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第23卷第1期  2004年2月   

 

 

      怀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  

 

      Vol1231No11   Feb.2004

母爱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宋淑媛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湖南永州425006)

摘 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母爱对鲁迅的影响:一方面,母爱对鲁迅的成长有着正面的影响,母爱给了鲁迅幸福的童年,也给了他奋斗的力量;另一方面,母爱又束缚了鲁迅的行动,。

关键词:鲁迅; 母爱; 感激; 抱怨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TheE-(offYongzhouVocationalUniversity,Yongzhou,Hunan425006)

Abstract:For,lovebroughtpositiveinfluenceonLuxun’sgrowth:motherlovegaveLuxunahappychildhood,andalsogavehimthepowerofstruggle;andforanother,motherlovetiedupLuxun’sactionandgavehimdoubleheavypressureonhisspiritandmaterial1

Keywords:Luxun; motherlove; gratitude; complaint

  几十年前,毛泽东同志曾对鲁迅先生作了极其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一评价几十年来一直主导着鲁迅研究的方向,使得不少人心目中鲁迅的形象特别高大完美,几近于神。一提起鲁迅,脑海中便是头发直立,目光炯炯,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人民俯首微笑的形象。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个平常的真实的人。他是儿子,是兄长,是丈夫,还是父亲。他有自己的生活,个人的情感,以及矛盾的内心世界。要了解鲁迅,我们不仅要注目于他的伟大成就,还应看到他是在怎样的生活环境里取得这些成就的。徐麟曾说:“惟有在人的平凡之中,我们才能看见真实的人性、爱情、人格和生命力。”(《鲁迅中期思想研究》280页)只有了解鲁迅生活的真实,才能更真实地理解他的伟大。

一、母爱是鲁迅童年的天堂,少年的港湾,还是他进取的动力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新台门一个周姓的大家族里。那时的中国仍处于激烈的动荡变化之中。封建社会痛苦解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波

收稿日期:2003-09-10

澜壮阔,却最终归于失败。这些历史的冲击波引起了国家民族的衰败、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影响了每个家庭。鲁迅的家庭同样像沧海中的一叶扁舟,经受着时代风雨的吹打,飘荡、颠簸、最后衰落。鲁迅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境已经下降为只有四、五十亩水田的小康之家。但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忧虑的。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一个名门闺秀。她聪明好学,虽没读过书,却以自修得到能读书的能力;她贤慧能干,对孩子有着温柔的母爱。在母亲的疼爱下,鲁迅的童年幸福快乐。有时在妈妈的带领下去外婆家玩,经历许多有趣的事情;有时在母亲的房里翻画谱,描绣像,自得其乐;有时,父亲命令他背书,母亲就静静地听着,为他担心,他顺利地背完了书,母亲就为他高兴,给他鼓励。

[1](P11)

在鲁迅十三岁的时候,家里经历了一场大变故。祖父因科场行贿案被捕,父亲也被取消乡试资格。为了救祖父,家中卖掉了所有的田产。父亲由于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病倒,脾气越来越坏,喝闷酒,抽大烟,身体与家境越来越糟。在这艰难的日子里。咬着牙坚强挺住的是母亲。为了给丈夫治病,她拿出了自己的首饰和所有值钱的衣物,让长子鲁迅到当铺里换了钱再去给父亲抓药,母子因此受尽屈辱。

作者简介:宋淑媛(1962-),女,湖南常德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高级讲师,从事人文教育方面的研究。

第23卷第1期             宋淑媛:母爱对鲁迅一生的影响・85・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也就在这艰难的处境中,母亲变得更坚强自信,感情更丰富诚挚、深沉、锲而不舍。她用自己的爱呵护着孩子们,也用自己的品德影响和教育着鲁迅。彭定安在《鲁迅评传》中这样写道:“她的思想开明,她的性格坚强,具有战斗性、韧性。她把自己的性格和思想遗产传给自己的儿子了,成为他的伟大思想性格的最初的因素和种子。”的确,在丈夫死后,母亲把自己的一切以及她厚重的希望都给了她的孩子们。她时时鼓励鲁迅勤奋学习,支持他“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1898年,鲁迅到南京求学,就是母亲艰难地筹借了八元川资,含泪送他上路,并鼓励他“穷出山”的。

