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钱币鉴赏 读书心得

课程:钱币鉴赏

题目:

导师:尚元

专业:证券与期货

姓名:胡敏乔(

1587年 41204640)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黄仁宇先生的

黄仁宇先生的1587年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目录

第一章 、我眼中的1587年 ................................. 3

第二章、1587人物速写 ..................................... 3

第三章、政治和积弊 ....................................... 5

第四章、明朝制度 ......................................... 6

第五章、感悟 ............................................. 6

第一章、我眼中的1587年

在尚老师的推荐下,我翻开了《万历十五年》——这是一部史诗,也是一曲叹歌。在这薄薄的书页里,我看到一个庞大的帝国,小心翼翼,举步维艰地维持着向前的步伐,时不时被鞋里的沙硌得脚疼。

平淡却不平静的1587,有着万人崇仰的民族英雄,有着模范的官员,有着激荡的思想家,同时也有着灰心丧气的皇帝,有着变法失败的首辅,和一个腐朽却依旧难以撼动的制度。

作者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提出,美国学者研究汉学,多是戴上了显微镜的目光,对望远镜的观点,倒很少有人注意。那么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便是将显微镜与望远镜结合使用,既从“无关紧要”的细节入手,看明王朝的灭亡;又站在历史的大循环角度,看古代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对王朝更替产生的深远影响。

万历年间,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分界线,从此明朝的统治就无可救药的走向了下坡路。归纳《万历十五年》,万历年只是明朝建国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则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其中一切角色注定逃不开悲剧的色彩。

第二章、1587人物速写

年轻的万历失败了,立储只是一个爆发点而已。张居正也失败了,他甚至连自己的名声也没有保住。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他们就像是一潭死水里面偶有的微澜,注定壮志未酬,甚至,身败名裂。

寂静的黑夜,只有着贪婪的沙沙声,一点一滴的在侵蚀着古老帝国的血脉。黑暗里的先行者,虽然各自努力呐喊,却还是无法唤醒大部分的人来撼动黑暗。 对于海瑞,作者给予的评价是古怪的模范官僚。的确,海瑞一直以儒家传统的纲常之道来严格要求自己,称得上是清正不阿,称得上是模范官僚,可为什么又称其古怪呢?海瑞的失败就在于他将一切太过理想化了,克己复礼,他能做到,别人未必。他没有认清这个文官集团具有阴阳两面,而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正是这些贪图私利却只求明哲保身的文官们。他的愚直,使他成为百姓心中直言敢谏的英雄,却也为皇帝和文官们所不容,因为他的行为冲击着一直以来大家尽力维

持的平衡。海瑞空有理想,却不懂政治、不懂如何为官,所以他的政治抱负终究难以实现。

对于戚继光,作者称他为孤独的将领。相比海瑞,戚继光则睿智很多,他深知事物具有阴阳两面,或者,我们称其为辩证法。这种智慧,他不仅将其实践于行兵之道,也应用于为官之道。正因他对这个帝国的种种制度看得透彻,力图改革的同时又会顾虑到帝国的根基,他深受张居正赏识;也正因为张居正的提拔和支持,戚继光才能更好的改良这支既无数量又无质量的军队,使其具备战斗力,使帝国在对边战争中取得为数不多的胜利。然而,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戚继光也受到牵连,孤独离世,自此,明王朝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佳时机,日后八旗军崛起,将本朝取而代之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对于李贽,作者称其为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一方面批判着地主官僚的种种恶行,一方面又接受他们的接济赖以度日;他虽属心学派中的泰州学派,其思想却一半唯心一半唯物;他的观点多是破坏性的批判,却少有建设性的学说。这个时代不允许,李贽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建设一套完整的经世致用的理论体系,所以他只能尽力将他的思想美术化、神秘化,他留下的著作也多有前后矛盾之处。李贽始终缺乏勇气,所以他只是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与领导启蒙运动的欧洲思想家本质不同。

文官集团具有阴阳两面,这其中的平衡维系着整个帝国的运转,而对矛盾的调停和对全局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辅就是担此要务的人。

