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家园林起源.发展

中国皇家园林起源

【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囿】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 囿" 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 灵囿" ," 灵囿" 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秦汉时期--阿房宫与上林苑】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 弥山跨谷,复道相属" ,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中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上林苑囊括了长安城的东、南、西的广阔地域,关中八水流经其中,建宫、苑数量不下三百余处,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 一池三山" 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但其规模虽然极其宏大,但却比较粗犷,殿宇台观只是简单的铺陈罗列,并不结合山水的布局。此时的皇家园林尚处在发展成型的初期阶段。

【魏晋南北朝到明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积累与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此时战乱频繁,士大夫玄谈玩世,崇尚隐逸,寄情山水,受到这种时代美学的浸润,皇家园林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有着更严谨的规制,表现出一种人工建构结合自然山水之美,标志着皇家园林已升华到较高的艺术水平。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 贫儿村" 、" 买卖街" 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皇家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进入一个全盛时期,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两者的统一。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各类繁多的皇家园林,洛阳的" 西苑" 和骊山的" 华清宫" 为此时期的代表作。

洛阳西苑史上最华丽的皇家园林

说起圆明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座历史上美妙绝伦的皇家园林,素有" 万园之园" 的美誉,其实皇家园林的鼻祖当推河南洛阳的西苑。

西苑。建于西元605年5月,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所建的皇家园林。隋时,又称会通苑,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华丽的园囿之一。北至邙山,南抵伊阕,西边一直到今天新安境内,周围二百余里,如今在其旧址上的西苑公园和牡丹公园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西苑南部是一个水深数丈,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湖上建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相隔三百步,山上错落有致的亭台月观,内置机关,或升或降,时隐时现。

有若神变。其静之美、其动之奇,令人恋而忘返。西苑北面是一条蜿蜒盘亘的大水龙,名为龙鳞渠,依地形高低而曲折跌宕,流入湖中,遂与南部连为一体。各具特色的十六宫院

面渠而建,其内殿堂楼阁,构造精巧,壮观华丽;其外流水潺潺,飞桥静卧其上,过桥百步,即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微风吹过,杨柳轻扬,修竹摇曳,曲折小径,奇花异石,亭台楼榭,隐藏其间。其中有" 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 的逍遥亭,还有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品名多达二十余种。

西苑之中,奇山碧水,相映成趣;亭台楼阁,巧置其间;流水缭绕,绿林郁茂。殿堂面渠而建,如龙之鳞,宛若天就。西苑建成后,隋炀帝非常满意,频频游幸,尤其喜欢在月朗星稀之夜,领宫女数千,骑马踏月游玩。月色下的西苑,更加美丽俊俏,使得隋炀帝诗兴大发,遂作《清夜游曲》,令宫女马上奏之,别有一番情趣。

华清宫: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东约30公里的临潼骊山北麓,是中国著名的温泉胜地。由于这里紧依京城,拥有猗旎秀美的骊山风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自周朝开始,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先后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冬天温泉喷水,在寒冷的空气中,水汽凝成无数个美丽的霜蝶,故名飞霜殿。

华清池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就位于西安西约30公里的临潼骊山脚下北麓,温泉水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在这里洗温泉澡。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汉代曾在这里建造帝王贵族的行宫别墅。唐代建有富丽堂皇的" 华清宫" 。" 华清池" 由此得名。经历代战争,原来的建筑都已毁塌。现在的建筑都是按照历史记载的布局于1959年重建的。自古以来,华清池为游览胜地。华清池温泉共有4处泉源,在一石券洞内,现有的圆形水池,半径约1米,水清见底,蒸汽徐升,脚下暗道潺潺有声,温泉出水量每小时达112吨,水无色透明,水温常年稳定在43度左右。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选择在骊山修造陵墓后,便在骊山旁边建起了骊山汤,在有温泉的地方修建宫殿。北周时期将骊山温泉建成了一座规制恢宏,匠心独具的皇家行宫。

经过北魏、北周、隋朝的修筑与园林美化,骊山行宫规模空前。堂皇殿宇、迤逦相望,画阁亭楼,金碧辉煌,配以自然山色,温泉烟雾,松柏翠绿,山花烂漫,如锦似绣的园林风光,成为人间仙境。