[2](P52)

他飞不起来,但当母亲需要他回来的时候,他便失去了自由。因此,对母亲他除了爱和感激,还有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恐惧和抱怨。这种恐惧和抱怨,有时是通过书信交谈直接表达的,有时则是通过文学创作含蓄流露的。

在1925年4月11日致赵其文的信中,鲁迅就写到:“感激,那不待言,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起来,大概总算是美德罢。但我总觉得这是束缚人的。譬如,我有时很想冒险、破坏,几乎忍不住,而我有一个母亲,还有些爱我,愿我平安,我因为感激他的爱,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做的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至少是一部,这对于一个,的确是一种痛苦,一种牺另外,鲁迅屈从母亲的意愿娶了朱安,他的内心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1919年,鲁迅曾收到一位不相识的少年写的一首反抗包办婚姻的新诗,竟激动得说“这对我有意义”,认为“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并因此写了一篇《随感录》,登在当时的《新青年》六卷一号上,指明了“无爱情结婚的恶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无爱情结婚”所给予他的心灵的创痛之深。1926年11月28日给许广平的信中,鲁迅也写道:“我一生的失计,即在向来不为自己生活打算,一切听人安排,因为那时预料是活不久的。后来预料并不确中,仍能生活下去,逐至弊病百出,十分无聊。”这里的“听人安排”显然是指听从母亲安排接受朱安等。之所以接受,是由于对母亲的感激和孝心;之所以“弊病百出,十分无聊”则由于鲁迅因此“牺牲了尚未完全觉醒的生命之爱”

[4](P254)

可以说,,进取的一股动力。

然而,,但母二、母爱有时又是鲁迅行动的束缚,生活的重压对于含辛茹苦抚育自己和弟弟们成人的寡母,鲁迅的心中是充满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由于他是周家的长男,更能体察母亲的不幸和艰难,所以,为了报答母亲,为母亲分忧,他在内心过早地挑起了关心全家的重担。在外出求学时,他就“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当今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

[2](P68)

牵挂之情,溢于

言表。他还曾对两个兄弟说: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我们将来都要好好孝敬母亲才对。正是基于这种对母爱的感激和孝心,鲁迅事事听任母亲安排,即使对自己有害为自己所不愿的事,为了不拂递母亲之意,他也强迫自己接受。

1906年,鲁迅正在日本求学,有人谣传鲁迅在日本已经

,而这种“被牺牲的生命之爱并没有死

[4](P254)

去,它仍在成熟、发展,而终于变成为爱的觉醒。”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他遇

结婚。因鲁迅早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山阴朱安女士订了婚,所以这消息使得他家十分惶急,于是便不断地写信催促他回家,说是他母亲病了。鲁迅回家后才知受了骗。他并不爱朱安女士,对这种包办婚姻本应反抗,但为了不愿让母亲伤心,只好牺牲自己,与朱安成亲,了了母亲的一桩心愿。他曾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P57)

见了敬爱他的青年学生许广平。在许广平的身上,鲁迅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尽管爱的意识一直被他的理智压抑着,但无意识中爱的生命意向却在他们的通信中被激活,像‘死火’被带出了冰谷”

[4](P256)

。是拒绝热烈真挚

的爱情消极地承受命运,还是背弃母亲的安排,投入新的生活?“生命之爱与伦理之爱,终于在他那里发展为正面冲突”

[4](P258)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朱安对于母爱的束缚的挣扎和反抗,以从未有过的力

又何尝不是鲁迅孝敬母亲的一件礼物呢?鲁迅结婚后仅仅停留了四天,便告别母亲、妻子和故乡,重返东京了。朱安从此便成了永远陪伴在母亲身边的“母亲的儿媳妇”。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归国,也是“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3](P1-2)

