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

(1):《历史在战斗中》 (2)《鲁迅杂感选集》

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抒发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

家。原名朱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在他近四十年的创造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九二五年以前主要是诗歌,以后主要是散文,抗战胜利后则主要是杂文。诗歌方面,在当时的诗坛上,有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的郭沫若的诗;有浓的化不开的缠绵悱恻的徐志摩的诗;有带着镣铐跳舞的闻一多的诗······而朱自清的诗对感情的抒发则是质朴清新、真挚自然。在散文创作方面,鲁迅曾说过:“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朱自清的散文也是自成一家。他的散文构思精巧,形象生动,结构缜密圆转,语言优美漂亮,是一种“美文”。然而“时代的路自渐渐分

明,集体的要求渐渐强大,现实的力量渐渐逼紧;于是杂文便成了春天第一只燕子。”

(1)他的杂文相对于新诗和抒情散文,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手法都有新的发展和提高。朱自清先生穷尽一生的力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将自己的一腔的柔情倾注于纸上,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真正的艺术品不仅是思想的结晶,也是感情的结晶。感情受制于思想,因而有高尚、平庸和卑下之分;感情又有真挚和虚假的不同,感情的真假高下,决定着作品的感人程度。而朱自清散文中的情点,是他一生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朱自清散文中表现出的情感、忧愁、彷徨、愤懑、刻苦、追求······都是他在经历中所体验,感悟出来的,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倾注于作品中,因而能够扣触读者最深的心灵,激起读者感情的浪花。与同时期其他作家一样,他是随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成长起来的,是有着深厚文学根底的新一代学子。

一八九八年出生于海州的朱自清,在三岁时因父亲上任而迁至邵伯镇,后又举家迁至扬州,一直住到后来去北京上大学。作为朱家的长子长孙,父亲对他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希望他能够学有所成,将来有朝一日能够光耀门楣。因为父亲封建的思想,对当时新进的西式学校的教育方法和读书效果颇为怀疑,于是便送他去私塾先生那里学习经籍古文和诗词。因此,朱自清的国学根底相当好,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严谨的学习态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从个人气质上说朱自清属于忠厚朴实,平和中正,少年老成的那一类。最初在学校的时候,他多半是埋头苦读,不问世事的勤奋学子,就连与后来成为浅草社主要成员的杨晦同坐一张桌子,却彼此很少交谈,也没有多少交情。一段时间过后,朱自清意识到这种“生性谨敛,事事后人”的秉性,在当时的社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进步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痛下决心改变。于是取字佩弦,

取佩弦以自急之意。在北大生机勃勃的环境中,在各种学生运动和社会活动中,朱自清逐步改善了自己,他变得越来越活跃,尤其是经历过五四爱国运动,他社会活动才能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朱自清是把沉默当做人生哲学,人生艺术来谈的。态度从容超脱,笔调亦庄亦谐,但却曲折的反应他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悲凉。“刹那主义”是朱自清人生观的总结。不忧伤过去,不多想未来。全心全意的把握好现在,抓紧现在生活。这也是他严谨性格的一种表现。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创作中,他都用最严谨的态度要求自己做到最完美。他在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时说:“我的’忆的路’是’平如砥’、’直如矢’的;我永远不曾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我的颜色永远都是灰的。我的职业是三个教书;我的朋友永远是那么几个,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我是什么时候都是’了了冷冷地’知道、记住自己是怎样简单的一个人”。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隐逸在书斋里的一个简单的人,为我们留下

了那么多清新俊逸的文章,留下了那么多温柔如水的情感。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中国现代散文所受的直接影响,还是外国的影响。关注现实,强调现实生活意义,这是朱自清一贯的思路。因而在朱自清等散文家创作的新时期的散文由五四时期的议论性较强的杂感转向风格的多元发展和繁荣。其中,小品散文异军突起并迅速走向成熟,显示了“旧文学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从而,“彻底打破了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抒发,是不得不说的一点。他的散文给人闲话家常般的感觉,在不紧不慢的文笔间,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倾注笔尖。在北大讲课时朱自清不像其他的教授拿自己的文章来作为例文,他会避开自