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恩师及其最信任的人,已于 1582年去世,所以书中提起他时则说世间已无张居正,即便如此,作者在万历皇帝一章中仍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这位杰出的首辅在任上时为实现“万历之治”所做的努力。初读至目录时我曾在想,既然海瑞、戚继光、李贽三人代表着明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那么经济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谈明朝历史怎能不谈经济制度?阅读时才发现,明朝一直遏制商业的发展,为的是保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实现王朝的安全稳定,能意识到经济是根本并为其改革做出努力的,只有首辅张居正。张居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遭到清算,身败名裂。纵其性格过于张扬,对待文人过于偏激而有失宽厚,以致多数文官对其心怀不满并在其死后加以报复,但张居正整顿财政的决心及对税收制度的改革足以使其担得起“太师”这一文官的最高官衔,尽

管在他死后,这一凝聚其毕生心血的政策被废止。

申时行担任首辅长达8年,他深切吸取了张居正的教训,对于文官的双重性格,不再使用强迫压制的办法,而是调和折中,然而这也未能奏效,反而使他担上了“和事佬”、“无作为”这样的骂名。维系这样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稍有变革便会有强烈的反弹,申时行能保证没有大事发生已实属不易。中国人自古奉行中庸之道,在申时行身上便有很好的体现,他提倡诚意,调和阴阳,处处为维系皇帝和百官间的平衡着想,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

第三章、政治和积弊

现在该来谈谈本书的主角——万历皇帝。作者在书中提到,我可以读出他对万历的同情。我读后也多有这样的感慨,皇帝只是个排位,只是个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器,没有人去真正关心他的喜乐,甚至连家庭间的欢乐也有人干涉。万历皇帝在前期也曾励精图治,然而,他的文官们,却日益让他感到失望,尤其是万历朝最大的问题——立储问题以万历的妥协告终后,历史上最漫长的怠政时代开始了。万历是聪明的,他看准了这些文官们不过是沽名卖直,他就偏不让他们如愿。明朝的灭亡不应就这样简单地归咎于万历皇帝,这是这个王朝二百多年的积弊爆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正如书中所写,1587年发生的许多事,表面上看起来是细枝末节,实则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大明帝国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这样一件事。1587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开疆扩土,未免养虎为患,他派兵征讨,但出师不利。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其部下开原道参政不照命令行事,坚持改剿为抚。巡抚参劾参政的奏折到了北京,京中参政官却对这位主和的参政给予同情,反而参劾这位巡抚,首辅申时行又认为这件事无关大局,所以建议两方参劾相抵,不予追究。于是这位建州酋长得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大领土,以实现他的千秋大业,这位酋长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仅由此例便可推断,明朝的危机,其爆发在于弊病的积累,其根源在于制度的缺陷。

第四章、明朝制度

谈及制度,我们不妨再用望远镜的方式纵观中国历史。先来说说明朝的文官制度,废丞相、启用大学士、重文轻武,这本就是洪武皇帝借以实现高度中央集权的手段。以儒家简单粗浅又多变的原则作为道德标准并依此治国,缺少创造性的法律,以道德替代法律,纵其宗旨善良,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时至今日,我们在行事过程中,仍会受到人情的牵绊,“情大于法”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明朝的税收制度,在初期看来节约了大量路费,然而从长远来看,缺乏宏观调控,中央政府根本无法掌握各地实际情况并按需调配。另外,这种地区间短距离的调配大大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洪武皇帝也借用这个方法保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事实上,现存的经济制度没有一种是完美的,若是新经济政策存在的时间再长一些,那么它的缺陷也会暴露无遗。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需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只手来调节。经济是一切发展的根本,而我们的王朝,打压市场,放弃调控,谈何发展!

