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官德"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官德”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2.28 学术专稿:西安理工大学法律系 张晓玲

中国古代思想家所阐述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明主治吏不治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都说明官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古代的考课制度,又称为考绩、考功,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种制度,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对职官的考课制度始创于西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官考课制度。《周礼》提到的“六计”,对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沿袭承继,成为我国古代判断和考察官吏的一般标准。《周礼》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是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的好评);二曰廉能(是指能较好地贯彻落实各项政令);三曰廉敬(是指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四曰廉正(是指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五曰廉法(是指明法懂法,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六曰廉辩(是指遇事头脑清晰,不疑惑)。”“廉善”、“廉敬”、“廉正”是针对品德的考核,“廉能”、“廉法”、“廉辩”则是针对能力的考察。而《周礼》“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故六项标准前均冠以“廉”,而又以“廉善”为首。《周礼》“六廉”标准的部分内容在实行世卿世禄制的 - 1 -

西周春秋就已出现。西周时就以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为沉痛教训,特别强调官吏的道德品行,考核实行三年大比制度。

秦朝崇尚法治,在国家治理上强调“垂法而治”。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国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其中确定“五善”与“五失”的考课标准,“五善”即“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可见当时十分重视对官吏宽厚仁爱、亲民行善的道德品行的考察。汉承秦制,虽有发展仍一脉相承,考察官吏亦不出品行、能力两方面。汉代官吏选拔与考课不分,考选合一,许多选拔官吏的标准亦即考核晋升官吏的标准。其法定的主要标准为“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由此可见,德被置于选官考察的首位。

唐代的考课已经制度化、法律化,其官吏系统考评体制之完善居历代之首。唐朝统治者遵循“德礼为政教之本”,更加强调德礼在治国中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在考课制度中贯彻以德为本的思想。唐朝制定的考课法规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和“四等法”。《旧唐书〃职官二》有详细记载:“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这是对流内官吏考课的法定标准,“四善”专指品德操行,“二十七最”主要是根据不同部门的职 - 2 -

责规定的具体能力标准。

宋、元、明、清各朝在考课制度上均有变化,但在很多方面包括对官员的德行要求上大体沿袭唐代旧制,宋代的《守令四善四最》考课法和金代的《四善十七最》考课法,其中有关品德标准的“四善”完全照搬唐代“四善”的内容。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虽厉行重典治世,但也强调“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合治观,曾于洪武六年“令有司察举贤才,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清代考核内容标准为“四格”、“八法”,“八法”系指贪、酷、罢软无力、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与明制同,对官吏道德品行的考察依然是主要标准。

- 3 -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官德”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2.28 学术专稿:西安理工大学法律系 张晓玲

中国古代思想家所阐述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明主治吏不治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都说明官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古代的考课制度,又称为考绩、考功,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种制度,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对职官的考课制度始创于西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官考课制度。《周礼》提到的“六计”,对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沿袭承继,成为我国古代判断和考察官吏的一般标准。《周礼》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是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的好评);二曰廉能(是指能较好地贯彻落实各项政令);三曰廉敬(是指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四曰廉正(是指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五曰廉法(是指明法懂法,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六曰廉辩(是指遇事头脑清晰,不疑惑)。”“廉善”、“廉敬”、“廉正”是针对品德的考核,“廉能”、“廉法”、“廉辩”则是针对能力的考察。而《周礼》“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故六项标准前均冠以“廉”,而又以“廉善”为首。《周礼》“六廉”标准的部分内容在实行世卿世禄制的 - 1 -

西周春秋就已出现。西周时就以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为沉痛教训,特别强调官吏的道德品行,考核实行三年大比制度。

秦朝崇尚法治,在国家治理上强调“垂法而治”。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国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其中确定“五善”与“五失”的考课标准,“五善”即“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可见当时十分重视对官吏宽厚仁爱、亲民行善的道德品行的考察。汉承秦制,虽有发展仍一脉相承,考察官吏亦不出品行、能力两方面。汉代官吏选拔与考课不分,考选合一,许多选拔官吏的标准亦即考核晋升官吏的标准。其法定的主要标准为“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由此可见,德被置于选官考察的首位。

唐代的考课已经制度化、法律化,其官吏系统考评体制之完善居历代之首。唐朝统治者遵循“德礼为政教之本”,更加强调德礼在治国中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在考课制度中贯彻以德为本的思想。唐朝制定的考课法规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和“四等法”。《旧唐书〃职官二》有详细记载:“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这是对流内官吏考课的法定标准,“四善”专指品德操行,“二十七最”主要是根据不同部门的职 - 2 -

责规定的具体能力标准。

宋、元、明、清各朝在考课制度上均有变化,但在很多方面包括对官员的德行要求上大体沿袭唐代旧制,宋代的《守令四善四最》考课法和金代的《四善十七最》考课法,其中有关品德标准的“四善”完全照搬唐代“四善”的内容。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虽厉行重典治世,但也强调“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合治观,曾于洪武六年“令有司察举贤才,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清代考核内容标准为“四格”、“八法”,“八法”系指贪、酷、罢软无力、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与明制同,对官吏道德品行的考察依然是主要标准。

- 3 -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讲课稿)
  • 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 一.导入 官德就是指为官的职业道德,"官德"本质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我们的执政队伍,相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多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人民建立 ...查看


  • 中国古代诚信官德的养成
  • 政治 <实事求是> 2010年第5期 中国古代诚信官德的养成 彭安玉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校刊部 江苏南京210004) 摘 要:诚信官德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在中国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土壤的国度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查看


  • 申论模拟题二及答案
  • 一.注 意 事 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 ...查看


  • 践行"三严三实"贵在修身
  • 践行"三严三实"贵在修身 "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的谆谆告诫,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三严三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 ...查看


  • 中国法律思想史必考论述题答案整理
  • 法家,法治 1为了推行"法治",法家认为必须使法令成为君主治国.官吏尽职和判断所有人言行是非.行赏施罚的惟一准则,从而提出了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的主张. 2明法:要求立法明确和万民遵守.主张以成文形式将新法布之于百姓 ...查看


  • 私德.公德與官德
  • 作者:徐克謙 2013年04期 作爲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認爲儒家的仁義道德"可以戲而不可以爲治"(<外儲說左上>)①,治理國家要靠嚴刑峻法.厚賞重罰,不能依賴道德,故歷來被視爲與"德治主義&q ...查看


  • 中国古代三大盛世通用的治理经验
  • 中国古代三大盛世通用的治理经验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频繁被提及的盛世主要是三个朝代的,即西汉盛世(公元前180年-公元前49年).唐朝盛世(627年-756年)和清朝盛世(1662年-1796年).从历史上看,古代盛世基本上具备 ...查看


  • 略论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及现代意义
  • 第10卷・第2期2007年4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 Vol.10,No.2Apr.2007 略论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及现代意义 丁艳平 (襄攀学院 [摘 湖北襄樊・ ...查看


  • 领导干部既要廉政又要勤政
  • 领导干部既要廉政又要勤政 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一个领导干部能力再强,工作再勤奋,如果在廉政上出了问题,就丧失了根本:一个干部再廉洁,但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必然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