但骊山温泉行宫到了唐代才正式拥有了华清宫的名字,而且还具有了副都或行都的性质。公元747年,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同时下令大兴土木,修造亭台殿阁,布设园林美景。此时华清宫的豪华与宏大,通过罗城(即宫城)可见一斑,华清宫重要的建筑都布设在这里,该城分设四门,以南北门相对为中轴线,宫墙内以墙相隔为三个区,东区有瑶光楼,飞霜殿,九龙殿,梨园,在这个梨园里,唐玄宗与杨贵妃教习梨园弟子演练,这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发展之地。中区有前殿、后殿、太子汤、少阳汤、尚食汤等。北门外有观风楼,重明阁,斗鸡殿,按歌台,王母祠等建筑。再外布置有寺观,再东布置有球场,舞马台、斗鸡场等游乐设施。在曲折的宫墙外,有唐玄宗赐杨国忠、秦国夫人之宅邸,也有西瓜园、芙蓉园、荔枝园、看花台等。此时的华清宫占地已达1300余亩,由此可见华清宫当时的豪华非同一般 据记载,在唐玄宗时代,他先后到华清宫49次之多,尤其在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旧历十月,唐玄宗与杨贵妃初次相会于华清宫开始,到册封贵妃之前,唐玄宗因迷恋杨贵妃而不思政务。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冬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居住96天。此时的华清宫行宫,成了帝王的临时办公场所,也成了唐玄宗时代的临时政治中心。但就在安史之乱后,这座盛极一时的行宫走向了没落。

唐代以后,由于久经战火与岁月风雨的剥蚀,华清宫开始淡出了文人墨客的视线,从此对于华清宫的记录相对较少。

到了民国时期,华清宫只剩环园(华清池部分),建筑只剩下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修建的五间厅等20多间房屋与景观。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之后,在此地修建了兵谏亭。 195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对华清池进行了扩建,但当时只有620平方米,

1956年重修了贵妃池。

此后的几十年中,不断的扩建才有了华清池今天的面貌,但占地只有30多亩,而华清宫遗址之上,大多被民房和一些单位占有。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统治阶级沉湎于声色繁华,北宋东京、南宋临安,金朝中都,都有许多皇家园林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然艺术和技法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简介

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安远门)内以西,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 一池三山" 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异石取自南方民间,运输花石的船队称为" 花石纲" 。

由于汴梁附近平皋千里,无崇山峻岭,少洪流巨浸,而徽宗认为帝王或神灵皆非形胜不居,所以对寿山艮岳的景观设置极为重视。取天下瑰奇特异之灵石,移南方艳美珍奇之花木,设雕阑曲槛,葺亭台楼阁,日积月累,历十数年时间,使寿山艮岳构成了有史以来最为优美的游娱苑囿。宣和四年(1122)艮岳初成,李质、曹组分别奉旨作赋,又写了《艮岳百咏》诗一组,徽宗自己也作了一篇《御制艮岳记》。此后还有兴造,一直延续到靖康年间(1126 一1127)。

风景和楼阁

整个艮岳以南北两山为主体,两山都向东西伸展,并折而相向环拱,构成了众山环列,中间平芜的形势。北山稍稍偏东,名万岁山,山周5 公里有余,最高一峰达90 步。峰巅立介亭以界分东西二岭。据亭南望则山下诸景历历在目,南山列嶂如屏。北望则景龙江长波远岸,弥漫十余里。介亭两侧另有亭,

东曰极目、萧森;西曰麓云,半山。东岭圆混如长鲸,腰径百尺,其东高峰峙立,树巨石曰飞来峰,峰棱如削,飘然有云鹤之姿,高出于城墉之上。岭下栽梅万株,山根结构绿华尊堂,梅花盛开之时自有" 绿普承跌,芬芳馥郁" 的境界。

