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战役的经过,树立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观念。 学法指导
学习新闻,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了解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第二步,重点掌握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按照结构特点,理清层次,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各部分联系。
第三步,细读消息,考虑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新闻内容?新闻中的议论性语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教学步骤
月 日
一、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
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
2.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2.26——1976.9.9),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一生致力于革命工作,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均有相当深的造诣,他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长征》等古体诗词的艺术成就很高,他的政论文,如《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也堪称政论文的典范。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suí jìng( 绥靖 )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
②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zǔ’è( 阻遏 )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③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三、摘读六要素
1. 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 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 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4 月20 日夜起至4 月22 日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
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
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摘读五部分
1. 文体知识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题、副题。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 再次阅读,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五、摘读三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真实性: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新华社长江前线22 日22 时电/ 在21 日下午至22 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24 时内即已渡过30 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
六、难点精讲(质疑析疑)
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捂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
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七.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作特色
①依时叙事。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②详略得当。报道各路现实并没有平均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的较为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军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具体地写了战果。
③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议论,这种议论即交待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④去粗取精。对如此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的报道,仅选取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作战的事件、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题材的特殊需要,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⑤语言精炼。新闻报道对于语言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
八、布置作业
1、揣摩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此种情况”指代内容是:
3、对作者在叙述中插入议论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多项选择)( )
A.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B.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C.说明战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必败无疑。
D.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参考答案:
1、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②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3、ABD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战役的经过,树立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观念。 学法指导
学习新闻,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了解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第二步,重点掌握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按照结构特点,理清层次,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各部分联系。
第三步,细读消息,考虑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新闻内容?新闻中的议论性语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教学步骤
月 日
一、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
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
2.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2.26——1976.9.9),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一生致力于革命工作,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均有相当深的造诣,他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长征》等古体诗词的艺术成就很高,他的政论文,如《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也堪称政论文的典范。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suí jìng( 绥靖 )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
②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zǔ’è( 阻遏 )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③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三、摘读六要素
1. 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 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 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4 月20 日夜起至4 月22 日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
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
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摘读五部分
1. 文体知识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题、副题。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 再次阅读,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五、摘读三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真实性: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新华社长江前线22 日22 时电/ 在21 日下午至22 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24 时内即已渡过30 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
六、难点精讲(质疑析疑)
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捂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
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七.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作特色
①依时叙事。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②详略得当。报道各路现实并没有平均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的较为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军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具体地写了战果。
③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议论,这种议论即交待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④去粗取精。对如此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的报道,仅选取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作战的事件、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题材的特殊需要,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⑤语言精炼。新闻报道对于语言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
八、布置作业
1、揣摩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此种情况”指代内容是:
3、对作者在叙述中插入议论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多项选择)( )
A.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B.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C.说明战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必败无疑。
D.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参考答案:
1、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②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3、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