己的作品去讲其他老师的作品。当然也有学生强烈的要求他来讲解自己的作品,他却谦虚的说:“写的都是些个人的情绪,大半是的。早年的作品,又多是无愁之仇,没有愁却偏要愁,那是活该。就让他自个儿愁去吧。”这一方面表现的是朱自清谦虚,不追逐名利的心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多以身边人事为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的散文中主要表达的有三种情感:(一)描写自然景物的可爱;(二)描写亲情的可贵;

(三)痛斥帝国主义的残暴。

自然景物的情感描写固然是朱自清最温柔,甜美的一种情感。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单从文章的表面看就是一篇篇不可模拟的图画。在他诗意的描写中,让读者从字里行间领略作者眼中的景色!有景就必然有情,借景抒情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朱自清的在这一类散文中所要抒发的是对自己所经历以及未经历的总结和期望的情感。他走路时匆匆,看朋友时匆匆,仿佛有无穷的事要做,他的好友叶圣陶先生形容他“匆匆的旅人的颜色”,并且断定他一辈子也改不

掉这种颜色。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写成的《匆匆》这是一首文情并茂,寓意深邃的散文诗。这是朱自清一生的写照。作者以绵密细致的笔触,系情于物,尽情的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令人感奋,启人深思。这是一篇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朱自清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在当时黑暗现实里,爱惜时光,不甘虚度,极思有所作为。它所表现的思想是朱自清所抒写的不愿蹉跎青春,浪费时日,虽彷徨仍思有所作为,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然而他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做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受,依托于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中,使抽象转化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做深刻的思考。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首先在于体验在作者对这种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在《匆匆》里,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的烘托内在潜思的作用。《匆匆》显然是流露出一种由于

倥偬时日,而忽起的如“游丝”般怅惘的情绪。但纵观全篇情调却是健康向上的,诗人绝不是观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作品似乎没有回答“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如何去结束“彷徨”,但在作者不断追问、反问、责问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深深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掷光阴“匆匆”而过。“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揍这一遭啊?”着正是作者是点睛之笔,隐含在作品里的就是这种不甘虚掷光阴,为求上进的精神。后来,经过长期摸索,作者终于“一步步踏在泥土上”,向前走去。

亦或是在描写《绿》这篇文章。那样精巧细致的梅雨潭不仅俘获了作者的心,更是 令我们这些读者为之神往。《绿》之所以能那样地令人赏心悦目,主要原因在就在于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集中笔力,紧扣重点,而有讲究结构铺成,一步紧似一步地去追捉那“醉人的绿”,自然的把读者诱入他所创

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作者独出心裁地通过空间顺序由远及近、详略得当得展示了梅雨潭的全景,一落笔便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为下文探索醉人的绿,创造了富有诗意的气氛。通常,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喜欢描写具体而形象的物,这样不仅方便我们描写更容易让读者理解。绿,作为一种颜色的概念,比较难写,然而令人赞赏不已的是,朱自清并没有像常人那样以各种喻语进行描摹,而是高明地借助联想引起的对比来获得良好的效果。“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又深密的’绿壁’,从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有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这又不像,那又不是,似乎是无法比拟的,但又在这看似无法描写中,透出无限生机,那梅雨潭奇异的绿,就在这“太淡”、“太浓”、“太明”、“太暗”的对比和限制中,被描写的恰到好处的境界。

朱自清好用叠字,叠词来增添作品的韵味。如写梅雨瀑,不用“花花”,而用“花

花花花”,不尽模拟了水声,而且示人以水流之态势。写梅雨潭绿水则一碧“汪汪”,水波“闪闪”,水光“滑滑”,水色“清清”十分确切而鲜明地表现了潭水万千姿态的景象。而这些迭音词,不尽使自然景色具体而丰实,而且音韵铿锵,旋律动听,给人以一种声请并茂的音乐美的享受。朱自清以为艺术语言应该是“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信札》)。《绿》的语言就有这种美感特征。