堂侧有承岚、昆云诸亭。又有外方内圆如半月的书馆,屋圆如规的八仙馆。还有挥云厅、揽秀轩、龙吟堂、紫石岩、朝真蹬等景点缀其间。由朝真蹬可往介亭,但蹬道盘行萦曲,扣石而上,忽而山绝路隔,继以木栈,倚石排空,周环曲折,形如艰险难行的蜀道。梅岭尽处山冈向南伸延,其间有遍植丹杏鸭脚(银杏)的杏帕。有栽于石隙土穴的黄杨,曰黄杨嗽。修冈之上成片的丁香间缀以磊磊山石称丁嶂。又有在自然的颁石之下杂栽椒兰,名为椒崖。 再往南已是寿山东南,西临雁池,增土为大坡,坡东南柏树茂密,动以万数,枝叶扶苏,如幢盖龙蛇,是为龙柏坡。坡南又有小山,横亘1 公里,其景穷极奇妙,称芙蓉城。万岁山西有长岭,自此向南绵亘数公里,与东岭相遥望。山口石间有水喷薄而出,形若兽面,白白龙沂。周围有灌龙峡、罗汉岩诸胜,间以蟠秀、练光、跨云诸亭点缀。又西为万松岭,青松覆被密布于前后,岭半建楼,名倚翠。岭上下又设东、西二关,关下平地凿大方沼。沼中有洲诸,东日芦诸,上葺浮阳亭;西称梅诸,上建云浪亭。池水向东流入砚池,西出为凤池。 中分为二馆,东曰流碧,西曰环山,另有巢凤馆、三秀堂之属。良岳的南山称之为寿山,山林葱翠,望之若屏,虽然其方广仅数公里,但前山两峰并峙,山后冈阜连属,峰峦崛起,望之千叠万复,不知其几千米。山南起大池,名雁池,池中莲荷婷婷,雁兔栖止。临池倚山有嚷嚓亭,取" 鸟鸣嚓嚓" 之意。《良岳百咏》称:" 圣主从来不射生,池边群雁态飞鸣。成行却入云霄去,全似人间好弟兄。"

亭直北是绛霄楼。寿山南坡叠石作瀑,山阴置木柜,绝顶凿深池,车驾临幸之际令人开闸放水,飞瀑如练,泻注到雁池之中,这里被称作紫石屏,又名瀑布屏。循寿山西行,密竹成林,其内是四方贡献的各种珍竹,往往本同而干异,又杂以青竹,故称作斑竹麓。其间有小道透迄穿行。良岳大门位于苑西,名华阳门,入门园径宽于驰道,两侧奇石林立,著名的峰石有:神运、昭功、敷文、万寿等,其中神运峰" 广有百围,高六初,居于道中,外构亭以覆之" 。

石侧立碑,镌徽宗亲书御制记文。苑西仿农舍建西庄、山庄,周围辟粳稼寂麻之地,山坞之中又有药寮,附近植祀菊黄精之属。万岁山西北原有瑶华宫,后为火焚毁,丫是据其地凿大池,名为曲江,自苑外引景龙江水,屈曲绕行,直至封丘门,池中有堂,曰蓬壶。西行为漱玉轩、炼丹亭、凝观、圆山亭等。

整个苑中建筑则亭台楼阁,斋馆厅堂;山岭则冈阜洞穴,岩崖帕壁;泉池则川峡溪泉,洲诸瀑布。更有乔木茂草,走兽飞禽,其胜概难以尽述。来到苑中,四向环顾,若在重山大壑幽谷深岩之底,而不知东京沐梁原是开阔平夷之地,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竟是人工委积开凿而成。因而徽宗万机之余徐步一到,不知崇高富贵之荣。而腾山赴壑,穷深探险,绿叶朱苞、华阁飞陛、玩心惬志、与神合契,遂忘尘俗之缤纷,飘然有凌云之志,终可乐也。 寿山艮岳完工未久即遇金人围城,及金人再至,围城日久,钦宗命取苑中山禽水鸟十余万尽投之沐河,并拆屋为薪,凿石为炮,伐竹为笼篱,又取大鹿数百千头杀之以响卫士。至都城被攻陷,居民皆避难于寿山、万岁山之间,次年春,祖秀复游,则苑已毁矣。明代李梦阳曾赋诗叹曰:" 城北三土丘,揭薛对堤口。黄芦莽瑟瑟,疾风鸣衰柳。云是宋家岳,豪盛今颓污。我闻帝王富,东南实罕有。凿池通嵌窦,移山媚户墉。岌众楼观台,纵吸风雷走。岩阴翡翠吟,海窟蛟髦吼。燕赵矜丽人,搜剔充妃后。君臣互沉洒,斯道诅能久。呜呼花石费,锚株尽官取。北风卷黄屋,此地竟谁守。......"

