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 什么是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的日益丰富、完善和精密,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要素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使语言日臻完善。

2. 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外部因素)

2) 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3. 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实际的需要。

2)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4. 如何理解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5. 语言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

1)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2)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6.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语言的发展变化又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时刻被人们使用。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如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都是逐渐实现的。

7.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即使同一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这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随时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变化等。

2) 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

8.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的关系。

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

而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正适应了语言渐变性的需要:词汇虽然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而旧有此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部分,可以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新词中蕴含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渐变性质。 说到底,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都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

9. 语言的分化过程是什么?

语言的分化过程是指各方言之间、各亲属语言之间差别扩大,语言增多的过程。

A. 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内进一步的分工或社团居民在地域上的向外扩展,这样单一社会就分化为若干个社团,社团内成员的交际比较密切,不同社团的成员交际较稀疏。这样,在某一个社团内出现的语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是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衡。

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方言的产生上:

1) 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2) 地域方言:在地域上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

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因此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即地域方言。

B. 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或分化)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言的方言。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这些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做亲属语言。

10. 分析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

1) 地理条件: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社会,两个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语言之间逐渐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但地理原因不是形成方言的必要条件,方言的划分也不是以自然地理为界的。现代汉语的方言习惯上以地区名称来命名的,但方言的划分与行政划分所包括的地域不是对等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

2) 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因素:一个疆域很大但在政治、经济上不能完全保持统一的封建社会,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别。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会形成不同的方言。

3) 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方言产生的外部条件。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规则,并发生一系列音变情况,而这些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可能一致,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方言。因此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是形成方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11. 比较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点。

1) 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使用的基本材料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比如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全民性特点,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局限,或限于某个地域,或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

2) 不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词汇方面。而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正因为地域方言的差别

是系统上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12. 什么叫做亲属语言?什么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1)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之为亲属语言。

2)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个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的语系是印欧语系,研究的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也是印欧语系。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13.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和区分。

A.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

1) 共同点: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

2) 不同点:

a) 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b) 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B.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

判断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主要依据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

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属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

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同彼此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方言关系),而分属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亲属语言关系)。也就是说,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往往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但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唯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

14. 语言的统一有哪些情况?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个地方割据的,不很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原来几个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这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或语言间的分歧就会妨碍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会适应社会统一的要求而逐步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

语言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

15. 什么是共同语?现代汉语共同语是什么?

1)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决定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因此语言的统一不同于语言的分化,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共同语,共同语再向方言渗透。共同语可以说是语言统一的标志。

2)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6. 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

1) 共同语是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方言的一种高级形式。但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则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2) 推广民族共同语,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为了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共同语作为方言的高级形式,它只能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

3) 方言的语言材料不断丰富和充实共同语。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词汇在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的前提下吸收了其它方言的许多词语。

由此可见,方言和共同语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共存,但共同语最终将取代方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17. 共同语的规范。

A. 语言的规范化: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做到以下几点:

1) 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

2) 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

a) 语言中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

b) 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其刚出现时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B. 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因为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领导整个语言包括日常用语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C. 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以此引导汉语向健康的、完善的方向发展。

D. 语言是发展的,规范化的标准也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 什么是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的日益丰富、完善和精密,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要素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使语言日臻完善。

2. 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外部因素)

2) 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3. 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实际的需要。

2)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4. 如何理解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5. 语言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

1)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2)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6.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语言的发展变化又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时刻被人们使用。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如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都是逐渐实现的。

7.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即使同一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这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随时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变化等。

2) 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

8.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的关系。

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

而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正适应了语言渐变性的需要:词汇虽然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而旧有此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部分,可以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新词中蕴含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渐变性质。 说到底,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都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

9. 语言的分化过程是什么?