亲情也是朱自清心中割舍不断的一个情节,在《冬天》里描写的一家四口吃“洋炉子”的情景。虽然是在点着“洋灯”的昏暗的老屋子里,但是那个时候是父亲带着兄弟三个一起吃着那个好似反穿白狐大衣的嫩而滑的白煮豆腐。父亲夹着滚烫的豆腐,喂着三个亲子,父亲对儿子的热爱,在那满屋子氤氲着白煮豆腐的热气中得到尽情的披露。《背影》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将父爱描写的透彻心底。全文没有一字是对父亲正面形象的描写,也没有一字赞美父亲对自己的好。就是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

褂的背影。”艰难的跨过铁道为作者买橘子的父亲的形象,留在了千万读者的心中。作者对父亲的深挚的爱,没有浓情的渲染,没有,质朴的语言把作者心目中那个不多感情的父亲描写的活了。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的那样的诊治,那样的自然,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波动,最后深深的受到感动。《给亡妇》中描写对亡妇的思念之情,没有平常人的捶胸顿足,哭天抢地,只是静静的写下亡妻身前为自己和家人所做的一切,情意深深,透人心扉。他没有写自己是多么的想念亡妻,多么的不舍她的离去,又是多么的忘不了她,乃至对她离去的愧疚。只是将亡妻的一颦一笑,一静一动,清清静静的写在纸上,告诉她,她最爱的孩子正在平平安安的长大,只希望劳累一生的她,安心的好好的休息一下。素朴的风格,平实的结构将情与事交相融合,让人了解他亡妻生前种种,也表露自己不灭之情。给作品染上一层缠绵委婉的抒情色彩。

《儿女》中的父爱也是扣人心弦。虽然,现在的我们嗨没有为人父母,但是朱自清却

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做父母是怎样的种心情,是怎样的一种变化。朱自清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情来向读者展现自己是怎样一个不合格的父亲,用他人对儿女的疼爱之心来反衬自己对子女的不合格。纵然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却能将这一份感情清晰的表达在纸上,让读者为他痴为他笑。

纵观这一类记叙家庭事件的散文,可以看出朱自清善于从自己熟悉的事件中截取题材来反映自己心中的不平。因为生活困难,所以不能亲自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因为没钱,最善良的妻子早早的离开了自己······自己一家是这样的痛苦,还有那些仍生活在悲惨深渊的千千万万的家庭呢?

生活在那样一个灾难重重的时代,文人的责任不仅仅是在为文学的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更应该为国家的发展思虑。朱自清先生亦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文人,他虽没有什么惊天地的举动,但是他时刻牢记着要做好自己,从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规范着自己,也是表达出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就连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是不忘叮嘱家人不要买美国的援助粮。他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在后期的杂文创作中变现的尤为明显。不畏强权的他,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无视着身边一切的黑暗行动。杂文的创作不得不提到鲁迅先生。瞿秋额白在评论鲁迅的杂文时说,“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是作家不能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作品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2)鲁迅的杂文,锋芒毕露,振人心魄,像一个战士一样的在文坛上战斗着。而朱自清的杂文的内容涉及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对重大政治事件的记叙,有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描述,也有对社会问题的议论,又有对个人思想情感的抒发,还有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他的杂文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第一类是揭露性杂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回来杂记》等。通过记叙身边一个被买来的小女孩的描写想到社会的黑暗,想到生活悲苦,

想到一切一切的不公,在看看自己的子女,真是因为没有被买卖,显得那样的幸福。还有那个“可爱”的白种小男孩,却是因为在一种不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显露出不和年纪的思想。纪实性和叙事性是这类杂文主要的特点,而揭露性和批判性是此类杂文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这主要是因为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创作思想上受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影响。主张写实。就是揭露现实的黑暗,诅咒一切的丑恶和不公,呼吁人们觉醒和起来抗争。第二类是哲理性杂文,如《正义》《论自己》,用朱自清自己的话解释,就是讨论“世故人情”的杂文,即讨论有关社会,人情和处事之道的杂文。通过经历身边的事情,以此来看待身边发生 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在再用哲学的思维去讨论,所以这类杂文有着浓厚的思辨色彩和哲学意味。第三类为学术性的杂文。讨论诸如文学与时代、文学与大众、文学的旧标准与新尺度等。