金明池

北宋著名别苑,又名西池、教池,位于宋代东京顺天门外,遗址在今开封市城西的南郑门口村西北、土城村西南和吕庄以东和西蔡屯东南一带。金明池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原供演习水军之用。宋太平兴国七年(881),宋太宗幸其池,阅习水战。政和年间, 宋徽宗于池内建殿宇,为皇帝春游和观看水戏的地方。金明池周长九里三十步,池形方整,四周有围墙,设门多座,西北角为进水口,池北后门外,即汴河西水门。正南门为棂星门, 南与琼林苑的宝津楼相对, 门内彩楼对峙。在其门内自南岸至池中心,有一巨型拱桥──仙桥,长数百步, 桥面宽阔。桥有三拱" 朱漆栏楯,下排雁柱", 中央隆起,如飞虹状,称为" 骆驼虹" 。桥尽处,建有一组殿堂,称为五殿,是皇帝游乐期间的起居处。北岸遥对五殿,建有一" 奥屋" ,又名龙奥,是停放大龙舟处。仙桥以北近东岸处,有面北的临水殿,是赐宴群臣的地方。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开放,允许百姓进入游览。沿岸" 垂杨蘸水,烟草铺堤" ,东岸临时搭盖彩棚,百姓在此看水戏。西岸环境幽静,游人多临岸垂钓。宋画《金明池夺标图》是描述当时在此赛船夺标的生动写照(见彩图)。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均有咏赞金明池的诗篇。金明池园林风光明媚,建筑瑰丽,到明代还是" 开封八景" 之一,称为" 金池过雨" 。明崇祯十五年(1642)大水后,池园湮没。

到了金代(1115年~1234年),营建了西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芳园、北苑等皇家园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是万宁宫,即今天的北海公园地段。并在郊外建玉泉山芙蓉殿、香山行宫、樱桃沟观花台、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弹雀处、玉渊潭钓鱼台等。" 燕京八景" 之说就起源于金代。

元明时期(1271年~1644年),皇家造园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 太液池" ,明代扩建为西苑外,别无其他建设。其中元代万岁山(今景山) 、太液池(北海) 为中心发展。当时将太液池向南扩,成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连贯的水域,在三海沿岸和池中岛上搭建

殿宇,总称西苑。在宫廷之内有宫后苑(今故宫御花园) ,宫廷外的四面东苑、西苑、北果园、南花园、玉熙宫等,近郊有猎场、南海子、上林苑、聚燕台等。此外,明代还大建祭坛园林,如圜丘坛(现天坛) 、方泽坛(现地坛) 、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等;庙宇园林也开始盛行。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成熟和集大成】

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自得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许多皇家御预苑。其中以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意志。北海是继承" 一池三山" 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 蓬莱" 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

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曰:" 避喧听政" 。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就导致了" 园中园" 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中国皇家园林起源

【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囿】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 囿" 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 灵囿" ," 灵囿" 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秦汉时期--阿房宫与上林苑】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 弥山跨谷,复道相属" ,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中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上林苑囊括了长安城的东、南、西的广阔地域,关中八水流经其中,建宫、苑数量不下三百余处,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 一池三山" 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但其规模虽然极其宏大,但却比较粗犷,殿宇台观只是简单的铺陈罗列,并不结合山水的布局。此时的皇家园林尚处在发展成型的初期阶段。

【魏晋南北朝到明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积累与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此时战乱频繁,士大夫玄谈玩世,崇尚隐逸,寄情山水,受到这种时代美学的浸润,皇家园林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有着更严谨的规制,表现出一种人工建构结合自然山水之美,标志着皇家园林已升华到较高的艺术水平。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 贫儿村" 、" 买卖街" 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皇家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进入一个全盛时期,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两者的统一。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各类繁多的皇家园林,洛阳的" 西苑" 和骊山的" 华清宫" 为此时期的代表作。