量增长。

在文学创作中,鲁迅就曾借《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表现了屈从母亲和母爱而带来的痛苦。吕纬甫是一个为母爱而丧失男性意志和爱的能力的人。而且他对自己的非自我意志的存在状态是清楚的,因而他也就无法消除他对自己的厌恶与鄙弃。在短短十年中,逐渐由一个精悍敏捷、目光射人的

鲁迅就像母亲手中放飞的一只风筝,没有母亲的拉扯,

・86・怀化学院学报                  2004年2月

青年,变成了须发散乱、两眼无光、动作迟钝而迂缓的“老头”。如果说,鲁迅通过吕纬甫这个具有心理深度的悲剧性人物来表达对母爱束缚的恐惧,那么,在《过客》中鲁迅则通过过客拒绝小女孩的一片破布来表达了内心对“爱”的拒绝和反抗。而在《孤独者》中,鲁迅又借魏连殳表达了一个渴望挣脱宗法式母爱的束缚,收回因“中国家族制度”而不得不属于别人的那部分生命权利的强烈愿望。

从以上作品人物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鲁迅的影子,看到母爱对鲁迅的束缚和重压给鲁迅心灵带来的创痛。而且鲁迅还对母亲在经济上和生活工作方面给自己带来的重压和不便产生过抱怨。

1933年7月11日鲁迅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家中既可

具有‘双重人格’,而且在心理学意义上也是‘双重人格’”

[4](P256)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为什

么在怨母的同时又一生都孝顺母亲,即使最后背弃母亲的安排,与朱安分居,与许广平恋爱同居,坚定地走出了生活的误区,他仍然设法取得了母亲的谅解,与母亲相处得很好。

在与妻母分居两地时,鲁迅不管走到哪里,始终保持着对母亲的牵念,竭尽全力孝顺母亲,寄钱、寄物、妥善处理家中事务;与妻母同居一地时,则事事关心母亲,买了吃的东西都总是让母亲先挑选。1932年11月,鲁迅得知母亲生病,马上从上海赶到北京,,直到母亲,鲁迅不管要多少[6(P412,

没有问题,甚好,其实以现在生活之艰难,法,也还要是中上,,”1935年3月,,,虽收入《鲁迅全集》的仅有48,精神上的宽慰和问候。鲁迅向母亲谈家庭琐事,谈饮食起居,谈身体情况,谈天气变化,真是不厌其烦。待到爱子海婴出世后,几乎每封信都要向老母报告海婴身体和智力发育成长的情况。语言在朴质中还不乏幽默诙谐。就是这一封封极普通又倾注爱心的信函,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一生对母亲的至孝。

这种孝心曾让鲁迅的生活受到过束缚,心灵也受到创伤,但最终鲁迅还是挣脱出来,坚定地走上了自己愿意走的路。他在历史风暴中搏击,在大革命的暴风雨中飞跃,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走出无爱情的婚姻,与许广平携手走进新的生活,与自己精神上最亲密的伴侣、工作上最得力的助手一起走完了自己的最后一段人生之路。他一生的成就是令人赞叹的,他伟大的人格也是令人景仰的。他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母亲,也无愧于自己。参考文献:

[1]林非,刘再复.鲁迅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亲将到上海来:“本月内母亲又要到上海,一个担子挑的是一老一小,怎么办呢?”“不久,我的母亲大约要来了,会令我连静静的写字的地方也没有。中国的家族制度,真是麻烦,就是一个人关系太多,许多时间都不是自己的。”从以上鲁迅对母亲的抱怨中,我们是不是就觉得鲁迅的母亲是应该受到指责呢?我以为,正像鲁迅不是神一样,母亲也不是神。她所做的一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正因为如此,鲁迅一生并没有背弃母亲。

三、一生牵念母亲,孝顺母亲,并坚定地走出生活的误区

说到鲁迅对母亲的孝与怨,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鲁迅在少年时期读过《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带插图、讲故事的书,鲁迅最早是喜欢它的,但后来又厌恶它了。因为其中一些孝子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等,倒还可以,让人看到亲子之情;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让他觉得虚假,老莱娱亲等让他觉得讨厌,郭巨埋儿更让他觉得恐惧。他说,从此总怕听到父母愁穷,也怕看见自己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5](P25)

社,1981.