朱自清的杂文具有不一样的情感表达。首先,他坚持“写实”的创作主义原则,通

过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记叙来反映和揭示社会的本质。例如作者亲身经历的“三·一八”惨案所写成的《执政府大屠杀记》,详细的记录了大屠杀的过程,作者通过一幅幅鲜血淋漓的场面向世人控诉执政府的酷刑,使我们能够真切的目睹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没有犀利的语言,冷酷的字眼,只是通过一点点的细小的场景来描述着当时的惨烈的情景。其次,他常常透过具体的社会现象,深入本质,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他将自己的满腹疑问倾注于生活中每一件事情中,把对社会中不平的愤恨也在文章里写出来,让读者更加形象的了解事件,发人深思。 朱自清的文章既可以浅读,也可以深读。浅读读他的文字美,结构美;深读读他的精神,以及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

朱自清先生几乎与同时期所有的文人学者都有联系,如俞平伯、闻一多等。他们都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了贡献。同时,他们在自己创造中也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俞平伯先生的创作有诗人的情怀,散文家的浪漫,但更有着学者严密的逻辑

性。在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后,两个人都写了一篇记叙游记的文章。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是“满驻着那一种诗意”。所谓诗意,就是鲜明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思想感情和精美的艺术构思的有机统一。朱自清喜欢这样的艺术创作,“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山野缀拾》)。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形象的诗意创造,要求一切都要通过形象思维酝酿完成美的意境。河中往来的歌妓船靠过来请他们点戏的时候,朱自清局促而又张惶。从自身说,他是渴望听到美妙歌声的,但他有十分同情她们沦落风尘的不幸遭遇,知道要尊重她们的人格,于是他红着脸窘迫的拒绝了。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两次,朱自清又受了两次窘。然而对于旷达洒脱,如浊世佳公子的俞平伯来说“无怒亦无哀”,淡淡地打发掉此事,仍然带着超然物外的闲逸。而执着、拘谨、细腻的朱自清却游兴顿失。他恍然意识到,尽管置身于秦淮夜景,但笼罩在心头的惆怅仍然无法排解。上岸后朱自清怅然惘失,心头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比较古朴、凝练。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虽则有些地方显得比较繁缛,但也不乏机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写,比如“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这“挤着”、“挨着”、“抹着”,很有生活实感,写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哗景象。特别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更有哲理的意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坐在小船上看风光,殊不知这一叶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风光,每一个赏灯玩景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风光的组成部分。

朱自清先一生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财富,同时他的勤勤恳恳的学习态度也是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他的散文就像是午后阳光下那个陪伴我们的闲

话家常的老者,平平淡淡却又那么的富有智慧。

(1):《历史在战斗中》 (2)《鲁迅杂感选集》

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抒发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

家。原名朱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在他近四十年的创造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九二五年以前主要是诗歌,以后主要是散文,抗战胜利后则主要是杂文。诗歌方面,在当时的诗坛上,有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的郭沫若的诗;有浓的化不开的缠绵悱恻的徐志摩的诗;有带着镣铐跳舞的闻一多的诗······而朱自清的诗对感情的抒发则是质朴清新、真挚自然。在散文创作方面,鲁迅曾说过:“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朱自清的散文也是自成一家。他的散文构思精巧,形象生动,结构缜密圆转,语言优美漂亮,是一种“美文”。然而“时代的路自渐渐分

明,集体的要求渐渐强大,现实的力量渐渐逼紧;于是杂文便成了春天第一只燕子。”