洛阳西苑史上最华丽的皇家园林

说起圆明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座历史上美妙绝伦的皇家园林,素有" 万园之园" 的美誉,其实皇家园林的鼻祖当推河南洛阳的西苑。

西苑。建于西元605年5月,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所建的皇家园林。隋时,又称会通苑,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华丽的园囿之一。北至邙山,南抵伊阕,西边一直到今天新安境内,周围二百余里,如今在其旧址上的西苑公园和牡丹公园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西苑南部是一个水深数丈,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湖上建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相隔三百步,山上错落有致的亭台月观,内置机关,或升或降,时隐时现。

有若神变。其静之美、其动之奇,令人恋而忘返。西苑北面是一条蜿蜒盘亘的大水龙,名为龙鳞渠,依地形高低而曲折跌宕,流入湖中,遂与南部连为一体。各具特色的十六宫院

面渠而建,其内殿堂楼阁,构造精巧,壮观华丽;其外流水潺潺,飞桥静卧其上,过桥百步,即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微风吹过,杨柳轻扬,修竹摇曳,曲折小径,奇花异石,亭台楼榭,隐藏其间。其中有" 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 的逍遥亭,还有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品名多达二十余种。

西苑之中,奇山碧水,相映成趣;亭台楼阁,巧置其间;流水缭绕,绿林郁茂。殿堂面渠而建,如龙之鳞,宛若天就。西苑建成后,隋炀帝非常满意,频频游幸,尤其喜欢在月朗星稀之夜,领宫女数千,骑马踏月游玩。月色下的西苑,更加美丽俊俏,使得隋炀帝诗兴大发,遂作《清夜游曲》,令宫女马上奏之,别有一番情趣。

华清宫: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东约30公里的临潼骊山北麓,是中国著名的温泉胜地。由于这里紧依京城,拥有猗旎秀美的骊山风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自周朝开始,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先后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冬天温泉喷水,在寒冷的空气中,水汽凝成无数个美丽的霜蝶,故名飞霜殿。

华清池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就位于西安西约30公里的临潼骊山脚下北麓,温泉水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在这里洗温泉澡。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汉代曾在这里建造帝王贵族的行宫别墅。唐代建有富丽堂皇的" 华清宫" 。" 华清池" 由此得名。经历代战争,原来的建筑都已毁塌。现在的建筑都是按照历史记载的布局于1959年重建的。自古以来,华清池为游览胜地。华清池温泉共有4处泉源,在一石券洞内,现有的圆形水池,半径约1米,水清见底,蒸汽徐升,脚下暗道潺潺有声,温泉出水量每小时达112吨,水无色透明,水温常年稳定在43度左右。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选择在骊山修造陵墓后,便在骊山旁边建起了骊山汤,在有温泉的地方修建宫殿。北周时期将骊山温泉建成了一座规制恢宏,匠心独具的皇家行宫。

经过北魏、北周、隋朝的修筑与园林美化,骊山行宫规模空前。堂皇殿宇、迤逦相望,画阁亭楼,金碧辉煌,配以自然山色,温泉烟雾,松柏翠绿,山花烂漫,如锦似绣的园林风光,成为人间仙境。

但骊山温泉行宫到了唐代才正式拥有了华清宫的名字,而且还具有了副都或行都的性质。公元747年,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同时下令大兴土木,修造亭台殿阁,布设园林美景。此时华清宫的豪华与宏大,通过罗城(即宫城)可见一斑,华清宫重要的建筑都布设在这里,该城分设四门,以南北门相对为中轴线,宫墙内以墙相隔为三个区,东区有瑶光楼,飞霜殿,九龙殿,梨园,在这个梨园里,唐玄宗与杨贵妃教习梨园弟子演练,这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发展之地。中区有前殿、后殿、太子汤、少阳汤、尚食汤等。北门外有观风楼,重明阁,斗鸡殿,按歌台,王母祠等建筑。再外布置有寺观,再东布置有球场,舞马台、斗鸡场等游乐设施。在曲折的宫墙外,有唐玄宗赐杨国忠、秦国夫人之宅邸,也有西瓜园、芙蓉园、荔枝园、看花台等。此时的华清宫占地已达1300余亩,由此可见华清宫当时的豪华非同一般 据记载,在唐玄宗时代,他先后到华清宫49次之多,尤其在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旧历十月,唐玄宗与杨贵妃初次相会于华清宫开始,到册封贵妃之前,唐玄宗因迷恋杨贵妃而不思政务。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冬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居住96天。此时的华清宫行宫,成了帝王的临时办公场所,也成了唐玄宗时代的临时政治中心。但就在安史之乱后,这座盛极一时的行宫走向了没落。