[2]彭定安.鲁迅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3]四川省鲁迅研究会.鲁迅作品手册.鲁迅自传[M].成

在鲁迅幼小的心灵里,《二十四

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6.

[4]徐麟.鲁迅中期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

孝图》一方面为他播下了孝顺父母的种子,另一方面也使他心中产生了反抗封建道德、封建礼教的萌芽。鲁迅的孝母和怨母情结,是可以从这里找到一点根由的。也可以说,鲁迅的怨母,实际上是对封建道德和礼教的一种反抗。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鲁迅不仅在文化意义上

社,1997.

[5]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79.

[6]鲁迅全集.十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第23卷第1期  2004年2月   

 

 

      怀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  

 

      Vol1231No11   Feb.2004

母爱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宋淑媛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湖南永州425006)

摘 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母爱对鲁迅的影响:一方面,母爱对鲁迅的成长有着正面的影响,母爱给了鲁迅幸福的童年,也给了他奋斗的力量;另一方面,母爱又束缚了鲁迅的行动,。

关键词:鲁迅; 母爱; 感激; 抱怨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TheE-(offYongzhouVocationalUniversity,Yongzhou,Hunan425006)

Abstract:For,lovebroughtpositiveinfluenceonLuxun’sgrowth:motherlovegaveLuxunahappychildhood,andalsogavehimthepowerofstruggle;andforanother,motherlovetiedupLuxun’sactionandgavehimdoubleheavypressureonhisspiritandmaterial1

Keywords:Luxun; motherlove; gratitude; complaint

  几十年前,毛泽东同志曾对鲁迅先生作了极其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一评价几十年来一直主导着鲁迅研究的方向,使得不少人心目中鲁迅的形象特别高大完美,几近于神。一提起鲁迅,脑海中便是头发直立,目光炯炯,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人民俯首微笑的形象。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个平常的真实的人。他是儿子,是兄长,是丈夫,还是父亲。他有自己的生活,个人的情感,以及矛盾的内心世界。要了解鲁迅,我们不仅要注目于他的伟大成就,还应看到他是在怎样的生活环境里取得这些成就的。徐麟曾说:“惟有在人的平凡之中,我们才能看见真实的人性、爱情、人格和生命力。”(《鲁迅中期思想研究》280页)只有了解鲁迅生活的真实,才能更真实地理解他的伟大。

一、母爱是鲁迅童年的天堂,少年的港湾,还是他进取的动力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新台门一个周姓的大家族里。那时的中国仍处于激烈的动荡变化之中。封建社会痛苦解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波

收稿日期:2003-09-10

澜壮阔,却最终归于失败。这些历史的冲击波引起了国家民族的衰败、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影响了每个家庭。鲁迅的家庭同样像沧海中的一叶扁舟,经受着时代风雨的吹打,飘荡、颠簸、最后衰落。鲁迅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境已经下降为只有四、五十亩水田的小康之家。但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忧虑的。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一个名门闺秀。她聪明好学,虽没读过书,却以自修得到能读书的能力;她贤慧能干,对孩子有着温柔的母爱。在母亲的疼爱下,鲁迅的童年幸福快乐。有时在妈妈的带领下去外婆家玩,经历许多有趣的事情;有时在母亲的房里翻画谱,描绣像,自得其乐;有时,父亲命令他背书,母亲就静静地听着,为他担心,他顺利地背完了书,母亲就为他高兴,给他鼓励。

[1](P11)

在鲁迅十三岁的时候,家里经历了一场大变故。祖父因科场行贿案被捕,父亲也被取消乡试资格。为了救祖父,家中卖掉了所有的田产。父亲由于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病倒,脾气越来越坏,喝闷酒,抽大烟,身体与家境越来越糟。在这艰难的日子里。咬着牙坚强挺住的是母亲。为了给丈夫治病,她拿出了自己的首饰和所有值钱的衣物,让长子鲁迅到当铺里换了钱再去给父亲抓药,母子因此受尽屈辱。

