物、事件的叙写之中,以曲折、隐微的方式表达。这种讽谕的手法,在他的寓言散文和寓言辞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除此以外,在他的杂文、甚至游记、传记中,也同样有着鲜明的讽谕性。柳宗元的寓言,是通过生动故事进行讽谕寄托的典范作品。它们寄贬斥于笑声之中,寓揶揄于诙谐之内,扫荡现实的丑恶,揭露社会的病态,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讽刺性和现实性。吞三戒》借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仗势肆虐,终遭杀身之祸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恃宠而骄,色厉内荏之辈的虚弱本质和自取灭亡的可悲下场。《罴说》以一个没有实际本领的猎人,光靠利用一兽畏一兽的市部条件来打猎,最终被凶猛的罴吃掉的故事,批判当权者“以藩制藩’’的错误政策,要求朝廷加强自身力量,有效地反对藩镇割据。这些寓言的寓意寄托,不是在叙写故事中由作者的评论来直接点明,也不是在文末的大段议论中作交待,“至泄其本意,使读者无复余味",而是主要让故事情节本身去体现,然后在文章结尾处写上画龙点睛的一笔,即“每于一篇文之中,,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⑨,以点出寓意,揭示文旨。这样,既理在文中,又意在言外,既主题明确,又有讽谕特点,显得含蓄、冷峻、幽婉,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的杂文常常言此喻彼,别有寄托。如((鹘说》在讲了鹘冬天捉到小鸟后总于第二天早晨把它放了,自己再向相反的方向飞去的故事以后,肯定鹘的“仁义之道,,,并议论说:

恒其道,一共志,不欺其心,斯固世之所难得也。

柳宗元在被贬的屈辱生活中,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看清了很多欺世盗名之徒的市侩面目,这里明为赞鹘的“仁义之道”,实际是讽刺“世之"背恩负德,见乖!}忘义的行为,寓意是耐人寻味的。其他如((观八骏图说》、《谤誉》等,也都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谕讽寄托的特点。“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等,则更多地带有比附影射,借古箴今的色.彩。

一般游记都是以写景纪游为主要特点,而柳宗元的游记往往深有寄托。前面提到的《钴,铒潭西小丘记》之写“唐氏之弃地’’,《小石城山记))之写“列是夷州,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的小石城山,都托物寄慨,别有深意。清人何焯曾指出这些游记:

写物之工@。他亦看出柳宗元的游记是富有讽谕性的。“中多寓言,不惟‘

柳宗元有些传记,主旨不在为传主记叙生平事迹,而在借人立论,寓理于事,通过叙物的言行经历,说明某个道理。这就是清代全祖望所说的“寄托之传”@。如《种树郭传》的传记部分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用来形象地寄寓“官理”:“吾居乡,见长人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以规讽世道,表达作者要求革除烦苛的政令,使人民乐业的政治主张。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弓『录了这篇作品后评论说:“诧其文之者也"。《梓人传》由歌颂梓人长于规划,善于指挥的才能,肯定他对建造房屋所起的作用,推及到“佐天子,相天下’’之法,认为宰相治理国家也应象那个“梓人,,一样,事事亲自去做,而要着重于规划大计方针,确定纲纪法制,进退任黜官吏,这样就能“得而万国理”。清人邓绎说:“庄周寓言,亦犹是耳”-⑤,其讽谕性同样很强。《宋》记叙一位卖药的商人,不计小利,对不论穷富的人都乐于帮助,后来得到报答,终于人驼好居理要要道传富。作者以此与士大夫的相交之道作对照:“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写橐者安有重不相清变能

・89,

类清之为者,,,慨叹“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库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l”认为象宋清这样的商人没有商人习气,而那些自命为士大夫的人却有着浓重的商人市侩作风。清人吴德旋指责《宋清传》“骂世”,“用意太纤太刻”@,其实这里包含有柳宗元自己的身世感慨,寄寓着他对当时浇薄世风的愤怒鞭挞,这正是作者富有创造性的讽谕特色所在。

柳宗元的散文还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或艺术特色,往往具有意在言外之妙,这在柳文中常常有所体现。如他在游记中喜欢写奇峭之景,怪异之态,就具有象征暗示色彩,是其高风亮节的折光。又如他的《霹雳琴赞引》,对由雷火烧剩的枯桐制成的霹雳琴进行热情赞颂:“琴莫良予桐,桐之良莫良于生石上,石上之枯又加良焉,火之余又加良焉,震之于火为异。是琴也,既良且异,合而为美,天下将不可载焉。”这不仅有着作者自比的意味,而且霹雳琴也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历劫而不死,百折顽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体现。《牛赋》中描写的牛的形象,则象征着不计进退穷达,只求“利满天下”的精神。((瓶赋))对提水的瓦瓶进行热烈的赞颂:

钩深挹洁,淡泊是师。和齐五味,宁除渴饥。不甘不坏,久而莫遗。清白可鉴,

终不媚师。利泽广大,孰能去之?绠绝身破,何足怨咨l

此处以瓶为象征,肯定了一种甘于淡泊,清白无私,为了实现“利泽广大”的理想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崇高节操。这两篇赋都既写物,又不限于写物;既扣住牛和瓶的特点进行描绘,又处处关照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赞颂的精神,若即若离,言此意彼,因物写心,借端寄兴,具有幽婉含蓄之美,和屈原《(枯颂》所开创的以物象征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

经常运用反语,也是柳宗元散文的一大特色。反语是一种正话反说的修辞方法,能使文章的含意现于言外。柳文中的反语,有时用在讽剌社会的丑恶事物和不良现象上,如《起废答))中“今朝廷泊四方,豪杰林立,谋猷川行,群谈角智,列坐争英”云云,《乞巧文))中写“巧夫”的种种“巧”的表现,都是善用反意,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典型例子。但柳宗元正话反说,旁敲侧击,更多地用于写自身遭际和品格,以曲折隐微地表现自己愤世嫉俗的感情,“愚溪诗序》写自己的“愚”是这样,《乞巧文》刻划自己的“大拙”也是如此。又如《答问))中柳先生对客问的回答;“不穷喜怒,不穷曲直,冲罗陷穿,不知颠踣,愚蠢狂悖,若是甚矣。”写作者坚持直道却备受打击,其悲愤的感情同样通过反语来表达。《愚溪对))也描述了作者自己的种种“愚,,相:“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挪,荒凉昏默,卒不自克。”这里实际塑造了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斗士的自我形象,而反语的成功运用,使散文对智愚莫辨的时弊的讽刺,显得藏锋敛锷,冷峻犀利。