不是赋税过重,而是法律的腐败、政府的低能,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正如作者总结,这种种发展到1587年,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而兼名裂。故事在这里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第五章、感悟

在尾页中看到,黄仁宇先生为完成这本书,所参考的文献竟占了六页,并且在每章后面都有备注,力求每一句话都有据可循,我不禁为黄仁宇先生求实的精神打动,也深深感觉到自己读书太少。

这本书,能让我纵览明朝政治制度并进行思考,学会显微镜和望远镜两种看事情的方式。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也能让我们看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于一个时代、对于一个民族有着莫大的意义。

海瑞也好,戚继光也好,李贽也好,张居正也好,申时行也好,他们是那个时代造就的,同时,他们也改造着那个时代。而我们要学会从中看到让自己清醒

的东西,1587年是过去了,但日子还在继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还在发展着,前进着。也许有一天,你会像某个名垂千古的大人物一样,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去挥洒自己的豪情,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也许我们会喜欢做一个凡人,但至少我们不能做一个头脑和内心都空空的人。对于我而言,能做一个像黄仁宇先生那样有魄力有能力去品评一个事件的人,也就算有态度有腔调的活过一次。

钱币鉴赏 读书心得

课程:钱币鉴赏

题目:

导师:尚元

专业:证券与期货

姓名:胡敏乔(

1587年 41204640)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黄仁宇先生的

黄仁宇先生的1587年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目录

第一章 、我眼中的1587年 ................................. 3

第二章、1587人物速写 ..................................... 3

第三章、政治和积弊 ....................................... 5

第四章、明朝制度 ......................................... 6

第五章、感悟 ............................................. 6

第一章、我眼中的1587年

在尚老师的推荐下,我翻开了《万历十五年》——这是一部史诗,也是一曲叹歌。在这薄薄的书页里,我看到一个庞大的帝国,小心翼翼,举步维艰地维持着向前的步伐,时不时被鞋里的沙硌得脚疼。

平淡却不平静的1587,有着万人崇仰的民族英雄,有着模范的官员,有着激荡的思想家,同时也有着灰心丧气的皇帝,有着变法失败的首辅,和一个腐朽却依旧难以撼动的制度。

作者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提出,美国学者研究汉学,多是戴上了显微镜的目光,对望远镜的观点,倒很少有人注意。那么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便是将显微镜与望远镜结合使用,既从“无关紧要”的细节入手,看明王朝的灭亡;又站在历史的大循环角度,看古代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对王朝更替产生的深远影响。

万历年间,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分界线,从此明朝的统治就无可救药的走向了下坡路。归纳《万历十五年》,万历年只是明朝建国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则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其中一切角色注定逃不开悲剧的色彩。

第二章、1587人物速写

年轻的万历失败了,立储只是一个爆发点而已。张居正也失败了,他甚至连自己的名声也没有保住。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他们就像是一潭死水里面偶有的微澜,注定壮志未酬,甚至,身败名裂。

寂静的黑夜,只有着贪婪的沙沙声,一点一滴的在侵蚀着古老帝国的血脉。黑暗里的先行者,虽然各自努力呐喊,却还是无法唤醒大部分的人来撼动黑暗。 对于海瑞,作者给予的评价是古怪的模范官僚。的确,海瑞一直以儒家传统的纲常之道来严格要求自己,称得上是清正不阿,称得上是模范官僚,可为什么又称其古怪呢?海瑞的失败就在于他将一切太过理想化了,克己复礼,他能做到,别人未必。他没有认清这个文官集团具有阴阳两面,而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正是这些贪图私利却只求明哲保身的文官们。他的愚直,使他成为百姓心中直言敢谏的英雄,却也为皇帝和文官们所不容,因为他的行为冲击着一直以来大家尽力维