语言的分化过程是指各方言之间、各亲属语言之间差别扩大,语言增多的过程。

A. 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内进一步的分工或社团居民在地域上的向外扩展,这样单一社会就分化为若干个社团,社团内成员的交际比较密切,不同社团的成员交际较稀疏。这样,在某一个社团内出现的语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是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衡。

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方言的产生上:

1) 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2) 地域方言:在地域上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

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因此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即地域方言。

B. 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或分化)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言的方言。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这些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做亲属语言。

10. 分析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

1) 地理条件: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社会,两个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语言之间逐渐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但地理原因不是形成方言的必要条件,方言的划分也不是以自然地理为界的。现代汉语的方言习惯上以地区名称来命名的,但方言的划分与行政划分所包括的地域不是对等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

2) 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因素:一个疆域很大但在政治、经济上不能完全保持统一的封建社会,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别。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会形成不同的方言。

3) 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方言产生的外部条件。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规则,并发生一系列音变情况,而这些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可能一致,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方言。因此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是形成方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11. 比较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点。

1) 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使用的基本材料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比如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全民性特点,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局限,或限于某个地域,或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

2) 不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词汇方面。而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正因为地域方言的差别

是系统上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12. 什么叫做亲属语言?什么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1)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之为亲属语言。

2)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个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的语系是印欧语系,研究的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也是印欧语系。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13.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和区分。

A.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

1) 共同点: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

2) 不同点:

a) 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b) 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B.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

判断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主要依据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

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属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

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同彼此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方言关系),而分属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亲属语言关系)。也就是说,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往往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但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唯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

14. 语言的统一有哪些情况?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个地方割据的,不很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原来几个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这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或语言间的分歧就会妨碍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会适应社会统一的要求而逐步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

语言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

15. 什么是共同语?现代汉语共同语是什么?

1)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决定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因此语言的统一不同于语言的分化,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共同语,共同语再向方言渗透。共同语可以说是语言统一的标志。

2)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6. 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

1) 共同语是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方言的一种高级形式。但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则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2) 推广民族共同语,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为了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共同语作为方言的高级形式,它只能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

3) 方言的语言材料不断丰富和充实共同语。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词汇在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的前提下吸收了其它方言的许多词语。

由此可见,方言和共同语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共存,但共同语最终将取代方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17. 共同语的规范。

A. 语言的规范化: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做到以下几点:

1) 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

2) 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

a) 语言中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

b) 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其刚出现时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B. 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因为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领导整个语言包括日常用语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C. 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以此引导汉语向健康的、完善的方向发展。

D. 语言是发展的,规范化的标准也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相关文章

  •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 外部因素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1.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2.语言作为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 ...查看


  • 第七章语言的历史演变
  • 第七章 历史语言学 [学习提示]本章介绍了历史语言学的主要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有:第一节: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及其评价.有关语言起源的科学研究及基本结论.第二节:语汇的发展.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及根本原因.语言发展的三个规律.第三节:社 ...查看


  • 古汉语言学纲要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各高校自主命题,参考书参差不齐,从各院校招生简章的统计和研究中,我们发现该学科主要的考试科目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三门,这三门考试科目分别所使用的高频参考书是:<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 ...查看


  • 办公室主任领导艺术与办公室工作标准规范及文书写作全书
  • 办公室主任领导艺术与办公室工作标准规范及文书写作全书--编委会 作 者:编委会 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开 本:16开精装 册 数:全四册 光盘数:0 定价:998元 优惠价:499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 ...查看


  • 语言学概论的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 韶关学院中文系语言学概论要点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 因为语言是组成一个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 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有了语言,生活在社 ...查看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作业本参考答案--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
  • 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 规则的演变 规则之"源"(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规章 守则 公约 法律 制度 2.规范 准则 3.文字 约定俗成 风俗习惯 4.D 5.C 6.A 7.D 8.A 9.C [拓展提升 ...查看


  •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语言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 ...查看


  • 平面设计毕业论文 2
  • 论平面广告设计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系部名称 专业名称: 班级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 摘要内容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企业,都把提高设计水平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从报纸到杂志.从电视到网 ...查看


  • 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无奈
  • 余华小说<第七天>终于在千呼万唤声中出版了.刚一出版,它便成为了文学界一大热点,评论界对此作反应各有不同.有评论家赞赏余华有"对现实的责任和担当精神","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值得尊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