柳宗元散文鲜明的讽谕性、象征色彩以及善用反语,使得所写作品具有一种弦外音,味外味,给人以幽婉隐约,含蓄深曲的美感。

幽峭的语言

明人廖道南评柳文说:

人刘熙载也说:

・90・“巍岩绝端,峭奇环曲”@,王世贞说柳文“峭拔紧洁”@,清“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确实,柳宗元散文的语言具有幽峭峻洁

的特点,这是形成柳文幽美的叉一重要因素。

柳宗元散文一个明显的语言特征是峻洁。他本人不止~次地说:“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毂梁子、太史公甚竣持,,@,竭力提倡为文要峻浩。别人也称赞他的敖文“竣洁精奇”@。那么什么是“峻洁”或“洁”呢?清人方苞解释说:“子厚以洁称太史,非独辞无芜累也。明于义法而所载之事不杂,故其气体为最洁也@。"方东树则说:“夫子厚所称太史之浩,乃指其行文笔力斩绝处,此最文家精深之诣,非寻常之所领解@。”可见,所谓“峻洁"或“洁’’,除了包括内容剪裁精当,风格洗燎廉悍外,在语言上要求不拖沓,不含糊,无赘语,无泛笔,言约事丰,干脆斩绝。柳宗元的散文就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柳宗元许多散文篇幅都不长,一般只有几百字,较长的也只有一、二千字,但内容十分深刻隽永,显得言简事丰、语短意长,精悍无匹。《成宜》全文炼字炼句,惜墨如金,总共才二百余字,就雄辩有力地表达了反对以出身门第决定仕途进退荣辱的政治见解,写得短质悍劲,精悴简明。《送薛存义序))是被刘熙载誉为“可谓精能之至”⑤的文章。首段用廖廖几笔叙写送行情况,点出题目,即转入正题。二段进行劝勉规戒,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提出“官民为民役矿的观点。三段赞扬薛存义为民操劳,取得了“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的政绩,这实际是把“官为民役”的主张具体化,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思想。末段简述送行作序的原因,收拢全文。文章前规后颂,美刺结合,有对正面政治观点的阐发,也有对反面社会弊病的针砭,“理长而味永"够,而通篇也只用了二百四十字,的确称得上是“精能之至",精严廉悍深刻至极,其他如《晋文公守原议)),也“字字经思,句旬有法,无一字一句懈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阳城遗爱碣)),无衍词,无泛笔,一字不容增减@。?都是简约精炼之作。

柳文的峻洁还表现在行文不拖泥帮水,不模棱两可,而是廉悍斩绝。《与韩愈论史官书》一起始就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干脆明自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接着又旗帜鲜明地批评对方当史官“不有人祸,则有天刑”的说法。最后明确地告诉对方:“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认为对方应该坚持真理,维护正义,而不要担心由予为人正直而遭祸受害。这些地方都写得言简意欢,斩钉截铁。又如《封建论》一开始就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刀强调分封制不为圣人的意志所支配,而是由社会的客观情势所决定的。后面对秦朝实行郡县制作了这样的肯定:“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充分赞扬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功绩。这些词句,不仅语意警策隽永,而且观点鲜明显豁,写得斩绝明了,毫不含混。

柳宗元散文语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峭拔。‘柳文语言一方面文从字顺,明晓流畅,另一方面又常常喜欢用瘦硬语、奇重字,显得奇崛峻峭,正如宋代罗大经所说:“韩、柳犹用奇字重字⑨。’’《起废答》中有一段用反语叙写当时朝廷“人材济济弦的情况:

今朝廷泊四方,豪杰林立,谍猷川行,举谈角智,列坐争英。披华发辉,挥

喝雷霆。老者育德,少者驰声。岁p角羁贯,排厕鳞征,一位暂缺,百事交并。骈倚悬足,曾不得逞。

用“谋猷川行”,计谋多得象奔流着的河水,来形容朝臣的足智多谋,以“群谈角智’’,一・9】・

群群地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较量智慧,来描写朝臣的斗智逞才;用“排厕鳞征”,一排排依次鱼贯接踵向前,形容连年幼的人也争权夺职;以“骈倚悬足”,互相依靠,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来描写极力谋划争夺官职的情况,都是用的一些奇崛、厚重的字句,给人以峭拔劲悍之感。《愚溪诗序》末尾写溪水和自己之“愚”:.“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所用的字句亦甚奇岘、凝重,所作的描写独特别致,新奇精警,显得峭拔劲健。,

柳文语言一方面经常用些普通的句子,习熟的辞语,另一方面也喜欢使用不常见而却十分精辟的语句,造成险峭的语言效果。《伊尹五就桀赞》中说:“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指出圣人并不把夏朝或商朝那一个朝代放在心上,而只是考虑人民的利益。意思很警策,以名词作动词用,活用词类,语句简洁、生动、别致,是很典型的险语。((乞巧文》中写道:“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瞬瞬飞走,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中说:“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为辞者……,,或者批评骈文一味排偶对仗,玩弄词藻,讲求声韵;或者讽刺文风的因袭模仿,纤柔贫乏,都造语生新,用词奇险,表现出险峭奇警的特点。

柳宗元原先喜欢用骈文写作∥后来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改为基本上用古文来写,从此由骈俪相偶之词,变为长短相生之体,由整齐匀称的句式,改为参差错综的句子。但他与韩愈有所不同,韩文多用长句,而他多用短旬。如《鞭贾))、《永某氏之鼠》、“石渠记》等文,句式参差错综,长短不一,并多短句,多停顿,节奏急促,语气斩绝,都读来简劲刻削,峭拔廉悍。林纾说:“柳州勃峭,每于短句见长技,用字为人人意中所有,用意乃为人人笔下所无’’@。

柳文语言不是一般的简洁、峭拔,其与韩愈散文的精炼奇峭,王安石散文的瘦硬劲峭的区别在于,他的洁和峭还与语言的幽怨悲偾的意味÷幽婉冷峻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幽峭竣洁的独特风味。《对贺者》所写的“嘻笑之怒,甚乎裂訾,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所写的“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都是典型的例子。又如《与裴埙书》写道:“又不幸早尝与游者,居权衡之地,十荐贤幸乃一售,不得者涛张排恨,仆可出而辩之哉l性又倨野,不能摧折,以故名益恶,势益险,有喙有耳者,相邮传作丑语耳,不知其卒云何。-,,把自己受保守腐朽势力诽谤攻击的情景写得十分形象化,而幽怨的情调,.隐婉的语意,与“涛张排恨”、“有喙有耳"等生新奇险词语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幽峭的语言风格,表现出幽婉峻峭的语言美。