持的平衡。海瑞空有理想,却不懂政治、不懂如何为官,所以他的政治抱负终究难以实现。

对于戚继光,作者称他为孤独的将领。相比海瑞,戚继光则睿智很多,他深知事物具有阴阳两面,或者,我们称其为辩证法。这种智慧,他不仅将其实践于行兵之道,也应用于为官之道。正因他对这个帝国的种种制度看得透彻,力图改革的同时又会顾虑到帝国的根基,他深受张居正赏识;也正因为张居正的提拔和支持,戚继光才能更好的改良这支既无数量又无质量的军队,使其具备战斗力,使帝国在对边战争中取得为数不多的胜利。然而,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戚继光也受到牵连,孤独离世,自此,明王朝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佳时机,日后八旗军崛起,将本朝取而代之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对于李贽,作者称其为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一方面批判着地主官僚的种种恶行,一方面又接受他们的接济赖以度日;他虽属心学派中的泰州学派,其思想却一半唯心一半唯物;他的观点多是破坏性的批判,却少有建设性的学说。这个时代不允许,李贽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建设一套完整的经世致用的理论体系,所以他只能尽力将他的思想美术化、神秘化,他留下的著作也多有前后矛盾之处。李贽始终缺乏勇气,所以他只是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与领导启蒙运动的欧洲思想家本质不同。

文官集团具有阴阳两面,这其中的平衡维系着整个帝国的运转,而对矛盾的调停和对全局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辅就是担此要务的人。

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恩师及其最信任的人,已于 1582年去世,所以书中提起他时则说世间已无张居正,即便如此,作者在万历皇帝一章中仍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这位杰出的首辅在任上时为实现“万历之治”所做的努力。初读至目录时我曾在想,既然海瑞、戚继光、李贽三人代表着明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那么经济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谈明朝历史怎能不谈经济制度?阅读时才发现,明朝一直遏制商业的发展,为的是保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实现王朝的安全稳定,能意识到经济是根本并为其改革做出努力的,只有首辅张居正。张居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遭到清算,身败名裂。纵其性格过于张扬,对待文人过于偏激而有失宽厚,以致多数文官对其心怀不满并在其死后加以报复,但张居正整顿财政的决心及对税收制度的改革足以使其担得起“太师”这一文官的最高官衔,尽

管在他死后,这一凝聚其毕生心血的政策被废止。

申时行担任首辅长达8年,他深切吸取了张居正的教训,对于文官的双重性格,不再使用强迫压制的办法,而是调和折中,然而这也未能奏效,反而使他担上了“和事佬”、“无作为”这样的骂名。维系这样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稍有变革便会有强烈的反弹,申时行能保证没有大事发生已实属不易。中国人自古奉行中庸之道,在申时行身上便有很好的体现,他提倡诚意,调和阴阳,处处为维系皇帝和百官间的平衡着想,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

第三章、政治和积弊

现在该来谈谈本书的主角——万历皇帝。作者在书中提到,我可以读出他对万历的同情。我读后也多有这样的感慨,皇帝只是个排位,只是个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器,没有人去真正关心他的喜乐,甚至连家庭间的欢乐也有人干涉。万历皇帝在前期也曾励精图治,然而,他的文官们,却日益让他感到失望,尤其是万历朝最大的问题——立储问题以万历的妥协告终后,历史上最漫长的怠政时代开始了。万历是聪明的,他看准了这些文官们不过是沽名卖直,他就偏不让他们如愿。明朝的灭亡不应就这样简单地归咎于万历皇帝,这是这个王朝二百多年的积弊爆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正如书中所写,1587年发生的许多事,表面上看起来是细枝末节,实则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大明帝国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这样一件事。1587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开疆扩土,未免养虎为患,他派兵征讨,但出师不利。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其部下开原道参政不照命令行事,坚持改剿为抚。巡抚参劾参政的奏折到了北京,京中参政官却对这位主和的参政给予同情,反而参劾这位巡抚,首辅申时行又认为这件事无关大局,所以建议两方参劾相抵,不予追究。于是这位建州酋长得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大领土,以实现他的千秋大业,这位酋长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仅由此例便可推断,明朝的危机,其爆发在于弊病的积累,其根源在于制度的缺陷。

第四章、明朝制度

谈及制度,我们不妨再用望远镜的方式纵观中国历史。先来说说明朝的文官制度,废丞相、启用大学士、重文轻武,这本就是洪武皇帝借以实现高度中央集权的手段。以儒家简单粗浅又多变的原则作为道德标准并依此治国,缺少创造性的法律,以道德替代法律,纵其宗旨善良,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时至今日,我们在行事过程中,仍会受到人情的牵绊,“情大于法”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明朝的税收制度,在初期看来节约了大量路费,然而从长远来看,缺乏宏观调控,中央政府根本无法掌握各地实际情况并按需调配。另外,这种地区间短距离的调配大大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洪武皇帝也借用这个方法保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事实上,现存的经济制度没有一种是完美的,若是新经济政策存在的时间再长一些,那么它的缺陷也会暴露无遗。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需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只手来调节。经济是一切发展的根本,而我们的王朝,打压市场,放弃调控,谈何发展!