作者简介:宋淑媛(1962-),女,湖南常德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高级讲师,从事人文教育方面的研究。

第23卷第1期             宋淑媛:母爱对鲁迅一生的影响・85・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也就在这艰难的处境中,母亲变得更坚强自信,感情更丰富诚挚、深沉、锲而不舍。她用自己的爱呵护着孩子们,也用自己的品德影响和教育着鲁迅。彭定安在《鲁迅评传》中这样写道:“她的思想开明,她的性格坚强,具有战斗性、韧性。她把自己的性格和思想遗产传给自己的儿子了,成为他的伟大思想性格的最初的因素和种子。”的确,在丈夫死后,母亲把自己的一切以及她厚重的希望都给了她的孩子们。她时时鼓励鲁迅勤奋学习,支持他“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1898年,鲁迅到南京求学,就是母亲艰难地筹借了八元川资,含泪送他上路,并鼓励他“穷出山”的。

[2](P52)

他飞不起来,但当母亲需要他回来的时候,他便失去了自由。因此,对母亲他除了爱和感激,还有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恐惧和抱怨。这种恐惧和抱怨,有时是通过书信交谈直接表达的,有时则是通过文学创作含蓄流露的。

在1925年4月11日致赵其文的信中,鲁迅就写到:“感激,那不待言,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起来,大概总算是美德罢。但我总觉得这是束缚人的。譬如,我有时很想冒险、破坏,几乎忍不住,而我有一个母亲,还有些爱我,愿我平安,我因为感激他的爱,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做的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至少是一部,这对于一个,的确是一种痛苦,一种牺另外,鲁迅屈从母亲的意愿娶了朱安,他的内心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1919年,鲁迅曾收到一位不相识的少年写的一首反抗包办婚姻的新诗,竟激动得说“这对我有意义”,认为“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并因此写了一篇《随感录》,登在当时的《新青年》六卷一号上,指明了“无爱情结婚的恶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无爱情结婚”所给予他的心灵的创痛之深。1926年11月28日给许广平的信中,鲁迅也写道:“我一生的失计,即在向来不为自己生活打算,一切听人安排,因为那时预料是活不久的。后来预料并不确中,仍能生活下去,逐至弊病百出,十分无聊。”这里的“听人安排”显然是指听从母亲安排接受朱安等。之所以接受,是由于对母亲的感激和孝心;之所以“弊病百出,十分无聊”则由于鲁迅因此“牺牲了尚未完全觉醒的生命之爱”

[4](P254)

可以说,,进取的一股动力。

然而,,但母二、母爱有时又是鲁迅行动的束缚,生活的重压对于含辛茹苦抚育自己和弟弟们成人的寡母,鲁迅的心中是充满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由于他是周家的长男,更能体察母亲的不幸和艰难,所以,为了报答母亲,为母亲分忧,他在内心过早地挑起了关心全家的重担。在外出求学时,他就“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当今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

[2](P68)

牵挂之情,溢于

言表。他还曾对两个兄弟说: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我们将来都要好好孝敬母亲才对。正是基于这种对母爱的感激和孝心,鲁迅事事听任母亲安排,即使对自己有害为自己所不愿的事,为了不拂递母亲之意,他也强迫自己接受。

1906年,鲁迅正在日本求学,有人谣传鲁迅在日本已经

,而这种“被牺牲的生命之爱并没有死

[4](P254)

去,它仍在成熟、发展,而终于变成为爱的觉醒。”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他遇

结婚。因鲁迅早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山阴朱安女士订了婚,所以这消息使得他家十分惶急,于是便不断地写信催促他回家,说是他母亲病了。鲁迅回家后才知受了骗。他并不爱朱安女士,对这种包办婚姻本应反抗,但为了不愿让母亲伤心,只好牺牲自己,与朱安成亲,了了母亲的一桩心愿。他曾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P57)