①《魏叔子日录》卷2,《杂说》。’◎转弓I自章士钊:《柳文旨要》,第838页。

②《燕川集》卷12,《书柳文》。@刘安《叙离骚传》。

③《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12。@《义门读书记》。

④《惜抱轩文集》卷6,《复鲁絮非书》。@《鲒埯亭集》外集卷47,《答李东甫征君文体杂⑤移⑧⑦《艺概・文獗》.j‘问、.》。・93・

⑥《九章・惜诵》。

⑦《报任少卿书》。

⑧《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相诗序》。@《答向君巢饵药久寿书》。⑤《藻JI『堂谭艺・三代篇》。@《初月楼古文绪论》25。

◎《蒋士翘辑注本唐柳河东集》卷首评语。⑨《上李中丞献所著文启》。

⑩《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⑩汪藻《浮溪集・永卅柳先生祠堂记》。⑧《读书后》卷3,《书柳文后》。③《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⑧《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⑥《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1。

⑩《春节斋论文・流别论》。

@李涂《文章精义》2。

⑩@《泊鸥山房集》卷11,《与蔡芳三论韩柳文

优劣书》。

@◎@@《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

⑥《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7。

◎《《古文评注补正》卷3。@黄震《黄氏日抄》卷60。⑤《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补遗))卷2。⑧《仪卫轩文集》卷6,《与友人书》。@◎《文章轨范》卷5,卷2。@《鹤林玉露》甲编卷5。

(本文责任缡辑张甍)

—∞o●o●‘:M・o}●o●o●o●o●o●o●o●o●o●o●o●o●・<>●_:Ho●・::>●o●・0'●p●o●o●・争●o●o●o●o●・争●o●‘>.<>●(上接第64页)

务:对于五花八门的支点,经过博采众长,熔炼出一种与文学的本体特性相契合的、适合我们时代需要的新的支点。

最后,这些年,进口的或自造的文学理论的新名词、新概念,如潮水般涌来,有人将其形容为“形成一座没有线头的概念的迷宫”。各种新息潮、新观念与新方法的信奉者竞相使用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文艺学的新概念,但往往又未能弄明这些新概念的原意,彼此间缺乏统一的理解,不免造成使用的混乱与草率。因此,刈’时下流行的概念认真进行一番筛选鉴别,科学地建立文学理论的新范畴新概念,就成为当前重建文学理论的一项基础工作。文学理论范畴,概念的建立,至少应从三个层面着手,第一个层面是作为文学理论基础的哲学范畴与概念;第二个层面是阐明文学的本体特性的范畴与概念;第三个层面是文学理论的具体问题诸如作品构成、风格流派、批评鉴赏等方面的概念。

文学理论的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承担这一工程的文学理论界,有必要克服浮躁、趋时的情绪,改变注经、贩运的学风,树立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与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加强协作,奋斗若干年,拿出一批有分量的论著来,为二十世纪多元化的文学理论作出独创性的贡献。

(本文责任编辑张蓑)・92・

论柳宗元散文的幽美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吴小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1989,3(5)1次

参考文献(34条)

1. 《魏叔子日录》卷2

2. 《燕川集》卷12

3. 《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12

4. 《惜抱轩文集》卷6

5. 艺概·文概

6. 章士钊 柳文旨要

7. 刘安 叙离骚传

8. 义门读书记

9. 《鲒埯亭集》外集卷47

10. 九章·惜诵

11. 报任少卿书

12. 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

13. 上李中丞献所著文启

14.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15. 汪藻 浮溪集·永州柳先生祠堂记

16. 《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1

17. 春节斋论文·流别论

18. 李涂 《文章精义》2

19. 《泊鸥山房集》卷11

20. 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

21. 《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7

22. 《《古文评注补正》卷3

23. 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24. 藻川堂谭艺·三代篇

25. 《初月楼古文绪论》25

26. 《蒋士翘辑注本唐柳河东集》卷首评语

27. 《读书后》卷3

28.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29.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30. 黄震 《黄氏日抄》卷60

31. 方望溪先生全集

32. 《仪卫轩文集》卷6

33. 《文章轨范》卷5,卷2

34. 《鹤林玉露》甲编卷5

引用本文格式:吴小林 论柳宗元散文的幽美[期刊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9(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9年第5期

论柳宗元散文的幽美

吴小林

【内容提要l柳宗元的散文表现出以幽寂深邃、隐微含蓄为美的特点,这

种幽美是对屈原楚骚美和司马迁、六朝诸家散文美的继承和发展,为其散文内

在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体。具体体现在:通过丰富的想象、精采的比喻、生动的

描写,形成一系列明晰的审美意象,借以抒发幽愤的感情;忧怨清寂的心境和

奇峭幽冷的环境交相融合,崇高的人格美和幽奇的自然美高度统一,构成幽邃

蟪意境;表情达意不是纷露、倾泄无余的,而是通过讽谕寄托,象征暗示和运

用反语,以幽婉的手法出之;行文言约事丰,峻洁凝敛,又新奇精警,峭拔劲

悍,呈现出幽峭的语言美。

【作者简介】吴小林,1937年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作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散文艺术))、

《三国演义新校注本》等。

柳宗元提倡学习前人优秀文学成果时,十分强调一个“幽’’字。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遂篇重要文论中就说过:

宗元的散文,如清人魏禧说:“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别人也常常用“幽"字来评论柳“子厚如幽岩怪壑,鸟叫猿啼"①;范泰恒则说:“昌黎文如名山大川,柳州则幽篁曲涧也’’②;金圣叹认为柳文“幽秀历落”⑧。“幽’’者,僻静也,深远也,隐微也。作为文学特色,这里的“幽,,主要是指感情抑郁幽愤,格调隐含幽深和文字微约幽丽。柳宗元不仅崇尚这种幽,而且他本人的散文就表现出以幽寂深邃、隐微含蓄为美的特点,具有一种幽美的风格。这种幽美,属于我国古典诗文风格美中阴柔之美的范畴。姚鼐在举出很多例子形象地描绘诗文风格中的阴柔之美时,曾提到:“如幽篁曲涧’’④。这符合柳宗元散文的情况。不过,柳宗元散文的幽美,与有些阴柔之美并不完全一样,比如和宋代欧阳修散文的柔美就有所区别。欧阳修的散文体现出婉曲平易、轻柔流丽之美,柳宗元的散文则表现为幽邃峭拔,沉郁含蓄之美。如果柳文可以比作幽篁曲涧,那么欧文就犹似清池碧塘,二者是同中有异的。柳宗元散文的幽美,更多地是对屈原楚骚美和司马迁、六朝诸家散文美的继承与发展,是由他个人的遭遇经历、思想感情、文艺修养、审美观点所决定的。这种幽美是他散文内在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俸,具体表现为幽愤的感情,幽邃的意境,幽婉的・8I・