(1)他的杂文相对于新诗和抒情散文,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手法都有新的发展和提高。朱自清先生穷尽一生的力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将自己的一腔的柔情倾注于纸上,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真正的艺术品不仅是思想的结晶,也是感情的结晶。感情受制于思想,因而有高尚、平庸和卑下之分;感情又有真挚和虚假的不同,感情的真假高下,决定着作品的感人程度。而朱自清散文中的情点,是他一生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朱自清散文中表现出的情感、忧愁、彷徨、愤懑、刻苦、追求······都是他在经历中所体验,感悟出来的,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倾注于作品中,因而能够扣触读者最深的心灵,激起读者感情的浪花。与同时期其他作家一样,他是随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成长起来的,是有着深厚文学根底的新一代学子。

一八九八年出生于海州的朱自清,在三岁时因父亲上任而迁至邵伯镇,后又举家迁至扬州,一直住到后来去北京上大学。作为朱家的长子长孙,父亲对他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希望他能够学有所成,将来有朝一日能够光耀门楣。因为父亲封建的思想,对当时新进的西式学校的教育方法和读书效果颇为怀疑,于是便送他去私塾先生那里学习经籍古文和诗词。因此,朱自清的国学根底相当好,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严谨的学习态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从个人气质上说朱自清属于忠厚朴实,平和中正,少年老成的那一类。最初在学校的时候,他多半是埋头苦读,不问世事的勤奋学子,就连与后来成为浅草社主要成员的杨晦同坐一张桌子,却彼此很少交谈,也没有多少交情。一段时间过后,朱自清意识到这种“生性谨敛,事事后人”的秉性,在当时的社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进步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痛下决心改变。于是取字佩弦,

取佩弦以自急之意。在北大生机勃勃的环境中,在各种学生运动和社会活动中,朱自清逐步改善了自己,他变得越来越活跃,尤其是经历过五四爱国运动,他社会活动才能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朱自清是把沉默当做人生哲学,人生艺术来谈的。态度从容超脱,笔调亦庄亦谐,但却曲折的反应他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悲凉。“刹那主义”是朱自清人生观的总结。不忧伤过去,不多想未来。全心全意的把握好现在,抓紧现在生活。这也是他严谨性格的一种表现。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创作中,他都用最严谨的态度要求自己做到最完美。他在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时说:“我的’忆的路’是’平如砥’、’直如矢’的;我永远不曾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我的颜色永远都是灰的。我的职业是三个教书;我的朋友永远是那么几个,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我是什么时候都是’了了冷冷地’知道、记住自己是怎样简单的一个人”。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隐逸在书斋里的一个简单的人,为我们留下

了那么多清新俊逸的文章,留下了那么多温柔如水的情感。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中国现代散文所受的直接影响,还是外国的影响。关注现实,强调现实生活意义,这是朱自清一贯的思路。因而在朱自清等散文家创作的新时期的散文由五四时期的议论性较强的杂感转向风格的多元发展和繁荣。其中,小品散文异军突起并迅速走向成熟,显示了“旧文学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从而,“彻底打破了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抒发,是不得不说的一点。他的散文给人闲话家常般的感觉,在不紧不慢的文笔间,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倾注笔尖。在北大讲课时朱自清不像其他的教授拿自己的文章来作为例文,他会避开自

己的作品去讲其他老师的作品。当然也有学生强烈的要求他来讲解自己的作品,他却谦虚的说:“写的都是些个人的情绪,大半是的。早年的作品,又多是无愁之仇,没有愁却偏要愁,那是活该。就让他自个儿愁去吧。”这一方面表现的是朱自清谦虚,不追逐名利的心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多以身边人事为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的散文中主要表达的有三种情感:(一)描写自然景物的可爱;(二)描写亲情的可贵;

(三)痛斥帝国主义的残暴。

自然景物的情感描写固然是朱自清最温柔,甜美的一种情感。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单从文章的表面看就是一篇篇不可模拟的图画。在他诗意的描写中,让读者从字里行间领略作者眼中的景色!有景就必然有情,借景抒情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朱自清的在这一类散文中所要抒发的是对自己所经历以及未经历的总结和期望的情感。他走路时匆匆,看朋友时匆匆,仿佛有无穷的事要做,他的好友叶圣陶先生形容他“匆匆的旅人的颜色”,并且断定他一辈子也改不