唐代以后,由于久经战火与岁月风雨的剥蚀,华清宫开始淡出了文人墨客的视线,从此对于华清宫的记录相对较少。

到了民国时期,华清宫只剩环园(华清池部分),建筑只剩下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修建的五间厅等20多间房屋与景观。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之后,在此地修建了兵谏亭。 195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对华清池进行了扩建,但当时只有620平方米,

1956年重修了贵妃池。

此后的几十年中,不断的扩建才有了华清池今天的面貌,但占地只有30多亩,而华清宫遗址之上,大多被民房和一些单位占有。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统治阶级沉湎于声色繁华,北宋东京、南宋临安,金朝中都,都有许多皇家园林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然艺术和技法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简介

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安远门)内以西,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 一池三山" 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异石取自南方民间,运输花石的船队称为" 花石纲" 。

由于汴梁附近平皋千里,无崇山峻岭,少洪流巨浸,而徽宗认为帝王或神灵皆非形胜不居,所以对寿山艮岳的景观设置极为重视。取天下瑰奇特异之灵石,移南方艳美珍奇之花木,设雕阑曲槛,葺亭台楼阁,日积月累,历十数年时间,使寿山艮岳构成了有史以来最为优美的游娱苑囿。宣和四年(1122)艮岳初成,李质、曹组分别奉旨作赋,又写了《艮岳百咏》诗一组,徽宗自己也作了一篇《御制艮岳记》。此后还有兴造,一直延续到靖康年间(1126 一1127)。

风景和楼阁

整个艮岳以南北两山为主体,两山都向东西伸展,并折而相向环拱,构成了众山环列,中间平芜的形势。北山稍稍偏东,名万岁山,山周5 公里有余,最高一峰达90 步。峰巅立介亭以界分东西二岭。据亭南望则山下诸景历历在目,南山列嶂如屏。北望则景龙江长波远岸,弥漫十余里。介亭两侧另有亭,

东曰极目、萧森;西曰麓云,半山。东岭圆混如长鲸,腰径百尺,其东高峰峙立,树巨石曰飞来峰,峰棱如削,飘然有云鹤之姿,高出于城墉之上。岭下栽梅万株,山根结构绿华尊堂,梅花盛开之时自有" 绿普承跌,芬芳馥郁" 的境界。

堂侧有承岚、昆云诸亭。又有外方内圆如半月的书馆,屋圆如规的八仙馆。还有挥云厅、揽秀轩、龙吟堂、紫石岩、朝真蹬等景点缀其间。由朝真蹬可往介亭,但蹬道盘行萦曲,扣石而上,忽而山绝路隔,继以木栈,倚石排空,周环曲折,形如艰险难行的蜀道。梅岭尽处山冈向南伸延,其间有遍植丹杏鸭脚(银杏)的杏帕。有栽于石隙土穴的黄杨,曰黄杨嗽。修冈之上成片的丁香间缀以磊磊山石称丁嶂。又有在自然的颁石之下杂栽椒兰,名为椒崖。 再往南已是寿山东南,西临雁池,增土为大坡,坡东南柏树茂密,动以万数,枝叶扶苏,如幢盖龙蛇,是为龙柏坡。坡南又有小山,横亘1 公里,其景穷极奇妙,称芙蓉城。万岁山西有长岭,自此向南绵亘数公里,与东岭相遥望。山口石间有水喷薄而出,形若兽面,白白龙沂。周围有灌龙峡、罗汉岩诸胜,间以蟠秀、练光、跨云诸亭点缀。又西为万松岭,青松覆被密布于前后,岭半建楼,名倚翠。岭上下又设东、西二关,关下平地凿大方沼。沼中有洲诸,东日芦诸,上葺浮阳亭;西称梅诸,上建云浪亭。池水向东流入砚池,西出为凤池。 中分为二馆,东曰流碧,西曰环山,另有巢凤馆、三秀堂之属。良岳的南山称之为寿山,山林葱翠,望之若屏,虽然其方广仅数公里,但前山两峰并峙,山后冈阜连属,峰峦崛起,望之千叠万复,不知其几千米。山南起大池,名雁池,池中莲荷婷婷,雁兔栖止。临池倚山有嚷嚓亭,取" 鸟鸣嚓嚓" 之意。《良岳百咏》称:" 圣主从来不射生,池边群雁态飞鸣。成行却入云霄去,全似人间好弟兄。"