手法,幽峭的语言。

幽愤的感情

感情是诗的灵魂,也是散文的生命。清代刘熙载就说:“作者情生文”⑤,强调散文是感情的产物。屈原提倡“发愤以抒情”n,司马迁也说:“发愤著书”,“以舒其愤”⑦,都主张文学作品要抒发感情。柳宗元继承和发展这种观点,在大力倡导“文以明道",把散文当作明道的工具的同时,又提出“感激偾悱"⑧,“舒泄幽郁"⑨,将散文视为抒情的手段。他创作的散文,就饱和着感情,而这种饱和着的感情又打上他身世遭际的烙印,具有独特的风貌。

柳宗元生当中唐弊端丛生、积重准返、腐朽保守力量得势掌权的时代。尽管他早年就“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立志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朽之声”⑩,怀济世之想,有治国之才。但由于所参加的永贞革新的失败,被远贬荒州,成了一名“修人”,从此以后,有才不能施展,有志不得实现,于是他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悯世忧民之意,一寄之于其文。“集中凡瑰奇绝特者,皆居零陵时所作”⑩,他在被贬永州以后所作的许多优秀散文,无论是表达自己思想怀抱的杂文,记叙下层人物遭遇的传记文,针砭社会病态的寓言文,还是描绘山容水态的游记,着重抒情讽刺的辞赋,都洋溢着激情。但同样富有感情,韩愈散文中激进着的是一种雄放恣睢的感情,而柳宗元散文中充溢的是一种凄幽愤激的感情。这种幽愤的感情色彩,和屈骚、马迁文是一脉相承的。-.

柳宗元的散文,尤其是他那些打入自己身世感慨的议论、抒情之文,往往写得哀怨凄幽,动人心魄。他被贬永州后所写的一些求友援引、自明心迹的书信,就以幽怨欲绝著称。《与李翰林建书》中叙写被贬永州后的生活情况,曾以囚拘监狱为喻,抒发谪居不得自由的痛苦。接着又与普通百姓相比:“明时百姓,皆获欢乐;仆士人,颁识古今理论,独怆怆如此。诚不足为理世下执事,至比愚夫愚妇又不可得,窃自悼也。”真可谓呜咽慎怆,一字一泪。《与萧翰林倪书》在描述了自己被贬永州后谗谤交加的情况后也说:

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

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l

在感叹时光流逝、人生不常以及是非荣辱不足道的自我慰籍中,越发衬托他不甘受贬遭谤的哀怨。对这些情词并胜,悲怆幽怨的书信散文,茅坤作了颇为精到的评论:“予览子厚书,由贬谪永州、柳州以后,大较并从司马迁《答任少卿))及杨恽《报孙会宗书))中来,故其为书,哆悲怆呜咽之旨,而其辞气环诡跌宕,譬之听胡笳,闻塞曲,令人断肠者也。”⑩

如果说,上述散文是直抒胸臆,直接倾泄幽怨的感情,那么柳宗元之还有不少作品是即事生情,寓情于景或借人自悼,以间接的方式抒发哀怨之情。《序棋》从弹棋这样的生活小事,生发出当权者任人唯亲,良莠不分的大道理,借题发挥地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凄幽感情。《愚溪诗序))前幅对愚溪的奇异景色作生动描绘,后幅通过说明愚溪命名的由来进行议论抒情;述说自己生逢圣世,却违背事理,指摘时弊,从事改革,终遭贬抑,不能为时所用,是再“愚”不过了;溪水虽然十分奇美,但是幽深浅狭,不能潜蛟龙、兴风雨,对世道没有什么用,和自己很相似,也是很“愚”的。通篇以“愚,,字相贯串;把自己与愚溪作类・85・

比,情景交融,巧用反意,别有寄托,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横遭排斥的深沉幽怨。《梦归赋))写梦中还乡所见途中的凄清景象和家乡的破败情景,以抒泄其久谪不还的身世之叹。移情入景的手法,回旋往复的叙写,舒缓微婉的语气,表现出一种沉郁悲怆的色彩。《吊屈原文))中对屈原遭遇如泣如诉,由心底涌出的悲悼,实际是对自己忠而见嫉,直而被谤的怨伤,无怪乎他要“托遗编而叹喟兮,涣余涕之盈眶。”这些作品,都深得屈骚之神韵。林纾曾指出:。。《骚经》之文非文也,有是心血,始有是至言。,,并认为屈原和柳宗元的辞赋都是感情“不可自已,而各成为至文⑩。”确实,柳宗元的这类作品,都凝结着作者的辛酸血泪,饱和着作家的幽怨感情。

柳宗元不是伤感文人,而是战斗的文学家。他和屈原、司马迁一样,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的传统,其散文在具有幽怨情调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愤世嫉俗的特点。正如屈原“发愤以抒情",司马迁“舒其愤",柳宗元也“发之以愤激"@。他把对社会弊端的观察,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以愤懑之语出之,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当然,他的愤激又往往与幽怨偻恻结合在一起,形成幽愤的感情基调。《乞巧文》在渲染自己的“大拙”和刻划“巧夫”种种巧伪面目后,于文末写道:“呜呼I天之所命,不可中革。泣拜欣受,初悲后怿。抱拙终身,以死谁惕l矽天孙的旨意既然不能改变j乞巧已不可得,于是表示要终生守拙,即使因此而死也决不害怕。这是以反语渲泄自己直而召祸的幽怨愤激。《对贺者》在解释自己“貌浩浩然,,,’表面悠闲放达时说:自己遭遇已经如此,一味悲伤也没有益处,既然远贬他乡,政治抱负已不可能实现,

说:

嘻笑之怒,甚乎裂訾,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

乎?”