掉这种颜色。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写成的《匆匆》这是一首文情并茂,寓意深邃的散文诗。这是朱自清一生的写照。作者以绵密细致的笔触,系情于物,尽情的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令人感奋,启人深思。这是一篇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朱自清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在当时黑暗现实里,爱惜时光,不甘虚度,极思有所作为。它所表现的思想是朱自清所抒写的不愿蹉跎青春,浪费时日,虽彷徨仍思有所作为,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然而他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做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受,依托于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中,使抽象转化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做深刻的思考。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首先在于体验在作者对这种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在《匆匆》里,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的烘托内在潜思的作用。《匆匆》显然是流露出一种由于

倥偬时日,而忽起的如“游丝”般怅惘的情绪。但纵观全篇情调却是健康向上的,诗人绝不是观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作品似乎没有回答“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如何去结束“彷徨”,但在作者不断追问、反问、责问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深深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掷光阴“匆匆”而过。“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揍这一遭啊?”着正是作者是点睛之笔,隐含在作品里的就是这种不甘虚掷光阴,为求上进的精神。后来,经过长期摸索,作者终于“一步步踏在泥土上”,向前走去。

亦或是在描写《绿》这篇文章。那样精巧细致的梅雨潭不仅俘获了作者的心,更是 令我们这些读者为之神往。《绿》之所以能那样地令人赏心悦目,主要原因在就在于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集中笔力,紧扣重点,而有讲究结构铺成,一步紧似一步地去追捉那“醉人的绿”,自然的把读者诱入他所创

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作者独出心裁地通过空间顺序由远及近、详略得当得展示了梅雨潭的全景,一落笔便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为下文探索醉人的绿,创造了富有诗意的气氛。通常,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喜欢描写具体而形象的物,这样不仅方便我们描写更容易让读者理解。绿,作为一种颜色的概念,比较难写,然而令人赞赏不已的是,朱自清并没有像常人那样以各种喻语进行描摹,而是高明地借助联想引起的对比来获得良好的效果。“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又深密的’绿壁’,从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有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这又不像,那又不是,似乎是无法比拟的,但又在这看似无法描写中,透出无限生机,那梅雨潭奇异的绿,就在这“太淡”、“太浓”、“太明”、“太暗”的对比和限制中,被描写的恰到好处的境界。

朱自清好用叠字,叠词来增添作品的韵味。如写梅雨瀑,不用“花花”,而用“花

花花花”,不尽模拟了水声,而且示人以水流之态势。写梅雨潭绿水则一碧“汪汪”,水波“闪闪”,水光“滑滑”,水色“清清”十分确切而鲜明地表现了潭水万千姿态的景象。而这些迭音词,不尽使自然景色具体而丰实,而且音韵铿锵,旋律动听,给人以一种声请并茂的音乐美的享受。朱自清以为艺术语言应该是“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信札》)。《绿》的语言就有这种美感特征。

亲情也是朱自清心中割舍不断的一个情节,在《冬天》里描写的一家四口吃“洋炉子”的情景。虽然是在点着“洋灯”的昏暗的老屋子里,但是那个时候是父亲带着兄弟三个一起吃着那个好似反穿白狐大衣的嫩而滑的白煮豆腐。父亲夹着滚烫的豆腐,喂着三个亲子,父亲对儿子的热爱,在那满屋子氤氲着白煮豆腐的热气中得到尽情的披露。《背影》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将父爱描写的透彻心底。全文没有一字是对父亲正面形象的描写,也没有一字赞美父亲对自己的好。就是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