亭直北是绛霄楼。寿山南坡叠石作瀑,山阴置木柜,绝顶凿深池,车驾临幸之际令人开闸放水,飞瀑如练,泻注到雁池之中,这里被称作紫石屏,又名瀑布屏。循寿山西行,密竹成林,其内是四方贡献的各种珍竹,往往本同而干异,又杂以青竹,故称作斑竹麓。其间有小道透迄穿行。良岳大门位于苑西,名华阳门,入门园径宽于驰道,两侧奇石林立,著名的峰石有:神运、昭功、敷文、万寿等,其中神运峰" 广有百围,高六初,居于道中,外构亭以覆之" 。

石侧立碑,镌徽宗亲书御制记文。苑西仿农舍建西庄、山庄,周围辟粳稼寂麻之地,山坞之中又有药寮,附近植祀菊黄精之属。万岁山西北原有瑶华宫,后为火焚毁,丫是据其地凿大池,名为曲江,自苑外引景龙江水,屈曲绕行,直至封丘门,池中有堂,曰蓬壶。西行为漱玉轩、炼丹亭、凝观、圆山亭等。

整个苑中建筑则亭台楼阁,斋馆厅堂;山岭则冈阜洞穴,岩崖帕壁;泉池则川峡溪泉,洲诸瀑布。更有乔木茂草,走兽飞禽,其胜概难以尽述。来到苑中,四向环顾,若在重山大壑幽谷深岩之底,而不知东京沐梁原是开阔平夷之地,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竟是人工委积开凿而成。因而徽宗万机之余徐步一到,不知崇高富贵之荣。而腾山赴壑,穷深探险,绿叶朱苞、华阁飞陛、玩心惬志、与神合契,遂忘尘俗之缤纷,飘然有凌云之志,终可乐也。 寿山艮岳完工未久即遇金人围城,及金人再至,围城日久,钦宗命取苑中山禽水鸟十余万尽投之沐河,并拆屋为薪,凿石为炮,伐竹为笼篱,又取大鹿数百千头杀之以响卫士。至都城被攻陷,居民皆避难于寿山、万岁山之间,次年春,祖秀复游,则苑已毁矣。明代李梦阳曾赋诗叹曰:" 城北三土丘,揭薛对堤口。黄芦莽瑟瑟,疾风鸣衰柳。云是宋家岳,豪盛今颓污。我闻帝王富,东南实罕有。凿池通嵌窦,移山媚户墉。岌众楼观台,纵吸风雷走。岩阴翡翠吟,海窟蛟髦吼。燕赵矜丽人,搜剔充妃后。君臣互沉洒,斯道诅能久。呜呼花石费,锚株尽官取。北风卷黄屋,此地竟谁守。......"