说明放旷之貌掩盖着的是一颗痛苦异常的心。这完全是血泪之词,作者一腔幽愤沉痛之情溢于言表。Ⅸ寄许京兆孟容书》剖白“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与此后所遭受迫害的情况,以检讨罪责为名,肯定自己事业的进步正义和自己行为的光明磊落,态度坚决,旗帜鲜明;而揭露守旧腐朽势力对自己的谤谗攻击,落井下石,又显得悲愤填鹰,幽怨横腔。信的最后表示“姑遂少北,,,“以存通家宗祀”的请求援引之意,也在怨悱哀痛之中透发出一种被谤遭贬的“上不得自列于圣朝,下无以奉宗祀,近丘墓,徒欲苟生幸存",那就只得“傥荡其心,倡佯其形”,表现出一种旷达安闲的样子。文章最后又愤慨。陶元藻说:“河东与许京兆、萧翰林二书,满腔愤懑之气,从惨淡经营而出,几乎伯仲龙门@。”可谓知言。柳宗元这类书信确实都是悲愤诗式的作品,也称得上是“无韵之离骚"。

柳宗元的散文,是一个具有高尚理想的人失意后的感情舒泄,是一个有着宏大抱负的人受挫后的心态实录。但这不是单纯的呼喊,也不是简单的直录,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精采的比喻,生动的描写,清丽的语言,形成一系列明晰的审美意象,许多地方显现出有着崇高灵魂的作者的自我形象,给人以美感,成为柳文幽美的重要特征。

幽邃的意境

在唐代散文家巾,柳宗元的散文是最富有画意诗情的。他许多作品,尤其是游记,描绘・86・

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面,形神毕肖,美妙动人,达到了“文中有画,,的地步。这个“画卵字,既指画意,也指融入了某些画理。林纾在评论“袁家渴记》时就说:“须含一股静气,又须十分画理,再著以一段诗情,才能成此杰构@。黟柳文在应物象形、经营位置、气韵、色彩等画理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使其画境表现出一种幽寂之美。

柳宗元的散文不仅具画意,还富有诗的意境。林纾说:“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⑥。”他这话是就柳宗元游记说的。其实,除了游记外,他有些杂文、辞赋也富有诗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交相作用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自然环境与作者心境的统一体。柳宗元游记中的艺术境界,有的是“旷”境,即大范围的开阔旷远的境界,但他更喜欢的,更多地描写的是“奥”境,即小范围的清幽深邃的境界,具体表现为清幽之境、冷落之境、奇特之境。通过这些,来体现他独特的思想情绪。

柳宗元好写狭小深邃的景色,表现幽静之境,凄清之美。《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的是小潭,一开始就明白点出潭水“尤清冽”。后又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以岸上青树藤蔓缠绕石间,随风摇摆飘曳,衬托潭水的幽深。结尾更直接写道:

r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

久居,乃记之而去。

寥寥几笔,一种清幽凄寂的境界全出。在这种幽寂的境界中,透发出作者被贬后抑郁悲凉的心情。(<钴拇潭西小丘记》写的是“小不能一亩,可以笼丽有之"的小丘,描述自己登上小丘以后,“枕席而卧,则清洽之状与目谋,漕漕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耳目所触,心神所感,都是清冷、空寂、幽静之境,这同样流露出他无可奈何的郁闷情怀。《石渠记》则写“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的石渠,描摹其附近的景色:.“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凤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此处用“视”、“听"、“静”、“远"四字来形容风吹竹树梢头引起山谷回晌的情景:看去眼前的竹树已经静止了,可是听来声音还远远地在晌着,不绝如缕。通过视觉印象衬托听觉印象,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一种静远的境界,从中也传达出作者清寂苦闷的心境。

柳宗元还好写被弃不售的美好事物,表现冷落之境,寂寞之美。他的游记经常写到弃地,如((永州龙兴寺东丘记》:“其始龛之外弃地,余得而合焉。"《柳州东亭记殄:“出州南谯门,左行二十六步,有弃地在道南。”他还有意写出,在这些鲜为人知的角落,被人遗忘的地方,偏有许多奇异秀丽的景物,因无人观赏而形同虚设,于是他为胜地佳景遭派弃而感慨怜惜,为美好事物被冷落而愤懑不平。《钴锶潭西小丘记》中对“货而不售”的“唐氏之弃地"先怜也好,后贺也好,都是笔带感情,借题发挥,包含着对当权者美丑不分,腐朽保守本质的揭露,寓有着作者自己被贬远州,弃而不用的牢骚。《小石城山记》也先从小石城山本身落墨,写它峥嵘嶙峋,如石造的城堡一般,上面还有嘉树美竹,疏密相间,俯仰有致,十分幽丽,仿佛是能工巧匠精心设置似的。接着引出对世上是否有造物主的疑问;从小石城山天造地设似的形状来看,好象是有造物主的,可是如此奇观为什么偏偏出现在僻远的地方,千百年来无人理睬?那或许是为了安慰失意的贤者,或许是天地灵气不钟于杰出人物,而钟于山水的缘故,看来这两种说法都不能相信。在这低回抑扬,反复设问之中,作者以山水景物自况:他痛惜小石城山“列是夷州,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就是感叹自己空

・87o

有才能,冷落荒州,英雄无用武之地。茅坤评论此文“借石之瑰伟,以吐胸中之气’’@,金圣叹也说该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他们精辟地指出了这篇游记情景交融的特点,实际也道出了柳宗元所以爱写被弃之地,冷落之境的用意所在。

柳宗元又好写自然山水的“异态”,表现怪特之境,奇峭之美。在他的笔下,万石亭周围是“怪石特出":“绵谷跨貉,皆大石林立,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抉其穴则鼻[rI相呀,搜其根则啼股交峙,环行卒愕,疑若搏噬。”钻锶潭西小丘为“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千奇百怪,姿态横生,都是写的奇峭怪异之景。他就是在对这些自然奇景的礼赞中,折射自己“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倔强坚贞的品格。其中对西山的描写,尤其具有典型性。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先对西山的“怪特”作了勾划,通过写望中所见,渲染远处景物的寥廓邈远,突出西山的伟特高峻。接着忽然插入一句:.

然后知是山之独立,不与培蝼为类。

以议论句强调:西山高大特出,独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是根本不同的。这里显然别有寓意,显现着他的人格光辉,融和着他坚持崇高理想,不与腐朽保守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柳文中所写的奇特之境,都可作如是观。

柳宗元一些写景抒情的辞赋,同样富有幽邃清寂的境界。他的“惩咎赋》叙写作者被贬后溯湘江而至永州沿途情景:“凌洞庭之洋洋兮,诉湘流之{云{云。飘风击以扬波兮,舟摧抑而回遭。日霾噎以味幽兮,黝云涌而上屯。暮屑牢以淫雨兮,听嗷嗷之哀猿。"写所见,昏日乌云,可谓苍凉满目;叙所闻,雨滴猿鸣,可谓凄声盈耳,在如此凄幽寂寥的环境气氛中,透出作者愁苦哀怨的心情。《闵生赋》中也描绘出一种萧条冷落的境界,表现i作者浓重的忧患意识和愤懑情绪。