不是赋税过重,而是法律的腐败、政府的低能,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正如作者总结,这种种发展到1587年,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而兼名裂。故事在这里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第五章、感悟

在尾页中看到,黄仁宇先生为完成这本书,所参考的文献竟占了六页,并且在每章后面都有备注,力求每一句话都有据可循,我不禁为黄仁宇先生求实的精神打动,也深深感觉到自己读书太少。

这本书,能让我纵览明朝政治制度并进行思考,学会显微镜和望远镜两种看事情的方式。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也能让我们看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于一个时代、对于一个民族有着莫大的意义。

海瑞也好,戚继光也好,李贽也好,张居正也好,申时行也好,他们是那个时代造就的,同时,他们也改造着那个时代。而我们要学会从中看到让自己清醒

的东西,1587年是过去了,但日子还在继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还在发展着,前进着。也许有一天,你会像某个名垂千古的大人物一样,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去挥洒自己的豪情,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也许我们会喜欢做一个凡人,但至少我们不能做一个头脑和内心都空空的人。对于我而言,能做一个像黄仁宇先生那样有魄力有能力去品评一个事件的人,也就算有态度有腔调的活过一次。


相关文章

  •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之前就听很多人提到过,在进入大学之后古代史老师也向我们推荐了此书,这是一本由黄仁宇先生所写的学术理论著作,不像我之前曾经读过的<明朝那些事儿>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书 ...查看


  •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 奋斗几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终于被我粗略读完(除去附录中的文言文实在没有耐心看).感觉自打高三以来,已经没有这么集中时间的去看一本书了..这本书在高一时候语文老师推荐看过,相比与那时,经过高中历史政治课的陶冶熏陶之后看的 ...查看


  • 评价张居正
  • 前些日子在<明朝那些事儿>上看到的一段对张居正的评价,非常喜欢. 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 ...查看


  •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但相较而言,我比较喜欢历史类的书籍.曾经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并为之疯狂着迷.为诸多英雄好汉的豪杰气概以及他们非凡的军事天赋或政治才能所折服,为无数为国捐躯.保卫国 ...查看


  •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陈梦龙 一.课题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十二个方面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提出了要求,仔细审读这些要求和目标,我们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阅读教学更加强调阅读的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指出 ...查看


  • 明光宗朱常洛:一炮毁终身
  • 文|金羲和 谈到明光宗朱常洛,只能是一声叹息. 他留在历史上的面貌是模糊的,提起来似乎就是国本之争四个字,可是作为一个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人,一个切切实实存在着的人,他令人感慨,令人唏嘘. 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他身 ...查看


  • 培养君德开导圣学_张居正对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早期教育述论
  • 培养君德 开导圣学 ---[提 要]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虚龄10岁即位,为了把他培养成尧舜一样的贤君, 内阁首辅张居正制定了以学习为主,以视朝理政为辅的皇帝养成计划.日讲.经筵学习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和写字.对联等文化知识,阅读本朝前代帝王处理 ...查看


  • 明神宗与皇长子关系析论
  • 摘 要 明代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作为影响晚明历史的重大事件,前人所谓"自古父子之间,未有受命若斯之难也."①本文即以国本之争中皇长子出阁讲学为切入点,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万历与太子关系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国本之争的经过,希望 ...查看


  • 明末党争源头:顾宪成暗中编制关系网,东林党形成
  • 万历时期的朝臣们除了对万历狂吠以外,相互之间也咬得不可开交. 斗争由来己久,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万历登基的第一年,就发布诏书告诫廷臣,指出:"近来士人风气不正,官员道德败坏,老实人被诬蔑为无用,调皮捣蛋被认为是有才,以至于朝廷的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