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

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

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业务活动开始与其他银行的业务交叉互补,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世界分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对于商业银行本身来说,国际化也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脱胎与计划经济的专业银行,改革开放中虽然实现了市场化和商业化,但在体制上还不完善,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国际化把我国的商业银行推向国际,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面对外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也让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接触外国商业银行完善的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在变化多端的全球市场上,中国商业银行要成功推进国际化战略,必须直面现实,因势而变,适时转型,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持续的成长力。

一、日益凸显的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四大环境因素形成的需求拉动

1是适应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

2是满足国际投资及跨国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3是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规避风险的需要。

4是提高对国际金融资源的控制力和利用水平的需要。

(二)四大发展趋势形成的方向引导: 1是综合化经营的趋势2是信息化生存的趋势3是资本化运作的趋势4是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五大内容”

一般地说,商业银行国际化有五种表现形式,即银行的全球化是通过管理、机构、业务、人才、股东的国际化表现出来的。

(一)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的竞技场之一,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密切与外资银行在同业产品、国际业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全面提升管理国际化的水平,方能真正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上取得实际成效。

(二)机构的国际化

银行机构是金融业务延伸和拓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银行国际化进程,应加快建立我国银行业面向海外的机构体系,确立跨国经营的战略主体。机构国际化的形式有多种,如设立海外分行、代表处、附属行、国际银行业设施等。

(三)业务的国际化

业务的国际化指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转向国际,国际业务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其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业务的国际化不仅包括提高国际业务量,国际利润的占比,还应包括业务结构顺应全球客户市场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四)人才的国际化

在多个国家经营,面对多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商业银行在人才方面也需要国际化。中国商业银行人才的国际化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引进一批海外金融人才,迅速提

高国内商业银行金融经营管理水平。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对于一些尖端人才,可以直接引入到银行高层管理团队之中;二是要自己培养一大批懂外语、懂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熟悉现代金融运行规律的业务人才。

(五)股东的国际化

中国商业银行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必须建立起多元化、高灵活性和持续性较强的资本补充机制,股东的国际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拓宽了资本补充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股东的国际化,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更好的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四个基本步骤”

(一)财务重组

财务重组是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所谓财务重组,即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消化历史包袱,改善财务状况,尽管带有深刻的政府主导型改革痕迹,但财务重组对改善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而推动下一步的国际化经营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体制变革

体制变革即根据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造。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包括体制基础、基础体制两个层面。所谓体制基础,主要指所有权制度;所谓基础体制,主要指所有权制度改革后“三会”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只有通过对两个层面的综合改革,才能实现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

(三)机制再造

中国商业银行机制再造涉及的工作领域非常多,其中,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机制重塑任务最为迫切:

1是风险管理机制

2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3是业务创新机制

(四)国际并购

有选择地推进中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是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四、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一个中心任务”

中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国际化,首先必须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否则,即使走出去,最终还有可能退回来。而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家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既不表现为一时、一地规模的大小和市场份额的高低,也不表现为某项业务、某个产品、某种技术的领先程度,而最终表现为银行是否具有持续的成长性,缺乏持续成长性的银行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稳步实施成长管理战略无疑是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一个中心任务。

(一)着眼练好内功,在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和资产质量。

从经营资源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成长性是由量的成长与质的成长构成的统一体。商业银行量的成长是指经营资源的单纯数量规模的增加,既包括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国际业务结算量、票据贴现余额、债券投资余额、会计结算量等业务规模的增加,也包括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利润额等财务指标的增加,还包括资本额、固定资产和员工数量等经营资源的增加; 商业银行质的成长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资源的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的创新能力等

商业银行的成长模式主要包括规模导向型成长和质量导向型成长两种, 从历史角度考察,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还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经历过程度不同的规模导向型成长和质量导向型成长的发展路径,因此,中国银行业在面向国际化竞争与生存的

时刻,必须摒弃规模导向型的成长模式,逐步确立起质量导向型的成长模式,其最终目的就是使银行成功地转变为既能够把内部的经营资源和流程整合起来,又能与客户和市场的要求整合起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

(二)面向新的市场,以新的战略驱动力来推动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当代中国商业银行来说,面对方兴未艾的金融全球化浪潮,实施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无疑是开拓新业务、发展新市场、培育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也同样如此。与国际同行相比, 我们正处在起步阶段、学习阶段,实行市场化的同时面临着国际化的压力。因此,我们只有虚心学习,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认清对手,认清自己,熟悉国际规则、国际环境,而这无一是需时间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一个长远计划,在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绝不能因噎废食、急于求成。