六朝山水散文大多写景和抒情不能交相融合,有些作品,如《水经注》中的一些佳作虽也写得很有意境,但主要呈现出清新秀美的特色,柳文在此基础上作了发展。刘大槭说:“山水之佳,必奇峭,必幽冷,子厚得之以为文,琢旬炼字,无不精工,古无此调子,子厚创为之③。”善于精细传神地刻划奇峭幽冷之境,表现怪特清寂之美,的确是柳宗元散文的杰出创造。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是他被贬后孤寂失意心境的反映,是他遭冷落后抑郁忧愤心态的外化。柳宗元散文中由崇高人格美和幽奇自然美融合而成的意境美,是他整个散文幽美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幽婉的手法

柳宗元的散文,感情是充沛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往往不以外露的、倾泄无余的方式表达,而是以含蓄、深婉的手法出之,具有一种幽婉隐约之美。这是由他被谤遭贬,忧谗畏讥的处境所决定,是艺术描写所需要,也是对屈原楚骚作品、司马迁散文的借鉴。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进行比兴,寄情于物,托物以讽,“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隐微含蓄的特点很突出。司马迁文也有深婉的一面,刘熙载就认为司马迁从《战国策》中吸取了“沈郁顿挫"的风格@。柳宗元予以继承发展,提出“辞令褒贬,・88・

导扬讽谕”的主张,而散文创作上的幽婉手法主要表现在讽谕寄托、象征暗示和运用反语。

讽谕是指托物寄兴,借事喻理,把某种感情、某个道理,寄寓在对人物、事件的叙写之中,以曲折、隐微的方式表达。这种讽谕的手法,在他的寓言散文和寓言辞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除此以外,在他的杂文、甚至游记、传记中,也同样有着鲜明的讽谕性。柳宗元的寓言,是通过生动故事进行讽谕寄托的典范作品。它们寄贬斥于笑声之中,寓揶揄于诙谐之内,扫荡现实的丑恶,揭露社会的病态,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讽刺性和现实性。吞三戒》借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仗势肆虐,终遭杀身之祸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恃宠而骄,色厉内荏之辈的虚弱本质和自取灭亡的可悲下场。《罴说》以一个没有实际本领的猎人,光靠利用一兽畏一兽的市部条件来打猎,最终被凶猛的罴吃掉的故事,批判当权者“以藩制藩’’的错误政策,要求朝廷加强自身力量,有效地反对藩镇割据。这些寓言的寓意寄托,不是在叙写故事中由作者的评论来直接点明,也不是在文末的大段议论中作交待,“至泄其本意,使读者无复余味",而是主要让故事情节本身去体现,然后在文章结尾处写上画龙点睛的一笔,即“每于一篇文之中,,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⑨,以点出寓意,揭示文旨。这样,既理在文中,又意在言外,既主题明确,又有讽谕特点,显得含蓄、冷峻、幽婉,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的杂文常常言此喻彼,别有寄托。如((鹘说》在讲了鹘冬天捉到小鸟后总于第二天早晨把它放了,自己再向相反的方向飞去的故事以后,肯定鹘的“仁义之道,,,并议论说:

恒其道,一共志,不欺其心,斯固世之所难得也。

柳宗元在被贬的屈辱生活中,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看清了很多欺世盗名之徒的市侩面目,这里明为赞鹘的“仁义之道”,实际是讽刺“世之"背恩负德,见乖!}忘义的行为,寓意是耐人寻味的。其他如((观八骏图说》、《谤誉》等,也都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谕讽寄托的特点。“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等,则更多地带有比附影射,借古箴今的色.彩。

一般游记都是以写景纪游为主要特点,而柳宗元的游记往往深有寄托。前面提到的《钴,铒潭西小丘记》之写“唐氏之弃地’’,《小石城山记))之写“列是夷州,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的小石城山,都托物寄慨,别有深意。清人何焯曾指出这些游记:

写物之工@。他亦看出柳宗元的游记是富有讽谕性的。“中多寓言,不惟‘

柳宗元有些传记,主旨不在为传主记叙生平事迹,而在借人立论,寓理于事,通过叙物的言行经历,说明某个道理。这就是清代全祖望所说的“寄托之传”@。如《种树郭传》的传记部分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用来形象地寄寓“官理”:“吾居乡,见长人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以规讽世道,表达作者要求革除烦苛的政令,使人民乐业的政治主张。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弓『录了这篇作品后评论说:“诧其文之者也"。《梓人传》由歌颂梓人长于规划,善于指挥的才能,肯定他对建造房屋所起的作用,推及到“佐天子,相天下’’之法,认为宰相治理国家也应象那个“梓人,,一样,事事亲自去做,而要着重于规划大计方针,确定纲纪法制,进退任黜官吏,这样就能“得而万国理”。清人邓绎说:“庄周寓言,亦犹是耳”-⑤,其讽谕性同样很强。《宋》记叙一位卖药的商人,不计小利,对不论穷富的人都乐于帮助,后来得到报答,终于人驼好居理要要道传富。作者以此与士大夫的相交之道作对照:“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写橐者安有重不相清变能

・89,

类清之为者,,,慨叹“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库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l”认为象宋清这样的商人没有商人习气,而那些自命为士大夫的人却有着浓重的商人市侩作风。清人吴德旋指责《宋清传》“骂世”,“用意太纤太刻”@,其实这里包含有柳宗元自己的身世感慨,寄寓着他对当时浇薄世风的愤怒鞭挞,这正是作者富有创造性的讽谕特色所在。

柳宗元的散文还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或艺术特色,往往具有意在言外之妙,这在柳文中常常有所体现。如他在游记中喜欢写奇峭之景,怪异之态,就具有象征暗示色彩,是其高风亮节的折光。又如他的《霹雳琴赞引》,对由雷火烧剩的枯桐制成的霹雳琴进行热情赞颂:“琴莫良予桐,桐之良莫良于生石上,石上之枯又加良焉,火之余又加良焉,震之于火为异。是琴也,既良且异,合而为美,天下将不可载焉。”这不仅有着作者自比的意味,而且霹雳琴也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历劫而不死,百折顽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体现。《牛赋》中描写的牛的形象,则象征着不计进退穷达,只求“利满天下”的精神。((瓶赋))对提水的瓦瓶进行热烈的赞颂:

钩深挹洁,淡泊是师。和齐五味,宁除渴饥。不甘不坏,久而莫遗。清白可鉴,

终不媚师。利泽广大,孰能去之?绠绝身破,何足怨咨l

此处以瓶为象征,肯定了一种甘于淡泊,清白无私,为了实现“利泽广大”的理想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崇高节操。这两篇赋都既写物,又不限于写物;既扣住牛和瓶的特点进行描绘,又处处关照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赞颂的精神,若即若离,言此意彼,因物写心,借端寄兴,具有幽婉含蓄之美,和屈原《(枯颂》所开创的以物象征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