褂的背影。”艰难的跨过铁道为作者买橘子的父亲的形象,留在了千万读者的心中。作者对父亲的深挚的爱,没有浓情的渲染,没有,质朴的语言把作者心目中那个不多感情的父亲描写的活了。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的那样的诊治,那样的自然,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波动,最后深深的受到感动。《给亡妇》中描写对亡妇的思念之情,没有平常人的捶胸顿足,哭天抢地,只是静静的写下亡妻身前为自己和家人所做的一切,情意深深,透人心扉。他没有写自己是多么的想念亡妻,多么的不舍她的离去,又是多么的忘不了她,乃至对她离去的愧疚。只是将亡妻的一颦一笑,一静一动,清清静静的写在纸上,告诉她,她最爱的孩子正在平平安安的长大,只希望劳累一生的她,安心的好好的休息一下。素朴的风格,平实的结构将情与事交相融合,让人了解他亡妻生前种种,也表露自己不灭之情。给作品染上一层缠绵委婉的抒情色彩。

《儿女》中的父爱也是扣人心弦。虽然,现在的我们嗨没有为人父母,但是朱自清却

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做父母是怎样的种心情,是怎样的一种变化。朱自清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情来向读者展现自己是怎样一个不合格的父亲,用他人对儿女的疼爱之心来反衬自己对子女的不合格。纵然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却能将这一份感情清晰的表达在纸上,让读者为他痴为他笑。

纵观这一类记叙家庭事件的散文,可以看出朱自清善于从自己熟悉的事件中截取题材来反映自己心中的不平。因为生活困难,所以不能亲自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因为没钱,最善良的妻子早早的离开了自己······自己一家是这样的痛苦,还有那些仍生活在悲惨深渊的千千万万的家庭呢?

生活在那样一个灾难重重的时代,文人的责任不仅仅是在为文学的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更应该为国家的发展思虑。朱自清先生亦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文人,他虽没有什么惊天地的举动,但是他时刻牢记着要做好自己,从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规范着自己,也是表达出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就连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是不忘叮嘱家人不要买美国的援助粮。他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在后期的杂文创作中变现的尤为明显。不畏强权的他,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无视着身边一切的黑暗行动。杂文的创作不得不提到鲁迅先生。瞿秋额白在评论鲁迅的杂文时说,“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是作家不能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作品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2)鲁迅的杂文,锋芒毕露,振人心魄,像一个战士一样的在文坛上战斗着。而朱自清的杂文的内容涉及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对重大政治事件的记叙,有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描述,也有对社会问题的议论,又有对个人思想情感的抒发,还有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他的杂文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第一类是揭露性杂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回来杂记》等。通过记叙身边一个被买来的小女孩的描写想到社会的黑暗,想到生活悲苦,

想到一切一切的不公,在看看自己的子女,真是因为没有被买卖,显得那样的幸福。还有那个“可爱”的白种小男孩,却是因为在一种不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显露出不和年纪的思想。纪实性和叙事性是这类杂文主要的特点,而揭露性和批判性是此类杂文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这主要是因为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创作思想上受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影响。主张写实。就是揭露现实的黑暗,诅咒一切的丑恶和不公,呼吁人们觉醒和起来抗争。第二类是哲理性杂文,如《正义》《论自己》,用朱自清自己的话解释,就是讨论“世故人情”的杂文,即讨论有关社会,人情和处事之道的杂文。通过经历身边的事情,以此来看待身边发生 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在再用哲学的思维去讨论,所以这类杂文有着浓厚的思辨色彩和哲学意味。第三类为学术性的杂文。讨论诸如文学与时代、文学与大众、文学的旧标准与新尺度等。

朱自清的杂文具有不一样的情感表达。首先,他坚持“写实”的创作主义原则,通

过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记叙来反映和揭示社会的本质。例如作者亲身经历的“三·一八”惨案所写成的《执政府大屠杀记》,详细的记录了大屠杀的过程,作者通过一幅幅鲜血淋漓的场面向世人控诉执政府的酷刑,使我们能够真切的目睹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没有犀利的语言,冷酷的字眼,只是通过一点点的细小的场景来描述着当时的惨烈的情景。其次,他常常透过具体的社会现象,深入本质,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他将自己的满腹疑问倾注于生活中每一件事情中,把对社会中不平的愤恨也在文章里写出来,让读者更加形象的了解事件,发人深思。 朱自清的文章既可以浅读,也可以深读。浅读读他的文字美,结构美;深读读他的精神,以及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

