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萍(北京)·八卦红楼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作为2017北京市海淀区“全民阅读”主题系列活动“传承·阅读经典”之一,曹学会在香山植物园举办了小型读书会,我陪诸位来宾精读了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因为通篇被联句和赋诗、灯谜占了大半篇幅,所以这回,估计是被普通读者忽略和跳过最多的。但作为小说,这一回的信息量依然不少。比如对宝琴的浓墨重彩、集束式赞美:人生得美,诗写得好,性格好,又见多识广。披凫靥裘、配着梅花站在山坡上,比仇十洲的《双艳图》还好。难怪老太太一见就爱,还要给她提亲。
还有香菱,作者安排她紧随李纨之后联句,算是对前几回苦心学诗的一个回应。参与联诗的,只她一人是侍妾身份。学诗,帮她获得了在精神层面与众人平等交流的权利。
还有妙玉。本人完全没有露面,宝玉乞梅也都是暗场,但李纨一句“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就遥遥呼应了曲子里的“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而宝玉被罚的那首诗,则展示了她更加美好的那一面。
我当年第一次读懂这首诗,还是在87版红楼的电视剧里。和原著不同,电视剧做了明场处理,一句诗配一个画面,移步换景,把访妙玉乞红梅,再现得美轮美奂。
第一句“酒未开樽句未裁”,被黛玉评为“起的平平”,的确平平,而且“酒未开樽”也不符合实际,他分明是饮了湘云黛玉一齐满斟的热酒,才冒雪而去的。诗人的话怎么能全信呢。不过“句未裁”倒是事实。第二句让人眼前一亮:“寻春问腊到蓬莱”,连一向以虐宝玉为乐的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用“春”和“腊”两个字暗表梅花,用“蓬莱”仙境代指栊翠庵,一件折梅的寻常小事,马上有了几分灵气和仙气。这一句电视剧配的画面,是宝玉踏雪来到栊翠庵外。
颔联“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黛玉摇头,说“凑巧而已”,指的应该是对仗工整。大士,嫦娥,都是标举妙玉身份。电视剧里这一句配的画面,是宝、妙隔墙问答。虽然编剧们代拟的对话充满喜感,仍不妨拙得可爱。
颈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红雪”和“紫云”,点出是红梅。本来也平平,但实景之前,冠以“入世”和“离尘”的哲学性词汇,一下子虚实相生,诗境也被提高。这一句配的画面,是宝玉乞花成功,捧着一枝红梅离开。
尾联“槎枒谁惜诗肩瘦”是撒娇体;“衣上犹沾佛院苔”意犹未尽。这一句的画面,是宝玉归途中兴奋不已,却忽然驻足回望。
看过有不少人夸这一段。能够用画面再现,说明宝玉这首诗,至少写得算是合格了。人们写东西,首先无非是要表达自己,起码用字精准、能够达意吧。然后是交流,别人或者后人,能够通过留下的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境和心境,实现了解与共鸣。这才是写作的意义,才是阅读的价值。能帮助人们冲破时空阻隔、生生流转不息的,文字算是一种。
所以我觉得,红楼里的这些诗词,学有余力的时候,也是值得读一下的。本来当天的游戏环节,有一项是模仿书中情节联句,但因为排律的格律要求很高,后来省略了。好在飞花令和首尾接龙,大家玩得很开心。看到有那么多诗词爱好者,我也就放心了。飞花令用“春”字,首尾接龙始于“一日看尽长安花”,结于“似花还似非花”,暮春三月,算是应景。
廉萍(北京)·八卦红楼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作为2017北京市海淀区“全民阅读”主题系列活动“传承·阅读经典”之一,曹学会在香山植物园举办了小型读书会,我陪诸位来宾精读了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因为通篇被联句和赋诗、灯谜占了大半篇幅,所以这回,估计是被普通读者忽略和跳过最多的。但作为小说,这一回的信息量依然不少。比如对宝琴的浓墨重彩、集束式赞美:人生得美,诗写得好,性格好,又见多识广。披凫靥裘、配着梅花站在山坡上,比仇十洲的《双艳图》还好。难怪老太太一见就爱,还要给她提亲。
还有香菱,作者安排她紧随李纨之后联句,算是对前几回苦心学诗的一个回应。参与联诗的,只她一人是侍妾身份。学诗,帮她获得了在精神层面与众人平等交流的权利。
还有妙玉。本人完全没有露面,宝玉乞梅也都是暗场,但李纨一句“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就遥遥呼应了曲子里的“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而宝玉被罚的那首诗,则展示了她更加美好的那一面。
我当年第一次读懂这首诗,还是在87版红楼的电视剧里。和原著不同,电视剧做了明场处理,一句诗配一个画面,移步换景,把访妙玉乞红梅,再现得美轮美奂。
第一句“酒未开樽句未裁”,被黛玉评为“起的平平”,的确平平,而且“酒未开樽”也不符合实际,他分明是饮了湘云黛玉一齐满斟的热酒,才冒雪而去的。诗人的话怎么能全信呢。不过“句未裁”倒是事实。第二句让人眼前一亮:“寻春问腊到蓬莱”,连一向以虐宝玉为乐的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用“春”和“腊”两个字暗表梅花,用“蓬莱”仙境代指栊翠庵,一件折梅的寻常小事,马上有了几分灵气和仙气。这一句电视剧配的画面,是宝玉踏雪来到栊翠庵外。
颔联“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黛玉摇头,说“凑巧而已”,指的应该是对仗工整。大士,嫦娥,都是标举妙玉身份。电视剧里这一句配的画面,是宝、妙隔墙问答。虽然编剧们代拟的对话充满喜感,仍不妨拙得可爱。
颈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红雪”和“紫云”,点出是红梅。本来也平平,但实景之前,冠以“入世”和“离尘”的哲学性词汇,一下子虚实相生,诗境也被提高。这一句配的画面,是宝玉乞花成功,捧着一枝红梅离开。
尾联“槎枒谁惜诗肩瘦”是撒娇体;“衣上犹沾佛院苔”意犹未尽。这一句的画面,是宝玉归途中兴奋不已,却忽然驻足回望。
看过有不少人夸这一段。能够用画面再现,说明宝玉这首诗,至少写得算是合格了。人们写东西,首先无非是要表达自己,起码用字精准、能够达意吧。然后是交流,别人或者后人,能够通过留下的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境和心境,实现了解与共鸣。这才是写作的意义,才是阅读的价值。能帮助人们冲破时空阻隔、生生流转不息的,文字算是一种。
所以我觉得,红楼里的这些诗词,学有余力的时候,也是值得读一下的。本来当天的游戏环节,有一项是模仿书中情节联句,但因为排律的格律要求很高,后来省略了。好在飞花令和首尾接龙,大家玩得很开心。看到有那么多诗词爱好者,我也就放心了。飞花令用“春”字,首尾接龙始于“一日看尽长安花”,结于“似花还似非花”,暮春三月,算是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