经常运用反语,也是柳宗元散文的一大特色。反语是一种正话反说的修辞方法,能使文章的含意现于言外。柳文中的反语,有时用在讽剌社会的丑恶事物和不良现象上,如《起废答))中“今朝廷泊四方,豪杰林立,谋猷川行,群谈角智,列坐争英”云云,《乞巧文))中写“巧夫”的种种“巧”的表现,都是善用反意,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典型例子。但柳宗元正话反说,旁敲侧击,更多地用于写自身遭际和品格,以曲折隐微地表现自己愤世嫉俗的感情,“愚溪诗序》写自己的“愚”是这样,《乞巧文》刻划自己的“大拙”也是如此。又如《答问))中柳先生对客问的回答;“不穷喜怒,不穷曲直,冲罗陷穿,不知颠踣,愚蠢狂悖,若是甚矣。”写作者坚持直道却备受打击,其悲愤的感情同样通过反语来表达。《愚溪对))也描述了作者自己的种种“愚,,相:“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挪,荒凉昏默,卒不自克。”这里实际塑造了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斗士的自我形象,而反语的成功运用,使散文对智愚莫辨的时弊的讽刺,显得藏锋敛锷,冷峻犀利。

柳宗元散文鲜明的讽谕性、象征色彩以及善用反语,使得所写作品具有一种弦外音,味外味,给人以幽婉隐约,含蓄深曲的美感。

幽峭的语言

明人廖道南评柳文说:

人刘熙载也说:

・90・“巍岩绝端,峭奇环曲”@,王世贞说柳文“峭拔紧洁”@,清“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确实,柳宗元散文的语言具有幽峭峻洁

的特点,这是形成柳文幽美的叉一重要因素。

柳宗元散文一个明显的语言特征是峻洁。他本人不止~次地说:“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毂梁子、太史公甚竣持,,@,竭力提倡为文要峻浩。别人也称赞他的敖文“竣洁精奇”@。那么什么是“峻洁”或“洁”呢?清人方苞解释说:“子厚以洁称太史,非独辞无芜累也。明于义法而所载之事不杂,故其气体为最洁也@。"方东树则说:“夫子厚所称太史之浩,乃指其行文笔力斩绝处,此最文家精深之诣,非寻常之所领解@。”可见,所谓“峻洁"或“洁’’,除了包括内容剪裁精当,风格洗燎廉悍外,在语言上要求不拖沓,不含糊,无赘语,无泛笔,言约事丰,干脆斩绝。柳宗元的散文就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柳宗元许多散文篇幅都不长,一般只有几百字,较长的也只有一、二千字,但内容十分深刻隽永,显得言简事丰、语短意长,精悍无匹。《成宜》全文炼字炼句,惜墨如金,总共才二百余字,就雄辩有力地表达了反对以出身门第决定仕途进退荣辱的政治见解,写得短质悍劲,精悴简明。《送薛存义序))是被刘熙载誉为“可谓精能之至”⑤的文章。首段用廖廖几笔叙写送行情况,点出题目,即转入正题。二段进行劝勉规戒,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提出“官民为民役矿的观点。三段赞扬薛存义为民操劳,取得了“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的政绩,这实际是把“官为民役”的主张具体化,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思想。末段简述送行作序的原因,收拢全文。文章前规后颂,美刺结合,有对正面政治观点的阐发,也有对反面社会弊病的针砭,“理长而味永"够,而通篇也只用了二百四十字,的确称得上是“精能之至",精严廉悍深刻至极,其他如《晋文公守原议)),也“字字经思,句旬有法,无一字一句懈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阳城遗爱碣)),无衍词,无泛笔,一字不容增减@。?都是简约精炼之作。

柳文的峻洁还表现在行文不拖泥帮水,不模棱两可,而是廉悍斩绝。《与韩愈论史官书》一起始就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干脆明自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接着又旗帜鲜明地批评对方当史官“不有人祸,则有天刑”的说法。最后明确地告诉对方:“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认为对方应该坚持真理,维护正义,而不要担心由予为人正直而遭祸受害。这些地方都写得言简意欢,斩钉截铁。又如《封建论》一开始就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刀强调分封制不为圣人的意志所支配,而是由社会的客观情势所决定的。后面对秦朝实行郡县制作了这样的肯定:“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充分赞扬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功绩。这些词句,不仅语意警策隽永,而且观点鲜明显豁,写得斩绝明了,毫不含混。

柳宗元散文语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峭拔。‘柳文语言一方面文从字顺,明晓流畅,另一方面又常常喜欢用瘦硬语、奇重字,显得奇崛峻峭,正如宋代罗大经所说:“韩、柳犹用奇字重字⑨。’’《起废答》中有一段用反语叙写当时朝廷“人材济济弦的情况:

今朝廷泊四方,豪杰林立,谍猷川行,举谈角智,列坐争英。披华发辉,挥

喝雷霆。老者育德,少者驰声。岁p角羁贯,排厕鳞征,一位暂缺,百事交并。骈倚悬足,曾不得逞。

用“谋猷川行”,计谋多得象奔流着的河水,来形容朝臣的足智多谋,以“群谈角智’’,一・9】・

群群地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较量智慧,来描写朝臣的斗智逞才;用“排厕鳞征”,一排排依次鱼贯接踵向前,形容连年幼的人也争权夺职;以“骈倚悬足”,互相依靠,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来描写极力谋划争夺官职的情况,都是用的一些奇崛、厚重的字句,给人以峭拔劲悍之感。《愚溪诗序》末尾写溪水和自己之“愚”:.“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所用的字句亦甚奇岘、凝重,所作的描写独特别致,新奇精警,显得峭拔劲健。,

柳文语言一方面经常用些普通的句子,习熟的辞语,另一方面也喜欢使用不常见而却十分精辟的语句,造成险峭的语言效果。《伊尹五就桀赞》中说:“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指出圣人并不把夏朝或商朝那一个朝代放在心上,而只是考虑人民的利益。意思很警策,以名词作动词用,活用词类,语句简洁、生动、别致,是很典型的险语。((乞巧文》中写道:“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瞬瞬飞走,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中说:“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为辞者……,,或者批评骈文一味排偶对仗,玩弄词藻,讲求声韵;或者讽刺文风的因袭模仿,纤柔贫乏,都造语生新,用词奇险,表现出险峭奇警的特点。

柳宗元原先喜欢用骈文写作∥后来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改为基本上用古文来写,从此由骈俪相偶之词,变为长短相生之体,由整齐匀称的句式,改为参差错综的句子。但他与韩愈有所不同,韩文多用长句,而他多用短旬。如《鞭贾))、《永某氏之鼠》、“石渠记》等文,句式参差错综,长短不一,并多短句,多停顿,节奏急促,语气斩绝,都读来简劲刻削,峭拔廉悍。林纾说:“柳州勃峭,每于短句见长技,用字为人人意中所有,用意乃为人人笔下所无’’@。