二是地域扩展战略。从现在的形势来看, 国际化应分以下三步推进:首先在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开展业务。一则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二则也可以向领先的同行学习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其次重点放在发达工业化和新兴的工业国家, 在这些国家有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风险较小;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可以面向东欧等转轨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三是区位发展原则。从区位优势看,我国银行实行全球性区位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些地区虽然金融管制程度高,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也会高一些,但是,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金融创新的步伐,同时有利于直接吸收先进的国际金融管理经验;向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的亚太地区倾斜,适当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我国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倾斜,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处于调整阶段,虽然金融管制程度较低,但风险较大,故在进入这些地区时应持谨慎态度;向华侨聚居地区倾斜,在这些地方设立分支机构更容易打开市场。

总结: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自90年代以来我国银行商业化步伐很快,除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外,还出现了大批股份制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服务机构,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和国外大型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人才、服务质量、分之机构和设施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特别是存在制度性障碍。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世贸组织五年全面向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既拥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全面认识面临的环境和形势,要扩大国外分支机构,加大国际业务,扩展国际业务空间,实行银行业务的全能化、综合化、多元化;要大力培养适合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通过培训、研发、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等方式培养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懂英语、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的综合性人才。当然,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关系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成败的关键。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

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

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业务活动开始与其他银行的业务交叉互补,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世界分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对于商业银行本身来说,国际化也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脱胎与计划经济的专业银行,改革开放中虽然实现了市场化和商业化,但在体制上还不完善,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国际化把我国的商业银行推向国际,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面对外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也让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接触外国商业银行完善的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在变化多端的全球市场上,中国商业银行要成功推进国际化战略,必须直面现实,因势而变,适时转型,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持续的成长力。

一、日益凸显的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四大环境因素形成的需求拉动

1是适应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

2是满足国际投资及跨国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3是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规避风险的需要。

4是提高对国际金融资源的控制力和利用水平的需要。

(二)四大发展趋势形成的方向引导: 1是综合化经营的趋势2是信息化生存的趋势3是资本化运作的趋势4是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五大内容”

一般地说,商业银行国际化有五种表现形式,即银行的全球化是通过管理、机构、业务、人才、股东的国际化表现出来的。

(一)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的竞技场之一,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密切与外资银行在同业产品、国际业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全面提升管理国际化的水平,方能真正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上取得实际成效。

(二)机构的国际化

银行机构是金融业务延伸和拓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银行国际化进程,应加快建立我国银行业面向海外的机构体系,确立跨国经营的战略主体。机构国际化的形式有多种,如设立海外分行、代表处、附属行、国际银行业设施等。

(三)业务的国际化

业务的国际化指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转向国际,国际业务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其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业务的国际化不仅包括提高国际业务量,国际利润的占比,还应包括业务结构顺应全球客户市场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四)人才的国际化

在多个国家经营,面对多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商业银行在人才方面也需要国际化。中国商业银行人才的国际化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引进一批海外金融人才,迅速提

高国内商业银行金融经营管理水平。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对于一些尖端人才,可以直接引入到银行高层管理团队之中;二是要自己培养一大批懂外语、懂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熟悉现代金融运行规律的业务人才。

(五)股东的国际化

中国商业银行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必须建立起多元化、高灵活性和持续性较强的资本补充机制,股东的国际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拓宽了资本补充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股东的国际化,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更好的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四个基本步骤”

(一)财务重组

财务重组是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所谓财务重组,即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消化历史包袱,改善财务状况,尽管带有深刻的政府主导型改革痕迹,但财务重组对改善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而推动下一步的国际化经营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体制变革

体制变革即根据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造。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包括体制基础、基础体制两个层面。所谓体制基础,主要指所有权制度;所谓基础体制,主要指所有权制度改革后“三会”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只有通过对两个层面的综合改革,才能实现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

(三)机制再造

中国商业银行机制再造涉及的工作领域非常多,其中,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机制重塑任务最为迫切:

1是风险管理机制

2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3是业务创新机制

(四)国际并购

有选择地推进中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是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四、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一个中心任务”

中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国际化,首先必须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否则,即使走出去,最终还有可能退回来。而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家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既不表现为一时、一地规模的大小和市场份额的高低,也不表现为某项业务、某个产品、某种技术的领先程度,而最终表现为银行是否具有持续的成长性,缺乏持续成长性的银行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稳步实施成长管理战略无疑是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一个中心任务。