见了敬爱他的青年学生许广平。在许广平的身上,鲁迅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尽管爱的意识一直被他的理智压抑着,但无意识中爱的生命意向却在他们的通信中被激活,像‘死火’被带出了冰谷”

[4](P256)

。是拒绝热烈真挚

的爱情消极地承受命运,还是背弃母亲的安排,投入新的生活?“生命之爱与伦理之爱,终于在他那里发展为正面冲突”

[4](P258)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朱安对于母爱的束缚的挣扎和反抗,以从未有过的力

又何尝不是鲁迅孝敬母亲的一件礼物呢?鲁迅结婚后仅仅停留了四天,便告别母亲、妻子和故乡,重返东京了。朱安从此便成了永远陪伴在母亲身边的“母亲的儿媳妇”。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归国,也是“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3](P1-2)

量增长。

在文学创作中,鲁迅就曾借《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表现了屈从母亲和母爱而带来的痛苦。吕纬甫是一个为母爱而丧失男性意志和爱的能力的人。而且他对自己的非自我意志的存在状态是清楚的,因而他也就无法消除他对自己的厌恶与鄙弃。在短短十年中,逐渐由一个精悍敏捷、目光射人的

鲁迅就像母亲手中放飞的一只风筝,没有母亲的拉扯,

・86・怀化学院学报                  2004年2月

青年,变成了须发散乱、两眼无光、动作迟钝而迂缓的“老头”。如果说,鲁迅通过吕纬甫这个具有心理深度的悲剧性人物来表达对母爱束缚的恐惧,那么,在《过客》中鲁迅则通过过客拒绝小女孩的一片破布来表达了内心对“爱”的拒绝和反抗。而在《孤独者》中,鲁迅又借魏连殳表达了一个渴望挣脱宗法式母爱的束缚,收回因“中国家族制度”而不得不属于别人的那部分生命权利的强烈愿望。

从以上作品人物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鲁迅的影子,看到母爱对鲁迅的束缚和重压给鲁迅心灵带来的创痛。而且鲁迅还对母亲在经济上和生活工作方面给自己带来的重压和不便产生过抱怨。

1933年7月11日鲁迅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家中既可

具有‘双重人格’,而且在心理学意义上也是‘双重人格’”

[4](P256)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为什

么在怨母的同时又一生都孝顺母亲,即使最后背弃母亲的安排,与朱安分居,与许广平恋爱同居,坚定地走出了生活的误区,他仍然设法取得了母亲的谅解,与母亲相处得很好。

在与妻母分居两地时,鲁迅不管走到哪里,始终保持着对母亲的牵念,竭尽全力孝顺母亲,寄钱、寄物、妥善处理家中事务;与妻母同居一地时,则事事关心母亲,买了吃的东西都总是让母亲先挑选。1932年11月,鲁迅得知母亲生病,马上从上海赶到北京,,直到母亲,鲁迅不管要多少[6(P412,

没有问题,甚好,其实以现在生活之艰难,法,也还要是中上,,”1935年3月,,,虽收入《鲁迅全集》的仅有48,精神上的宽慰和问候。鲁迅向母亲谈家庭琐事,谈饮食起居,谈身体情况,谈天气变化,真是不厌其烦。待到爱子海婴出世后,几乎每封信都要向老母报告海婴身体和智力发育成长的情况。语言在朴质中还不乏幽默诙谐。就是这一封封极普通又倾注爱心的信函,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一生对母亲的至孝。

这种孝心曾让鲁迅的生活受到过束缚,心灵也受到创伤,但最终鲁迅还是挣脱出来,坚定地走上了自己愿意走的路。他在历史风暴中搏击,在大革命的暴风雨中飞跃,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走出无爱情的婚姻,与许广平携手走进新的生活,与自己精神上最亲密的伴侣、工作上最得力的助手一起走完了自己的最后一段人生之路。他一生的成就是令人赞叹的,他伟大的人格也是令人景仰的。他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母亲,也无愧于自己。参考文献:

[1]林非,刘再复.鲁迅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亲将到上海来:“本月内母亲又要到上海,一个担子挑的是一老一小,怎么办呢?”“不久,我的母亲大约要来了,会令我连静静的写字的地方也没有。中国的家族制度,真是麻烦,就是一个人关系太多,许多时间都不是自己的。”从以上鲁迅对母亲的抱怨中,我们是不是就觉得鲁迅的母亲是应该受到指责呢?我以为,正像鲁迅不是神一样,母亲也不是神。她所做的一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正因为如此,鲁迅一生并没有背弃母亲。

三、一生牵念母亲,孝顺母亲,并坚定地走出生活的误区

说到鲁迅对母亲的孝与怨,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鲁迅在少年时期读过《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带插图、讲故事的书,鲁迅最早是喜欢它的,但后来又厌恶它了。因为其中一些孝子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等,倒还可以,让人看到亲子之情;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让他觉得虚假,老莱娱亲等让他觉得讨厌,郭巨埋儿更让他觉得恐惧。他说,从此总怕听到父母愁穷,也怕看见自己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5](P25)

社,1981.

[2]彭定安.鲁迅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3]四川省鲁迅研究会.鲁迅作品手册.鲁迅自传[M].成

在鲁迅幼小的心灵里,《二十四

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6.

[4]徐麟.鲁迅中期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

孝图》一方面为他播下了孝顺父母的种子,另一方面也使他心中产生了反抗封建道德、封建礼教的萌芽。鲁迅的孝母和怨母情结,是可以从这里找到一点根由的。也可以说,鲁迅的怨母,实际上是对封建道德和礼教的一种反抗。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鲁迅不仅在文化意义上

社,1997.

[5]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79.

[6]鲁迅全集.十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相关文章

  • 冰心与爱的哲学
  • 摘要:著名女作家冰心,在其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她独特的"爱的哲学"思想.创作早期以不同的文学样式集中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美等基本主题.创作晚期,风格有所转变,所表现的则是阶级的爱,它是高尚的.健康的,包含了冰心对祖国 ...查看


  • 高中生必读名著
  • 高中生必读名著 一.<西游记> 1.名着背景: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明朝着名小说家.<西游记>写于明朝,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现在仍然是我国四部古典名着之一. 2.中心思想:本书只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 ...查看


  • 七八年级名著练习答案
  • 1.关于<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部小说的内容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3分) A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由此得绰号"骆驼祥子". ...查看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主要特色
  • 使用建议及有关问题的说明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讲座 写在前面: 韦卫受学校派遣,于12月10-11日,在王伟主任带领下和七八年级九位语文老师去薛城,参加"2009年北师大版全国初中语文研讨课大赛"活 ...查看


  • 中考必知课外名著
  • 一.课后名著篇目 1. <西游记> 吴承恩 2. <水浒传> 施耐庵 3. <朝花夕拾> 鲁迅 4. <繁星·春水> 冰心 5. <骆驼祥子> 老舍 6. <昆虫记> ...查看


  • 中考名著导读
  • 伊索寓言 作者概况: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故事. 主要内容:寓言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主题思想: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 艺术特色:①广泛 ...查看


  • 现当代文学笔记
  • <狂人日记>鲁迅(1881~1936) 1. 作者:家中读书,父科场案,父亲的病.2. 求学3. 日本 留学,国民思想,弃医从文,结婚,办利物译书.4. 杭.绍.京任职任教,苦闷.5. 北京任职任教.五四新文化先驱.支持学生运动 ...查看


  • 七上主题班会
  • 七(7)第一学期主题班会的设计 1. <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主题班会 2. <诚信在我身边>主题班会 3. <生命在你手中>主题班会 4. <珍惜时间 把握青春>主题班会设计 5. <孝 ...查看


  • 初中名著导读1
  • 一.<爱的教育> 1.<爱的教育>原名< >,是______(国)作家 ________ 为九至十三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它采用__________的形式,讲述一个叫作_________的小男孩成长的故 ...查看


热门内容