柳文语言不是一般的简洁、峭拔,其与韩愈散文的精炼奇峭,王安石散文的瘦硬劲峭的区别在于,他的洁和峭还与语言的幽怨悲偾的意味÷幽婉冷峻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幽峭竣洁的独特风味。《对贺者》所写的“嘻笑之怒,甚乎裂訾,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所写的“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都是典型的例子。又如《与裴埙书》写道:“又不幸早尝与游者,居权衡之地,十荐贤幸乃一售,不得者涛张排恨,仆可出而辩之哉l性又倨野,不能摧折,以故名益恶,势益险,有喙有耳者,相邮传作丑语耳,不知其卒云何。-,,把自己受保守腐朽势力诽谤攻击的情景写得十分形象化,而幽怨的情调,.隐婉的语意,与“涛张排恨”、“有喙有耳"等生新奇险词语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幽峭的语言风格,表现出幽婉峻峭的语言美。

①《魏叔子日录》卷2,《杂说》。’◎转弓I自章士钊:《柳文旨要》,第838页。

②《燕川集》卷12,《书柳文》。@刘安《叙离骚传》。

③《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12。@《义门读书记》。

④《惜抱轩文集》卷6,《复鲁絮非书》。@《鲒埯亭集》外集卷47,《答李东甫征君文体杂⑤移⑧⑦《艺概・文獗》.j‘问、.》。・93・

⑥《九章・惜诵》。

⑦《报任少卿书》。

⑧《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相诗序》。@《答向君巢饵药久寿书》。⑤《藻JI『堂谭艺・三代篇》。@《初月楼古文绪论》25。

◎《蒋士翘辑注本唐柳河东集》卷首评语。⑨《上李中丞献所著文启》。

⑩《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⑩汪藻《浮溪集・永卅柳先生祠堂记》。⑧《读书后》卷3,《书柳文后》。③《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⑧《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⑥《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1。

⑩《春节斋论文・流别论》。

@李涂《文章精义》2。

⑩@《泊鸥山房集》卷11,《与蔡芳三论韩柳文

优劣书》。

@◎@@《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

⑥《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7。

◎《《古文评注补正》卷3。@黄震《黄氏日抄》卷60。⑤《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补遗))卷2。⑧《仪卫轩文集》卷6,《与友人书》。@◎《文章轨范》卷5,卷2。@《鹤林玉露》甲编卷5。

(本文责任缡辑张甍)

—∞o●o●‘:M・o}●o●o●o●o●o●o●o●o●o●o●o●o●・<>●_:Ho●・::>●o●・0'●p●o●o●・争●o●o●o●o●・争●o●‘>.<>●(上接第64页)

务:对于五花八门的支点,经过博采众长,熔炼出一种与文学的本体特性相契合的、适合我们时代需要的新的支点。

最后,这些年,进口的或自造的文学理论的新名词、新概念,如潮水般涌来,有人将其形容为“形成一座没有线头的概念的迷宫”。各种新息潮、新观念与新方法的信奉者竞相使用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文艺学的新概念,但往往又未能弄明这些新概念的原意,彼此间缺乏统一的理解,不免造成使用的混乱与草率。因此,刈’时下流行的概念认真进行一番筛选鉴别,科学地建立文学理论的新范畴新概念,就成为当前重建文学理论的一项基础工作。文学理论范畴,概念的建立,至少应从三个层面着手,第一个层面是作为文学理论基础的哲学范畴与概念;第二个层面是阐明文学的本体特性的范畴与概念;第三个层面是文学理论的具体问题诸如作品构成、风格流派、批评鉴赏等方面的概念。

文学理论的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承担这一工程的文学理论界,有必要克服浮躁、趋时的情绪,改变注经、贩运的学风,树立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与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加强协作,奋斗若干年,拿出一批有分量的论著来,为二十世纪多元化的文学理论作出独创性的贡献。

(本文责任编辑张蓑)・92・

论柳宗元散文的幽美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吴小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1989,3(5)1次

参考文献(34条)

1. 《魏叔子日录》卷2

2. 《燕川集》卷12

3. 《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12

4. 《惜抱轩文集》卷6

5. 艺概·文概

6. 章士钊 柳文旨要

7. 刘安 叙离骚传

8. 义门读书记

9. 《鲒埯亭集》外集卷47

10. 九章·惜诵

11. 报任少卿书

12. 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

13. 上李中丞献所著文启

14.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15. 汪藻 浮溪集·永州柳先生祠堂记

16. 《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1

17. 春节斋论文·流别论

18. 李涂 《文章精义》2

19. 《泊鸥山房集》卷11

20. 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

21. 《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7

22. 《《古文评注补正》卷3

23. 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24. 藻川堂谭艺·三代篇

25. 《初月楼古文绪论》25

26. 《蒋士翘辑注本唐柳河东集》卷首评语

27. 《读书后》卷3

28.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29.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30. 黄震 《黄氏日抄》卷60

31. 方望溪先生全集

32. 《仪卫轩文集》卷6

33. 《文章轨范》卷5,卷2

34. 《鹤林玉露》甲编卷5

引用本文格式:吴小林 论柳宗元散文的幽美[期刊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9(5)


相关文章

  • 与作者对话,走进文言情感世界[论文]
  • 与作者对话,走进文言情感世界 中学语文教材从众多古代优秀文言作品中精心选择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文言阅读的范本,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中学语文 ...查看


  •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永州市冷水滩区第二小学,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柳宗元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精神世界和自然山水的完美融合,抒发了政 ...查看


  • [小石潭记]赏析
  •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赏析资料长春版
  • 长春版七上<小石潭记>赏析资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查看


  • 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
  • <小石潭记>,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精品,流放文人的悲情之歌,摹山状水,寄意遥深,是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文中的经典篇章. <小石潭记>,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 ...查看


  •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知识整理
  •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知识整理 一. 字词. 1.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煮茗(míng) 蛰(zhã) 居 闽粤(mǐn)(yuâ) 丰腴(yú) 赭(zhě) 色 乌桕(jiù) 远阜(fù) 诳语(kuáng) 惊骇(hài) 雾霭( ...查看


  • 古诗词常识题目
  • 文学常识题 问: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它收录的诗作共有多少首? 答案:<诗经>:(305首) 问:<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战国中叶,对吗? 答案:不对,应为"下至春秋中叶" ...查看


  • 苏轼生平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 ...查看


  • [送李愿归盘谷序]赏析
  •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