(一)着眼练好内功,在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和资产质量。

从经营资源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成长性是由量的成长与质的成长构成的统一体。商业银行量的成长是指经营资源的单纯数量规模的增加,既包括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国际业务结算量、票据贴现余额、债券投资余额、会计结算量等业务规模的增加,也包括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利润额等财务指标的增加,还包括资本额、固定资产和员工数量等经营资源的增加; 商业银行质的成长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资源的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的创新能力等

商业银行的成长模式主要包括规模导向型成长和质量导向型成长两种, 从历史角度考察,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还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经历过程度不同的规模导向型成长和质量导向型成长的发展路径,因此,中国银行业在面向国际化竞争与生存的

时刻,必须摒弃规模导向型的成长模式,逐步确立起质量导向型的成长模式,其最终目的就是使银行成功地转变为既能够把内部的经营资源和流程整合起来,又能与客户和市场的要求整合起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

(二)面向新的市场,以新的战略驱动力来推动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当代中国商业银行来说,面对方兴未艾的金融全球化浪潮,实施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无疑是开拓新业务、发展新市场、培育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也同样如此。与国际同行相比, 我们正处在起步阶段、学习阶段,实行市场化的同时面临着国际化的压力。因此,我们只有虚心学习,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认清对手,认清自己,熟悉国际规则、国际环境,而这无一是需时间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一个长远计划,在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绝不能因噎废食、急于求成。

二是地域扩展战略。从现在的形势来看, 国际化应分以下三步推进:首先在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开展业务。一则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二则也可以向领先的同行学习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其次重点放在发达工业化和新兴的工业国家, 在这些国家有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风险较小;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可以面向东欧等转轨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三是区位发展原则。从区位优势看,我国银行实行全球性区位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些地区虽然金融管制程度高,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也会高一些,但是,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金融创新的步伐,同时有利于直接吸收先进的国际金融管理经验;向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的亚太地区倾斜,适当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我国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倾斜,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处于调整阶段,虽然金融管制程度较低,但风险较大,故在进入这些地区时应持谨慎态度;向华侨聚居地区倾斜,在这些地方设立分支机构更容易打开市场。

总结: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自90年代以来我国银行商业化步伐很快,除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外,还出现了大批股份制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服务机构,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和国外大型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人才、服务质量、分之机构和设施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特别是存在制度性障碍。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世贸组织五年全面向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既拥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全面认识面临的环境和形势,要扩大国外分支机构,加大国际业务,扩展国际业务空间,实行银行业务的全能化、综合化、多元化;要大力培养适合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通过培训、研发、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等方式培养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懂英语、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的综合性人才。当然,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关系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成败的关键。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


相关文章

  • 国际投资名词解释汇总
  • 国际投资:各类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运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国际直接投资: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 ...查看


  • 跨国银行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启示
  • 跨国银行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启示 摘要:我国的商业银行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的法律制度都基本建立起来,金融环境也大有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较弱.本文试图从跨国银行投资模式的选择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从中 ...查看


  • 2009级商学院学年论文参考题目
  • 商学院2009级学年论文参考题目 一. 金融方面: 宣文俊老师论文题目 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2. 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 3.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 4. 论人民币汇率的制定机制 5.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势 6.论银行体 ...查看


  • 中国企业走出去分析
  • 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国际经济合作2012 年第 2 期跨国经营两国:其 1.95 万亿美元的营业总收入超过巴西2009 年的 GDP ,可以排名全球第八大经济体: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 年, 中国5 ...查看


  • 随着中国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论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对策及积极意义------以肯德基为例 随着中国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激发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而且庞大的中国市场也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特别是许多大的跨国公司也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 ...查看


  • 国际投资学
  • <国际投资学>(专科) 学案 第一篇:理论篇 第1章 国际投资概论 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产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投资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投资规模 ...查看


  • 跨国公司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与启示
  • 跨国公司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与启示 作者:李春磊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05期 摘要:二战之后,尤其19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快速发展的阶段.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创新变化的主要特点:指出了信息 ...查看


  • 跨国经营管理
  • 第5讲 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 一. 跨国经营管理思路的动态变化 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的困境与调整 "全球性联系过程" 实行全球战略的公司, 将资源和管理能力分散到总部和子公司,依靠紧密联系共同管 理跨国经营活动. " ...查看


  •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 畅 湖北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经济学院武汉430212) 摘要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势头一直强劲.却也存在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 盲目性: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