朱自清先生几乎与同时期所有的文人学者都有联系,如俞平伯、闻一多等。他们都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了贡献。同时,他们在自己创造中也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俞平伯先生的创作有诗人的情怀,散文家的浪漫,但更有着学者严密的逻辑

性。在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后,两个人都写了一篇记叙游记的文章。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是“满驻着那一种诗意”。所谓诗意,就是鲜明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思想感情和精美的艺术构思的有机统一。朱自清喜欢这样的艺术创作,“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山野缀拾》)。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形象的诗意创造,要求一切都要通过形象思维酝酿完成美的意境。河中往来的歌妓船靠过来请他们点戏的时候,朱自清局促而又张惶。从自身说,他是渴望听到美妙歌声的,但他有十分同情她们沦落风尘的不幸遭遇,知道要尊重她们的人格,于是他红着脸窘迫的拒绝了。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两次,朱自清又受了两次窘。然而对于旷达洒脱,如浊世佳公子的俞平伯来说“无怒亦无哀”,淡淡地打发掉此事,仍然带着超然物外的闲逸。而执着、拘谨、细腻的朱自清却游兴顿失。他恍然意识到,尽管置身于秦淮夜景,但笼罩在心头的惆怅仍然无法排解。上岸后朱自清怅然惘失,心头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比较古朴、凝练。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虽则有些地方显得比较繁缛,但也不乏机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写,比如“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这“挤着”、“挨着”、“抹着”,很有生活实感,写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哗景象。特别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更有哲理的意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坐在小船上看风光,殊不知这一叶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风光,每一个赏灯玩景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风光的组成部分。

朱自清先一生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财富,同时他的勤勤恳恳的学习态度也是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他的散文就像是午后阳光下那个陪伴我们的闲

话家常的老者,平平淡淡却又那么的富有智慧。


相关文章

  • 文学鉴赏论文
  • 文学鉴赏 系别:工程系 班级:10级土木1班 姓名:韩春刚 学号:201001455 悼念亡妻之<怀念萧珊>与<给亡妇>比较 内容摘要:巴金与朱自清在悼念亡妻时,以不同的笔法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两篇散文情深意远,正气 ...查看


  • 散文的分类(高三备课资料)
  •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 ...查看


  • 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实践 研究课题组关于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阜阳市第十九中学课题组 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一.散文特点: 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 ...查看


  • 散文的种类
  • 散文的种类 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偏重于抒情的散文应写出意境,偏重于写人叙事的散文应写出生活情趣.这应该是我们创作和评价散文的标准和尺度. 抒情性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 ...查看


  • 春天的香气-朱自清[绿]解读
  • 春天的香气--朱自清<绿>解读 吴玉成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绿>中,在对景色进行描写时,语言精准优美.质朴天然,将自己当时的内心情感与眼前看到的景色完美的结 合起来,给读者们呈现出了一幅清雅秀丽的山水画.本文对朱自清 ...查看


  • 浅议朱自清与郁达夫之散文风格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浅议朱自清与郁达夫之散文风格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赵丹萍 [摘要]朱自清与郁达夫分属于"五四"散文流派的写实派与浪漫感伤派.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经历造就了他们风格迥异的散文.在五四这个特殊的年代中他们用不 ...查看


  •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 写景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提要: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所 ...查看


  • 朱自清[春]
  • 1.春 ----朱自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指导学生有感 ...查看


  • 散文发展的历史概述
  • 散文发展的历史概述.分类.和审美特征 (转载) 被 公 收 阅读 pmjjhmpb 藏 2011-12-12 原转众文 藏: 数:1 公来 于 开 源 修改 如何标记批注? 一.什么是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欣赏 散文这个词.内涵十分宽泛,古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