金明池

北宋著名别苑,又名西池、教池,位于宋代东京顺天门外,遗址在今开封市城西的南郑门口村西北、土城村西南和吕庄以东和西蔡屯东南一带。金明池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原供演习水军之用。宋太平兴国七年(881),宋太宗幸其池,阅习水战。政和年间, 宋徽宗于池内建殿宇,为皇帝春游和观看水戏的地方。金明池周长九里三十步,池形方整,四周有围墙,设门多座,西北角为进水口,池北后门外,即汴河西水门。正南门为棂星门, 南与琼林苑的宝津楼相对, 门内彩楼对峙。在其门内自南岸至池中心,有一巨型拱桥──仙桥,长数百步, 桥面宽阔。桥有三拱" 朱漆栏楯,下排雁柱", 中央隆起,如飞虹状,称为" 骆驼虹" 。桥尽处,建有一组殿堂,称为五殿,是皇帝游乐期间的起居处。北岸遥对五殿,建有一" 奥屋" ,又名龙奥,是停放大龙舟处。仙桥以北近东岸处,有面北的临水殿,是赐宴群臣的地方。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开放,允许百姓进入游览。沿岸" 垂杨蘸水,烟草铺堤" ,东岸临时搭盖彩棚,百姓在此看水戏。西岸环境幽静,游人多临岸垂钓。宋画《金明池夺标图》是描述当时在此赛船夺标的生动写照(见彩图)。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均有咏赞金明池的诗篇。金明池园林风光明媚,建筑瑰丽,到明代还是" 开封八景" 之一,称为" 金池过雨" 。明崇祯十五年(1642)大水后,池园湮没。

到了金代(1115年~1234年),营建了西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芳园、北苑等皇家园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是万宁宫,即今天的北海公园地段。并在郊外建玉泉山芙蓉殿、香山行宫、樱桃沟观花台、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弹雀处、玉渊潭钓鱼台等。" 燕京八景" 之说就起源于金代。

元明时期(1271年~1644年),皇家造园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 太液池" ,明代扩建为西苑外,别无其他建设。其中元代万岁山(今景山) 、太液池(北海) 为中心发展。当时将太液池向南扩,成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连贯的水域,在三海沿岸和池中岛上搭建

殿宇,总称西苑。在宫廷之内有宫后苑(今故宫御花园) ,宫廷外的四面东苑、西苑、北果园、南花园、玉熙宫等,近郊有猎场、南海子、上林苑、聚燕台等。此外,明代还大建祭坛园林,如圜丘坛(现天坛) 、方泽坛(现地坛) 、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等;庙宇园林也开始盛行。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成熟和集大成】

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自得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许多皇家御预苑。其中以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意志。北海是继承" 一池三山" 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 蓬莱" 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

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曰:" 避喧听政" 。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就导致了" 园中园" 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相关文章

  • 中国园林的演化过程
  • 一.中国古典园林(封闭古典体系)1.生成期(殷.周.秦.汉)囿.苑.台~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寺观园林~3.全盛期(隋.唐)山水建筑宫苑,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写意山水园,游乐地~4.成熟期及后期(两宋-清初)山水宫苑,山水园 ...查看


  • [中国古建筑赏析]学习指导书
  • 一. 关于本指导书 在学习本课之前,请仔细阅读本指导书.本书专门针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法与学习进度建议,介绍作业.考试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 课程简介 <中 ...查看


  • 园林史名词解释
  • 1.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2.士流园林:唐代,山水园林.山水风景区蓬勃发展 ...查看


  • 中国古典园林史 2
  • 名词解释部分和填空题部分 1.园林: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2.园林史:园林及其相关因素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3.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要素 ...查看


  • 四中外园林史
  • 四.中外园林史 第一章 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 ...查看


  • 大唐芙蓉园导游词3篇
  • 大唐芙蓉园导游词3篇 西安大唐芙蓉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是首个"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主题公园,拥有全球最大户外香化工程以及全球最大的水景 ...查看


  • 园林艺术鉴赏
  • 园林艺术鉴赏之我见 --浅谈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 摘要:古典园林与诗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主要从古典园林发展与诗歌的关系.园林与诗歌共同的意境美及园林中的诗歌三方面论述 .园林之景境--文人之心境--诗词之情境,他们之间相互融通.相互衬托 ...查看


  • 园林史试题答案
  • 一.填空 1.田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人1898年发表的 <明日之田园城市> 论著 中首先提出的. 2.传说公元前七世纪建于西亚的是世界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 迹之一. 3.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可 ...查看


  • 艺术设计史论文
  • 课程名称: 艺术设计史 (学历硕士) 学 生:何光乾 学 号:[1**********] 任课教师:严 屏 专 业:艺术学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二O一一年四月 浅议中国与法国的传统园林 摘 要 中国传统园林是东方园林文化的精华,法国传统园林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